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刘元卿《贤奕编》的文学教化思想 被引量:1
1
作者 彭雨晴 陈晨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36-141,共6页
刘元卿的自我身份认同是理学家和教育家,而文学家只是其业余身份,他将文学视为教化的工具,所以其笔记小说《贤奕编》实际上是一部文学化的教化、修养书。在其中,以小说、故事、寓言等文学形式建构了一个内外结合的以儒学为中心并兼容各... 刘元卿的自我身份认同是理学家和教育家,而文学家只是其业余身份,他将文学视为教化的工具,所以其笔记小说《贤奕编》实际上是一部文学化的教化、修养书。在其中,以小说、故事、寓言等文学形式建构了一个内外结合的以儒学为中心并兼容各种思想的教化、修养体系:内在体系包括怀古、廉淡、德器、方正、证学、叙伦、家闲、官政、广仁、干局等10个方面,外在体系包括达命、仙释、观物、警喻、应谐、志怪等6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元卿 《贤奕编》 笔记小说 文学教化
下载PDF
两汉教化实践与文学教化的学理形成 被引量:2
2
作者 曹胜高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35-42,59,共9页
两汉是教化理论的形成时期,先秦诸子的教化观念,在秦汉之际日渐成为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共识。其在两汉的政治理论不断被完善,在行政实践中不断被强化,并成为汉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策略,从中央到地方都得到了深入的推广。在此背景下,经学教... 两汉是教化理论的形成时期,先秦诸子的教化观念,在秦汉之际日渐成为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共识。其在两汉的政治理论不断被完善,在行政实践中不断被强化,并成为汉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策略,从中央到地方都得到了深入的推广。在此背景下,经学教化与文学教化观念相互作用,使得文学担负社会功能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文学 社会 文学教化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 被引量:3
3
作者 周乔建 《九江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77-80,共4页
文学教化论是贯穿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一条主线 ,它以“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为核心范畴 ,形成具有教化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功能论、作家论、创作论及风格论 ,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学教化论体现出中国... 文学教化论是贯穿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一条主线 ,它以“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为核心范畴 ,形成具有教化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功能论、作家论、创作论及风格论 ,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学教化论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其实质上蕴涵着强烈的古代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文学 论纲 文学教化 核心范畴 理论体系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天下观
4
作者 李如涛 唐玉 文爱军(英文译校)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44-47,共4页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元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元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武帝以后的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儒家 文学教化 天下观
下载PDF
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医文化教学体系构想
5
作者 周延松 都湘怡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90-95,共6页
中文和中医同属于中国文化,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背景下考察中医文化教学,既需要遵循国际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还应考虑中医学的专业属性。国际中文教学中的中医文化具有不同的主题类别和呈现方式。依据《国际中文教... 中文和中医同属于中国文化,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背景下考察中医文化教学,既需要遵循国际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还应考虑中医学的专业属性。国际中文教学中的中医文化具有不同的主题类别和呈现方式。依据《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同时参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划分,从中医的专业性和文化的层级性两个向度,对中医文化的知识内容与元素作出合适的定位,并且提出中医文化教学体系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 学体系 《国际中文育用中国文和国情学参考框架》 国际中文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启蒙”传统与古代“教化”文学的相关性论纲 被引量:7
6
作者 何锡章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1-14,共4页
“启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西方近代文 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化”传统也有着深刻的相关性,从文学 的功能角度看,尤为明显。中国现代与古代都强调文学有改变人心、改... “启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西方近代文 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化”传统也有着深刻的相关性,从文学 的功能角度看,尤为明显。中国现代与古代都强调文学有改变人心、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 “启蒙”与“教化”文学皆有明确而相似的对象,并有共同的前提预设,即多数民众是不觉 悟的,需要启蒙和教化;它们在方式上都具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单向性封闭性特征。但 由于这两种文学形态的发生发展的基础不同,因而其本质又有根本性的差别。追求人的解放 与使人成为“顺民”甚至奴隶是现代启蒙文学与古代教化文学在价值目标上的主要分野;思 想内容的多元化与道德说教的单一性是现代和古代文学的重要差别。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在 于价值基础不同:现代启蒙文学植根在近代理性的土壤之中,怀疑、批判、求真、超越是其 核心品格;古代教化文学则建立在传统实用理性的基础之上,服从、肯定、求同、守成乃其 主要特征。两种文学传统的最终结果,其性质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文学 文学 相似性 差异
下载PDF
教化——中国文学的主轴
7
作者 顾薇薇 《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6期44-45,共2页
教化不是以一种外在强制力使人合乎某种善的目标,而是相信人的自力,启发人的善意,尊重人的情感和本然之性的特点,并以一种人文性的、体现人伦情理的文化样式,对人们进行熏陶、归融,对人的精神进行文饰,从而力图使社会生活秩序合乎人情义... 教化不是以一种外在强制力使人合乎某种善的目标,而是相信人的自力,启发人的善意,尊重人的情感和本然之性的特点,并以一种人文性的、体现人伦情理的文化样式,对人们进行熏陶、归融,对人的精神进行文饰,从而力图使社会生活秩序合乎人情义理,使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一种合乎礼义的精神价值态度,而把经济事物、人的自利欲望、发展自我的愿望淹没在对温文、淳厚、和睦、安定的风俗的向往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德行得以培养,心灵得以塑造。这种道德感化和影响,是对人的内心的改变,是一种彻底的、根本性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功能 人文性 人伦情理 文学价值 道德 文学教化
下载PDF
市场经济与文学话语系统的重建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科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90-493,共4页
2 0世纪 90年代文学市场化的意义 ,不在于它创作了多少部引起轰动的大作品 ,而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自先秦两汉以来所形成的以文学教化论为基础的作家话语霸权 。
关键词 作家 读者 话语霸权 市场经济 话语系统 文学话语 文学教化
下载PDF
论汉明帝的文学思想
9
作者 刘德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3-206,共4页
汉明帝刘庄是两汉较早具有明确文学思想的皇帝。在他看来,文章可"成一家之言",使作者扬名后世;文章当务实切用,利于政化;忠义之士才能写出忠义之文。汉明帝的文章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学倾向,即尚真疾虚,不失真性情,本经立义,典... 汉明帝刘庄是两汉较早具有明确文学思想的皇帝。在他看来,文章可"成一家之言",使作者扬名后世;文章当务实切用,利于政化;忠义之士才能写出忠义之文。汉明帝的文章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学倾向,即尚真疾虚,不失真性情,本经立义,典雅简净。汉明帝的文学思想对永平晚期文学、尤其是章帝朝文学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明帝 文学教化 尚真疾虚 典雅简净
下载PDF
《商君书》文献价值中的文学与历史观探微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霞飞 《黑河学刊》 2012年第1期24-26,共3页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文献之一,除文献本身史料价值而外,它以批判的态度在显示中华传统文明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学观念的同时,表达了商鞅的文学观。又对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展现了中央...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文献之一,除文献本身史料价值而外,它以批判的态度在显示中华传统文明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学观念的同时,表达了商鞅的文学观。又对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展现了中央集权为主体的国家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君书》 史料价值 文学教化 思想观念
下载PDF
“道”的文学与文学的“道”——“礼失求诸野”与中国文学载道传统之二(上)
11
作者 李克臣 黄丽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1-39,共9页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个人抒情言志,还是对群体社会关怀,其优秀之作都是"载道""弘道"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所载之"道"与礼"义"同。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传统始于孔子修《春秋》。自春秋时起...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个人抒情言志,还是对群体社会关怀,其优秀之作都是"载道""弘道"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所载之"道"与礼"义"同。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传统始于孔子修《春秋》。自春秋时起礼之义先后以经史和文学形式在民间传播。历经坎坷而又矢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修《春秋》的文以载道精神,创造出深受民众欢迎并对民众产生深远影响的小说典范作品。中国古代文化出现"史统散而小说兴"的历史新趋势。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对解决当代新媒体文学市场化庸俗化泡沫化倾向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孔子《春秋》 礼乐 经史 文学教化 新媒体文学
下载PDF
“道”的文学与文学的“道”——“礼失求诸野”与中国文学载道传统之二(下)
12
作者 李克臣 黄丽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4-32,共9页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个人抒情言志,还是对群体社会关怀,其优秀之作都是"载道""弘道"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所载之"道"与礼"义"同。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传统始于孔子修《春秋》。自春秋时起...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个人抒情言志,还是对群体社会关怀,其优秀之作都是"载道""弘道"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所载之"道"与礼"义"同。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传统始于孔子修《春秋》。自春秋时起礼之义先后以经史和文学形式在民间传播。历经坎坷而又矢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修《春秋》的文以载道精神,创造出深受民众欢迎并对民众产生深远影响的小说典范作品。中国古代文化出现"史统散而小说兴"的历史新趋势。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对解决当代新媒体文学市场化庸俗化泡沫化倾向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孔子《春秋》 礼乐 经史 文学教化 新媒体文学
下载PDF
艺舟双楫相得益彰——试论文学与书法的关系
13
作者 郑军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18-25,共8页
文学与书法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两颗明珠,它们虽然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外在联系却很繁密,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词书俱佳,珠联璧合。它们的内在联系如何呢?本文试图宏观地考察文学与书法的发展演变历史,从它们互相影响、渗透的现象中... 文学与书法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两颗明珠,它们虽然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外在联系却很繁密,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词书俱佳,珠联璧合。它们的内在联系如何呢?本文试图宏观地考察文学与书法的发展演变历史,从它们互相影响、渗透的现象中寻找答案。一文学与书法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今天这已毫无疑问,但在魏晋以前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它们的性质和价值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风格 文学 文学思想 艺术性 书法艺术 文学批评 文学作品 文学教化 互相影响 书法发展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生成——《文心雕龙》与早期文献中的文学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卫华(译)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5-25,71,共12页
对刘勰批评体系建构的探讨,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富有成效的学术领域之一。然而,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内在连贯性或系统性出发,探讨这一系统性著作的研究却明显匮乏。用这种大视野来集中审视《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会有如下发现:从... 对刘勰批评体系建构的探讨,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富有成效的学术领域之一。然而,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内在连贯性或系统性出发,探讨这一系统性著作的研究却明显匮乏。用这种大视野来集中审视《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会有如下发现:从远古到汉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文学观:以《尚书》为代表的宗教文学观,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的人文文学观,和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教化文学观。刘勰继承了前人把文学理解为一个和谐过程的基本模式,重新认识了文学的性质、起源、思想和语言的形成及其功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综合文学观。这四种文学观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批评体系。这驳斥了人们普遍认为的中国传统批评没有一个连贯体系的错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学 人文文学 文学 综合文学
下载PDF
浅析当下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
15
作者 宋丽敏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12期13-14,共2页
文学与绘画、音乐、舞蹈等一起构成了早期的文艺样式,它的产生和劳动实践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教化功能、认知功能、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三者之间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并相互贯通的,教化功能的实... 文学与绘画、音乐、舞蹈等一起构成了早期的文艺样式,它的产生和劳动实践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教化功能、认知功能、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三者之间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并相互贯通的,教化功能的实现需要其他两种功能的实现与完成。目前学界对文学作品教化功能的研究呈现出狭窄化、表面化的特点,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希望能对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做深入化、全面化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化 知识 审美
原文传递
上博楚简《诗论》在《诗经》批评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24-130,共7页
上博楚简《诗论》代表了先秦儒家文学教化思想向两汉经学化儒家文学思想过渡的一环。虽然《诗论》注重诗的教化作用 ,体现了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 ,但相对于后世《诗序》、《诗谱》来说 ,它对诗义的阐释比较客观、对诗的情感把握较为真切 ... 上博楚简《诗论》代表了先秦儒家文学教化思想向两汉经学化儒家文学思想过渡的一环。虽然《诗论》注重诗的教化作用 ,体现了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 ,但相对于后世《诗序》、《诗谱》来说 ,它对诗义的阐释比较客观、对诗的情感把握较为真切 ;只是到汉代以后 ,《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楚简 《诗论》 《诗序》 文学教化 大小雅说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小说尚劝戒的审美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严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5-27,共3页
尚劝戒的小说审美观渊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教化思想 ,它昌行于明代末年。其时的尚劝戒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小说的序言、跋语和非情节部分 (话本小说的入话、篇尾 ;章回小说的头回里 )大量填进劝戒性内容 ;另方面 ,则体... 尚劝戒的小说审美观渊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教化思想 ,它昌行于明代末年。其时的尚劝戒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小说的序言、跋语和非情节部分 (话本小说的入话、篇尾 ;章回小说的头回里 )大量填进劝戒性内容 ;另方面 ,则体现在明末通俗小说家在为其作品命名以及对于此种命名的解释和有意强调上。尚劝戒的小说审美思想是中国古代小说审美思想摇摆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之间、而后倾向于功利性的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劝戒倾向 审美思想 理论表述 创作倾向 中国 古代 小说 文学教化思想
下载PDF
Olympic torch relay abroad and its reflection on English teaching at home
18
作者 陈玉玲 殷超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9年第12期9-12,46,共5页
What happened to the Olympic torch relay abroad reveals how little and superficially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know of china. Meanwhile there also exists a lack or vacancy of English teaching in English te... What happened to the Olympic torch relay abroad reveals how little and superficially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know of china. Meanwhile there also exists a lack or vacancy of English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at home. The failure of expressing Chinese culture and conditions correctly and fluently among the English learners has already resulted in negative impact on our international image, which is related to our teaching policy of strengthening western culture and neglecting the export of our own culture. Therefore,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at all levels,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home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target language, the promotion of expressing mother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exporting and broadcasting Chinese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Olympic torch relay abroad English teaching
下载PDF
Strategy of English teach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
作者 包克纪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11期10-13,共4页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he frequent external exchanges, and th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impro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use of ...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he frequent external exchanges, and th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impro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en involved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people from other cultures in the way of thinking,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habits, and all of them can lea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Therefore, a higher demand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has been put forwar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ot only imparts knowledge, the more important th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in the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develop their applications in E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shock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下载PDF
An investigational study of non-English major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20
作者 陈彦会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9年第12期13-17,共5页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various problems concer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 non-English majors at "high-leveled, applicationoriented" level faced ...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various problems concer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 non-English majors at "high-leveled, applicationoriented" level faced 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sides, i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enha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adult English tea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 investigational study COUNTERMEASUR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