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悦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69,共6页
在文学活动的结构研究之中,“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间,还存在一种“复合间性”。“复合间性”兼具了“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 在文学活动的结构研究之中,“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间,还存在一种“复合间性”。“复合间性”兼具了“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的特质,同时,又是超逾了这两种间性的更高的“间性结构”。由于,文学“复合间性”是由“作者→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互动、“读者→文本”与“文本→读者”的互动共构而成的,而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具有“主体间性”,文本也是被置于“文本间性”的视野内的,它们共同形成的网络结构亦成为一种具有交互性的对话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文本 文学活动 复合 结构研究 网络结构 作者 读者 对话体 交互性
下载PDF
论文学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复式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春时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1期45-47,共3页
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主体性论争,产生了主体性文论。21世纪初,笔者提出了文学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文论做出了反拨。但主体性文论与主体间性文论都不能全面地说明文学的性质,因此笔者对主体间性文论做出了反思,并且有了新的建构... 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主体性论争,产生了主体性文论。21世纪初,笔者提出了文学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文论做出了反拨。但主体性文论与主体间性文论都不能全面地说明文学的性质,因此笔者对主体间性文论做出了反思,并且有了新的建构。笔者认为,文学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在现实层面上具有主体性,在审美层面上具有主体间性,因此文学是一个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复式结构。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西方古典文论是客体性文论,它认为文学是对外部世界的摹写,文学性在于真实地再现了现实,至于作家的思想、情感、想象力、创造力等都不是文学的本质属性,而是为再现现实服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文论 文学主体 主体性文论 复式结构 审美层面 西方古典文论 文学 主体性理论
原文传递
文学教育活动中的主体间性
3
作者 范颖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5-48,共4页
文学教育活动有别于科学教育活动,这里没有话语霸权。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文学教育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语言的模糊性和文本的"召唤结构"决定了文学教育活动只能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教育活动。又由于各个主体... 文学教育活动有别于科学教育活动,这里没有话语霸权。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文学教育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语言的模糊性和文本的"召唤结构"决定了文学教育活动只能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教育活动。又由于各个主体拥有不同的历史处境和传统,文学教育活动只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寻找适当语言进行沟通理解、对话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育活动 主体 召唤结构
下载PDF
文学的存在方式现象学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吉猛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6-41,共6页
文学的存在方式是指文学赖以存在的整体结构。通过对文学创作活动(事件)、文学接受活动(事件)的现象学描述,建构了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和文学存在之主体间的交流结构,后两者共同组建着文学的存在整体。
关键词 文学存在方式 现象学 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 文学存在之主体间的交流结构
下载PDF
论“文学存在”的四维结构
5
作者 陈吉猛 《武陵学刊》 1998年第5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文学主体 文学价值 文学形式 文学理论 文学现象 存在结构 存在 文艺学 文学活动 文学语言
全文增补中
文学交流现象学
6
作者 陈吉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1-193,共3页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交流 现象学 文学创作活动 阅读活动 存在方式 结构 主体 事件
下载PDF
论文学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复式结构
7
作者 杨春时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6期94-95,共2页
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主体性论争,建立了文学主体性理论。21世纪初,笔者提出了文学的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文学的性质不是主体性的,而是主体间性的。这个观点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形成文学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
关键词 文学主体 复式结构 主体性理论 文学 文学理论 主体性转向 主体性与主体 20世纪80年代
原文传递
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当代文论话题——关于当代文学的生存境况与发展前景的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传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8,47,共9页
当代中国文艺变革的实践 ,越来越清晰地证明 ,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形态的崛起 ,极大地冲击着既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规范 ,改变其存在方式 ,促使其不断地走向大众 ,融入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 ... 当代中国文艺变革的实践 ,越来越清晰地证明 ,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形态的崛起 ,极大地冲击着既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规范 ,改变其存在方式 ,促使其不断地走向大众 ,融入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 ,变化着的文学、艺术则以独具的审美方式 ,积极地作用了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深化其艺术意蕴 ,提升其审美境界从而形成多元共生、悖立与互动的新文艺格局。可见 ,只有立足文艺变革实践 ,洞悉文艺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才能透过文学生存困窘的种种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语境 当代文艺 文艺 存在方式 悖论 互动 文艺自律 他律 动态结构 主体
下载PDF
赛博空间与间性诗学
9
作者 蒋舒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6-7,共2页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中国之行正式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向我们提出了文化间性的论题,2006年,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尼埃尔一亨利·巴柔也在复旦提出了多元文化与文化间性的问题,并认为,文化间性研究要以文化间的开放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中国之行正式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向我们提出了文化间性的论题,2006年,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尼埃尔一亨利·巴柔也在复旦提出了多元文化与文化间性的问题,并认为,文化间性研究要以文化间的开放性作为前提,并要在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文化必然是存在差异的,试图去抹杀这种差异是一种徒劳。应该看到,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原本就充满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思想。从用西方理论来解释我们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到用中国理论去阐释西方文学、文化存在的东方因素,中国与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文论”的对话走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空 文化 诗学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文学 文化存在 主体 哈贝马斯
下载PDF
文学主体间性该做何解:关于文学主体间性的几点看法
10
作者 胡菁慧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22,共2页
源于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的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也确立了主体性,与此同时,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开始了主体间性的拓展。以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强调文学活动... 源于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的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也确立了主体性,与此同时,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开始了主体间性的拓展。以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强调文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主客体间的认知和对抗,应该是主客体间的共性存在,是文本创作主体对世界主体的互动与交流。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文学语言 主客体关系 主体存在 审美活动 主体客体化 活动主体 文学活动 审美关系 文学形象
原文传递
认识论与本体论:主体间性文艺学的双重视野 被引量:4
11
作者 苏宏斌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7-151,共5页
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可分别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进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活动既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又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活动,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主体论文艺学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文学活动是人与世... 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可分别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进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活动既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又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活动,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主体论文艺学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文学活动是人与世界、人与作品以及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这种交流在前反思或非反思的状态中进行,是非主体性的活动。在两种理论视角之间,认识论的研究必须以本体论的研究为前提,才能克服主体论文艺学以及整个认识论文艺观所具有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认识论 本体论 文艺学 双重视野 交流活动 文学活动 认识活动
原文传递
文学阅读中主体思维的分裂与融合
12
作者 金元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1996年第2期66-71,共6页
本文认为,在文学阅读中,阅读主体与本文之间不断发生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不断改变着本文意义的生成,读者自身的阅读视野也在不断发生转化或拓展,以至不断改变原有的审美理解结构.这一改变发生于每一具体阅读中主体思维的自我分... 本文认为,在文学阅读中,阅读主体与本文之间不断发生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不断改变着本文意义的生成,读者自身的阅读视野也在不断发生转化或拓展,以至不断改变原有的审美理解结构.这一改变发生于每一具体阅读中主体思维的自我分裂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思维 文学阅读 阅读活动 阅读中 审美心理结构 巴赫金 文学作品 阅读行为 对话与交流 微型对话
原文传递
开放的本土性与重写的现代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皇甫晓涛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8-160,共3页
关键词 文化本土性 现代性 发展主体 文化交流 文化结构模式 比较文学研究 文化转型 艺术形式
下载PDF
多元解读的“界”与“度”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建设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7年第1期95-96,共2页
一、何为“多元解读” 文学解读从其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活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学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 一、何为“多元解读” 文学解读从其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活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学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的探究与再创造,它表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解读” 文本结构 文学解读 主体 心灵交流 反应过程 参与行为 读者
下载PDF
隐喻相似性的认知构建
15
作者 徐雪野 《知与行》 2017年第1期107-107,共1页
丁毅伟在《学术交流》2016年第12期撰文指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也更具认知价值。相似性既是构成隐喻的必要条件,又是隐喻形成的重要基础。相似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创造的,具有创造性的隐喻... 丁毅伟在《学术交流》2016年第12期撰文指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也更具认知价值。相似性既是构成隐喻的必要条件,又是隐喻形成的重要基础。相似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创造的,具有创造性的隐喻能给人带来新的认识和新的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价值 丁毅 学术交流 隐喻本质 认知机制 隐喻思维 深潜 认知主体 深层结构 客观存在
下载PDF
文学文体研究的基本问题
16
作者 王汶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5期54-55,共2页
何为“文体”所谓文体大约可以这样界说:特定的言语主体在特定的境况下,出于特定的交际目的,面对特定的交流对象而发出的具有某种特定内容和结构形态的话语或文本之体式、样式、风格。
关键词 言语主体 交流对象 文学文体 内容和结构 交际目的 境况
原文传递
网络文化特征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冯永泰 《理论界》 2005年第6期177-178,共2页
突破简单的案例性的描绘,全面而系统地把握网络文化的特征,是深入研究和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网络文化在技术支撑、存在方式、时空属性、主体间关系、文化内容、文化结构、表现形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 突破简单的案例性的描绘,全面而系统地把握网络文化的特征,是深入研究和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网络文化在技术支撑、存在方式、时空属性、主体间关系、文化内容、文化结构、表现形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又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分析 文化特征 网络文化 主体关系 文化发展 技术支撑 存在方式 文化内容 文化结构 组织管理 独特魅力
原文传递
科学建构合作小组 优化师生同步发展
18
作者 梁益寿 《华人时刊·校长版》 2013年第11期51-52,共2页
学校近年来从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出发,特别依据新课标、新理念,结合多年来教改实践经验,总结出"(1)优化导入、揭示目标;(2)指导自学、整体感悟;(3)互动互研、解难释疑;(4)精点巧拔、归纳生成;(5)分层设练、拓展创新"五... 学校近年来从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出发,特别依据新课标、新理念,结合多年来教改实践经验,总结出"(1)优化导入、揭示目标;(2)指导自学、整体感悟;(3)互动互研、解难释疑;(4)精点巧拔、归纳生成;(5)分层设练、拓展创新"五环节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五环节课堂模式重要的就是体现"三先"、"五让"的原则,其实质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积极构建四人组和二人合作学习组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小组 课堂教学结构 教改实践 课堂模式 学习组织 课堂主体 科学建构 讨论交流 五环节 同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