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不死:电信时代文学的死亡与重生
1
作者 李隽 《写作》 2016年第5期31-33,86,共4页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文学死亡论"在中西文学理论界不绝于耳。"文学死亡论"指的是电信时代的来临使传统的文学概念遭到了解构、产生了转换,并非宣布文学的死亡。它实际上传递的是我们将如何在这全新的文化语境中为...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文学死亡论"在中西文学理论界不绝于耳。"文学死亡论"指的是电信时代的来临使传统的文学概念遭到了解构、产生了转换,并非宣布文学的死亡。它实际上传递的是我们将如何在这全新的文化语境中为文学寻找新的文化定位、确认新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死亡论 电信时代 文学性蔓延
下载PDF
试析消费时代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尴尬处境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义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9-63,共5页
面对当今消费时代文学表现样态,各种文学理论及批评应运而生,特别是有关文学的生存和死亡的争论此起彼伏。考察了产生文学消亡论的三个原因,着重分析了当前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尴尬处境,认为只有理性冷静考察当前文学表现的内质因素,才能... 面对当今消费时代文学表现样态,各种文学理论及批评应运而生,特别是有关文学的生存和死亡的争论此起彼伏。考察了产生文学消亡论的三个原因,着重分析了当前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尴尬处境,认为只有理性冷静考察当前文学表现的内质因素,才能真正感知文学本身的内在丰富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文学理论及批评 文学死亡论
下载PDF
论澳洲新移民文学的主题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奕锜 陈涵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60,158,共5页
近二十多年来的澳洲新移民文学以其独特的主题开掘凸显出丰富的文学与文化内蕴,总括起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即身份焦虑的全面表达、"死亡情结"的深度开掘和"原乡"与"异乡"的交错探寻。
关键词 澳洲新移民文学身份焦虑“死亡情结”“原乡”与“异乡”
下载PDF
基督神学的死亡观与西方后世文学主题
4
作者 马金凤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7X期95-96,共2页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流之一。基督精神对"死亡"的全新估价与诠释,即基督神学中"赎"的观念,也成为西方后世文学中死亡主题所表现的主流思想。从但丁的《神曲》到莎士比亚的悲剧无不阐释着上帝宽恕与爱的光...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流之一。基督精神对"死亡"的全新估价与诠释,即基督神学中"赎"的观念,也成为西方后世文学中死亡主题所表现的主流思想。从但丁的《神曲》到莎士比亚的悲剧无不阐释着上帝宽恕与爱的光芒;在歌德的浮士德与维特身上,死亡作为宗教美的象征与化身成为了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诗人济慈对死亡的歌颂以及海明威久经磨难的死亡也完美再现了基督神学"向死而生"的理念;《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的死更是托尔斯泰"死中有生"的信仰的综合表现。凡此种种,无不充分体现了基督神学死亡观中"赎"得新生的思想对西方后世文学死亡主题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神学 死亡“赎”后世文学
原文传递
Culture of Life and Culture of Death.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n Suicide and Euthanasia on Films
5
作者 Bruno Petrusic 《Sociology Study》 2016年第8期508-515,共8页
Movies have great power to shape the system of value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is paper, we deal with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f suicide and euthanasia and their presentation as free decisions of individuals shown... Movies have great power to shape the system of value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is paper, we deal with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f suicide and euthanasia and their presentation as free decisions of individuals shown in the movies Seven Pounds and The Sea Inside. Also, we shall present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n culture of life and culture of death aimed to find common ground for dialogue between two opposed points of view. In the first, introductory part, we will present two views of human freedom, and we will point out that just a theological speech about freedom includes the category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what happens often is neglecting categories of resposibility and absolutisation or marginalization of free will. Then we will,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lms, present global statistics that justify global concerns when it comes to suicide and euthanasia. Next, we will show in central part the concept of quality of life, and we will interpret it through the two mentioned films. In the last section, We conclude, despite opposition between culture of life and death, to offer category of altruism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 of death culture of life FREEDOM
下载PDF
死去何所道:陶渊明诗文中的死亡意识
6
作者 赵鲲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3期84-88,共5页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死亡意识显得异常突出。陶渊明对死亡的必然性有透澈的认识,他能够以平常的眼光看待死亡,并且以此获得了委运任化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对生命有了更大的承担,故而我们可以用"向死而生"来概括陶渊明的生死观。...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死亡意识显得异常突出。陶渊明对死亡的必然性有透澈的认识,他能够以平常的眼光看待死亡,并且以此获得了委运任化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对生命有了更大的承担,故而我们可以用"向死而生"来概括陶渊明的生死观。在中国思想史中,陶渊明的死亡观与道家颇为接近,但他不求仙、不养生的态度,又类似儒家的平实与理性。总之,陶渊明的死亡观可以说是中国思想中非宗教性生死观的一个代表,其文学表现,也具有难以企及的感人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死亡文学 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