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文学图像化”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巍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9-122,共4页
"文学图像化"在此指文学语言的图像化,即作者在写作时沉浸在图像之中,运用可观可感的手法来叙写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写作和表意实践。对此,国内外的理论家分别从社会、时代、政治、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但更多地持有"折衷... "文学图像化"在此指文学语言的图像化,即作者在写作时沉浸在图像之中,运用可观可感的手法来叙写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写作和表意实践。对此,国内外的理论家分别从社会、时代、政治、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但更多地持有"折衷论"或"二元论"的立场及批判态度,而忽略了对"图像化"本身问题如美感、审美关系以及本体的探讨。笔者从"文学图像化"的定位、内核等方面切入,阐发了另外一种研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图像化 定位 内核 思想深度
下载PDF
审美自觉与魏晋南北朝图—文会通的嬗变——兼论文学图像化审美转向的发生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怀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5-150,共6页
魏晋之后,随着文人的审美自觉,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图像化,文学作品图像化成为文人实现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文人的审美创造使得先秦两汉图—文会通传统在这个时代,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呈现出历史性嬗变,... 魏晋之后,随着文人的审美自觉,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图像化,文学作品图像化成为文人实现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文人的审美创造使得先秦两汉图—文会通传统在这个时代,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呈现出历史性嬗变,文学图像化创作在这些嬗变中发生了从注重再现、重写到注重表现、创造的审美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自觉 图—文会通 嬗变 文学图像化 审美转向
下载PDF
文化的张力:论文学图像化的文化诗学之维 被引量:1
3
作者 柴冬冬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7-51,共5页
文学图像化是一种动态的以文学为核心的辐射式生产,其属性当归为文化性生产,因此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必然要挣脱纯文学研究的牢笼,而应适时采取文化诗学的策略。文学图像化的文化诗学阐释,应当尤为注重其文化表征,这主要表现为文学图... 文学图像化是一种动态的以文学为核心的辐射式生产,其属性当归为文化性生产,因此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必然要挣脱纯文学研究的牢笼,而应适时采取文化诗学的策略。文学图像化的文化诗学阐释,应当尤为注重其文化表征,这主要表现为文学图像化生产作为一种"总体性"符号对文化的结构态势、发展模式、存在方式等三个维度的互构性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图像化 文化诗学 文化结构 视觉产业链
下载PDF
文学图像化:图文缝合关系的重要维度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烨鑫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视觉文化兴盛的现代,图文之间主要表现为两者和谐共生、取长补短的缝合关系。图文缝合关系在文艺领域的重要表现是"文学图像化"(与此相对应的表现是"图像文学化")。"文学图像化"指的是,在文学活动的全... 在视觉文化兴盛的现代,图文之间主要表现为两者和谐共生、取长补短的缝合关系。图文缝合关系在文艺领域的重要表现是"文学图像化"(与此相对应的表现是"图像文学化")。"文学图像化"指的是,在文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符号被图像符号所影响、所渗透出现的一种趋势。在艺术领域,"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艺术语言符号的图像化、艺术创作主体的图像化追求以及文学文本的图像化。"文学图像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文关系 图文缝合 文学图像化
下载PDF
文学图像化生产的构成场域探赜
5
作者 柴冬冬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16,共5页
文学图像化的生成、运行与其所在的场域不可分割。从构成要素上看,文学图像化生产场包含着图像意识场、媒介生产场、消费生产场等三个起主导作用的次场。具体到实践层面,三者围绕着生产逻辑进行运作,与生产力的主体、客体、中介交互作... 文学图像化的生成、运行与其所在的场域不可分割。从构成要素上看,文学图像化生产场包含着图像意识场、媒介生产场、消费生产场等三个起主导作用的次场。具体到实践层面,三者围绕着生产逻辑进行运作,与生产力的主体、客体、中介交互作用使得文学图像化生产得以可能,并驱动着其性质转型。场域带给文学的不仅仅只是经济资本的增值,其更多的是无限的文化资本乃至社会资本的扩张,由此,文学完成了由纯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 文学图像化 图像意识场 媒介生产场 消费生产场
下载PDF
文学图像化——广西壮族神话主题插画设计研究
6
作者 喻计耀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9年第11期52-53,共2页
文章从文学图像化的现象入手,分析了文学图像化的特点,揭示了文学图像化的意义,分析了如何将广西壮族神话中诸多文学描述变成插画的方式,以此来分析文学图像化的深层意义,进而通过插画形态来展现不一样的壮族文化。
关键词 文学图像化 壮族神话 插画设计 超现实表达
下载PDF
文学图像化与传媒时代的“复古审美”--以李子柒为个案 被引量:1
7
作者 方旭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第4期22-27,共6页
新传媒时代,消费主义已成内在运行法则,文学图像化已成趋势,而短视频作为新的媒介更是催生和召唤出了各种新的样态。文学图像化在李子柒短视频中主要呈现为"图像文学化"。李子柒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其视频文本所独有的文学味道... 新传媒时代,消费主义已成内在运行法则,文学图像化已成趋势,而短视频作为新的媒介更是催生和召唤出了各种新的样态。文学图像化在李子柒短视频中主要呈现为"图像文学化"。李子柒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其视频文本所独有的文学味道,而这一文学味道背后彰显的是视频文本的"复古审美"。"复古审美"一方面和现代文明之间形成了古今张力,是李子柒走红与圈粉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复古审美"以生命的洋溢为底色引起中国人对古意、诗意等的深切想象和幻想,这一想象在现代文明下愈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图像化 复古审美 古意 诗性 诗画同源
下载PDF
文学图像化语境下中华戏曲典籍对外出版与传播——以昆曲典籍《牡丹亭》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姜智慧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7,共5页
文学的图像转向是视觉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文学图像化相伴而生的是受众审美期待与审美经验的改变,以及碎片化多元出版时代的来临。文学的图像化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华戏曲典籍的对外出版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基于《牡丹亭... 文学的图像转向是视觉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文学图像化相伴而生的是受众审美期待与审美经验的改变,以及碎片化多元出版时代的来临。文学的图像化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华戏曲典籍的对外出版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基于《牡丹亭》出版与传播,提出文学图像化语境下戏曲典籍对外出版传播的策略,加强多元化出版中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完美融合与互补,以及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戏曲典籍从精英学术圈走向大众群体,实现更广泛与深入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化文学 多元化出版 对外传播
下载PDF
图像化文学流行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彭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3-149,158,共7页
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图像艺术取代语言艺术,也不会颠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性质,而是意味着文学突破了语言的垄断地位,以多元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与其说图像使文学边缘化,不如说文学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借助图像丰... 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图像艺术取代语言艺术,也不会颠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性质,而是意味着文学突破了语言的垄断地位,以多元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与其说图像使文学边缘化,不如说文学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借助图像丰富、再生,乃至无穷。图像化文学是市场经济、读者需求、文化环境等因素催生的产物。市场经济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奠定了物质基础,读者"读图"的偏好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宽容的文化环境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提供了现实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化文学 流行 市场经济 读者需求 文化环境
下载PDF
文体新变的内部机制和时代精神——从“散文小说化”谈起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晓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5-123,共9页
文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带来了文体的新变。文体互动基于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文体自身发展成熟所具备的能力。文体新变一方面来自于形式上的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艺术趣味和文化精神的影响。"散文小说化"并非仅仅是散文... 文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带来了文体的新变。文体互动基于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文体自身发展成熟所具备的能力。文体新变一方面来自于形式上的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艺术趣味和文化精神的影响。"散文小说化"并非仅仅是散文创作中吸收借鉴了小说的一些手法,而是整个创作精神更加倾向于叙事性、描述性、传奇性等,体现出文学消费的娱乐化特点,是"文学图像化"在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反映。此外,网络时代的"全民化"也是当代文学创作文体跨界现象大量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小说化 文体互动 文体观念 时代精神 文学图像化
下载PDF
视觉文化时代古诗英译的图像化现象研究——以BBC纪录片《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为例
11
作者 解昊川 《现代英语》 2020年第8期100-102,共3页
BBC纪录片《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是汉诗英译和跨文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文章从诗歌遴选、诗句编辑和语言翻译三个层面讨论了片中诗歌翻译的图像化现象,将其概括为诗歌选材的电影叙事化、诗句编辑的场景戏剧化、诗歌翻译的内涵浅... BBC纪录片《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是汉诗英译和跨文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文章从诗歌遴选、诗句编辑和语言翻译三个层面讨论了片中诗歌翻译的图像化现象,将其概括为诗歌选材的电影叙事化、诗句编辑的场景戏剧化、诗歌翻译的内涵浅表化。制作者选取情节突出、场景丰富的叙事诗和风景诗,用戏剧化的审美剪辑诗句,最后以浅表化的方式翻译诗文内涵,满足视觉文化时代大众追求的视觉效果和即时阅读体验。图像化的处理方式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和叙事结构,限制了诗文解读的开放性。但图像化应是诗歌翻译的手段而非目的,译者不应为实现大众追求的图像化效果而牺牲诗歌的文学性,相反,要考虑使用图像化的视觉特征加强译诗的表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文学翻译图像化 杜甫 BBC纪录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