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登高而赋”三形态——兼论赋体文学惯例的形成 |
赵辉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2
|
互联网对文学惯例的挑战 |
欧阳友权
|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3
|
论文学传统惯例对文学中物候描写的影响——兼及文学作品中物候描写的误读问题 |
纪德君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4
|
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 |
董馨
|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5
|
文学性的意识形态效应 |
董馨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6
|
中国古代几种文学阐释模式 |
谢延秀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7
|
批评·对话·主体间性——试论文学批评的主体间性问题 |
黄立田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1 |
2
|
|
8
|
现代性主题文学的繁荣原因及文化影响 |
苏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9
|
语文学法指导漫谈第二十六讲 文学探究“期待心理”的学习指导(续) |
吕嘉健
|
《广西教育》
|
2004 |
0 |
|
10
|
文学虚构中的互文现象——兼论对木心“非原创”和“抄袭”的指责 |
童明
|
《海峡人文学刊》
|
2022 |
0 |
|
11
|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
邹白茹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12
|
论“隐含读者” |
田明刚
|
《嘉应大学学报》
|
2001 |
3
|
|
13
|
无名者的生活——论王手小说兼及当下小说的一些问题 |
何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4
|
古老的趣味与变动的秩序——《秦岭记》读札 |
李丹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5
|
论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层面 |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1
|
|
16
|
再论“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 |
何平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1
|
|
17
|
以诗证史的限度及其理论阐释 |
孙向荣
|
《探求》
|
2023 |
1
|
|
18
|
后殖民时代的欲望书写 |
旷新年
|
《天涯》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19
|
《孔乙己》中的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研究 |
陈志红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20
|
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 |
戴锦华
|
《南方文坛》
|
2000 |
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