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忽视的先验性能量——从文学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1
作者 仵埂 欧阳嘉欣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2期12-18,共7页
20世纪80年代,刘再复从李泽厚的人类主体性心理结构开掘出了个体主体性的先验性话语——文学主体性理论。这一先验维度在90年代的理论流变中不啻未被深入开掘,反而因着重强调主体性的经验维度,削弱了主体性在文艺活动中的独立自主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刘再复从李泽厚的人类主体性心理结构开掘出了个体主体性的先验性话语——文学主体性理论。这一先验维度在90年代的理论流变中不啻未被深入开掘,反而因着重强调主体性的经验维度,削弱了主体性在文艺活动中的独立自主意义,忽视了自由于存在论上的优先性。在21世纪初文学主体间性转向的学术思潮下,先验主体又受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责难。实际上,文学活动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并存的复合式结构,这复合式结构的逻辑前提和根基是刘再复所强调的先验之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性 能量 文学主体 主体间性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理论:缘起、论争与评价
2
作者 李若愚 汪正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0,共8页
文学主体性理论受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影响,二者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与人性论之争,共同推动了人学主潮的主体性转向。文学主体论的核心是“内宇宙”,即对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结构的强调。这一观点引起了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和... 文学主体性理论受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影响,二者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与人性论之争,共同推动了人学主潮的主体性转向。文学主体论的核心是“内宇宙”,即对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结构的强调。这一观点引起了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和文学主体的群己之争。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史和文论史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贡献、理论限度与思想潜能进行评价。在思想史层面,文学主体论引起的是人学思潮的系统化、内在化的主体性转向。在文论史层面,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引起了各派文学理论的碰撞、互动和重组。文学主体性的理论限度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的本体化与本土化两个方面。文学主体论没有正面回应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尤其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没有充分吸收现象学以降兴起的交互主体性学说及其伴生的对话理论、互文性研究、普遍语用学、过程中的主体等理论,实现西方文论的本土化。反思文学主体性问题在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中的发展流变和理论限度,与其说文学主体论提供了某种完善的理论形态,不如说其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精神镜鉴和学术张力——在论争和对话中不断发展,在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文学主体 文学主体 李泽厚 刘再复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 被引量:8
3
作者 詹艾斌 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4-68,共5页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论蕴涵 个体主体 文学自主性
下载PDF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7,共9页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文学主体间性"的逻辑构架中确立和进展的。这一历史逻辑中有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取向:一是文学的主体间性;二是审美反映论或审美意识形态论。主体论在接受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思想背景中建构着主体间性文论;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文论在吸收主体论文论主张中形成了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创新点在于"审美"概念的介入,承认文学的审美属性并在文论中概念化,给新时期中国文论注入了活力,也更接近文学艺术的真理。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给当下和未来提供的启示主要有三:一是理性和历史地守望主体论;二是将文论作为整个社会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三是调适理论成果在历史本体的逻辑中具有现实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传统 文学主体 主体间性 审美意识形态论 调适理论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人学向度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詹艾斌 徐红民 董红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1-95,共5页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论在人学问题的思考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主体性是流动的、多样的。当前,我们应该致力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目的论视野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人学向度 个体主体 现代性方案 目的论视野中的主体性的建构
下载PDF
文学主体与文学观念——中国上古文学观念发展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8-113,119,共7页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 ,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 ,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 ,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 ,巫觋是其文化主体 ,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 ,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 ,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 ,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 ,巫觋是其文化主体 ,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人以和”宗教目的的祭祀之乐的一个关目 ,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不存在 ,独立的文学观念也未能发生。西周重视人间世务 ,加强礼乐文化建设 ,明确提出“敬德保民”,人文精神得到发展 ,“诗”成为天子听政以“补察其政”的政教工具 ,文学观念在潜滋暗长。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文化下移 ,学术解放 ,士成为文化学术的主体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典籍 ,以人文教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才得以产生出来。正是这种文学观念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文学观念 祭祀 礼乐文化 人文精神 上古时期 中国 鬼治主义
下载PDF
“文学主体论”批判 被引量:3
7
作者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6期126-137,共12页
不论未来将给刘再复何种历史评判,作为一个文论家,他已为新时期文坛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人文美学则是事实。我所说的刘氏人文美学,主要是指其著名“三论”:即由“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论”和“国魂反省论”所合成的学术建筑。 本文旨... 不论未来将给刘再复何种历史评判,作为一个文论家,他已为新时期文坛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人文美学则是事实。我所说的刘氏人文美学,主要是指其著名“三论”:即由“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论”和“国魂反省论”所合成的学术建筑。 本文旨在剖析其“文学主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氏 作家 文学主体 主体性” 李氏 对象主体 作品人物 性格组合论 接受主体 精神主体
下载PDF
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反思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纪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147,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学主体论虽然客观上对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决定论形成了冲击,但从学术上反思,它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从主、客体辩证关系看,创作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成为主体,但主体能动性也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或荧的规...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学主体论虽然客观上对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决定论形成了冲击,但从学术上反思,它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从主、客体辩证关系看,创作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成为主体,但主体能动性也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或荧的规律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象主体"的提法和"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的区分都是不确切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性也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只有建立人性的历史观,才谈得上解释人的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主体论基本上是从原子式的人出发的,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呼唤人道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人道主义不是医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离开根本问题去抽象地谈论"人类之爱"更是苍白无力的。人道主义的范型结构以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为基本前提,是"性本善"的主体经验主义,其实主体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物。在肯定人道主义反封建精神的同时,需要批判其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缺陷 反思
下载PDF
网络文学发展与文学主体性问题——网络文学与商业“联姻”之忧 被引量:3
9
作者 汤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28,共4页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有十几年历程,其势头之迅猛、覆盖面之广泛、影响力之深远,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重视,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的网络文学已不再是纯粹的"网络文学",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异化"现象和文学主体性缺失...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有十几年历程,其势头之迅猛、覆盖面之广泛、影响力之深远,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重视,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的网络文学已不再是纯粹的"网络文学",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异化"现象和文学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本文从主体性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学所存在的娱乐化和商业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主体 自由度 娱乐性
下载PDF
《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的文学主体与抒情主体 被引量:3
10
作者 谭君强 《英语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1-22,共12页
在叙事文本中,需将叙述主体与文学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对抒情主体和文学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进行对应的区分同样必要。然而,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 在叙事文本中,需将叙述主体与文学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对抒情主体和文学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进行对应的区分同样必要。然而,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有所不同。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体往往是一个具有自反性的主体,抒情人大多是自身故事的抒情人,与诗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不能将二者相互等同。在《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中,抒情主体与文学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错综复杂。分析与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从整体上理解诗歌与诗歌的抒情人至关重要。从叙事学相关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可获得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 文学主体 抒情主体
下载PDF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的“去政治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雯 刘锋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1-21,共11页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主要围绕三点展开,分别是:人是主体还是工具;文学是受内在规律制约还是受外在规律制约;文学的根本性质是意识形态的还是审美的。到"文学主体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主要围绕三点展开,分别是:人是主体还是工具;文学是受内在规律制约还是受外在规律制约;文学的根本性质是意识形态的还是审美的。到"文学主体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文学与政治相区别的层级,即文学具有充分的主体性,使得文学能够并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形成了对于政治的新的超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内在规律 外在规律 审美性
下载PDF
《和汉朗咏集》文学主体意识论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雨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7-163,192,共8页
文学的民族主体意识是指特定文化中的主体对自己文化本质特征和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它往往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外来强势文化的刺激而生成。在古代中日文学关系中,高度发达的汉唐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同时也加深了日本对于自身文化... 文学的民族主体意识是指特定文化中的主体对自己文化本质特征和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它往往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外来强势文化的刺激而生成。在古代中日文学关系中,高度发达的汉唐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同时也加深了日本对于自身文化建构和认同的需要。汉、日语并列的《和汉朗咏集》(1012年)就诞生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重大转折的平安时代中晚期,由平安时代著名歌人藤原公任编纂完成。它有意识地将中日两国作者的诗文佳句及和歌佳作并列编排成集,并依照和歌集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类,改变了日本古代经典选编集之汉诗(汉语符号)与和歌(日语符号)二元对立的局面,成为一种"显性"的跨文化书写。然而,日本的民族文学样式"和歌"及日本人作者被提到与汉诗文及其作者同样的地位,说明这部诗歌集还"隐藏"着日本贵族知识分子更为强烈的内在表述,即力图展现吸收、消化中国文学后所生成的一种对峙并美的文学"类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汉朗咏集》 文学主体意识 汉日并列 民族记忆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双重理论指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蔚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105,共4页
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局限性极为明显,但其理论指向也非常鲜明。对于人本身,即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主体性的呼唤、确证和伸张是这一思想形态的根本性蕴涵;同时,它也内在地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从学理上说,正是这种双重理论指向的存在,才... 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局限性极为明显,但其理论指向也非常鲜明。对于人本身,即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主体性的呼唤、确证和伸张是这一思想形态的根本性蕴涵;同时,它也内在地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从学理上说,正是这种双重理论指向的存在,才使得文学主体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提出以及围绕着它而展开的广泛论争成为了一种瞩目的文艺现象和思想文化现象。在当前所谓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学科危机的语境中,深入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问题和强调文学的自主性显然还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双重理论指向 个体主体 文学自主性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作为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的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登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2-108,共7页
“文学主体性论争”集聚了中国当代文论变革的核心理论问题,对当代文论多元态势的启动和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囿于时代精神资源和文化语境的限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值得反省的局限。如果将此论争看成一个充满对话与矛盾的社会文... “文学主体性论争”集聚了中国当代文论变革的核心理论问题,对当代文论多元态势的启动和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囿于时代精神资源和文化语境的限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值得反省的局限。如果将此论争看成一个充满对话与矛盾的社会文本来解读,会发现论争各方的观点和相互作用基本呈现了新时期文论发展的内在张力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中国当代文论 文化语境
下载PDF
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论争与文学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季水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5,共8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论争包括三大主题:人性论、异化理论、人道主义理论;这场论争为文学主体性观点的提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是文学主体性观点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文学主体性理论接续和...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论争包括三大主题:人性论、异化理论、人道主义理论;这场论争为文学主体性观点的提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是文学主体性观点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文学主体性理论接续和延伸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讨论并将讨论引向了深入和系统,利用和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资源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调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在具有马克思主义基调的同时夸大了精神主体的作用并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文学主体
下载PDF
一段问题史:巴赫金的对话思想与中国的文学主体性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6-120,共5页
本文对发生在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的巴赫金思想的接受者钱中文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提出者刘再复之间一场“暗中的论辩”进行了分析 ,认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中关于主体性的论述与中国 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既有某种相通之处 ,但... 本文对发生在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的巴赫金思想的接受者钱中文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提出者刘再复之间一场“暗中的论辩”进行了分析 ,认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中关于主体性的论述与中国 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既有某种相通之处 ,但同时又有较大的差异。正是论辩中差异性的体现 ,使得 90年代的学界能够摆脱文学主体性的历史局限而转向接受巴赫金“主体间性”的“对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中的论辩 巴赫金 钱中文 文学主体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价值诉求问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詹艾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42,共5页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文学主体论对个体主体性、文学的独立性、理论自性品格和文化民主观念等方面的强调表明其建构体现出了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倾向。基于对现代性的"生长&qu...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文学主体论对个体主体性、文学的独立性、理论自性品格和文化民主观念等方面的强调表明其建构体现出了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倾向。基于对现代性的"生长"性质以及对文学主体论本身若干方面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文学主体性理论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确立中国状况下的现代性追求——从"年轻"到"成熟"——的理论架构,不仅是对文学主体论的价值诉求进行判断和认定的需要,在更为阔大的视域内它也表现出谋求、塑造与营构中国现代思想主体性身份的理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理论 现代性价值诉求 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 主体性身份
下载PDF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大陆与台湾文学生态——论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果长 汪为青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5-88,共4页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 政治抑压 文学主体
下载PDF
未完成的主体性——新时期中国文学主体性理论之反思与重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亭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12期19-21,25,共4页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经历了建构、质疑、反思的历程,当下反思主体性概念20余年来的发展嬗变对文学理论界而言是必要的。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概念的现实语境是本土化的,其后西方现代/后现代话语的大量引入,使中国文...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经历了建构、质疑、反思的历程,当下反思主体性概念20余年来的发展嬗变对文学理论界而言是必要的。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概念的现实语境是本土化的,其后西方现代/后现代话语的大量引入,使中国文学主体性内涵逐渐丰富,实现了从主/客对立的认识论主体到交往对话的存在论主体之间的转化。主体性是未完成的,无论是主体性还是主体间性,都是其存在状态。中国文学主体性之建构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西方当代文论 建构 消解 主体间性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问题的缘起、内涵与论争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小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50-56,共7页
文学主体性问题由刘再复率先提出和系统阐发,最初是受到高尔基"文学是人学"及康德主体性哲学的直接影响。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是为了使新的文学理论达到基于反映论和价值论为哲学基础的双向建构,把主体中属于人的东西重新呼... 文学主体性问题由刘再复率先提出和系统阐发,最初是受到高尔基"文学是人学"及康德主体性哲学的直接影响。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是为了使新的文学理论达到基于反映论和价值论为哲学基础的双向建构,把主体中属于人的东西重新呼唤出来,纠正那些挤塞作家心灵自由的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文学主体性涉及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文学理论领域的一般性问题或者说根本性问题,其实它就是一种文艺哲学。文学主体性讨论是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关节,标志文艺学研究的重心从客体向主体转折,从"外"向"内"转折。文学主体性属于"需要修正的"、"未完成的"现代性范畴,回顾和反思这段讨论对于当下文学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刘再复 反映论 价值论 文学论争 新时期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