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作为方法的哀悼与鲁迅“文学政治”的生成路径
1
作者 马浩然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4年第3期120-130,共11页
在丰富的悼忆文本建立的言说空间中,记忆的批判以及哀悼与记忆之间的双向流动,成为鲁迅构筑哀悼伦理和更新主体意识的重要一环。同时,凭借烈士、故友以及青年对情感机制的唤起,鲁迅以个体抒情的“记念”姿态“介入”到多方政治势力与各... 在丰富的悼忆文本建立的言说空间中,记忆的批判以及哀悼与记忆之间的双向流动,成为鲁迅构筑哀悼伦理和更新主体意识的重要一环。同时,凭借烈士、故友以及青年对情感机制的唤起,鲁迅以个体抒情的“记念”姿态“介入”到多方政治势力与各种话语对亡者“纪念”的角力当中,在二者的相互缠绕间打开了从私人情愫到公共场域、从话语实践到生命联结的多种可能。将鲁迅的悼忆文本放置在多重的维度之上,经由哀悼的视点,最终通向的是一种“文学政治”路径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悼 鲁迅 记念 文学政治
下载PDF
推进“文学政治学”建构的又一力作——评刘锋杰《“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
2
作者 王洪岳 《中国图书评论》 2023年第5期94-104,共11页
文学政治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刘锋杰提出并进行创构的一个文论分支学科。在1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这一概念和分支学科。在新著《“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中,他总结、提炼出中西10种典型形态,并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探析和理论升华。这样的... 文学政治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刘锋杰提出并进行创构的一个文论分支学科。在1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这一概念和分支学科。在新著《“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中,他总结、提炼出中西10种典型形态,并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探析和理论升华。这样的创构既需要理论家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资料解读功夫,更需要学者的担当精神和思想情怀。在文学政治学建构之路上,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贡献了具有中国话语特色又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新文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锋杰 文学政治 文论话语创新 文学想象政治 文学正义
下载PDF
1945—1975年越南文学的创作探析——基于文学政治学视角
3
作者 崔培林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3-27,共5页
文学政治学注重研究文学创作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共生关系,强调从文学的功用性质和起源性质(即审美性质)来分析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1945—1975年的越南文学是特殊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背景下,强调文学的功... 文学政治学注重研究文学创作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共生关系,强调从文学的功用性质和起源性质(即审美性质)来分析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1945—1975年的越南文学是特殊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背景下,强调文学的功用性质,文学创作呈现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作题材上聚焦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化色彩浓厚;作品人物塑造上突出劳动者形象,注重革命英雄的塑造;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大众化,强调通俗易懂,反对形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文学 政治化创作 文学政治
下载PDF
“文学政治”及其存在形态——关于“文学政治学”的思考之五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锋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3,共7页
文学政治学作为研究"文学政治"的学科,主要包括四组相对应的概念,分别是:文学政治与政治文学、作家政治与政治作家、文本政治与政治文本、接受政治与政治接受,由此构成了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
关键词 文学政治 文学政治 作家政治 文本政治 接受政治
下载PDF
文学政治学的学科命名与形态——关于“文学政治学”的思考之四
5
作者 刘锋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95,共6页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与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关,文艺学研究一般的"文学"现象,文学政治学研究独特的"文学政治"现象。文学政治学包括三种理论形态:将文学活动作为一般政治现象来研究、将政治活动当作审美现象来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与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关,文艺学研究一般的"文学"现象,文学政治学研究独特的"文学政治"现象。文学政治学包括三种理论形态:将文学活动作为一般政治现象来研究、将政治活动当作审美现象来研究、将文学政治当作一种独特的文学/政治现象来研究,最后一种理论形态是文学政治学的核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政治 文学政治 交叉研究
下载PDF
伪经验时代的文学政治批评——本雅明与寓言论批评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志强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4-111,共8页
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去政治化趋势,令文学的政治批评陷入困境。而本雅明的寓言批评则向中国文学理论界贡献了政治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的有效范式。在今天,资本体制下的"伪经验"生产,呼唤一种崭新的政治批评模式,本雅明的寓言... 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去政治化趋势,令文学的政治批评陷入困境。而本雅明的寓言批评则向中国文学理论界贡献了政治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的有效范式。在今天,资本体制下的"伪经验"生产,呼唤一种崭新的政治批评模式,本雅明的寓言方式或可重建文学作品所面对的真实生命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政治批评 本雅明 寓言
下载PDF
试构“文学政治学”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锋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2-125,共4页
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存在着由历史构成的关联,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文学和政治文化的关系,所以,从文学理论与政治学相交叉的角度来看,应当建构文学政治学,从而充分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学表现政治是文学对政治的想... 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存在着由历史构成的关联,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文学和政治文化的关系,所以,从文学理论与政治学相交叉的角度来看,应当建构文学政治学,从而充分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学表现政治是文学对政治的想象,文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文学想象政治的一门文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政治 想象 文学政治
下载PDF
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两张脸——对刘锋杰《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的一个补白 被引量:3
8
作者 夏中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142,共5页
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长时期内被设定为理论"禁区"而一度被搁置起来。实际上,一部文学政治学若想作为原理构建,则务必在理论上杜绝作品中的政... 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长时期内被设定为理论"禁区"而一度被搁置起来。实际上,一部文学政治学若想作为原理构建,则务必在理论上杜绝作品中的政治损害甚至"吃掉"文学,即不给文学臣服于政治提供美学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 政治化叙事 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政治关系论争研究》
下载PDF
文学政治学:从外部关系论走向内部融合论——王斑“文学政治学”建构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莫先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5-91,共7页
美国学者王斑从自己的《春苗》体验出发,描述、究查20世纪中国美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他一反传统的政治-审美对立论,即外部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政治-审美的融合论,很好地解释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政治与审美既对立冲突又相互融合吸收的复杂... 美国学者王斑从自己的《春苗》体验出发,描述、究查20世纪中国美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他一反传统的政治-审美对立论,即外部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政治-审美的融合论,很好地解释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政治与审美既对立冲突又相互融合吸收的复杂关系。王斑关于审美与政治的关系研究,对于文学政治学如何实现从外部关系研究走向内部融合研究具有极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斑 文学政治 崇高形象
下载PDF
建构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评刘锋杰等《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永康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26-128,共3页
刘锋杰等人在其新著《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中,欲创构一门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坚守文学审美独特性的基础上重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文学想象政... 刘锋杰等人在其新著《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中,欲创构一门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坚守文学审美独特性的基础上重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文学想象政治"这一新命题;将研究对象集中于"文学政治",以此为核心构建起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形态。当然,作为一门仍处于初创时期的理论学说,还存在很大的需要探索和建设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政治 刘锋杰 审美
下载PDF
“文学想象政治”:透明中介的含义是什么?——“文学政治学”探讨之七
11
作者 刘锋杰 范天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0-167,共8页
"文学想象政治"这个命题,用于重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意在纠正工具论的文学观用政治的强力束缚了创作自主性。在界定"想象"一词的内涵时,认为它既指文学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指政治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 "文学想象政治"这个命题,用于重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意在纠正工具论的文学观用政治的强力束缚了创作自主性。在界定"想象"一词的内涵时,认为它既指文学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指政治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这份想象公约性即中介的透明,使得文学走向政治成为可能,也使得政治走向文学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政治 透明中介 文学想象政治
下载PDF
“政治小说”的出现与公理至上话语的确立——晚清社会心态的变异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政治
12
作者 耿传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119,共6页
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新小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标志,文学担负起了一个时代先行者的角色。政治小说是这个时期人们宣传政治主张、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载体,它与时代政治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时代政治的一种突出表现... 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新小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标志,文学担负起了一个时代先行者的角色。政治小说是这个时期人们宣传政治主张、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载体,它与时代政治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时代政治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政治的文学化与文学的政治化成为中国文学由传统步入现代的一个突出表征,浪漫主义政治和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一种同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新小说 文学政治 社会心态变异 理性主义的激情化
下载PDF
王安石的阅读批评与文学政治观
13
作者 阮忠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在北宋文坛上,王安石的阅读批评体现在诸子著述上,他识同辨异,表现了纳诸子之学入儒的思想立场。同时,他的性情合一说落脚点在经术,而不是文学的"性情"。这都影响到他为文应当补世、适用的文学政治观。
关键词 王安石 阅读批评 文学政治
下载PDF
文学的政治自觉与抽象抒情——关于“文学政治学”的思考之六
14
作者 刘锋杰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75-82,115,共9页
文学中存在不同的政治自觉状态,真正的文学的政治自觉是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融合,是想象政治的自觉,代表着人类对于理想政治的不懈追求,保持了对于现实政治的批判功能,永远具有人道主义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 文学政治 政治自觉 想象政治 人道主义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政治学——以约翰·弗娄和托尼·本尼特为中心
15
作者 范永康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4期92-97,共6页
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已经探讨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在国内学界尚未得以深入的阐释和批判性的研究。约翰·弗娄和托尼·本尼特用后结构主义方法全面颠覆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章梳理出他们... 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已经探讨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在国内学界尚未得以深入的阐释和批判性的研究。约翰·弗娄和托尼·本尼特用后结构主义方法全面颠覆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章梳理出他们建构的一套后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即话语建构论、文学体制论、文学话语论和阅读型构理论。后马克思主义文论打破了本质主义的审美观和文本观,实现了文学理论的"向外转"和"政治化"。它将历史唯物主义简化为一元论的"文化唯物主义"或"话语唯物主义",凸显出文化、话语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功能,启示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宏观社会框架中拓展文学研究的微观层面,但又可能堕入一种新型的"话语唯心主义"。它回避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具有反美学倾向。它还是反人文主义的,失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人类的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后结构主义 文学政治 约翰·弗娄 托尼·本尼特
下载PDF
去政治化的文学本体观是否可能——从《文学政治学的创构》说开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天鹏 《宜宾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61-68,共8页
刘峰杰教授在《文学政治学的创构》中以审美与功利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一种审美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文学本体观呈去政治化倾向。用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哲学观看文学性质,将有助于打破文学性质审美与功利的二元对立,消除文学理论界... 刘峰杰教授在《文学政治学的创构》中以审美与功利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一种审美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文学本体观呈去政治化倾向。用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哲学观看文学性质,将有助于打破文学性质审美与功利的二元对立,消除文学理论界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同时为文学性质、文学本质等问题提供一种非形而上学方法,让文学理论界看到文学性质和文学本质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不二 起源性质 功能性质 文学政治
下载PDF
文学政治学视角下的昌耀诗歌
17
作者 孙易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4期265-267,共3页
以文学政治学的跨学科视角,来分析昌耀创作思想中埋藏的理想主义线索与他本人的思想转变过程。
关键词 跨学科 文学政治 昌耀
下载PDF
1950年代文学政治化的形成及其实现途径
18
作者 周景耀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9-14,共6页
第一次文代会制定的文艺政策,对1950年代文学政治化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无论是1950年代初期关于这一问题的尚存学理的讨论,还是中期"百花时代"的"争鸣",以至后期的彻底政治化,其实质都是为文学寻找一条更好地... 第一次文代会制定的文艺政策,对1950年代文学政治化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无论是1950年代初期关于这一问题的尚存学理的讨论,还是中期"百花时代"的"争鸣",以至后期的彻底政治化,其实质都是为文学寻找一条更好地适应政治的途径和策略。究其原因,一是民族国家的新建需要文学力量的介入,因为它对文学力量的需要远远超过它对文学性质的兴趣;二是处于民族国家新建中的个体热情高涨,在造就集体的狂欢时,不自觉中将文学政治化而无暇顾及文学的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文代会 倾向性 文学政治 策略
下载PDF
超越先锋回归现实直面历史深掘人性——论艾伟重建文学政治的方式
19
作者 高鹏程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1-4,100,共5页
艾伟是中国“六零后”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擅长在历史的变迁中书写人物的遭遇,他敢于直面政治带给人的创伤,通过回溯当代历史表达他对当代政治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了反观历史的可能性。
关键词 艾伟 文学政治 人性
下载PDF
论文学介入政治的“想象”与“正义”——评刘锋杰的《“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
20
作者 龚游翔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32-36,共5页
刘锋杰新著《“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以时空为经纬组合形而上的纯粹与实践理性认识建构了文学政治学三维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理论。以古近现当代为时间、中西为空间、想象为本体、正义为价值,置于立体化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文... 刘锋杰新著《“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以时空为经纬组合形而上的纯粹与实践理性认识建构了文学政治学三维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理论。以古近现当代为时间、中西为空间、想象为本体、正义为价值,置于立体化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文学介入政治的十种存在形态。从政教、文道、诗史、人本与理念、自由、批判、权力八个维度囊括与厘清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历史纠葛,以想象与正义二维贯穿文学与政治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共通基质。“文学政治学”学科的创构彰显了理论家以文论介入现实、胸怀正义抱负的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政治 想象政治 文学正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