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审美反映”到“审美意识”——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映冰 范建刚 《甘肃高师学报》 2014年第6期8-11,共4页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反映 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人文精神
下载PDF
论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属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振宏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1-95,共5页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学者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给文学理论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时提出的一个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学者在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失误...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学者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给文学理论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时提出的一个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学者在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失误时也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映”的理论观点。如果对这一理论再进行反思也可看出它的未尽人意之处:它忽视了审美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自主性、自觉性意识;它没有看到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它把审美意识形态和其它意识形态看成平行并列关系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它没有看到审美意识不光文学艺术具有,生活中也有审美意识;它没有看到文学除了有审美意识之外,还有非审美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 意识形态文学审美
下载PDF
反映、反应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3
作者 嵇山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第5期60-66,共7页
有论者提出并认为无人能置之"死地"的"审美反映",其实只是人的先验"意识"在外部刺激下的自我重组,不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即与承袭了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余绪的皮亚杰同出一辙,是反应,不是... 有论者提出并认为无人能置之"死地"的"审美反映",其实只是人的先验"意识"在外部刺激下的自我重组,不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即与承袭了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余绪的皮亚杰同出一辙,是反应,不是反映。而综观该论者同时提出的作为"客观因素""主观化"、"主观因素""对象化"中的"审美反映"和作为"与生俱来"、"融入"于文学"最基本的审美单位"的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作为文学"本质特性"表示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三者关系可知:所谓"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实际就是实行了语言学转向、属形式学派范畴又颇为彻底地与非"审美"、非文学的先验"意识"的自我表现文学论,并不"新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反映” 审美意识”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语言学转向
下载PDF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论争浅析
4
作者 金钱伟 《陇东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6-59,共4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重大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争鸣,针对论争作出梳理,就两派主要代表人物钱中文先生和董学文教授等人的总结性论文深入分析,据当下语境得出文学的特性是审美,文学具有...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重大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争鸣,针对论争作出梳理,就两派主要代表人物钱中文先生和董学文教授等人的总结性论文深入分析,据当下语境得出文学的特性是审美,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并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浅析 当下语境
下载PDF
“文学审美特征论”批评 被引量:2
5
作者 叶知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15,共8页
本文认为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为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景性的主张,既与事实无关也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推敲。这些主张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中权... 本文认为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为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景性的主张,既与事实无关也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推敲。这些主张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中权威性的观点,对于执教者和学生已经制造和正在制造着无穷无尽的困惑和苦恼,批评它、否弃它,是文艺理论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特征论 文学审美反映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 诗意性体验
下载PDF
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管宁 魏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9-116,共8页
本文从消费文化语境角度,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在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上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文章在阐述消费社会、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当代传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传媒场域”的概念,阐明了中国消费文化的特点,并具体... 本文从消费文化语境角度,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在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上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文章在阐述消费社会、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当代传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传媒场域”的概念,阐明了中国消费文化的特点,并具体阐述了消费文化语境对文学的深刻影响,从而揭示了90年代以来文学审美形态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消费文化 文学审美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文学 文化语境 当代传媒 审美特征 表现方式 消费社会
下载PDF
“意识形态文论”的理论创新与批评模式之建构
7
作者 李映冰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5-60,共6页
国内目前的意识形态文论建设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的诠释还有待深入;二是对国外意识形态及文论思想的借鉴、批判存在不足;三是受西方学术观念转变影响,中国学界已开始把意识形态问题转化为一个美学问题,但到目前为... 国内目前的意识形态文论建设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的诠释还有待深入;二是对国外意识形态及文论思想的借鉴、批判存在不足;三是受西方学术观念转变影响,中国学界已开始把意识形态问题转化为一个美学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始终未能提出合理有效阐释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批评模式。就第一个问题看,马克思定性文学使用的概念是"意识形态的形式",直接使用"意识形态"定性文学的人是恩格斯,这一点应明确。就第二个问题看,意识形态文论建设虽然取得了实绩,但还有深入研究的可能和必要。就第三个问题,应该认识到,形式是组织材料并赋予材料以意义的一种结构性功能或力量。从而,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应从特殊到一般,即从审美、形式到政治、意识形态,而不是相反。考虑到文学批评从根本上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只能提出一个大致的构想和框架,即作家创作过程中存在意识形态冲突、文本中及文本间存在意识形态冲突、文学接受过程中存在意识形态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文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认识论 实践论 形式主义
下载PDF
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并不意味着好坏对错的置换
8
作者 赖大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51-251,共1页
赖大仁撰文《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论》指出,新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经历了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再到“审美论”的过程,一方面反映了新时期文学实践变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即要求在文学观念上... 赖大仁撰文《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论》指出,新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经历了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再到“审美论”的过程,一方面反映了新时期文学实践变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即要求在文学观念上摆脱过去那种过于严苛的意识形态束缚而应更多关注和尊重文学本身的特性与规律,使文学摆脱其依附性,从而在自主性和自律性的条件下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学理论本身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即改变过去那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革新既有的理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赖大仁 《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论》
下载PDF
文学语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
9
作者 冯宪光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09年第2期47-61,共15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出现的具有原创性的文学理论思想。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通过语言这个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首先,文学语言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符号;其次,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文论对言意关系的讨论,看到文学语言呈...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出现的具有原创性的文学理论思想。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通过语言这个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首先,文学语言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符号;其次,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文论对言意关系的讨论,看到文学语言呈现审美意识形态意义的特征。在文学中,作家创造一种审美的语言结构,来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直接现实性的显现;读者则从这种审美的语言结构中,体验和感受审美意识形态,这是文学作为呈现审美意识形态的语言形式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语言 内指性
原文传递
文本间性:朗费罗与海明威的文本关联
10
作者 柳士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1-105,共5页
海明威与朗费罗虽然相隔一个多世纪,但是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从文本间性的视角研究,朗费罗1850年发表的《浮木燃起的柴火》为海明威1925年发表的《了却一段情》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故事结构以及主题提供了一个参照;海... 海明威与朗费罗虽然相隔一个多世纪,但是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从文本间性的视角研究,朗费罗1850年发表的《浮木燃起的柴火》为海明威1925年发表的《了却一段情》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故事结构以及主题提供了一个参照;海明威继承了朗费罗的传统文学经典中的文学观和伦理道德观,并恰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文学创作关系,同时在文本中也展现了海明威的文学审美的独特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费罗 海明威 文本间性 传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下载PDF
卢卡奇话语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中的意义与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傅其林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3-47,共5页
卢卡奇是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之一,他的著述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同时也带来诸多困惑。他的话语在显在和潜在层面刺激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学基本观念的思考,深化了审美反... 卢卡奇是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之一,他的著述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同时也带来诸多困惑。他的话语在显在和潜在层面刺激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学基本观念的思考,深化了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主体性、文学实践性的理论建构,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的复杂化与多元结构化。新世纪中国学者的卢卡奇话语阐释在极为狭窄的空间存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固定化与当代中国学术机制使得中国的卢卡奇话语细腻而深刻,复杂而深邃,形成了关于卢卡奇话语的游戏状态,这为文学理论本土化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形成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主体性 话语游戏 本土化
原文传递
教师期待视野中的文本批评——以解读《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12
作者 刘启瑞 刘爱广 《语文月刊》 2020年第4期27-29,共3页
专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关注于文本的理性分析、情感评价与价值判断,对文本的本质问题进行纵深性"切割"式解读,在文本解读理论模型上会更关注于文本、作家和时代创作等多元信息;而对学情要求的观照、对文本细读程度的把握、对... 专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关注于文本的理性分析、情感评价与价值判断,对文本的本质问题进行纵深性"切割"式解读,在文本解读理论模型上会更关注于文本、作家和时代创作等多元信息;而对学情要求的观照、对文本细读程度的把握、对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都需要语文教师的文本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长与〈山海经〉》 文本批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期待视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