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之死”与文学情感论的悖谬处境
1
作者 左其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40,共4页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曾经宣告"主体的死亡"和"人的终结",但在后现代主义文论中,情感观念并没有消失,反而极为突出。后现代主义文论改写了浪漫主义以来的情感-主体模式,代之以情感-非主体模式,使得情感从理性主体的...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曾经宣告"主体的死亡"和"人的终结",但在后现代主义文论中,情感观念并没有消失,反而极为突出。后现代主义文论改写了浪漫主义以来的情感-主体模式,代之以情感-非主体模式,使得情感从理性主体的操控下摆脱出来,而与非理性主体即纯粹的感性主体日益亲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之死 文学情感论 非主体模式
下载PDF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感体验的策略
2
作者 李姝苑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2期171-174,共4页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及策略进行了论述。文学情感体验作为连接学生与文学作品情感的纽带,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文章提出了以创设情境激发共鸣为基础,以深入挖掘文...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及策略进行了论述。文学情感体验作为连接学生与文学作品情感的纽带,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文章提出了以创设情境激发共鸣为基础,以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元素为手段,以引导学生主动情感体验为重点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增强学习效果、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具体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手段,深入挖掘作品中人物情感变化,并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经历,从而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文学情感体验 教学策略 学生发展
下载PDF
文化转型中满族文学的情感轨迹
3
作者 阎丽杰 左宏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87-89,共3页
渔猎文化和农业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在文化转型及其磨合中,满族的语言、心理、思维、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满族文学创作也随之表现出了巨大的情感落差。文化转型中满族生活状貌的改变及情感变迁真实反映在满族文学作品中,造就了... 渔猎文化和农业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在文化转型及其磨合中,满族的语言、心理、思维、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满族文学创作也随之表现出了巨大的情感落差。文化转型中满族生活状貌的改变及情感变迁真实反映在满族文学作品中,造就了满族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景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文学 满族文化转型 满族文学情感轨迹
下载PDF
论晋代骚体文学情感的世俗化
4
作者 郭建勋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关键词 晋代骚体 文学情感 骚体文学 骚体作品 俗化 《离骚》 儒学 人格理想 皇朝政治 西晋士人
下载PDF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文学情感
5
作者 李志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105,共4页
在马克思成熟的宗教观中,宗教批判是一种常用的反思性武器,其特色是与马克思的文学情感活动相辅相成。对教会及其机构的腐败与反动的痛恨是与对人民及劳动在历史上的创造并以文学抒情般的爱戴而互衬统一的。对宗教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掩... 在马克思成熟的宗教观中,宗教批判是一种常用的反思性武器,其特色是与马克思的文学情感活动相辅相成。对教会及其机构的腐败与反动的痛恨是与对人民及劳动在历史上的创造并以文学抒情般的爱戴而互衬统一的。对宗教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掩盖性的批判是与以审美情感方式对劳动者的赞美而对立统一的。对宗教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着力纠正是与以文学激情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来确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互助统一的。由此,从爱恨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文学激情,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文学情感是密切相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宗教批判 文学情感
下载PDF
文学的审美情感假说及其局限
6
作者 左其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68,共3页
把文学情感视为一种无功利的非实在性的情绪活动,是文艺学界的一个重要表述,它来源于康德美学的自由精神及其形式主义的美感追求。这种对文学情感的审美假定对于反思和批判过去极左文艺思潮具有相当大的效用,但它无力解释后现代语境及... 把文学情感视为一种无功利的非实在性的情绪活动,是文艺学界的一个重要表述,它来源于康德美学的自由精神及其形式主义的美感追求。这种对文学情感的审美假定对于反思和批判过去极左文艺思潮具有相当大的效用,但它无力解释后现代语境及当代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学情感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情感 审美假定 局限
下载PDF
文学情感肌质的存在论根基——对反本质主义文学观的考察与反思
7
作者 范永康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在其起源语境中就遮蔽了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体验性、超越性等特性。文学本质问题要落实到文学的情感肌质上来探讨。摆脱传统形而上学,借鉴存在论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qu... 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在其起源语境中就遮蔽了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体验性、超越性等特性。文学本质问题要落实到文学的情感肌质上来探讨。摆脱传统形而上学,借鉴存在论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这三个层面为文学情感的生存体验性、生命交往性和精神超越性寻得本体论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情感肌质 存在论 “此在-生存” “共在-交往” “存在-超越”
下载PDF
游欧之后梁启超文学情感教育思想探究
8
作者 李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60-163,共4页
游欧之后的梁启超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走上了"弃政从文"的著述与讲学之路。在文学上的表现:以中国传统文学为主体的世界主义文化观;由早前单一的文学启蒙走向文学启蒙与审美自觉的双向维度,其中偏向文学审美——情感的"... 游欧之后的梁启超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走上了"弃政从文"的著述与讲学之路。在文学上的表现:以中国传统文学为主体的世界主义文化观;由早前单一的文学启蒙走向文学启蒙与审美自觉的双向维度,其中偏向文学审美——情感的"嗜好",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学"情感教育"说并通过戴学研究、诗学建构、诗歌表情方法的分类以及"理想派"与"写实派"等具体的学术研究予以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学 文学情感教育 戴学 诗歌 理想派 写实派
下载PDF
格非:如何重建文学与情感的关联
9
作者 张晓勇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35-39,共5页
2021年5月11日,格非在陇东学院作了“文学与情感”的学术演讲,演讲围绕情感变迁的历史、文学记录情感的方式、审美经验重构与地方性等诸多问题,重思当代作家如何寻找应对时代发展的文学抒情形式,如何重建文学与情感的关联。该演讲对中... 2021年5月11日,格非在陇东学院作了“文学与情感”的学术演讲,演讲围绕情感变迁的历史、文学记录情感的方式、审美经验重构与地方性等诸多问题,重思当代作家如何寻找应对时代发展的文学抒情形式,如何重建文学与情感的关联。该演讲对中国叙事传统的重新阐发和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深切体悟,反映了先锋作家格非自觉建构审美主体与艺术形式、自觉反思现代主义艺术合理路径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非 情感变迁的历史 文学记录情感的方式 审美经验重构 地方性
下载PDF
从“学习”到“纪念”:文学情感与政治理性的交响--解读《纪念白求恩》的一种方式
10
作者 罗晨 《语文教学通讯》 2021年第2期67-68,共2页
作为“老三篇”之一的《纪念白求恩》,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入选绝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到新世纪后淡出初中语文教材十余年,再到当前重新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足见其在语文教学界的地位。厘清《纪念白求恩》中情感、理性、文学、政治... 作为“老三篇”之一的《纪念白求恩》,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入选绝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到新世纪后淡出初中语文教材十余年,再到当前重新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足见其在语文教学界的地位。厘清《纪念白求恩》中情感、理性、文学、政治四者的关系,为更好地解读文本提供了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纪念白求恩》 《学习白求恩》 文学情感 政治理性
下载PDF
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学情感因素与《贵妇人画像》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铮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9-22,共4页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贵妇人画像》,被公认为是其文学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作者的精神主体和情感的潜意识都受着情感所支配,因此一直以来成为文学评论界的焦点。本文从亨利&...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贵妇人画像》,被公认为是其文学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作者的精神主体和情感的潜意识都受着情感所支配,因此一直以来成为文学评论界的焦点。本文从亨利·詹姆斯的历史轨迹和主体情感、叙述视角以及读者阅读当中的感受与理解,阐述其不确定的情感,以此来剖析作品独具特色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贵妇人画像 文学情感因素 不确定性 叙述视角
下载PDF
从缺失的外部到共-显的姿态:欧美城市文学情感问题研究的另一种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鹏飞 《天府新论》 CSSCI 2023年第1期67-76,共10页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欧美城市文学看,有别于传统地缘所暗含的人地间相互依存的情感指向,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通过让人无地可依而抑制人的自然情感的异化空间。在这一本应通向外部的情感却业已丧失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情感症候的人...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欧美城市文学看,有别于传统地缘所暗含的人地间相互依存的情感指向,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通过让人无地可依而抑制人的自然情感的异化空间。在这一本应通向外部的情感却业已丧失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情感症候的人的姿态,因其现象性地居中,成为城市文学记录这一丧失过程的中介。故此,姿态与情感间的关联性,在围绕城市场域的回环性分析中获得呈现,而一同呈现的就不再是无法驻足的城市,而是既能哀悼也能好客的城市。借助南希对共-通-体的思考,在城市经验日益渗透日常的当代,这一为他者让出位置的姿态,并不隶属于情感,而是源于外部的情感对内锁的主体重新进行调谐的共-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欧美文学 文学情感 姿态 南希
下载PDF
丁酉科场案遣戍者的文学情感
13
作者 马露月 先巴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6期80-83,共4页
因丁酉科场案牵涉而遣戍东北的南方士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方拱乾《何陋居集》与吴兆骞《秋笳集》较为重要,生动地反映了浓郁的文学情感。两部诗集反映了恶劣的遣戍路程与简朴的遣戍生活,表达了不平于遭遇的苦闷情感,寄托思乡忧情。... 因丁酉科场案牵涉而遣戍东北的南方士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方拱乾《何陋居集》与吴兆骞《秋笳集》较为重要,生动地反映了浓郁的文学情感。两部诗集反映了恶劣的遣戍路程与简朴的遣戍生活,表达了不平于遭遇的苦闷情感,寄托思乡忧情。吴兆骞流放生涯更长,是清代东北边塞诗人的代表之一,诗风艳丽,感情浓烈,对东北壮丽山川赞美有加,但也不乏战事环境下的豪壮之情。方拱乾与吴兆骞诗歌创作有一定相似性,遭遇挫折仍旧怀有乐观向上豁达的人生观,都擅长运用对比描写,感情细腻,内容充实,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场案 方拱乾 吴兆骞 文学情感
下载PDF
消费语境下文学情感话语的症候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左其福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89-95,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当代文学的情感话语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变化。首先是以作家为核心的情感话语的传统创造模式逐渐让位于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众媒介为依托的情感话语的生产模式;其次是情感话语的生态结构被打破,感伤与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当代文学的情感话语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变化。首先是以作家为核心的情感话语的传统创造模式逐渐让位于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众媒介为依托的情感话语的生产模式;其次是情感话语的生态结构被打破,感伤与轻愁成为流行元素,苦难、崇高与悲剧日趋边缘,其精神内涵也在不断地消解。消费语境下的文学情感话语在快感美学的驱动下,强化了读者对于个体的虚拟性想象,但是遗忘了自身对于民族、国家、历史的责任与担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学情感话语面临主体性重建、回归宏大叙事的紧迫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情感话语 消费文化 症候分析 价值重建
下载PDF
试论文学作品的情感力度
15
作者 曹振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情感力度 文学情感 作品情感 作家 文学艺术 社会倾向 人物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性
下载PDF
论文学情感
16
作者 刘新华 《闽江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46-50,共5页
关键词 文学情感 文学作品 作品情感 普通情感 作家 生活情感 文学文本 鉴赏情感 审美情感 文学
下载PDF
爱:文学情感的基础素材
17
作者 汪聪慧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16期1-1,共1页
语文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就赋予了它更多的情感因素。作为最核心情感的爱是最正的能量元素,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一生带着对亲人、对祖国、对大自然的高度热爱去前行,他们的人生轨道就不会偏离方向。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偏离方向 文学情感 情感因素 工具性与人文性 大自然
下载PDF
中学美术教学学生文学情感的培养
18
作者 陈璋月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第2期161-161,共1页
美术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文学情感的培养。文学情感培养是引发学生学习美术和创作的原始冲动的重要因素,应该贯穿美术教学全过程。没有文学情感,就没有艺术创作。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文学情感 培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写作的情感性思辨
19
作者 马晓 严旭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3期82-91,97,158,共12页
基于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人工智能写作突破了传统辅助性的生产工具身份,实现了文学生产主体由“人—机”到“机—人”的转变与置换,对文学的本质属性、创作生产、价值评判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 基于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人工智能写作突破了传统辅助性的生产工具身份,实现了文学生产主体由“人—机”到“机—人”的转变与置换,对文学的本质属性、创作生产、价值评判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下人工智能写作的情感书写仍然局限于编码与解码的数据转换,并不具备经验知觉与对生命现象的具身体察,与其说是对人类情感的模拟,不如说是机器情感的传达。在人类中心主义之外,人工智能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机器式的理性美学特征,其经由语词游戏而来的情感性显现也具有了机器式的独有特征,以此,人工智能写作的机器情感扩展了文学情感的内涵与外延,与人类主体的具身写作一同形构了未来情感写作的多元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写作 情感计算 机器情感 文学情感
下载PDF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探究
20
作者 纪玲 《华夏教师》 2024年第21期79-81,共3页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向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和濡染。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探究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开展下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认为通过文学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互动以及情感教育与创作的结合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向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和濡染。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探究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开展下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认为通过文学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互动以及情感教育与创作的结合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改 文学情感体验 情感共鸣互动 情感教育与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