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叙事下的《徐霞客游记》文学制图可视化初探——以滇中地区景观资源为例
1
作者 徐娅婷 叶山渠 +1 位作者 王燚 宋钰红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1,共11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将古籍经典以更简便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变得至关重要,在传承与发扬的同时也能构建现代化的数字资源。《徐霞客游记》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散文游记,以其中《滇游日记》的滇中地区的景观资源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Googl...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将古籍经典以更简便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变得至关重要,在传承与发扬的同时也能构建现代化的数字资源。《徐霞客游记》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散文游记,以其中《滇游日记》的滇中地区的景观资源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Google Earth Pro及GIS构建出徐霞客在滇中地区的游踪数据库;其次结合空间叙事理论,以文学制图的形式得出所有游踪点位的密集程度、游览线路、游踪类型以及游踪地的人文、自然风貌。通过将《徐霞客游记》中的滇中地区景观资源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保存《徐霞客游记》,为后续构建徐霞客之路、徐霞客文化旅游区等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霞客游记》 空间叙事 滇中地区 文学制图 景观资源 数字人文
下载PDF
生存困境与文学空间理论的突围——兼论塔利的文学制图理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妥建清 张媛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92,共11页
有别于文-图孽分意义上的文学地图理论,罗伯特·塔利赓续詹姆逊的“认知地图”思想,揭橥文学写作即“绘制地图”的理论。塔利在深入诠释人的存在、处所意识、文学制图三者之间本质性关联的同时,主要阐述文学制图的空间性、隐喻性以... 有别于文-图孽分意义上的文学地图理论,罗伯特·塔利赓续詹姆逊的“认知地图”思想,揭橥文学写作即“绘制地图”的理论。塔利在深入诠释人的存在、处所意识、文学制图三者之间本质性关联的同时,主要阐述文学制图的空间性、隐喻性以及意识形态生产的特征。塔利的文学制图理论以文为图来理解和把握现代世界,不仅为地理批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而且将文学制图理论升华为攸关人的生存之学,文学制图所绘制的文学空间作为本真性的空间,成为人走出空间焦虑和表征危机的“人生地图”。在此意义上,塔利提出文学制图理论,旨在从文学制图的视角,促进人类美好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塔利 文学制图 空间性 隐喻性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的南极文学制图工程
3
作者 侯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0-77,共8页
爱伦·坡在《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开展了一项“通商”“科学”“宗教”三位一体的南极文学制图工程,涵盖了以开拓海上“通商”之路为目的的专题地图、以探索“科学”之路为名的殖民地图和象征海上“朝圣”之路的宗... 爱伦·坡在《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开展了一项“通商”“科学”“宗教”三位一体的南极文学制图工程,涵盖了以开拓海上“通商”之路为目的的专题地图、以探索“科学”之路为名的殖民地图和象征海上“朝圣”之路的宗教地图。“通商”之路将美国人的眼球和脚步引向南极;“科学”之路表面上填补了制图学上的空白,事实上利用经纬度等制图元素对南极进行了编码,使南极对美国来说变得可到达、可分割、可占领;“朝圣”之路符合“美国例外论”“明确天命观”等美国对自身原初形象的设定,将世界地图上最后的“空白之地”建构成了神赐予美国人的“应许之地”,它们共同为美国争夺南极构建了有利的地图话语。爱伦·坡虽然参与了该话语的建构,但他对此并非完全乐观,文字中隐藏着对美国海外扩张计划失败的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皮姆 文学制图 科学 宗教
下载PDF
殖民主义的幽灵:论当代美国本土裔文学制图的空间难题 被引量:3
4
作者 项歆妮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当代美国本土裔小说绘制了特定文化视角下的文学地图,试图揭示殖民制图再现的“摹仿的谬误”,在文本世界的层面上达到将印第安人的空间去殖民化的效果。但是,小说中的动植物语言和殖民者的语言作为再现媒介是否必须是透明的,才能解决宇... 当代美国本土裔小说绘制了特定文化视角下的文学地图,试图揭示殖民制图再现的“摹仿的谬误”,在文本世界的层面上达到将印第安人的空间去殖民化的效果。但是,小说中的动植物语言和殖民者的语言作为再现媒介是否必须是透明的,才能解决宇宙空间与现象空间之间的鸿沟所产生的难题,值得我们深思。《愚弄鸦族》在解构殖民地图话语时挪用了殖民主义修辞的赋权策略,无意中暴露了这些策略的不足之处。《死者年鉴》和《太阳风暴》利用女性主义制图以脱离民族中心主义和父权主义的过度象征的空间,提出“同一世界、多个部落”的愿景和回溯盘古大陆分裂时阴阳调和的观念,这二者能否解决空间是“一与多”的难题,值得我们探讨。解构殖民地图话语必须承认所有文化的过渡地位以及不同文化感知空间模式的相对性,并不能完全确立美国本土裔领土主张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因此,我们必须突破语言的牢笼,正视殖民主义的幽灵依然萦绕于当代美国本土裔身处的第三空间这样一个现实。这种消极的阈限性说明,我们对文学地图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其文本性和修辞性上,而应使其重新扎根于社会政治现实,因为摹仿归根结底是对现实的隐喻性指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国本土裔文学制图 空间难题 《愚弄鸦族》 《死者年鉴》 《太阳风暴》
下载PDF
《长安十二时辰》对唐长安城市空间的当代重构——一种文学制图的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郭佳欣 马昭仪 +1 位作者 肖天意 何捷 《数字人文研究》 2021年第2期9-20,中插1-中插4,共16页
当代热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以"历史可能性"的空间叙事方式虚构了小人物解救唐长安城的故事.为探讨作者在当代视角下对唐长安城的空间重构,从"远读"出发,遵循时空框架,以文学制图方法分析小说中人物与空间的关系... 当代热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以"历史可能性"的空间叙事方式虚构了小人物解救唐长安城的故事.为探讨作者在当代视角下对唐长安城的空间重构,从"远读"出发,遵循时空框架,以文学制图方法分析小说中人物与空间的关系,通过文本挖掘、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文本的叙事空间和时空叙事进行再现.结果展示了该小说在充满限制的唐长安坊里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所建构出的一个更具流动性的叙事空间.而通过解析小说的空间叙事手法,发现在读者眼中自西至东的群体性流动的背后是小说主人公从光德坊最终转移至权力中心的故事设定.这种地理批评审视了小说文本中历史与当代、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同时呈现了小说历史与可能之下权力与自由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文学制图 地理批评 历史可能性 时空叙事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时空叙事数字模型研究--以《李娃传》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马昭仪 何捷 刘帅帅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7-977,共11页
文学制图作为一种再现文学空间的文学地理研究方法,能将历时性叙事与共时性空间进行相互映射,但是过往的实践案例往往受限于单一的研究视角,忽略了二者内部的整体性互动关系及其与外部时空的联系。为了促使文本中的线性叙事与并置空间... 文学制图作为一种再现文学空间的文学地理研究方法,能将历时性叙事与共时性空间进行相互映射,但是过往的实践案例往往受限于单一的研究视角,忽略了二者内部的整体性互动关系及其与外部时空的联系。为了促使文本中的线性叙事与并置空间作为整体概念而服务于当代的文学制图实践活动,本文依据巴赫金文学时空体中的历史时空、文本时空和读者时空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叙事时空数字模型,并以唐传奇小说《李娃传》为文学制图实践案例,可视化再现了这个以唐长安为中心的爱情故事。在融合了计算叙事和地理叙事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本文对叙事文本所蕴含的顺序的、多维的和背景性的信息,进行了语义提取、语义的时空循环映射和"时间-时空-空间"的叙事再现,从而呈现叙事的语言线性、体验性和意义性的特征。该模型以开放的和可对话的框架帮助当代人理解古典文学叙事及其地方性历史语境,同时将拓展从宏观、微观的角度以沉浸式方式对地方(place)进行叙事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文学制图 地理叙事 计算叙事 唐传奇 唐长安 数字人文 空间人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