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编辑作为特殊文学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挖掘和赋新
1
作者 肖宁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86-189,共4页
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文学的创作者和文学的接受者同在文学作品这一个整体之内,文学的接受者既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有着无可替代的主观能动性,读者以其自身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赋予了作品全新的意义和价值。编辑对于文学作品的挖掘和赋新... 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文学的创作者和文学的接受者同在文学作品这一个整体之内,文学的接受者既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有着无可替代的主观能动性,读者以其自身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赋予了作品全新的意义和价值。编辑对于文学作品的挖掘和赋新是他们作为特殊的文学接受者群体无可替代的主观能动活动。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朝世界各国汹涌而来的背景下,中国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编辑 特殊文学接受者 挖掘 赋新
下载PDF
论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者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景鹏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6-70,共5页
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学翻译的水平不仅对文学接受者的层面产生影响,还影响着文学接受者的数量。其准确地道而且高雅的翻译,读者层面相对较窄,文学接受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反过来讲,文学接受者的审美眼光、... 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学翻译的水平不仅对文学接受者的层面产生影响,还影响着文学接受者的数量。其准确地道而且高雅的翻译,读者层面相对较窄,文学接受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反过来讲,文学接受者的审美眼光、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对文学翻译也产生着重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二者相互影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从接受美学来看,相对而言,文学接受者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学接受者 相互影响 接受美学
下载PDF
宋代诗话对刘勰“风骨”论的文学接受
3
作者 成松柳 毛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风骨”之说在宋代诗话中发生了多样化的改变:北宋中期欧阳修等人倡导的“尚健”诗风着重宣扬“风骨”中雄健阔大的一面;江西诗派更关注诗人的性情和品格如何通过语言呈现在诗歌之中,对语言“生新瘦硬”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风骨”之说在宋代诗话中发生了多样化的改变:北宋中期欧阳修等人倡导的“尚健”诗风着重宣扬“风骨”中雄健阔大的一面;江西诗派更关注诗人的性情和品格如何通过语言呈现在诗歌之中,对语言“生新瘦硬”的追求使得他们更看重“风骨”之“骨”对言辞的要求,并在宋代理学家“气本论”的影响之下,变“风骨”为“气骨”;南宋后期的诗论代表严羽虽对江西诗派的观点有所纠正,但又将“风骨”论从美学要求变成了对建安文学风格的概括,当前学术界评价建安文学最常用的“建安风骨”便源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风骨 宋代诗话 文学接受
下载PDF
“图文缝合”:文学接受理论的当代探绎
4
作者 周文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2-72,共11页
“图文缝合”是指文学接受中基于语象互文与读者“期待视域”引导效应,文本表述与读者接受图文寓意缝合的文学现象。“图文缝合”研究的终极目标,意在揭示文学接受差异可控性的逻辑规律。文章整合叙事学与接受美学相关理论,以福克纳经... “图文缝合”是指文学接受中基于语象互文与读者“期待视域”引导效应,文本表述与读者接受图文寓意缝合的文学现象。“图文缝合”研究的终极目标,意在揭示文学接受差异可控性的逻辑规律。文章整合叙事学与接受美学相关理论,以福克纳经典作品的图文缝合现象为研究介质,对语言与图像间互动缝合产生的文学效应展开深入探绎。本文旨在探赜文学图文缝合的形成规律与实现途径,拓展文学接受研究视域,促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文缝合 文学接受理论 读者期待视域 当代探绎
下载PDF
作为事件的文学接受
5
作者 潘伍豪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2-114,共13页
传统观点将文学接受视为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还原或文本对读者的影响,这缩减了接受活动的复杂性与现实性。在事件论视域下,接受作为文本与读者的遭遇事件而发生。冒牌读者与开放性文本是接受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接受作为事件发掘出接受者... 传统观点将文学接受视为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还原或文本对读者的影响,这缩减了接受活动的复杂性与现实性。在事件论视域下,接受作为文本与读者的遭遇事件而发生。冒牌读者与开放性文本是接受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接受作为事件发掘出接受者同一自我之中的他者,造就一个新的自我的同时生成通向现实的另一条路径。接受者回返到现实得以生成的过去,动摇现实的存在根基与确定性,重置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创造出新的知觉对象与知觉方式。接受作为事件揭示了意义生产之非重复性和不可还原性,释放出接受活动中的偶然性、不可能性和非现实性,由此走向一种非决定论的文学接受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事件 现实 虚构 偶然
下载PDF
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巴尔扎克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6
作者 刘盈娇 《今古文创》 2024年第9期47-49,共3页
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巴尔扎克因其现实主义的精湛写作技艺而闻名于世。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到了20世纪初,他以“巴鲁萨”之名首次进入中国翻译界的视野,从此开启了在中国的传播之路。在众多译者的不懈努力下,巴尔扎克的... 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巴尔扎克因其现实主义的精湛写作技艺而闻名于世。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到了20世纪初,他以“巴鲁萨”之名首次进入中国翻译界的视野,从此开启了在中国的传播之路。在众多译者的不懈努力下,巴尔扎克的作品逐渐走进了中国文学领域并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文学传播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巴尔扎克和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特点,以及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文学传播 文学作品接受 文学价值与意义
下载PDF
明代土家族、苗族诗文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与接受
7
作者 多洛肯 姚丽娟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51-164,共14页
有明一代,随着中央王朝主导政治格局的落地生根、文教措施的广泛实施以及文化交流的不断强化,儒家文化对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土家族、苗族文人通过学习儒家文化以及使用汉语创作诗文,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逐渐融入... 有明一代,随着中央王朝主导政治格局的落地生根、文教措施的广泛实施以及文化交流的不断强化,儒家文化对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土家族、苗族文人通过学习儒家文化以及使用汉语创作诗文,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逐渐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通过对明代土家族、苗族文人汉语诗文创作的整体观照,发掘诗歌作品中文化认同和文学接受的典型案例,有助于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脉络,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范式和学理支持,还有助于从文化认同与文学接受的视角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土家族 苗族 文化认同 文学接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宋代的文学接受与文学再生产理论——以“夺胎换骨”说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鹏飞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20,共12页
“夺胎换骨”说的形成可以上溯至中唐时期诗人皎然的诗学。为容纳中唐诗风的变化以及江南诗风的特色,实现大唐文化秩序感的重建,皎然突破与重建了盛唐的诗学框架。在美学策略上,皎然以古为新,对前代诗歌进行再发现和重新阐释:树立新的... “夺胎换骨”说的形成可以上溯至中唐时期诗人皎然的诗学。为容纳中唐诗风的变化以及江南诗风的特色,实现大唐文化秩序感的重建,皎然突破与重建了盛唐的诗学框架。在美学策略上,皎然以古为新,对前代诗歌进行再发现和重新阐释:树立新的文学大师为典范,创立新的美学趣味,提出化俗为新的策略和点化的技法;以法为核心,从步骤、程序至诗学规范,最终臻于可与大唐风范和中华文化正脉的美学境界相匹配。这些都为宋人对前代文学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型。欧阳修、苏轼的禁体物语诗歌实验,以散文化笔法取代诗歌直接描写所咏物(主题)的传统,侧重对当下情境的书写而非引用读者熟知的典故,从借代、点化入手,实现诗歌语汇陌生化。他们以另一种“夺胎换骨”的方式,悬置了对历史的回溯,体现了向儒家人本主义价值观回归的强烈观念。黄庭坚将“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提升至诗法总则的高度,成为宋诗创立风格的根本原则。“夺胎换骨”说在南宋诗学中最终完成,成为诗人进行美学创造和文化创新的基本法则,南宋文化精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对汉文化核心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夺胎换骨 宋韵 文学接受 文本再生产
下载PDF
论沈从文对狄更斯底层书写的文学接受
9
作者 张莉莉 弓皓然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在湘西少数民族文学题材创作中,沈从文通过对异域空间的想象与底层阶级的描摹,抒发了对百姓的深切悲悯与人文关怀。这种情感抒发耦合了沈从文对狄更斯社会问题小说的文学接受,拓展了写作中蕴含的文化重构、现代性侵袭和民族人性向善主... 在湘西少数民族文学题材创作中,沈从文通过对异域空间的想象与底层阶级的描摹,抒发了对百姓的深切悲悯与人文关怀。这种情感抒发耦合了沈从文对狄更斯社会问题小说的文学接受,拓展了写作中蕴含的文化重构、现代性侵袭和民族人性向善主题的价值尺度,并使其作品进一步彰显了以苗族为代表的湘西民众在旧时代重压下的韧性与神性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狄更斯 底层书写 文学接受
下载PDF
李奎报骚体赋的文学意蕴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10
作者 丁泰匀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3-69,共7页
朝鲜高丽时期著名文人李奎报,在朝鲜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骚体赋主要有《祖江赋》《春望赋》和《梦悲赋》。虽然李奎报的辞赋成就不及其诗歌创作,但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本文以李奎报三篇骚体赋为中心,从文章内容、创... 朝鲜高丽时期著名文人李奎报,在朝鲜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骚体赋主要有《祖江赋》《春望赋》和《梦悲赋》。虽然李奎报的辞赋成就不及其诗歌创作,但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本文以李奎报三篇骚体赋为中心,从文章内容、创作技法、创作风格等层面具体展开分析,探究了李奎报骚体赋中所蕴含的文学意蕴与其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以及其在朝鲜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奎报 骚体赋 文学意蕴 中国文学接受
下载PDF
论元散曲对《史记》项羽形象之接受
11
作者 李楠娟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6-71,共6页
《史记·项羽本纪》塑造了项羽这一极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英雄形象,为后世项羽形象之接受提供了历史基础。至元代散曲家笔下,对项羽形象的接受,显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颠覆性重塑,表现出一种普遍而消极反抗的基调。这种迥异于前代的... 《史记·项羽本纪》塑造了项羽这一极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英雄形象,为后世项羽形象之接受提供了历史基础。至元代散曲家笔下,对项羽形象的接受,显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颠覆性重塑,表现出一种普遍而消极反抗的基调。这种迥异于前代的艺术基调与文学接受,是王朝统治者带来的文化冲击、政治变迁带来的个人价值的虚空、科举之路的中断带来的传统信仰的失落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促成的。个人价值的虚空使得元代文人走向历史虚无,进而否认俗世价值观,隐逸成为元代文人寻求自我价值重建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元散曲 项羽 文学接受 元代
下载PDF
当代作家自述中的阅读生态、书目及其文学演绎
12
作者 史婷婷 陈雪涵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4年第3期35-48,86,共15页
诸类中国当代作家自述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私人与公共空间中的阅读生态,通过家中旧藏、图书馆借阅、私人借阅、地下流转等渠道,北岛、梁晓声、残雪、叶兆言等作家获得了世界观形塑及精神滋养。其阅读书目可大致分为主流与潜流两类,... 诸类中国当代作家自述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私人与公共空间中的阅读生态,通过家中旧藏、图书馆借阅、私人借阅、地下流转等渠道,北岛、梁晓声、残雪、叶兆言等作家获得了世界观形塑及精神滋养。其阅读书目可大致分为主流与潜流两类,前者以“马恩列斯毛”著作、革命回忆录、红色经典为主,后者则包括旧版古典作品、解放前出版小说等。伴随着政治运动,二者存在交换与流动现象。步入新时期,作家阅读书目渐趋多元,在《梦的解析》等热门书籍上呈现一定共性。另外,作家阅读对个体精神气质生成、文学启蒙产生深刻影响,其后期创作便可视作阅读史的文学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作家自述 阅读史 阅读生态 书目 文学接受与演绎
下载PDF
图像阐释与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13
作者 袁丽文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5期40-42,共3页
在视觉化时代语境下,大众更倾向于享受视觉官能的快乐,纯粹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愈发失去吸引力。图像是时代的主流符号,或对文学作品具有引流作用。以文学母本为题材的插图、连环画等图像艺术,既具备审美性,又融入了绘制者对原作的... 在视觉化时代语境下,大众更倾向于享受视觉官能的快乐,纯粹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愈发失去吸引力。图像是时代的主流符号,或对文学作品具有引流作用。以文学母本为题材的插图、连环画等图像艺术,既具备审美性,又融入了绘制者对原作的理解与阐释,引导读者走进文学作品,使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始终处于被阅读、被喜爱的状态,保持作品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阐释 意义创构 文学接受 有效性 生命力
下载PDF
文化语境与文学接受──试论当代美国诗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 被引量:13
14
作者 董洪川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29,共7页
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 ,探讨当代美国诗歌接受中国文化的深层原因。文章首先指出当代美国诗歌大规模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然后 ,重点分析美国二战后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美国诗歌在艾略特传统之后的发展状况 ,揭示了当代美国诗歌接受中国... 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 ,探讨当代美国诗歌接受中国文化的深层原因。文章首先指出当代美国诗歌大规模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然后 ,重点分析美国二战后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美国诗歌在艾略特传统之后的发展状况 ,揭示了当代美国诗歌接受中国文化的内在必然性 ;文章还指出 ,新诗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在美国的译介和传播 ,也是当代美国诗歌接受中国文化的重要语境。通过上述个案分析 ,文章提出 ,文化语境与文学接受之间是一种能动关系 ,文化语境为文学接受创造了条件 ,文学接受反过来又拓展和深化了文化语境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当代 文学接受 文化语境 为文 新诗运动 译介 能动 首先 中国文化
下载PDF
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 被引量:20
15
作者 郭英德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74-80,共7页
在任何时代里,文学接受都不仅仅仰仗于朝廷的文教政策,也不仅仅依赖于文人的思想宣传,它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各种社会传播方式。可以说,朝廷的文教政策和文人的思想宣传仅仅是“软件”,主要制约着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导向;而社会传... 在任何时代里,文学接受都不仅仅仰仗于朝廷的文教政策,也不仅仅依赖于文人的思想宣传,它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各种社会传播方式。可以说,朝廷的文教政策和文人的思想宣传仅仅是“软件”,主要制约着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导向;而社会传播方式则是“硬件”,从根本上决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人际传播 《金瓶梅》 文学传播 文学书籍 元明时期 市井细民 唐宋时期 通俗小说 文人雅士
下载PDF
文学翻译批评中运用文学接受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被引量:25
16
作者 卞建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苔丝>三个中译本中人物描绘的译例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将文学接受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认为:文学接受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然而,如果全盘接受文学接受理论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苔丝>三个中译本中人物描绘的译例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将文学接受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认为:文学接受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然而,如果全盘接受文学接受理论的观点,把文学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译者主体行为,势必会导致唯心主义而陷入理论的谬误,最终使文学翻译批评丧失应有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导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理论 翻译批评 《苔丝》中译本
下载PDF
“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长利 刘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2,共7页
以长期被忽视的"实用说"为讨论场域,分析了这一范式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在文学形式方面,作为总体形式观念的"表述形式",其性质是一种"权力性关系话语",体现为修辞形式... 以长期被忽视的"实用说"为讨论场域,分析了这一范式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在文学形式方面,作为总体形式观念的"表述形式",其性质是一种"权力性关系话语",体现为修辞形式、类型形式、中心形式三个认识层次;在意识形态方面,王权政治、新教伦理、自然人性为政治、宗教、哲学方面的特征;在文学接受方面,趣味阅读与理性旨向是阅读理解方面的特征。本文对"实用说"文学范式具有认识价值,对文学内部与文学外部关系的范式研究具有开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说 文学接受 文学形式 意识形态 关系
下载PDF
读者·作品·召唤结构——关于多维文学接受的一种构想 被引量:6
18
作者 潘智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49,共6页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中,“读者”是最后一个进入研究领域的。注重读者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过程事实上涉及到接受主体的一切方面,并通过作品的阅读评价曲折地反映出来。受伊瑟尔认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式的存在启发,我们提出读...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中,“读者”是最后一个进入研究领域的。注重读者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过程事实上涉及到接受主体的一切方面,并通过作品的阅读评价曲折地反映出来。受伊瑟尔认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式的存在启发,我们提出读者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召唤结构”,并主要通过心理学和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为文学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做出一个尽可能清晰的理论描述,使文学解释获得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立足点,进而对读者的接受心态起到一个预先调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 作品 召唤结构 文学接受 视野融合
下载PDF
接受美学对比较文学的浸润 被引量:4
19
作者 孟昭毅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接受美学被引进比较文学领域以后 ,形成比较文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接受研究。它与传统的影响研究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二者都考察文学接受者的反应 ,区别在于影响研究主要致力于影响的放送与影响表现的研究 ;而接受研究则... 接受美学被引进比较文学领域以后 ,形成比较文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接受研究。它与传统的影响研究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二者都考察文学接受者的反应 ,区别在于影响研究主要致力于影响的放送与影响表现的研究 ;而接受研究则重在探索接受者受异域作品作用的情境。从“影响”的界定到“影响”的被承认 ;从“接受美学”的介入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读者”等的研究 ,无不表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从本体理论上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接受研究 接受美学 影响研究 异域 文学接受 接受理论 努力 联系 传统
下载PDF
对新文学接受的本土化思考——兼论文学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贺仲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3-188,共6页
中国新文学的基本立场是俯视式的启蒙,这使它对文学接受持比较轻视的态度。虽然它也做出多种努力,也取得过一定成绩,但未能真正融入社会大众中。文学接受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其本质是作家与读者的心灵互动。其中包括三个层面:人性... 中国新文学的基本立场是俯视式的启蒙,这使它对文学接受持比较轻视的态度。虽然它也做出多种努力,也取得过一定成绩,但未能真正融入社会大众中。文学接受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其本质是作家与读者的心灵互动。其中包括三个层面:人性和民族文化、情感认同以及趣味的需求。所以,文学接受并非如许多人想像的那样关联着低俗,并且,它还是文学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检验文学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试金石。因此,新文学需要在坚持自己独立精神的前提下,重视文学接受。一是强化自己的民族个性,二是加强对现实大众的热爱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文学接受 本土化 社会心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