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联大文学生成机制考察——以文学院课程设置与文学讲授为中心
1
作者 邓雅卓 邓招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1期70-77,96,共9页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西南联大的文学教育形成了互动关联,这构成了西南联大文学生成机制的一个基本层面。深入考察西南联大文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文学讲授,可以发现,中文系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的“文学本位”诉求,以及外文系在“...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西南联大的文学教育形成了互动关联,这构成了西南联大文学生成机制的一个基本层面。深入考察西南联大文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文学讲授,可以发现,中文系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的“文学本位”诉求,以及外文系在“文学本位”传授中的精神艺术熏陶,均在文学素养的培育和文学视野的拓展等层面对联大“学生诗人”影响深远。这既是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互动关联的一个典型例证,也使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学在惨烈的历史语境中得以延续,并将西南联大的诗歌创作推至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文学生成 课程设置 文学本位
下载PDF
生成与文学生成简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占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2,共4页
如果要对人类的哲思方式进行线性描述的话,我们发现它在经历了预成论(本体论)、构成论(科学世界观)之后,走向了现如今的生成论。在充分认识生成的内涵,积极了解生成论哲学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它来研究文学时,我们就会发现以往的文学研究... 如果要对人类的哲思方式进行线性描述的话,我们发现它在经历了预成论(本体论)、构成论(科学世界观)之后,走向了现如今的生成论。在充分认识生成的内涵,积极了解生成论哲学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它来研究文学时,我们就会发现以往的文学研究存在着诸如机械性、简单还原性、本质主义倾向等弊端。生成性哲思方式启示我们文学不是机械性构成的,不是现成的,更不是预成的,而是在时间中不断生成的,这也同时要求我们要努力建构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多元的、发展的、健康积极的新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 生成哲学 文学生成
下载PDF
民国文化中心与现代文学生成关系论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叙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方维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9,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依赖于文化中心,现代文学生成于文化中心。民国文化中心存在着一个空间的迁移,1920年代是北京,30年代是上海,而40年代是重庆。民国文化中心和文学中心的迁移,空间和时间存在着契合关系。文化中心体制下的民国文学,在...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依赖于文化中心,现代文学生成于文化中心。民国文化中心存在着一个空间的迁移,1920年代是北京,30年代是上海,而40年代是重庆。民国文化中心和文学中心的迁移,空间和时间存在着契合关系。文化中心体制下的民国文学,在话语上有着两个方面的特征:民族共同语文学,现代文学的"动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化中心 现代文学生成 话语特征
下载PDF
晋唐佛教行记文体解析与文学生成
4
作者 阳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27-35,共9页
晋唐佛教行记有功于佛教史和佛教文化,同时在佛教文学方面亦具研究价值。考察史志和其他公私目录、佛教经录著录清单,兼及历代大藏经收录文本,检读这种文献的全帙、节本以及佚文,可见晋唐佛教行记兼具传记、地记、游记等文本特征,呈现... 晋唐佛教行记有功于佛教史和佛教文化,同时在佛教文学方面亦具研究价值。考察史志和其他公私目录、佛教经录著录清单,兼及历代大藏经收录文本,检读这种文献的全帙、节本以及佚文,可见晋唐佛教行记兼具传记、地记、游记等文本特征,呈现出了多重文体属性。晋唐佛教行记一是与常见的僧人传记构成交叉关系,同时呈现出某些文本差异;二是生动地展示宋前方志基本内容,成为以时间为导引的活态地记,并且呈现出历史社会学意义;三是以凸显游程、关注地理、演绎佛国以及与文学的适度游离为基本特征,最终成为中古山水游记的变态。以传记为本质,以地记为内涵,以游记为特色,晋唐佛教行记不失为佛国舆地类僧人游记,其文学性借此得以生成,其文学表征、价值以及影响亦借此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 佛教行记 文体解析 文学生成
下载PDF
探析当代文学生成过程中的“潜规则”
5
作者 夏金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2-34,共3页
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引发一个思考:当代文学作品的社会体系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他存在一种潜规则吗?如果存在潜规则,其构成的机理是什么?它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影响作者的创作活动的?这种潜规则会给文学活动的创作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引发一个思考:当代文学作品的社会体系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他存在一种潜规则吗?如果存在潜规则,其构成的机理是什么?它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影响作者的创作活动的?这种潜规则会给文学活动的创作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以文学生成的环境、文学生成的形式、文学生成的机制来说明文学潜规则的形成及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生成 文学形式 文学机制
下载PDF
汉代纵横家文学生成的政治与学术生态
6
作者 单良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77-80,共4页
汉代中前期的政治军事格局,特别是诸侯王势力的存在状态,为主术于纵横长短的文士提供了活动的空间。汉代纵横家在楚汉相争、文景时代与武帝时代,针对不同的时代命题,进行着游说策划的言语活动。之后又随着复杂的政治与学术生态的转变而... 汉代中前期的政治军事格局,特别是诸侯王势力的存在状态,为主术于纵横长短的文士提供了活动的空间。汉代纵横家在楚汉相争、文景时代与武帝时代,针对不同的时代命题,进行着游说策划的言语活动。之后又随着复杂的政治与学术生态的转变而调适着知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纵横家 文学生成 学术生态
下载PDF
《文学的故乡》:影像对文学生成的独特观照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雅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3-38,共6页
《文学的故乡》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了莫言、贾平凹等六位中国著名作家的故乡的景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揭示他们如何将“生命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的过程。纪录片以作家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路径进入文学世界,又以展现作... 《文学的故乡》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了莫言、贾平凹等六位中国著名作家的故乡的景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揭示他们如何将“生命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的过程。纪录片以作家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路径进入文学世界,又以展现作家的故乡和成长经历为手段,实现对不同文学地域原型的情景还原。这一叙事策略不但揭开了乡土文学的在地性,还把作家从神圣性与神秘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书写的高度和广度。在文学与乡土中国的交相辉映中,纪录片最终彰显了中国文学以及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中国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文学生成 视觉化 中国风范
下载PDF
易代之际的记忆建构及文学生成:以庾信《拟咏怀诗》为中心
8
作者 郭晨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17-124,共8页
易代之际的记忆图景,往往是由亡国之人在追忆历史的文学作品中建构起来的。其中,庾信的《拟咏怀诗》尤具特殊性,围绕“江陵陷落”作为中心事件,所叙片段零散、跳跃,缺乏井然有序的时间线索。他将江陵、长安、小园三重时空进行并置,描绘... 易代之际的记忆图景,往往是由亡国之人在追忆历史的文学作品中建构起来的。其中,庾信的《拟咏怀诗》尤具特殊性,围绕“江陵陷落”作为中心事件,所叙片段零散、跳跃,缺乏井然有序的时间线索。他将江陵、长安、小园三重时空进行并置,描绘出流动变化的家国记忆,穿插着悲痛、眷恋和无奈的复杂情感脉络,展现出当事人见证、追忆和反思的理性思考,促成了《拟咏怀诗》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庾信《拟咏怀诗》的考察,有助于探讨文人书写离乱的经验策略,深入理解易代之际的历史记忆建构和文学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咏怀诗》 庾信 三重时空 文学生成
下载PDF
多线并行建构立体叙述框架 探索发掘文学生成深层原因——评木斋《先秦文学演变史》
9
作者 吕尚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24-128,共5页
木斋先生的《先秦文学演变史》是新近出版的一部文学史力作,相较于同类著作,有特别值得关注之处。首先,注重文学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从作品产生时间的推移、作家身份的转换、作品内容的变迁等三个方面入手,以多线并行的方式建构了立体的... 木斋先生的《先秦文学演变史》是新近出版的一部文学史力作,相较于同类著作,有特别值得关注之处。首先,注重文学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从作品产生时间的推移、作家身份的转换、作品内容的变迁等三个方面入手,以多线并行的方式建构了立体的文学史叙述框架,且重视对其中关键节点的把握,对于首次出现的、具有节点意义的现象及作品都有突出的强调。其次,强调对具体作品本身的把握,以艺术特色为关注的重点,对先秦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文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以此为主要依据对写作时间与作者加以论定,排列出《诗经》和诸子散文中主要作品的大致发展顺序。再次,强调周公制礼作乐对先秦文学的影响,将文学创作放归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下,对文学生成历史、文化、制度的深层动因进行了探索,批判了流传已久的"采诗说""民歌说"等观点,阐明了作者的学术立场。随着传播的广泛与深入,此书在先秦文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必将得到进一步认识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学演变史》 学史脉络 艺术特色 文学生成
下载PDF
195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生成之探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丹娅 周海琳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坛,官方主流以多种政策鼓励迁台知识女性投入写作以配合政治需要。但那些片面追求文学的现实干预功能的作品在读者中少有市场。读者的文学消费需求成为有品位的女性文学作品生产的内在动力。在女作家及编辑们纯正...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坛,官方主流以多种政策鼓励迁台知识女性投入写作以配合政治需要。但那些片面追求文学的现实干预功能的作品在读者中少有市场。读者的文学消费需求成为有品位的女性文学作品生产的内在动力。在女作家及编辑们纯正文学品味的坚守下,众多女作家好作品丰富了50年代的台湾文坛,并进入了读者视野,影响了此后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代 台湾地区 女性文学生成
原文传递
电影改编论争与“十七年”文学生成的复杂性——以《无情的情人》《达吉和她的父亲》为视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杰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28,共6页
小说的电影改编是"十七年"时期"人民文艺"传播中的一种典型文艺现象。文艺界出于教育、吸引观众等因素的考虑,不断地强化小说向电影艺术改编作品的思想性和理想性,压缩、修改有可能影响意识形态权威性和统一性的内... 小说的电影改编是"十七年"时期"人民文艺"传播中的一种典型文艺现象。文艺界出于教育、吸引观众等因素的考虑,不断地强化小说向电影艺术改编作品的思想性和理想性,压缩、修改有可能影响意识形态权威性和统一性的内容,改编时及上映后历经了多重话语力量博弈,论争情形常常成为文艺政策调整及文艺创作转向的风向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政策 文艺现象 文艺创作 电影改编 多重话语 文学生成 理想性 十七年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生成期数学与文学的耦合关系——兼及中国文学生成的物理角度考察
12
作者 林丽华 陈兰荪 高国兴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64-269,共6页
数学与文学同宗同源.数学与文学属于在巫术文化主导下内容耦合.耦合的机理:一是具有学科关联性基础,二是原始先民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需求力拉动,三是社会分工,通晓天文地理的专职机构、专门人员出现推动.数学与文学的耦合作用是中... 数学与文学同宗同源.数学与文学属于在巫术文化主导下内容耦合.耦合的机理:一是具有学科关联性基础,二是原始先民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需求力拉动,三是社会分工,通晓天文地理的专职机构、专门人员出现推动.数学与文学的耦合作用是中国文学生成的主要因素.数学对文学的耦合作用促进了文学形式文本固化,增加了最早文学形式文本的时空含量,使语言表达生动,有了境界,有了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成 数学 文学 耦合
原文传递
明清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的生成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英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3-130,共8页
本文以明清蒙学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作为主要对象,从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蒙学读物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其伦理内涵也为戏曲创作... 本文以明清蒙学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作为主要对象,从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蒙学读物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其伦理内涵也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进而培育了文人戏曲家"寓义于事"或"借事明义"的创作理念,促成了独特的戏曲之道。(二)文学思维与戏曲叙述的生成。八股教育所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与戏曲叙述的生成有直接关系,八股文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为戏曲的长篇叙事结构所借鉴,而其"代圣人立言"的文体特征造就了戏曲叙述的深层结构。(三)文学表达与戏曲语言的生成。文词派戏曲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是"以时文为南曲"的产物,更进一步看,则与戏曲家早年接受的蒙学教育有关,传统蒙学教材大都是整齐、对偶、押韵的诗歌,这种诗歌教育对戏曲语言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清文人士子经由特定的文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戏曲文学生成的催化剂,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戏曲文学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育 戏曲文学生成 戏曲故事 戏曲叙述 戏曲语言
下载PDF
东北沦陷时期朝鲜移民文学与东北作家群文学生成比较研究
14
作者 邱峰 权赫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3-159,共7页
1930年代是中国东北朝鲜移民文坛和东北作家群逐渐形成的时期,两个文学群体在“跨地域的移居体验”“文学传统的传承”和“舶来文化的接受”上存在相似性,二者都是在经过生成的阵痛之后降生为移居者的民族文学。二者相似的时代背景和作... 1930年代是中国东北朝鲜移民文坛和东北作家群逐渐形成的时期,两个文学群体在“跨地域的移居体验”“文学传统的传承”和“舶来文化的接受”上存在相似性,二者都是在经过生成的阵痛之后降生为移居者的民族文学。二者相似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相似的跨地域移居经历产生了相似的文学,在相似性中,又因两国各自民族的文学传统和跨地域移居后处境的不同而产生了文学群体文学生成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沦陷时期 朝鲜移民文学 东北作家群 文学生成
原文传递
孙悟空形象文本生成细读及其文学资源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顾浙秦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28-133,共6页
本文就孙悟空形象的本源问题及其文本生成作了文本细读,在此基础上,对孙悟空形象的本源给出较新的解释,并对形成《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的文学资源进行分析,对于深入理解孙悟空形象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 孙悟空 本源问题 文本细读 文学形象生成
下载PDF
“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讨会”综述
16
作者 聂韬 刘敏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2期110-112,共3页
2019年12月中旬,"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中国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宣告了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的成立,并围绕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主... 2019年12月中旬,"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中国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宣告了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的成立,并围绕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主要议题包括非洲和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研究、作家作品的传播与批评、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会议还就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成立之后的学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讨会 非洲文学 非裔文学 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
下载PDF
德勒兹的情动理论与生成文学 被引量:5
17
作者 葛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在情动理论成为诸多学科分析热点的背景下,情动理论仍有颇多争议之处。检视斯宾诺莎和德勒兹情动理论可以发现,斯宾诺莎的情动体现的是身体和心灵的被动反应;而德勒兹把情动概念去背景化,用以构建瓦解权力规训、恢复生命潜能的通路。德... 在情动理论成为诸多学科分析热点的背景下,情动理论仍有颇多争议之处。检视斯宾诺莎和德勒兹情动理论可以发现,斯宾诺莎的情动体现的是身体和心灵的被动反应;而德勒兹把情动概念去背景化,用以构建瓦解权力规训、恢复生命潜能的通路。德勒兹认为符号是权力流转的主要途径,基于情动这个观测点,他在文学场域中捕捉到众多能够有效瓦解权力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成文学理论,把文学创作带入政治斗争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情动 权力 生成文学
下载PDF
语境与文学理论之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杰 《武陵学刊》 2014年第6期104-108,共5页
语境对于文学来说扮演着一种本质存在,它在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上都与文学共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语境。从具体文学作品的写作来看,文学处于文学语境之中,并与文学语境互动而相互确证。文学所独有的、区别于非文学的特性——虚... 语境对于文学来说扮演着一种本质存在,它在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上都与文学共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语境。从具体文学作品的写作来看,文学处于文学语境之中,并与文学语境互动而相互确证。文学所独有的、区别于非文学的特性——虚构性也是从语境之中产生出来的。同时,文化研究作为文学理论研究新的实践方向,语境在其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语境作为文学理论范式相对于其对象文学来说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文学生成 文学存在 文学虚构 文化研究
下载PDF
《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出版
19
作者 文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03-403,共1页
方维保教授新著《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个部分,25万字。首先,对左翼文学中若干关键词如“左翼”“革命”“左翼文学”等进行了知识性考察和厘定;其次,考察了中国现代左... 方维保教授新著《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个部分,25万字。首先,对左翼文学中若干关键词如“左翼”“革命”“左翼文学”等进行了知识性考察和厘定;其次,考察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发生的历史和文化契机,认为左翼文学的发生始于新文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 新文化运动 文学风格 文本表征
下载PDF
坚守与拓展——关于文学意义与价值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传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当代社会,文化的变革发展,既有利于文学从少数人享用的高雅的精神佳肴,变为大众享受的精神食粮;而当文学由市场催生、被大众传媒呼唤、进入商品化生产和消费时,又容易成为刺激人的感官欲望的“一种替代性的经验和伪造的感觉”,导致文学... 当代社会,文化的变革发展,既有利于文学从少数人享用的高雅的精神佳肴,变为大众享受的精神食粮;而当文学由市场催生、被大众传媒呼唤、进入商品化生产和消费时,又容易成为刺激人的感官欲望的“一种替代性的经验和伪造的感觉”,导致文学的意义与价值的消解,甚至连其娱乐身心的价值底线也难以为继。为避免文学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异化,必须坚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进一步明确文学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的。它不只是为了满足人的娱乐需要,更是为了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使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义的生成 娱乐性与审美性 商品性与意识形态性 审美价值功能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