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忠实的“文学故乡”
1
作者 杨妍冰 《今古文创》 2023年第42期56-58,共3页
纵观近现代文坛的小说,一部分作品带有强烈的方言用词和地方性特色,作家们将此作为自己的文学根据地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贾平凹笔下的秦岭、迟子建笔下的额尔古纳河,他们的创作实践围绕着... 纵观近现代文坛的小说,一部分作品带有强烈的方言用词和地方性特色,作家们将此作为自己的文学根据地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贾平凹笔下的秦岭、迟子建笔下的额尔古纳河,他们的创作实践围绕着他们想建立出来的文学故乡展开,划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使读者领略到独有的风貌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一地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即以此为突破口,讨论作品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与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地域文化 关中地区 文学故乡
下载PDF
从现实故乡到文学故乡——福克纳与莫言的文学地理空间建构比较
2
作者 陈晓燕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51-59,共9页
福克纳以自己的故乡为模板在文学中建构起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县",受其影响,莫言也以自己的作品建构起一个"高密东北乡"。但是在建构文学故乡的地理空间时,福克纳以写实性书写呈现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地貌格局,莫言则以... 福克纳以自己的故乡为模板在文学中建构起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县",受其影响,莫言也以自己的作品建构起一个"高密东北乡"。但是在建构文学故乡的地理空间时,福克纳以写实性书写呈现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地貌格局,莫言则以创造性书写描绘高密东北乡的地貌景观,约克纳帕塔法县形成中心辐射式布局,高密东北乡则表现为散点式布局。两座文学故乡地理空间建构上的区别显示了两位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也映照出两位作家文化背景的深刻差异。莫言在向福克纳学习的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外国文学经验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个世界化与民族化交互融合的可行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克纳帕塔法县 高密东北乡 地理空间建构 现实故乡 文学故乡
下载PDF
论当代作家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以《文学的故乡》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成浩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9-205,共7页
作家纪录片是近年来兴起的纪录片类型之一,试图以影像为媒介,以写实的客观方式介入精微的文学世界。作家纪录片不单要呈现作家的日常生活,还要通过镜头挖掘深邃的人文思想。2020年张同道导演的《文学的故乡》,以独具匠心的空间营构、特... 作家纪录片是近年来兴起的纪录片类型之一,试图以影像为媒介,以写实的客观方式介入精微的文学世界。作家纪录片不单要呈现作家的日常生活,还要通过镜头挖掘深邃的人文思想。2020年张同道导演的《文学的故乡》,以独具匠心的空间营构、特写镜头与“对话”设计,聚焦于中国当代作家的思想生态。这部作品不仅在影视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美学水准,其镜头语言还为作家传记化、文学影像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作家纪录片 张同道 镜头语言
下载PDF
自我言说的魅力:《文学的故乡》的复调叙事
4
作者 阎瑾 《现代视听》 2023年第11期62-66,共5页
复调叙事是指多种独立言说的声音意识在文本中所构成的叙事结构。2020年央视播出的七集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便是在带有复调叙事共性特征的叙事框架、影像表征之下,为个体提供了自由表达的载体,进而形成了多声的复调叙事结构。在自... 复调叙事是指多种独立言说的声音意识在文本中所构成的叙事结构。2020年央视播出的七集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便是在带有复调叙事共性特征的叙事框架、影像表征之下,为个体提供了自由表达的载体,进而形成了多声的复调叙事结构。在自为的言说中,个体的声音表述体现出变动、延展与对话等特质。而从纪录片角度来看,这种尊重个体思想的复调叙事不仅使得纪录片获得多元表达的可能,同时也遵循了纪录片的纪实准则,因为现实本就是纷繁复杂且充满了矛盾碰撞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复调叙事 纪录片
下载PDF
镜以造像 澄怀味象--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美学四品 被引量:1
5
作者 夏建程 刘红 《视听》 2022年第3期124-127,共4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莫言等六位作家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找寻创作初心,打开了读者了解作家、理解作品的一扇视窗。该纪录片所具有的纪实性、文学性、文化性、视听性等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作家纪录片的类型美感,体验到...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莫言等六位作家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找寻创作初心,打开了读者了解作家、理解作品的一扇视窗。该纪录片所具有的纪实性、文学性、文化性、视听性等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作家纪录片的类型美感,体验到与作家及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对话交流的感官愉悦与审美心理升华。《文学的故乡》是一次纪实、文学与文化三者相互交融的美学尝试。文学在纪录片声画系统中更贴近受众,纪实因承载文学的内容而更加厚重,切入故乡的选题则让文学和纪实拥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文学故乡 美学 影像
下载PDF
纪录片如何呈现文学故乡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洪波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38,共3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跟随拍摄为主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当代六位著名作家在对自己人生的回望中深切体认到原点意义上的文学故乡的故事,记录了他们坚持行走在故土上不断寻找鲜活的文学故乡的足迹。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一大特色是将作家自己...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跟随拍摄为主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当代六位著名作家在对自己人生的回望中深切体认到原点意义上的文学故乡的故事,记录了他们坚持行走在故土上不断寻找鲜活的文学故乡的足迹。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一大特色是将作家自己讲述的文学故乡和纪录片创作者记录并构建的文学故乡很好地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叙事结构 典型场景 传播效果
原文传递
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传播价值与美学遮蔽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10-115,共6页
最近播出的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数据可视化的传媒技术,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影像纪录片的形式,引起了传媒和受众的关注。该纪录片抓住了“故乡”和“文学”(文学家)的关系,纪录和揭示六位作家的创作“原乡”并力... 最近播出的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数据可视化的传媒技术,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影像纪录片的形式,引起了传媒和受众的关注。该纪录片抓住了“故乡”和“文学”(文学家)的关系,纪录和揭示六位作家的创作“原乡”并力图挖掘出某些作家创作的隐秘。文学往往是逝去岁月和审美的艺术观照,因此纪录片带给观众的往往是怀旧感伤的美学基调。该纪录片也存在着值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对莫言、阿来等作家,缺乏对最早奠定了这些作家研究基础和重大贡献的评论家和理论家精神劳动的关注;对文学故乡的理解和阐释仍然存在着片面性或表面化;缺乏对当代乡土文学本身的反思。总体上看,瑕不掩瑜,这套纪录片是近年来文学、批评和传媒相结合的一次较高水平的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文学故乡 传播价值 美学遮蔽
下载PDF
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解读
8
作者 杨长胜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1-85,共5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拓了新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莫言 饥饿 阅读 茂腔
下载PDF
《文学的故乡》:影像对文学生成的独特观照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雅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3-38,共6页
《文学的故乡》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了莫言、贾平凹等六位中国著名作家的故乡的景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揭示他们如何将“生命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的过程。纪录片以作家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路径进入文学世界,又以展现作... 《文学的故乡》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了莫言、贾平凹等六位中国著名作家的故乡的景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揭示他们如何将“生命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的过程。纪录片以作家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路径进入文学世界,又以展现作家的故乡和成长经历为手段,实现对不同文学地域原型的情景还原。这一叙事策略不但揭开了乡土文学的在地性,还把作家从神圣性与神秘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书写的高度和广度。在文学与乡土中国的交相辉映中,纪录片最终彰显了中国文学以及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中国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文学生成 视觉化 中国风范
下载PDF
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平民化创作视角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鹏 向刚黎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18期124-126,共3页
《文学的故乡》有着平民化的题材、叙事方式及审美取向,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其关心作家个人的情感和命运,从作为普通人的作家身上探讨人类普遍的生存体验、生存处境及生存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可见平民化创作视... 《文学的故乡》有着平民化的题材、叙事方式及审美取向,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其关心作家个人的情感和命运,从作为普通人的作家身上探讨人类普遍的生存体验、生存处境及生存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可见平民化创作视角的认知价值和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纪录片 平民化视角
下载PDF
“文学结构”与“乡土情怀”的媒介跨越——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一冰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1年第2期275-279,共5页
《文学的故乡》是一部文学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在映像视角、影像叙事等方面形成了以"乡土"为旨归的"文学结构",表现出诗性的、散文化的结构面貌;分析该片在精神情感层面内涵的"乡土情怀",存在着与乡... 《文学的故乡》是一部文学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在映像视角、影像叙事等方面形成了以"乡土"为旨归的"文学结构",表现出诗性的、散文化的结构面貌;分析该片在精神情感层面内涵的"乡土情怀",存在着与乡土小说同构的"离去—归来"模式,以及灌注其间的现代性意识。"文学结构"与"乡土情怀"共同构成《文学的故乡》的媒介跨越。"乡土"、"文学"、"影像"三者通过"情感"纽结,形成媒介跨越的结构方式,在影像时代,积极进行着"文学影像化"或"影像文学化"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纪录片 乡土 文学 媒介
下载PDF
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学的互映——故乡情结文学繁荣的诠释兼及敦化作家群的崛起现象解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光陆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6,12,共3页
如果说,区域文化是这个区域特有的人文元素经过久远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文化进程建构的延续,还不如说一方水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品性的不断升华。而这绵延不已的人文现象正是这个区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深刻展现。不同区域形... 如果说,区域文化是这个区域特有的人文元素经过久远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文化进程建构的延续,还不如说一方水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品性的不断升华。而这绵延不已的人文现象正是这个区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深刻展现。不同区域形成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人生体验,恰恰是特定区域部落生存的过程中积累并凝聚的宝贵的生命财富,而且是为了生存,为了有尊严的活在这个世上,为了自己的生命的永续而形成的初始的文明——一个来自生命的呼唤的文化创始和文化范畴的解构。区域的文化与区域的文学是一对孪生兄弟或姐妹。自然是赐予我们生命的母亲,文化是赐予我们情感的父亲,文学是赐予我们回归的爱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化 区域文学 故乡情结文学 敦化作家群 崛起现象
下载PDF
《文学的故乡》:文学创作的影像表达
13
作者 冯瑾 延保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7-119,共3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是中国纪录片人第一次以影像为载体寻找当代文学的发生萌芽,影片聚焦文学活动系统里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和文学的客观发展规律,探讨作家如何把故乡的生活体验与文化资源转化为艺术创作,带领读者寻找作家...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是中国纪录片人第一次以影像为载体寻找当代文学的发生萌芽,影片聚焦文学活动系统里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和文学的客观发展规律,探讨作家如何把故乡的生活体验与文化资源转化为艺术创作,带领读者寻找作家的故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无一不与时空维度紧密关联,正反方向的双重时间叙事和宏观、微观、隐形的三重空间结构,将文学创作和文学文本还原为时空并置交融的立体图景。匠心独具的时空维度构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与美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故乡 作者 时空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论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艺术文化价值
14
作者 赵晓彤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次以影像为载体,聚焦以莫言为代表的“寻根文学”的作家群体,通过记录并回溯作家们的归乡之路以及成长语境,建构起“回到文学现场”这一叙事母题。由此探寻作家创作与故乡文化的内在关系,形成对于作家思想及其作...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次以影像为载体,聚焦以莫言为代表的“寻根文学”的作家群体,通过记录并回溯作家们的归乡之路以及成长语境,建构起“回到文学现场”这一叙事母题。由此探寻作家创作与故乡文化的内在关系,形成对于作家思想及其作品内涵的影像化阐释,并展现出中国文学国际化的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文学的故乡》成为记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像文献。影片作为文学与影视相媒合的典范,对于当下中国文艺的创作和消费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叙事建构 审美表现 文化价值
下载PDF
从地理故乡到精神家园--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
15
作者 范天园 翟晓甜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49-54,共6页
地理故乡是作家文学想象的生命现场和精神家园的皈依之所。采取文学空间的视角,从地理故乡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地缘性关系、地域文化与文学景观之间的想象性关系、文学寻根与精神家园之间的皈依关系三个层次,探讨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地... 地理故乡是作家文学想象的生命现场和精神家园的皈依之所。采取文学空间的视角,从地理故乡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地缘性关系、地域文化与文学景观之间的想象性关系、文学寻根与精神家园之间的皈依关系三个层次,探讨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地理故乡、文学故乡、精神家园三者之间的关联和升华。从地理故乡到精神家园呈现出作家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抗争与悲悯互渗的底层关怀是路遥作品中最具个人化的表现;历史与道德互参的史诗化追求是陈忠实文学创作的艺术表述;审视与忧患共存的文士情怀是贾平凹民族化的审美探索。在返乡书写的过程里文学成为故乡记忆的修复与重建,通过艺术的形式构建了具有哲学意义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作家 地理故乡 文学故乡 精神家园
下载PDF
从《春琴抄》看谷崎润一郎文学世界的古典美
16
作者 斐永蕾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83-84,共2页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从完全西欧化回归日本古典美的的杰作,展现了温雅飘逸朦胧幽深的日本古典美的世界。
关键词 春琴 佐助 古典美 故乡文学
下载PDF
从“家”情怀的凸显谈余华创作的转型
17
作者 刘宇曦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5-59,共5页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先锋姿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后,关于余华转型之说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其退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表现。或许作品中“家”情怀的凸显...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先锋姿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后,关于余华转型之说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其退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表现。或许作品中“家”情怀的凸显亦是其向传统回归的一种表现,在暴力、死亡的背后,余华一直默默流露出“暖色”的温馨,“家”情怀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不仅使其语言带上了朴实自然的特征,而且表明了余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家”情怀 文学故乡 转型
下载PDF
共情、想象与真实——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创作方法与艺术价值解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武新宏 吴保平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6-120,共5页
2020年7月20日至26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7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引起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作品用纪录片的形式,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故乡、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探寻作家成长的轨迹和文学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与价值。... 2020年7月20日至26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7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引起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作品用纪录片的形式,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故乡、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探寻作家成长的轨迹和文学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与价值。纪录片在多维互动中蕴含深切的共情,在具象的现实空间里展开无限的想象,在视听同构中捕捉本然的真实,具有显著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创作方法 艺术价值
原文传递
《文学的故乡》:物理拓展性与精神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争 倪祥保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26,共4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呈现了6位中国当代文学家的成长历程及其文学故乡的物理拓展性与精神特征,以强调现场同期声跟拍、设计富有象征意境的审美镜头、采用"情景模拟"等方式完成对作家精神风貌的表现。
关键词 纪录片《文学故乡 物理现场 精神特征
原文传递
文学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与精神守望——《文学的故乡》解析
20
作者 汪振军 朱璐璐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第4期62-65,共4页
《文学的故乡》以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等六位当代文坛作家为代表,在跟随他们重回故乡的旅途中展现作家故乡中的人、景、情,通过回溯作家的成长足迹与创作过程,用平民化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符号化叙事和故事化... 《文学的故乡》以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等六位当代文坛作家为代表,在跟随他们重回故乡的旅途中展现作家故乡中的人、景、情,通过回溯作家的成长足迹与创作过程,用平民化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符号化叙事和故事化叙事等手法为观众展现光环人物的真实一面。在纪录片中文学语言和画面呈现相得益彰,通过文学性表述和现实主义呈现方式引领观众回归文学的故乡乃至精神的故乡,给予当代年轻人以精神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故乡 文学纪录片 叙事特征 精神守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