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日本早期中国文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1
作者 赵苗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年第1期68-72,共5页
1882年,末松谦澄撰写了日本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此后在日本涌现出撰写中国文学史的热潮,尤其集中于1882年至1912年30年间。本文对此阶段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进行分析,对其中所渉中国文学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进行阐述,指出日本早期出版的... 1882年,末松谦澄撰写了日本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此后在日本涌现出撰写中国文学史的热潮,尤其集中于1882年至1912年30年间。本文对此阶段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进行分析,对其中所渉中国文学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进行阐述,指出日本早期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的核心理念,是为满足日本近代"国民精神"的需要而提供的学术产品,也是基于本国文化研究上所作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因此,早期的中国文学史实际上是作为日本文学的参照物而存在,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国家机构、地缘文化及民族精神共同促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中国文学 文学史起源 文学史定性 中日关系
下载PDF
现代性的困惑、焦虑与质疑——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剑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4,共8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非现代性特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文学运动规律的混乱无序性以及文学独立品格的人为淡化,使其完全背离了它所刻意追求的西方现代文学模式。不同时期所宣扬的西方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都明显流露出儒家入世...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非现代性特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文学运动规律的混乱无序性以及文学独立品格的人为淡化,使其完全背离了它所刻意追求的西方现代文学模式。不同时期所宣扬的西方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都明显流露出儒家入世哲学的浓重色彩。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一种现代汉语包装形式,它无法根绝自己独特的历史遗传性,同时也难以融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话语系统。所以,中国现代作家那苍凉而悲壮的启蒙呐喊,集中体现着他们对于“现代性”的困惑与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人文精神 文学规律 思潮特征 现代文学史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