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插图的批评功能何以成立 被引量:4
1
作者 乔光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42-153,156,共13页
文学与美术同为载道的工具,在跨媒介叙事的出位之思语境中,图像因“出位”而承担了原文字文本意义的二次转化。当文本的道、意、神为图像显现时,美术的言说便指向文学文本。以“格义”法探索中国图像阐释的方法,沿着西方经典图像学者潘... 文学与美术同为载道的工具,在跨媒介叙事的出位之思语境中,图像因“出位”而承担了原文字文本意义的二次转化。当文本的道、意、神为图像显现时,美术的言说便指向文学文本。以“格义”法探索中国图像阐释的方法,沿着西方经典图像学者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等人的思路,中国图像阐释只有回归本土语境,从传统“图式”画谱和中国传统宇宙观中才能寻找到正确的阐释路径。而传统美学范畴“比德”说与“畅神”说,恰恰是将西方图像学接引至本土,从传统宇宙观中寻找中国图像艺术解读的有效方式。明清小说戏曲的像赞、图题与楹联等,与评点一样承担着批评的功能。图像跨媒介批评的逻辑前提是文字优先,图像是在文本限制下的再言说。仔细研读插图之于文本再现,在深谙文本与图像寓意的基础上,才能解开文学插图之于作品的价值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插图 格义 比德 畅神 像赞 批评功能
下载PDF
文学插图中的语—图互文式视觉隐喻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2,共6页
文章依托修辞学中视觉隐喻与言辞隐喻、图像与语言共生关系理论,立足实践分析图像转向语境下文学插图中语—图关系转换的视觉思维。以言辞隐喻为参照,从喻指、图像符号、生成机制等角度,探索文学插图中的隐性表达相对统一和相对稳定的... 文章依托修辞学中视觉隐喻与言辞隐喻、图像与语言共生关系理论,立足实践分析图像转向语境下文学插图中语—图关系转换的视觉思维。以言辞隐喻为参照,从喻指、图像符号、生成机制等角度,探索文学插图中的隐性表达相对统一和相对稳定的互文式视觉隐喻的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隐喻 言辞隐喻 文学插图 语—图互文式视觉隐喻
下载PDF
浅谈文学插图的“再创作”
3
作者 傅姗姗 彭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3年第2期68-69,共2页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激发插图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于是,很多已有插图的文学作品还是会不断地被"再创作",就好像不断被翻拍和改编的优秀电影剧本那样。本文着力谈的是文学插图"再创作"中的特点以及有别于初次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 弹性 惯性 文学插图
下载PDF
谈文学插图中人物形象的设定与表现
4
作者 叶蕤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0-42,共3页
要创作出感人而精彩的文学插图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主题思想,其人物刻画都是关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本身就是重点,而文学插图从属于文学作品,因此文学插图中人物的刻画和塑造既反映文学艺术性又反映绘画艺... 要创作出感人而精彩的文学插图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主题思想,其人物刻画都是关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本身就是重点,而文学插图从属于文学作品,因此文学插图中人物的刻画和塑造既反映文学艺术性又反映绘画艺术性,不仅需表达出文学作品的意蕴和对人物的外形与心理特点等信息,还需有独立的艺术审美性。本文即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表现几个方面探讨文学插图中人物形象的创作手法及表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插图 插图人物 形象设定
下载PDF
延安木刻风格在“十七年”文学插图中的延续---以古元《灵泉洞》插图为例
5
作者 方方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35-37,共3页
1949年到1966年是当代文学插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期。古元先生创作的《灵泉洞》插图是这“十七年”间的一个典型范例,这套作品带有鲜明的延安木刻风格,为插图语言的民族化、插图面貌的多样化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对古元木刻的关注... 1949年到1966年是当代文学插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期。古元先生创作的《灵泉洞》插图是这“十七年”间的一个典型范例,这套作品带有鲜明的延安木刻风格,为插图语言的民族化、插图面貌的多样化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对古元木刻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其插图作品,有关古元插图创作特色的研究并不深入。事实上,古元在插图的形式语言和叙事方法等方面做了宝贵的探索,并在其创作的《灵泉洞》插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这部作品,结合画家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版画,来探索古元怎样将延安木刻风格和精神内涵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插图创作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木刻风格 “十七年”文学插图 版画 形式语言
下载PDF
浅谈文学插图创作中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业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14期17-20,共4页
在文学插图创作中经常会遇到主题表达不明、画面叙事性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构图中找不到合适的填充画面的素材,究其原因是在素材的收集与整理阶段准备不足,使创作陷入被动。通过创作实践发现,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是理清创作思路的有效途径... 在文学插图创作中经常会遇到主题表达不明、画面叙事性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构图中找不到合适的填充画面的素材,究其原因是在素材的收集与整理阶段准备不足,使创作陷入被动。通过创作实践发现,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是理清创作思路的有效途径。根据文本主题、故事背景等内容,逐步展开分析,会使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创作思维视角更加开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插图 插图创作 创作素材 收集与整理
下载PDF
清代晋东南地区民间关公故事壁画与古本“三国”文学插图比较研究
7
作者 李朝霞 刘雨 《美术教育研究》 2022年第19期41-43,共3页
三国故事图像作为明清时期盛行的一类绘画题材,在文学插图和民间壁画中有丰富的遗存。该文通过对比分析清代晋东南地区民间关公故事壁画与古本“三国”文学插图两大图像系统的题材、图式、艺术风格、社会功能等,探究民间关公故事壁画系... 三国故事图像作为明清时期盛行的一类绘画题材,在文学插图和民间壁画中有丰富的遗存。该文通过对比分析清代晋东南地区民间关公故事壁画与古本“三国”文学插图两大图像系统的题材、图式、艺术风格、社会功能等,探究民间关公故事壁画系统不同于文学插图的独特性,进一步认识清代民间关公故事壁画的图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公故事壁画 文学插图 图式关系 社会功能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插图浅论
8
作者 李栋 《饰(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 2007年第1期33-35,共3页
中国的文学插图历史悠久,在书籍出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新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文化的转变、技术手段的创新都让文学插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当前文学插图状况的调查分析与读者共同探讨其发展的特征和意义,以... 中国的文学插图历史悠久,在书籍出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新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文化的转变、技术手段的创新都让文学插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当前文学插图状况的调查分析与读者共同探讨其发展的特征和意义,以期作为文学插图创作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插图 审美文化 插图
下载PDF
文学插图中人物形象的设定与表现研究
9
作者 杜义 《艺术科技》 2019年第4期166-166,共1页
人物刻画在文学插图创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人物描写,文学插图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学插图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和表现,一方面要展现出文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还需体现出文学作品人物的整体造型和性... 人物刻画在文学插图创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人物描写,文学插图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学插图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和表现,一方面要展现出文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还需体现出文学作品人物的整体造型和性格特征,这就对绘画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插图 人物形象 设定 表现 专业水平
下载PDF
文学插图创作的情感表达
10
作者 朱传瑞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58-63,共6页
文学作品对插图的需求增多,丰富了出版物的视觉形式及内容。插图由传统简单手绘再拍照的方式,变为可以运用电脑制作、电脑绘画、扫描处理等多样方式,并且因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改而异常方便。本文通过分析文学插图受文学内容的客观... 文学作品对插图的需求增多,丰富了出版物的视觉形式及内容。插图由传统简单手绘再拍照的方式,变为可以运用电脑制作、电脑绘画、扫描处理等多样方式,并且因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改而异常方便。本文通过分析文学插图受文学内容的客观影响、绘画本体的画面客观构成和主观创作的影响,形成插图创造性思维,构成插图的再创作,进而结合文学作品情感的要求和画者情感的主观表达,分析文学插图艺术形式的情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插图 再创作 客观再现 主观情感 情境凝练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场感”“立体化”与“流动性”——重读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11
作者 战玉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界文学流动过程之中的,这种流动性既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复杂面貌,也透露出吴福辉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此外,书中大量的插图、表格等也可视为文学空间与“文学地图”的形式化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文学地图 文学 书评
下载PDF
文学作品插图中的场景设计
12
作者 叶蕤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6-68,共3页
对文学插图的场景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分析单个场景与多重场景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设计规律,以及场景的多种设计手法与传达文学作品主旨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 文学插图 插图场景 设计手法
下载PDF
永恒瞬间·凝之美——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插图的人物刻画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炜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8年第1X期49-51,共3页
文学插图往往表现瞬间的画面,但却具有永恒的美。要创造出感人而精彩的文学插图则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中国古代文学插图艺术在人物刻画和塑造上既反映文学艺术性又反映绘画艺术性。它不仅将文学作品的意境表达尽致,更具有独立的... 文学插图往往表现瞬间的画面,但却具有永恒的美。要创造出感人而精彩的文学插图则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中国古代文学插图艺术在人物刻画和塑造上既反映文学艺术性又反映绘画艺术性。它不仅将文学作品的意境表达尽致,更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美。可以说,人物刻画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整幅插图的成败。而人物的外形、动作和神态等三个方面的刻画都是不可忽略的,只有恰倒好处的综合表现才能塑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也才能使文学插图艺术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学插图 人物刻画
原文传递
明末坊刻文学插图的发展与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欣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6年第12期75-77,共3页
明代晚期中国插图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高潮,图像作为信息载体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比之文字具有更大的传播效应,在此之前图像只是作为文字的补充,插图作者的地位亦次于文字作者。本文从明代的刻书系统入手,对文学插图的发展及传播过程进行分析... 明代晚期中国插图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高潮,图像作为信息载体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比之文字具有更大的传播效应,在此之前图像只是作为文字的补充,插图作者的地位亦次于文字作者。本文从明代的刻书系统入手,对文学插图的发展及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图文背后的的社会诸面相,了解社会风尚,文化思潮,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 坊刻 文学插图 传播
原文传递
“云”在明清文学书籍插图中对神的塑造
15
作者 杜娟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76-81,共6页
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市民文化"现象,在文学领域的标志就是文学书籍的大量出现。为书籍创作插图成为书商之间争取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明清时期是古代书籍插图的黄金时期。通过查阅这一时期的大量插图发现,"云"... 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市民文化"现象,在文学领域的标志就是文学书籍的大量出现。为书籍创作插图成为书商之间争取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明清时期是古代书籍插图的黄金时期。通过查阅这一时期的大量插图发现,"云"图像作为一种插图的叙事语言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中,并在一些特定的某类故事情节和场景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使用范式。作者将收集到的明清时期完整的文学古本,根据"云"所出现于其中的故事题材以及图像作用,对明清书籍插图中的"云"图像进行整理分类,主要分为云对神的塑造、云对梦的塑造以及云的其他一些在插图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呈现了其中之一,即"云"在明清文学书籍插图中对神的塑造。论文探究了"云"与神的历史文化关系以及图像关系,并对"云"在其中的形态进行了整理,从中发现某些形态与中国传统云纹的关系,即对云纹的借用和演化。同时分析和研究"云"在神话题材中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所体现的图像特点以及在画面中的图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 明清文学书籍插图 神仙
下载PDF
文学插图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
16
作者 叶静 《艺术学界》 2020年第1期-,共23页
在叙事发展过程中,文学插图是图像与文字互动的典型表现。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由于印刷技术、美术教育和美术观念的变革,文学插图发生了巨大变化;插图与文字的互动更为频繁和紧密,并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插图与文字的互动有助... 在叙事发展过程中,文学插图是图像与文字互动的典型表现。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由于印刷技术、美术教育和美术观念的变革,文学插图发生了巨大变化;插图与文字的互动更为频繁和紧密,并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插图与文字的互动有助于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体验,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插图 图文互动 中国现代文学 传播
原文传递
开拓性的史观与史识——评范伯群《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的史学价值
17
作者 王木青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7-70,共4页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 通俗文学 史学价值
下载PDF
此“发展”非彼“发展”也——读吴福辉先生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18
作者 王海燕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63-66,共4页
吴福辉先生2010年1月出版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在看似中规中矩的"发展史"框架中实则另辟蹊径,体现出诸多创新之处:一是避开进化论文学史观,以合力型文学史观的大视野结构《发展史》;二是采用了织毛衣式的一片一片... 吴福辉先生2010年1月出版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在看似中规中矩的"发展史"框架中实则另辟蹊径,体现出诸多创新之处:一是避开进化论文学史观,以合力型文学史观的大视野结构《发展史》;二是采用了织毛衣式的一片一片的写法,又分别以文学典型年将各片绾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追求图史互动、图文并茂的特色,各幅插图与综合性图表分别拓展了《发展史》的意义空间。以上创新无疑会为文学史的写作、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辉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下载PDF
论新工艺新材料对“藏品级”图书价值的提升效应——以“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奇 《出版与印刷》 2021年第6期13-16,共4页
为拓展图书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收藏价值,文章以“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为例,分析机器刺绣与传统精装工艺结合、在皮革上应用激光雕刻技术再现版画制作,以及丝印版画制作工艺的巧妙应用等新工艺、新材料在打造“藏品级”图书上的应用... 为拓展图书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收藏价值,文章以“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为例,分析机器刺绣与传统精装工艺结合、在皮革上应用激光雕刻技术再现版画制作,以及丝印版画制作工艺的巧妙应用等新工艺、新材料在打造“藏品级”图书上的应用及对图书价值的提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价值 “藏品级”图书 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 收藏价值
下载PDF
空间地域因素在现代文学史书写中的彰显——以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为例
20
作者 范桂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51-56,共6页
空间地域因素已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学史书写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致力于新型文学史的书写,延续了其前期文学著述中的空间地域理念,并将其与"合力型"文学史的建构进行高度融合... 空间地域因素已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学史书写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致力于新型文学史的书写,延续了其前期文学著述中的空间地域理念,并将其与"合力型"文学史的建构进行高度融合,从商业空间与文学环境、都市与市民文学、文学中心的形成与转移等方面对空间地域因素进行了多样化的诠释。不仅凸显出空间地域因素在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构成了此著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上的重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地域 现代文学 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