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姚斯的贡献及其理论局限——解读《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22-324,共3页
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普遍认为是接受批评的理论纲领。笔者通过解读,论述姚斯建构接受理论体系的契机是对传统文学史观的挑战,而对文学历史性的三层面考察,旨在挖掘姚斯的贡献及其理论局限。
关键词 姚斯 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 接受理论 读者 理论局限
下载PDF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结项获评“优秀”
2
作者 蒋璇 《长江学术》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获悉,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文新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7ZDA243)结项获批“优秀”。在此前举行的结项鉴定会上,西北大学李浩、南开大学查洪... 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获悉,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文新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7ZDA243)结项获批“优秀”。在此前举行的结项鉴定会上,西北大学李浩、南开大学查洪德、南京大学程章灿、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暨南大学程国赋等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既重视中国文学史编纂实践,也重视其知识谱系的构建,同时关注作为教材的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使用与国体之关系,研究框架的设计与成果的呈现具有显著的创新性、系统性,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信、中国眼光与中国视角和求真尚实的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文学史 数据库建设 陈文新 暨南大学 南京大学 文学院教授 知识谱系
下载PDF
科学史外史研究初论──主要以天文学史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江晓原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2000年第2期65-71,共7页
本文从“外史”的含义出发,先讨论所谓“真实的历史”的假设,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科学史的三种方法:实证主义的编年史方法、思想史学派的概念分析方法、社会学方法。然后以二十世纪的天文学史研究为例,阐释何以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 本文从“外史”的含义出发,先讨论所谓“真实的历史”的假设,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科学史的三种方法:实证主义的编年史方法、思想史学派的概念分析方法、社会学方法。然后以二十世纪的天文学史研究为例,阐释何以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出现“外史倾向”,以及外史研究在沟通文理两岸方面所能扮演的特殊角色。最终指出出现外史研究的三大动因:科学史研究自身深入发展的需要;科学史研究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的需要;将人类文明视为一个整体而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文学史 外史研究
下载PDF
以科学研究提升《中国文学史》教学的质量 被引量:2
4
作者 段海蓉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65-67,共3页
教师通过对教授领域的学术研究或学术研究动态的把握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中国文学史》课程为例,从"教"与"学"两个角度以例证说明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 科学研究 教学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泰纳与早期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科学转向
5
作者 刘欣 江守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0-24,共5页
泰纳的文艺理论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自他肇始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在欧洲大学中成为主流,并为早期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极具可操作性的方法。他著作中体现出的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对文学史研究的科学转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对... 泰纳的文艺理论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自他肇始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在欧洲大学中成为主流,并为早期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极具可操作性的方法。他著作中体现出的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对文学史研究的科学转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琐碎考证的过度重视,进化论中的决定论倾向,使得在他影响下的早期中国文学史写作也出现一些弊端,但泰纳是复杂的,他的影响仍在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纳 文学史 科学方法
下载PDF
科学共同体与中国文学史的现代书写
6
作者 颜水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92-102,共11页
科学话语不仅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对社会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启蒙运动也创造了难以磨灭的科学神话形象。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将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整合进启蒙计划中,希望普通民众能够接受科学与理... 科学话语不仅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对社会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启蒙运动也创造了难以磨灭的科学神话形象。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将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整合进启蒙计划中,希望普通民众能够接受科学与理性,以实现民族精神的塑造。文学史作为科学思维和历史思维的统一体,表明“现代认识”在中国的形成,文学史成为现代性的表征,中国文学史概念建构和文学史编纂实践也同样受到科学话语的深刻影响。无论是作为“文学科学”,还是作为“历史科学”,甚或是模糊地倡导“科学精神”,文学史都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话语 文学史编纂 民族精神 文学科学 历史科学
下载PDF
内蒙古师大科学史研究所对天文学史的研究
7
作者 李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2年第2期169-178,186,共11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于 1983年 ,是一个综合性科学史研究机构 ,主要研究数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 ,天文学史也是重点方向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天文学史研究方面有 80多项成果 ,主要包括 :中国天文学家传记与综合...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于 1983年 ,是一个综合性科学史研究机构 ,主要研究数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 ,天文学史也是重点方向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天文学史研究方面有 80多项成果 ,主要包括 :中国天文学家传记与综合研究 ;中国天文仪器史的研究 ;天文台和天文观测史的研究 ;中国历法和考古天文学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师大 科学史研究所 文学史 天文仪器史 考古天文学 天文台 少数民族科技史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追求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历史回顾
8
作者 蔡欢江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第6期58-63,共6页
在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上,科学性历来都为史家们所看重,但是,建国之后文学书写的科学品格却一度失落;与科学性相比,文学史书写的人文性更是一直未引起史家们的足够重视,只有少数的文学史家们的著作体现出文学史书写的诗性特质,而闻一... 在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上,科学性历来都为史家们所看重,但是,建国之后文学书写的科学品格却一度失落;与科学性相比,文学史书写的人文性更是一直未引起史家们的足够重视,只有少数的文学史家们的著作体现出文学史书写的诗性特质,而闻一多、林庚等人是其中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书写 科学 人文性
下载PDF
文学史写作的一个挑战——唐伯虎之文化意义论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马宇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唐伯虎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这个形象、这个题材具有持久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又被现行的文学史写作所轻蔑所漠视。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唐伯虎"生涯画笔兼诗笔",在他的生命中丹青价重、诗赋擅场与浪漫传... 唐伯虎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这个形象、这个题材具有持久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又被现行的文学史写作所轻蔑所漠视。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唐伯虎"生涯画笔兼诗笔",在他的生命中丹青价重、诗赋擅场与浪漫传奇紧紧啮合在一起,引起了后人广泛的兴趣;同时也强化了他在文学史写作者心目中的"非我族类"的印象。唐伯虎之被文学史冷落的另一个原因,同样也是他在通俗作品中的被热捧的原因。这就是他的"俗"。事实上,唐伯虎在文学批评史上并非冷门话题,他之被忽视,只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出现以来近几十年间的事。如何看待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如何看待他的形象被不断地"再创造"的现象等等。这些都对我们现行的文学史的写作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伯虎现象 文学史写作 挑战
下载PDF
科学的权威化与培根时代的文学史构想
10
作者 周小琴 党圣元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108,2,共6页
文学史的根本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将文学作品置于一个关于文学传统的序列之中。可以说,作为彻底的现代产物,文学史的兴起与科学的权威化语境之间有内在关联。溯源文学史兴起的进程,有必要关注近代科学旗手培根在其间发挥的先导作用。... 文学史的根本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将文学作品置于一个关于文学传统的序列之中。可以说,作为彻底的现代产物,文学史的兴起与科学的权威化语境之间有内在关联。溯源文学史兴起的进程,有必要关注近代科学旗手培根在其间发挥的先导作用。正是培根将个别性事实与普遍性真理联系起来,聚焦于作为经验储藏所的历史领域,使得历史以其新的意义与价值在以科学为主导的知识图景中占据了合法席位;在此基础上,他着力开掘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联,通过强调文学在历史中展露关于自身的真相,将文学的历史纳入人类知识版图,使之作为人类知识首次成为一种合法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的权威化 文学史 培根
下载PDF
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正名——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维度
11
作者 周小琴 党圣元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136,共7页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著述诠释与思考判断已于20世纪完整地进入学术视野,但它与西方的科学权威化语境的内在关系却缺乏学术层面的阐释梳理,甚至'文学史'作为一种研究形式究竟如何成立,又为何被移植到近现代中国语境,并定型为一种普...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著述诠释与思考判断已于20世纪完整地进入学术视野,但它与西方的科学权威化语境的内在关系却缺乏学术层面的阐释梳理,甚至'文学史'作为一种研究形式究竟如何成立,又为何被移植到近现代中国语境,并定型为一种普遍的知识范型,这个关键问题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文章即以此脉络进行梳理阐释,为作为学科实践的文学史正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的权威化 文学史 正名 学科实践
下载PDF
中国天文学史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
12
作者 刘睿哲 《大学科普》 2009年第2期17-18,共2页
2008年12月27日23点50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江晓原教授语)的席泽宗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人生精力有限,而科学研究的方向无穷,学科的重点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不能赶时髦。只要选定一个专业,勤勤恳恳去做,日后终... 2008年12月27日23点50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江晓原教授语)的席泽宗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人生精力有限,而科学研究的方向无穷,学科的重点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不能赶时髦。只要选定一个专业,勤勤恳恳去做,日后终会有成就。天体物理固然重要,但天文学界不可能人人都干天体物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天文学的各个分支都应有人去占领,而且都要做出成绩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学史 席泽宗 开拓者 天体物理 2008年 科学研究 江晓原
下载PDF
标举大文学史观念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先生应邀在我校作学术演讲
13
作者 赵林 罗建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 著名学者 文学地图 文学史观念 学术演讲 杨义
下载PDF
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
14
作者 孙小淳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5-90,共6页
This essay reviews one volume of the seri 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Volume on As tronomy by Prof. Chen Meidong. Chen has been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the f ield of the history of Chin... This essay reviews one volume of the seri 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Volume on As tronomy by Prof. Chen Meidong. Chen has been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the f ield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stronomy. This volum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um mary of his work during his 30 years of research and as a book absorbing researc h findings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The volume, therefore, reflects the general state of the field, and constitutes a milestone in the course of studie s on the subject.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volume with two preceding works on the sam e subject. One is the Zhongguo Tianwenxue Shi (History of Chine se Astronomy)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Blue Book, from the color of the boo k’s cover) by a group of researchers, including Chen, published in 198 1; the other is Joseph Needham’s Volume III, Section 20, "Heavenly Sc iences", of the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published in Cambridge in 19 59. While the former represented the state of the field in 1980 and has long bee n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for students of Chinese astronomy, the second has been influential world wide because it presented 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e of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The historiographic idea of this volume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Blue Book . The book is aimed at presenting Chinese astronomy as a forerunner of modern as tronomy. Its contents are organized around several topics, including astrono mical observations and measurements, calendars, stars observations, star maps an d catalogues, instruments, cosmological beliefs, and so on. This volume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both scope and depth of all those topics. The calendar i s Chen’s research specialty, and the volume provides an authoritative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lendrical computation and technology. Th e book also includes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more than one hundred Chinese astr onomers, a tremendous effort to bring astronomical facts into the historical con texts. This is something that is lacking in the Blue Book. On many important iss ues, such as on the Shi Shi Xing Jing star catalogue, and on the setting of the beginnings of calendrical years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this vo lume provides in- depth accounts and analyses, either by summarizing works by others, or by presenting his own findings.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other issue s, such as on the Twenty- eight lunar lodges and on the mathematical reconstru ction of calendrical computation, the volume fails to present results of up- t o- date scholarship. The scope of Needham’s section on Chinese astronomy is certainly not a match to that of this volume. For example, the calendar is simply ignored in th e Needham book. But in spite of that limit in content, Needham gives a very prec ise and persuasive picture of Chinese astronomy--its political nature, its pol ar and equatorial system, its virtue in empirical observation, etc. While Chen’ s book is considerably voluminous, it refuses to spend any space on dis cussing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the opinion of t he author, this constitutes a serious shortcoming of this excellent work. The au thor is also induced to raise a historiographic question: Should the study of Ch inese astronomy go beyond the excavation of forerunners of modern astronomy and expand into the spher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 of Chinese sciences? He st rongly proposes Yes. He thinks the volume by Chen will in fact become an invalua ble reference for such efforts. Therefore, he heartily applauds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Prof. Chen Meidong in the form of this vol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中国 书籍评论 科学技术 学术研究
下载PDF
一部充溢着科学批判精神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读后感
15
作者 雷锐 《出版广角》 2003年第11期68-70,共3页
一部充溢着科学批判精神的著作,必定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最近读到许志英先生和邹恬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那种因感受到犀利的批判精神的快感和得到理论启迪的愉悦,久久在胸间脑中萦绕。它是我阅读过的论著... 一部充溢着科学批判精神的著作,必定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最近读到许志英先生和邹恬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那种因感受到犀利的批判精神的快感和得到理论启迪的愉悦,久久在胸间脑中萦绕。它是我阅读过的论著中批判精神最为恣放的一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 书评 科学批判精神 文学史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一个文学史新体系的结构设计及其科学论证
16
作者 赵复兴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一、理论框架和新的探索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世界上第一部文学史专著的作者当是古希腊诗人、亚历山大里亚派诗歌的代表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05—约前240)。他的《文化界名人及其作品概览》是一部纪传体文学史,作家作品介绍体... 一、理论框架和新的探索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世界上第一部文学史专著的作者当是古希腊诗人、亚历山大里亚派诗歌的代表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05—约前240)。他的《文化界名人及其作品概览》是一部纪传体文学史,作家作品介绍体系亦自此始并沿用至今,可谓经久不衰。但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提出要建立新的文学史体系,当代尤甚。瑞士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沃尔夫冈·凯塞尔说:“我们只消打开大部分今天仍有代表性的文学史,就可以确定,他们基本是接连排列的作家专论。”因此他引用爱弥尔·台希格尔(1939年)的一句话作为他的结论:文学史“迄今所做的一切已经达到了饱和点,十分可惜,它似乎必须重新开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新体系 结构设计 哲学方法论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科学论证 指导思想 理论框架 欧洲文学 体系结构
下载PDF
民族气节,科学精神——读《两宋文学史》
17
作者 马村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53-56,共4页
治史者讲究“史识”,然而这似乎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更取决于治史者的人格和学养。近读程千帆、吴新雷两教授同著的《两宋文学史》颇有感慨。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的两宋断代文学史,是著者积累数十年研究心得和教学经验的精心结撰之作。... 治史者讲究“史识”,然而这似乎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更取决于治史者的人格和学养。近读程千帆、吴新雷两教授同著的《两宋文学史》颇有感慨。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的两宋断代文学史,是著者积累数十年研究心得和教学经验的精心结撰之作。但更令我叹服的是著者于治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胸襟与卓识、鲜亮的民族气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人们常说文学是情感的表现,其实更是人格的表现。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国格是千百年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凝聚和结晶。否定或贬低了民族文化与精神,也就否定和贬损了中华民族的国格。如何重振五千年古国的雄风,乃本书著者著书立说的根本。中华民族素来崇尚气节,特别是宋初士大夫鉴于晚唐五代风俗败坏、廉耻扫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科学精神 民族气节 著者 欧阳修 苏轼 两宋 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 士大夫
下载PDF
兼顾科学性和审美性的世界文学史——评高尔基文学研究所编《世界文学史》第五卷(上)
18
作者 杨文舒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5年第1期19-23,共5页
高尔基文学研究所历时三十余年编纂的《世界文学史》,体例完整,内容丰富,涵盖了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各民族文学的互相交流与影响。本文以第五卷上册为例,探讨这部书编纂的必要性,以及叙述体例的科学性和叙述内容的审美性,并... 高尔基文学研究所历时三十余年编纂的《世界文学史》,体例完整,内容丰富,涵盖了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各民族文学的互相交流与影响。本文以第五卷上册为例,探讨这部书编纂的必要性,以及叙述体例的科学性和叙述内容的审美性,并发掘其在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史 科学 审美性
下载PDF
前科学·范式·“危机”——关于新文学史分期的思考
19
作者 温潘亚 柏文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44-48,69,共6页
“任何范围广阔的理论都意味着一种世界观,……任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看法的科学的重大发展都是自然科学……”——冯·贝塔朗菲《机器人,人和头脑》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空间距离感大大的缩小了,社会生产的高度综... “任何范围广阔的理论都意味着一种世界观,……任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看法的科学的重大发展都是自然科学……”——冯·贝塔朗菲《机器人,人和头脑》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空间距离感大大的缩小了,社会生产的高度综合使得各学科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它们更多地选择了邻近学科作为自身的“参照系统”,一股“从自然学科奔向社会学科的潮流”(列宁语)正汹涌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科学 参照系统 《讲话》 贝塔朗菲 现实主义创作 距离感 社会学科 蒋光赤 “革命文学
下载PDF
浅谈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的理论局限
20
作者 韩延波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9年第10期86-88,共3页
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首开接受美学之先河,其地位和影响力自是非同一般,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其自身的诸多局限。其中,对读者地位过度拔高,却没有强调对读者学养的要求,从而消解了文本的地位。同时,期待视野转变理论和读者... 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首开接受美学之先河,其地位和影响力自是非同一般,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其自身的诸多局限。其中,对读者地位过度拔高,却没有强调对读者学养的要求,从而消解了文本的地位。同时,期待视野转变理论和读者文学史理论也存在过于简单化和停留于理论层面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斯 接受美学 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 理论局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