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三说
1
作者 甘文平 胡新颖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20世纪以来,西方批评家乔治·斯坦纳、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先后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看法。从整体上看,斯坦纳强调文学的倾向性及其对批评家的贡献,但忽视了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 20世纪以来,西方批评家乔治·斯坦纳、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先后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看法。从整体上看,斯坦纳强调文学的倾向性及其对批评家的贡献,但忽视了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威廉斯凸显文学的本体论特质,却没有提及马克思的学说;伊格尔顿突出文学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以及文学语言的社会意义,而遗漏了普列汉诺夫的贡献。与此同时,以上“三说”都将唯物史观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有鉴于此,我们只有将三者一并考虑,才有可能更近距离地触摸到该体系的全景图。持续引介、研究和总结该领域的相关资源,对我们从宏观上审视和把握其本源样态与发展文脉,以及从微观上洞悉其丰富内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批评实践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 语言观
下载PDF
传统与文本喻指:亨利·盖茨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理论视角
2
作者 段丽丽 陈后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73-81,共9页
鉴于黑人在美国的特殊经历,美国非裔文学批评无论将视角聚焦于传统还是文本都会引起较大争议,而亨利·盖茨的批评理论却始终围绕两者展开。一方面,他追溯黑人土语传统,确立非裔文本的语言喻指与非洲传统的关系;另一方面,他通过“喻... 鉴于黑人在美国的特殊经历,美国非裔文学批评无论将视角聚焦于传统还是文本都会引起较大争议,而亨利·盖茨的批评理论却始终围绕两者展开。一方面,他追溯黑人土语传统,确立非裔文本的语言喻指与非洲传统的关系;另一方面,他通过“喻指”和“表意”之间同一性中的差异性关系命名非裔文学理论,试图消解非裔文本与西方传统的对立。同时,在“保护传统的完整性”名义下,盖茨克服了把非裔文本隔离于当代批评理论大环境的片面做法。对传统与文本喻指以及两者关系的强调表明盖茨的美国非裔文学理论兼具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文本喻指 亨利·路易斯·盖茨 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下载PDF
在神游与对话中行稳致远——卢桢文学批评印象
3
作者 刘波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我和卢桢2007年相识于天津南开园,他先我一年随罗振亚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是我的师兄。实际上,他年龄比我小,大家亲切地喊这位小师兄阿卢。卢桢的家学教养特别好,非常典型,也相当明显,他有着同代人中少见的稳重谦逊。后来,我知道他少年时... 我和卢桢2007年相识于天津南开园,他先我一年随罗振亚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是我的师兄。实际上,他年龄比我小,大家亲切地喊这位小师兄阿卢。卢桢的家学教养特别好,非常典型,也相当明显,他有着同代人中少见的稳重谦逊。后来,我知道他少年时便是尖子生,从本科到博士,一路保送,妥妥的学霸一枚。卢桢待人接物温文尔雅,总让我联想到孔孟之道。但我想强调的是卢桢的另一面,他可爱、时尚,怀有一颗浪漫与狂野的心。我曾看过他一些模样潇洒的照片,或长发飘飘,或纵身跃起,那一瞬间的影像定格其实反映出卢桢对生活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去探索有趣的世界,去塑造有趣的灵魂,我认为这才是更真实的卢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学位 罗振亚 尖子生 文学批评 同代人 另一面 孔孟之道 创造力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艺术化与美育功能的实现
4
作者 王德胜 宋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1,共11页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主要指批评主体以概念、范畴和相关理论体系为主要工具,以文学认知为最高目的的批评趋向及其特征。“文学批评的艺术化”则强调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呈现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激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经由现代...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主要指批评主体以概念、范畴和相关理论体系为主要工具,以文学认知为最高目的的批评趋向及其特征。“文学批评的艺术化”则强调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呈现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激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经由现代学术的改造,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而理想的现代诗性批评范式,为作为美育的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能性。重建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批评指向及其有效性问题,在于通过反思文学批评的知识化维度,在新的操作平台上重建文学批评的艺术化之维,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作为美育的制度化保障及其“以美化人”的美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知识化 艺术化 诗性批评 美育功能
下载PDF
“文学性”与文学批评美学范式的重建
5
作者 周海波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然是讨论的焦点。从“重写文学史”到“文学性”问题的讨论,表现出因为文学性的缺失或非文学性因素的增强而引发的焦虑,与此同时,相关文学理论或批评方法诸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的引入,但往往出现与其问题讨论初衷不尽一致的现象。因此,在文学批评活动中,重建文学批评话语及其美学范式,是“文学性”问题讨论的重要目标,如何回到文学常识,在价值重构中重建文学性,是一个需要直面并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批评 美学范式 价值重构
下载PDF
文学批评标准中国范式之刍议
6
作者 刘巍 李诺亚方舟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文学批评标准有其独特范式,同时也处于有待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文学批评的中国范式首先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长期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占据着现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现当代文艺理论思想略显黯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艺理论 文艺创作 中国范式 文学批评标准 文学评价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批判性反思 体验性
下载PDF
从对屈原的评价看初唐的文学批评思想
7
作者 戴永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初唐人对屈原的评价表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从肯定其“忠贞”精神,赞誉其诗“气质高丽”;到褒扬其忠正、赞美其诗才,却抨击“礼乐之道,坠于斯文”;再到褒扬其抒写真情,“不虚美”“不隐恶”,又斥责其诗“婉丽浮侈”。对屈原评价的阶段性差... 初唐人对屈原的评价表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从肯定其“忠贞”精神,赞誉其诗“气质高丽”;到褒扬其忠正、赞美其诗才,却抨击“礼乐之道,坠于斯文”;再到褒扬其抒写真情,“不虚美”“不隐恶”,又斥责其诗“婉丽浮侈”。对屈原评价的阶段性差异,反映出初唐近百年间在文学复古与新变之间的摇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评价 初唐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论李健吾不同时期文学批评的“趣味”体现
8
作者 徐敏 王茜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趣味”是李健吾“心灵探险”式的文学批评和通脱超逸艺术文风的内在体现。他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趣味”,主要表现在其趣味式的鉴赏态度和趣味影响下的批评原则上。“趣味”体现在李健吾批评的不同阶段,无论是其20世纪30年代以《咀华集... “趣味”是李健吾“心灵探险”式的文学批评和通脱超逸艺术文风的内在体现。他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趣味”,主要表现在其趣味式的鉴赏态度和趣味影响下的批评原则上。“趣味”体现在李健吾批评的不同阶段,无论是其20世纪30年代以《咀华集》为代表的充满个性的文学批评,还是40年代以《咀华二集》为代表的自觉加入现实标准的文学批评,或者是建国后在时代政治主题下以阶级标准为主的文学批评,李健吾都以其“趣味”维护了文学性。“趣味”见证了李健吾前期咀华风格的繁盛与后期咀华风格的黯然,“趣味”使李健吾在文学批评中始终坚守文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文学批评 趣味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2,共1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发展,在学理方法上需要运用“新格义”阐释法,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各自所包含的观念逻辑与理论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阐释,最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新内涵、新形态。由于此种新内涵与新形态是以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文学现实为基础,以文学批评的思想、内容、形式、功用为进路,通过打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历史性、审美性、人民性标准与中国文学批评“道”“文”“质”标准,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逻辑、情感逻辑、伦理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因而它可以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在理念与实践两个方面成为一种统一文学创作、鉴赏、教化、批判与行动五重目标的全新文学批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新格义”阐释
下载PDF
重构与前瞻: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逻辑基点与发展路向
10
作者 韩雄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在价值体系建构、理论资源吸纳、方法路径拓展、评奖机制完善、批评论著生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本体建构乏力、批评失当等实质性问题。为此,重审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元概念,将“中国性”“儿...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在价值体系建构、理论资源吸纳、方法路径拓展、评奖机制完善、批评论著生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本体建构乏力、批评失当等实质性问题。为此,重审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元概念,将“中国性”“儿童性”“文学批评”作为批评话语建构的逻辑支点,有助于廓清批评立场、明确学科基石、拓展研究思路,增强其内涵建设。未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应从学科基础出发,不断完善对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话语体系的本体建构。在纵向上,统合“主体性”与“整体性”,深度推进中国儿童文学批评融入中国新文学批评的历史版图。在横向上,秉持“以中为本”“化西为中”理念,在促进世界儿童文学共同繁荣中展现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国际视野与国家本位。在具体批评实践中,要敢于“讲真话”“谈不足”,以文学批评助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传播大发展大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批评 学科体系 中国性 儿童性 儿童精神
下载PDF
知识跑酷、翻墙和新生的可能——邓小燕文学批评印象
11
作者 陈培浩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邓小燕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误认了性别和性格,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温婉女性的形象。我们要说的邓小燕却是一个学术跑男、酷男。小燕当过兵,虽不魁梧,却绝对精壮,爽朗善饮,喜欢跑酷,神情带几分“匪气”。这样一个人,却是在学术上让人刮目... 邓小燕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误认了性别和性格,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温婉女性的形象。我们要说的邓小燕却是一个学术跑男、酷男。小燕当过兵,虽不魁梧,却绝对精壮,爽朗善饮,喜欢跑酷,神情带几分“匪气”。这样一个人,却是在学术上让人刮目相看的新锐学者、批评家。邓小燕以对新文学与解剖学的关系研究令人瞩目,系列成果见于各权威刊物,其文章老辣与锐气兼具,令人过目难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是研究高度饱和的学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批评 跑酷 现代文学 文学 学术领域 批评 温婉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与《北上》
12
作者 程旸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问世五年来,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好评不断,众多批评家都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在人们印象中,它正在迈向“名著”的行列。但如果从文学史的研究来看,先不要急于给作品明确定位,而是拉开距离,谨慎的分析,尤其是从“... 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问世五年来,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好评不断,众多批评家都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在人们印象中,它正在迈向“名著”的行列。但如果从文学史的研究来看,先不要急于给作品明确定位,而是拉开距离,谨慎的分析,尤其是从“以批评”来“看《北上》”的角度,来扩张其研究的内涵和空间,仍然是有必要的。而对内涵和空间的拓展,离不开各种批评的差异性,离不开对差异性的比较,当然从这一方面也可以寻找到批评与作品之间的缝隙,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对话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北上》 地方志小说 时间和空间 身体认同
下载PDF
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舌尖上的身份:美国南方女性小说中的饮食、自我与社会》述评
13
作者 李娜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舌尖上的身份:美国南方女性小说中的饮食、自我与社会》是一部体例较为规范的学术著作,选取的是当代食学的重要分野——文学饮食研究领域,此书为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一方面,透过五部于20世纪40—80年代由美国南... 《舌尖上的身份:美国南方女性小说中的饮食、自我与社会》是一部体例较为规范的学术著作,选取的是当代食学的重要分野——文学饮食研究领域,此书为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一方面,透过五部于20世纪40—80年代由美国南方女性小说家创作的饮食书写探讨美国南方社会,研究其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社会交往和人情世故、身份认同和社会层级、地区饮食文化的挑战与演变。另一方面,总结了文学饮食研究的价值和难点,即基于田野调查法,以跨学科的视角探讨食物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是值得尝试的研究路径,同时从海量文学作品中挑选合适的材料是文学饮食研究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南方女性小说 文学批评 饮食文化 文学饮食研究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14
作者 杨希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意无意地对这篇小说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从而压抑了小说自身更加丰富的意义可能性。刘禾对《生死场》的解读方式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时可能产生的一些偏离和误区,这些偏离和误区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知识范式转换的症候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生死场》 女性主义批评 20世纪90年代知识范式
下载PDF
通识教育、文学批评与课堂上的多元主义——理查德·麦基翁实用主义式的“一”与“多”
15
作者 梁心怡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作为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理查德·麦基翁将多元论作为通识教育中跨学科教学的基础,他提出一套深入不同哲学家思想深处的文本分析方法,不仅极大启发了正处于文学批评专业化改革进程中的芝加哥大学文学批评派,更... 作为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理查德·麦基翁将多元论作为通识教育中跨学科教学的基础,他提出一套深入不同哲学家思想深处的文本分析方法,不仅极大启发了正处于文学批评专业化改革进程中的芝加哥大学文学批评派,更凸显了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如何作用于美国现代高校通识教育的建设。但是,实用主义式“一”与“多”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同样体现在麦基翁的教学与研究之中,这使得他课堂上的多元主义既展现了现代自由教育的包容与平等,也凸显出某种更为深刻的困境,即教育如何在保证个体多样性发展的同时,为现代心灵带去坚实、笃一的价值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文学批评 多元主义 实用主义 理查德·麦基翁
下载PDF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本色观
16
作者 邓琪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在李健吾三四十年代的批评文章中,“本色”一词被使用的频率极高。其指称对象包含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大文学活动要素,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创造和接受的始终。以“本色”为批评内核,观照文学作品并进行批评实践;将“真诚”“性情... 在李健吾三四十年代的批评文章中,“本色”一词被使用的频率极高。其指称对象包含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大文学活动要素,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创造和接受的始终。以“本色”为批评内核,观照文学作品并进行批评实践;将“真诚”“性情”“自我”“印象”等中西文论观念巧妙结合,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在承续中国古代传统文艺思想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西方文论中对于文学和批评的现代认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批评体系。这为当下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文艺理论体系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文学批评 本色
下载PDF
怎样的批评才是好的文学批评——兼评田崇雪《细品红楼小人物》
17
作者 李新亮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文学批评不是专业领域内理论论证的抽象思辨,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之思。《细品红楼小人物》作为文学批评实现了回归文学、回归文本、回归生活的努力,展现了文学批评实现诗、思、史、情、理融会贯通的可能。这也为文学批评树立... 文学批评不是专业领域内理论论证的抽象思辨,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之思。《细品红楼小人物》作为文学批评实现了回归文学、回归文本、回归生活的努力,展现了文学批评实现诗、思、史、情、理融会贯通的可能。这也为文学批评树立了典范:好的文学批评是集批评的力度、宽度、深度、温度、风度五位一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品红楼小人物》 文学批评 批评标准
下载PDF
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是一种智慧文学
18
作者 沈兴刚 《南腔北调》 2024年第3期92-96,共5页
哈罗德·布鲁姆是美国独树一帜的大文学批评家。在其批评理念中,文学批评是一种智慧文学,必须体现批评主体的个性化见解和创造性误读。只有依靠文学批评的文学性,人们才能穿透文学作品深邃的想象力特质抵达其艺术内核。在具体实践中... 哈罗德·布鲁姆是美国独树一帜的大文学批评家。在其批评理念中,文学批评是一种智慧文学,必须体现批评主体的个性化见解和创造性误读。只有依靠文学批评的文学性,人们才能穿透文学作品深邃的想象力特质抵达其艺术内核。在具体实践中,他把文学批评视作审美鉴赏活动,并形成影响诗学构建的隐喻模式、文学作品阅读的误读模式、生命经验叙述的美学模式。布鲁姆的文学批评观念是对20世纪文学审美沉默的抗议,也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审美回归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罗德·布鲁姆 文学批评 智慧文学 审美
下载PDF
生态文学批评视域下《打鱼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9
作者 陈巧英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丛》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本文通过生态文学批评视角解读当代阿昌族著名作家孙宝廷的《打鱼狼》,探讨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反思人类认知过程的艰难和曲折,呼吁人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发展的理念,建立... 本文通过生态文学批评视角解读当代阿昌族著名作家孙宝廷的《打鱼狼》,探讨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反思人类认知过程的艰难和曲折,呼吁人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发展的理念,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批评 孙宝廷 打鱼狼 人与自然
下载PDF
返场和重勘:在丰饶的文学生活中开展文学批评——何平教授访谈录
20
作者 何平 顾奕俊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26,F0002,共8页
一批评的返场、文学策展和花城关注顾奕俊:何老师您好,2022年8月,您的《批评的返场》(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何为“返场”?这是很多人在阅读您这部著作时首先会问的问题。而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您... 一批评的返场、文学策展和花城关注顾奕俊:何老师您好,2022年8月,您的《批评的返场》(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何为“返场”?这是很多人在阅读您这部著作时首先会问的问题。而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您在后记里针对您个人的文学批评实践,同时也自觉将个人的批评实践置放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转向以及改革开放时代国民文学生活变化的路线图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文学 文学批评实践 译林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国民文学 改革开放时代 文学理论 路线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