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试论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1
1
作者 陶水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3-137,共5页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布拉特 文化诗学 历史主义 文学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下载PDF
接受美学和中国化的文学接受史范式
2
作者 文浩 《湘南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7-51,共5页
新时期以来,接受美学和广义的"重写文学史"学术浪潮发生交融互动。姚斯的接受之维帮助中国的文学史研究者调和文学历史性和审美性之间的矛盾。基于此,中国化的文学接受史范式针对旧有文学史格局实现了重要的转向,并成为新时... 新时期以来,接受美学和广义的"重写文学史"学术浪潮发生交融互动。姚斯的接受之维帮助中国的文学史研究者调和文学历史性和审美性之间的矛盾。基于此,中国化的文学接受史范式针对旧有文学史格局实现了重要的转向,并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文论建构的重要成果。中国学人对中国化的文学接受史范式提出三种重要阐释并大胆实践,形成书写实践共识和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文论 文学接受史 文学历史性 文学审美性
下载PDF
《凯利帮真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3
作者 殷玮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凯利帮真史》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彼得.凯里在《凯利帮真史》中代表边缘地位的声音发言,以想象的文本去建构与复原被正史压制、遮蔽与删除的"历史真相",并... 《凯利帮真史》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彼得.凯里在《凯利帮真史》中代表边缘地位的声音发言,以想象的文本去建构与复原被正史压制、遮蔽与删除的"历史真相",并由此引发人们对澳大利亚殖民历史的新一轮反思,旨在重塑本民族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利帮真史》 历史主义 历史的文本性 文学历史性 文化身份
下载PDF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被引量:54
4
作者 王鍾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4-182,共9页
姚斯的"接受美学",主要渊源于伽达默尔的理论,部分也受到包括结构主义在内的形式主义学派的影响。接受美学有三个重要的概念:文学的历史性,期待视野,文学演变。"文学的历史性"概念最具根本性,它是伽达默尔理解的历... 姚斯的"接受美学",主要渊源于伽达默尔的理论,部分也受到包括结构主义在内的形式主义学派的影响。接受美学有三个重要的概念:文学的历史性,期待视野,文学演变。"文学的历史性"概念最具根本性,它是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概念在文学史范围中的运用。"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中心概念,它有三个层次:期待系统、视野的变化、视野的重构。"期待系统"指的是读者所具有的对于文学体裁、形式、主题及语言的理解之综合。"文学演变"概念的涵义是:从单部作品进向文学系列,后继的作品解决前面的作品留下的形式的和道德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总的来说,姚斯理论的创造性并不明显。姚斯在理论及其论述上,也还存在着许多显见的缺陷:缺少一种社会性的、整体性的视野,未能说明美学接受的内在机制,忽视了审美的多元性及多线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历史性 期待视野 文学演变 读者文学
下载PDF
文艺学理论的改造与重塑
5
作者 冯毓云 《北方论丛》 2022年第3期94-105,共12页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构相对性,实现由“文学价值”的语义阐释转换为“文学价值的判断”;借鉴微观政治学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学术成果,实现大理论与小理论并存互补的态势;在文学理论概念的塑形与重组上,要破除单一性、精确性和恒定性,注重概念的历史性、反思性和生成性,回应社会现实和理论现实涌现出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阐释转向语用功能 大理论与小理论 文学概念的历史性与生成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