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清末民初“文学研究法”的架构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雪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94,共11页
本文以癸卯学制文学立科所制定的"文学研究法"为对象,讨论这一国族制度架构的基本思路及其文教内涵,分析它所可能预留的知识生产和文论形塑的空间。晚清民初对国族学问和大学建制的思路不少,但"文学立科"使传统文化... 本文以癸卯学制文学立科所制定的"文学研究法"为对象,讨论这一国族制度架构的基本思路及其文教内涵,分析它所可能预留的知识生产和文论形塑的空间。晚清民初对国族学问和大学建制的思路不少,但"文学立科"使传统文化和"中国文辞"得到制度化的存留,相应的知识生产得以生成,相关课程设置和研究要义也影响到20世纪文学学术的基本样态。"文学研究法"课程及其架构作为一种特殊装置,具有学科总论的性质,主要基于传统学术和本土想象,其间充满拟想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但也给后来相关知识的生产预留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研究法 《中国文学史》 文学研究法 学科总论
下载PDF
《文学研究法》:桐城派文章理论的总结 被引量:6
2
作者 慈波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5-159,60,共6页
学术界对于桐城派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与中期,而晚期的创作转变与理论整合却未得到相应重视。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文章理论的结穴之作,曾得到钱基博的激赏。此书师法《文心雕龙》,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色彩,具有融汇弥缝的特... 学术界对于桐城派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与中期,而晚期的创作转变与理论整合却未得到相应重视。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文章理论的结穴之作,曾得到钱基博的激赏。此书师法《文心雕龙》,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色彩,具有融汇弥缝的特点,对于末流缺失多有涉及,有效纠补了桐城派文章理论的不足,反映出桐城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应对与调整。黄侃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曾激烈抨击桐城文章,而姚永朴拒不应战,其实具有理论方面的充足理由,黄侃所针砭的缺失在《文学研究法》中早已得到补充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桐城派 文章理论 整合 调整
下载PDF
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 被引量:4
3
作者 魏世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60,共4页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仿《文心雕龙》之体例,系统地探讨了文学的起源、发展、体裁、创作方法、风格和作家的修养等问题,翔赡而简易,典显而精凿,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又一部重要著作。本书论文大旨,本之方苞、姚范...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仿《文心雕龙》之体例,系统地探讨了文学的起源、发展、体裁、创作方法、风格和作家的修养等问题,翔赡而简易,典显而精凿,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又一部重要著作。本书论文大旨,本之方苞、姚范、姚鼐、刘大櫆、方东树、曾国藩等桐城派先驱和重要人物,这些人物的言论构成了本书的理论基础,故本书实为姚永朴对桐城派理论的最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桐城派 总结
下载PDF
张之洞与文学研究法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学文 戴晓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1-55,共5页
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1903年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文学研究法”的课程方案反映了“文学理论”学科早期发展的情况。主要论述了章程的制定,课程的起源,“文学研究法”这门课程在1910年才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设,不久便被“中国... 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1903年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文学研究法”的课程方案反映了“文学理论”学科早期发展的情况。主要论述了章程的制定,课程的起源,“文学研究法”这门课程在1910年才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设,不久便被“中国文学”课取代,从中可以看出世纪之初中国“文学理论”的转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张之洞 姚永朴
下载PDF
体系的假面——姚永朴从《国文学》到《文学研究法》的转变及其接受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鸿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9-73,共5页
姚永朴两本文字颇有雷同的著作《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其出版相距不过四年,但学术声名却一隐一显。学人多以"体系、结构、组织"之善为由褒奖《文学研究法》,也因此消解了《国文学》的成就。而笔者经过对这两本著作的细... 姚永朴两本文字颇有雷同的著作《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其出版相距不过四年,但学术声名却一隐一显。学人多以"体系、结构、组织"之善为由褒奖《文学研究法》,也因此消解了《国文学》的成就。而笔者经过对这两本著作的细读、剖析和比较,反倒以为《文学研究法》"体系"之建构并不成功;相反,《国文学》表面松散的撰述方式却别有内在理路,更能扬永朴之长而避其短。学界忽视两书之内情,径以表面之"体系"、"结构"为衡量,这一现象实际上折射出西方现代学术体系和学术著述观对中国学术产生的深层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研究法 体系
下载PDF
从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顺利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32-33,共2页
姚永朴先生的《文学研究法》是其在北京大学教授文学时的讲义。1914年姚先生在北大讲课时,人满为患,北京城为之洛阳纸贵。《文学研究法》于民国五年(1916)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珍藏一部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五年(1926)第九版,从中得... 姚永朴先生的《文学研究法》是其在北京大学教授文学时的讲义。1914年姚先生在北大讲课时,人满为患,北京城为之洛阳纸贵。《文学研究法》于民国五年(1916)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珍藏一部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五年(1926)第九版,从中得到的启发很多。我愿以此书为基础,来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法 姚永朴 逻辑 中国 商务印书馆 大学教授 北京城
下载PDF
姚永朴文论思想的师法与新变——以《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为中心
7
作者 常方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47,共4页
从桐城殿军姚永朴的两部文论著作《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考察其文论思想在承续桐城派同时发生的新变,主要得出三个结论:从崇古文、抑骈文转变为主张诗赋一家、骈散同源;借助曾国藩的文论思想为过渡,将姚鼐关于文章风格的"阴阳... 从桐城殿军姚永朴的两部文论著作《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考察其文论思想在承续桐城派同时发生的新变,主要得出三个结论:从崇古文、抑骈文转变为主张诗赋一家、骈散同源;借助曾国藩的文论思想为过渡,将姚鼐关于文章风格的"阴阳刚柔"说扩充为内涵更为丰富的"文境"说;重点强调了先前桐城派所忽略的文章与时代的关系,提出文章要"切世"、"匡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国文学 文学研究法 文论
下载PDF
博采众长 汇释各家——《文学研究法》述评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36-43,共8页
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古代文章学理论著作群星璀灿,各放异采。清朝桐城派最后一代著名人物姚永朴所著的《文学研究法》,(这里所说的文学即文章之意)是这繁星竞耀的长空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星。但是这部著作长期以来很少被人提起,即使少数... 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古代文章学理论著作群星璀灿,各放异采。清朝桐城派最后一代著名人物姚永朴所著的《文学研究法》,(这里所说的文学即文章之意)是这繁星竞耀的长空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星。但是这部著作长期以来很少被人提起,即使少数人偶然谈到,也以它是转述他人言论,“很少新鲜货色”而加以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古代文章学 述评 姚永朴 桐城派 著名人物 理论著作 汇释 少数人 人言
下载PDF
桐城派晚期嬗变中的通达--姚永朴《文学研究法》文章学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慧青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8-13,共6页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新旧文化转型的产物。姚永朴在总结桐城派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为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尊重文章学自身发展,他在《文学研究法》中提出了较为通达的文章学观点:不立宗派,骈散同源;力纠前贤空疏,关注文学本...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新旧文化转型的产物。姚永朴在总结桐城派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为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尊重文章学自身发展,他在《文学研究法》中提出了较为通达的文章学观点:不立宗派,骈散同源;力纠前贤空疏,关注文学本位;强调文章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更加全面适时的文章功效观。姚永朴作为桐城旧人,在古文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时艰难努力,预流趋新,为古文求取生存空间,有一代大家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通达 文章学
下载PDF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征引姚鼐文论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14,共8页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对姚鼐文论征引最多,但多凭记忆,故著中多有文字衍、脱、误和省改等问题。许振轩校点《文学研究法》,对此多有改正,但仍然留有错误和不周。以许本为底本,参考多种相关《文学研究法》的著作,予以校勘。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姚鼐 校勘
下载PDF
晚清“文学研究法”之考辨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鹏林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0,共4页
晚清“文学研究法”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体系的雏形,此法凡41条,规定了文学研究之要义,与“历代文章流别”和“古人论文要言”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体系,最终演变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历代文章流别 古人论文要言
下载PDF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之“文学”辩说
12
作者 章勇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28-132,共5页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是继《文心雕龙》以来不可多得的文论专著,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而且更多还体现在中国应用文写作理论的研究方面。我们在肯定它对文学创作理论贡献的同时,也应正视它对应用文写作理论的建树。《文学...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是继《文心雕龙》以来不可多得的文论专著,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而且更多还体现在中国应用文写作理论的研究方面。我们在肯定它对文学创作理论贡献的同时,也应正视它对应用文写作理论的建树。《文学研究法》中提出的"文学"概念,是"广义文学"的概念,体现了桐城派传统的"文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应用文写作
下载PDF
试析(清)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中的“声色”技法
13
作者 刘慧青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第5期52-57,共6页
姚永朴在《文学研究法》中将“声”“色”并举,指出“声色”是一个具有稳定意义指向的理论范畴。“声色”含义是:“声”为声韵律调等,“色”为文章修饰润色;“声色”特点是“合自然”“主平和”。姚永朴提出文章写作做到有“声色”的具... 姚永朴在《文学研究法》中将“声”“色”并举,指出“声色”是一个具有稳定意义指向的理论范畴。“声色”含义是:“声”为声韵律调等,“色”为文章修饰润色;“声色”特点是“合自然”“主平和”。姚永朴提出文章写作做到有“声色”的具体操作方法为重讽诵、求文气,注重字句事的选择与运用等。讲求“声色”的意义:可以展现文章多种要素,增强表达效果。因此姚永朴提出的“声色”论对当今的文章写作具有某些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声色” 特点 方法 启示
下载PDF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研究述评
14
作者 董晓慧 《品位·经典》 2018年第3期5-9,共5页
姚永朴作为桐城派的末代宗师,其著作《文学研究法》不仅是桐城派文论的结穴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文论史上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比较系统的理论性著作.本文一方面对姚永朴及其著作《文学研究法》进行简要介绍,指出其学术价值与理... 姚永朴作为桐城派的末代宗师,其著作《文学研究法》不仅是桐城派文论的结穴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文论史上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比较系统的理论性著作.本文一方面对姚永朴及其著作《文学研究法》进行简要介绍,指出其学术价值与理论地位;另一方面也归纳整理了国内研究者关于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的研究现状(包括各研究者的主要研究角度、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所存在的问题等).此外,本文还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初步综述,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思路及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学术理念 治学方法
下载PDF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述论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福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85-87,149,共4页
《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末期主要作家之一姚永朴的力作,是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作者试图努力证明“义法”适应时代要求的可行性,对桐城派文论作了新的整理和阐述。他始终强调文学与语言学... 《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末期主要作家之一姚永朴的力作,是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作者试图努力证明“义法”适应时代要求的可行性,对桐城派文论作了新的整理和阐述。他始终强调文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强调文学风格存在于作品和创作主体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桐城文论与时代接上轨。《文学研究法》资料宏赡,文字雅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桐城派 风格论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文章学教科书管窥——《文学研究法》与《古文辞通义》初步比较研究
16
作者 常方舟 《理论界》 2013年第2期170-172,206,共4页
清末民初的硕学通儒姚永朴、王葆心分别著有《文学研究法》和《古文辞通义》的文章学教科书。生活经历、文化立场相似的两人,对中国古代文章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总结。两书在写作思想、框架、资源方面存在不少共通之处,本文旨在通过考察... 清末民初的硕学通儒姚永朴、王葆心分别著有《文学研究法》和《古文辞通义》的文章学教科书。生活经历、文化立场相似的两人,对中国古代文章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总结。两书在写作思想、框架、资源方面存在不少共通之处,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两书同中存异的论述,初步揭示两书作者纤细、丰富、多元的文章学思想层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王葆心 文学研究法 古文辞通义 文章学
原文传递
“怎样研究中国文学史”——20世纪上半叶文学史研究法的输入与借鉴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波 《海峡人文学刊》 2021年第3期24-34,156,共12页
纵观20世纪上半叶,"怎样研究中国文学史"一直得到文学史家的关注。由于中国本土缺乏系统的文学史理论,文学史方法论的相关论述主要源于西方,先后产生较大影响的理论有文学进化论、唯物史观等,理论家有泰纳、勃兰兑斯、朗松、... 纵观20世纪上半叶,"怎样研究中国文学史"一直得到文学史家的关注。由于中国本土缺乏系统的文学史理论,文学史方法论的相关论述主要源于西方,先后产生较大影响的理论有文学进化论、唯物史观等,理论家有泰纳、勃兰兑斯、朗松、盖尔多耶拉等。本文从文学史理论层面,分析文学史研究法在中国的输入以及国内文学史家在理论阐释方面对其的吸收与借鉴,从而探讨"输入学理"与知识转换之间的复杂关系。彼时"输入学理"或直接,或间接,接受者往往综合众家之说,相关论述大多只言片语,鲜有自成体系的方法,而且为满足一时之需,不能认识学理全貌,也难以发现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文学进化论 泰纳、勃兰兑斯与朗松 盖尔多耶拉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家健 《职大学报》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在研究古典文学价值取向时,应力图阶级分析与人性分析法的实是求是结合,或者分工,或者并行不悖。这是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在借鉴国外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古代文学研究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生硬比附的现象。有些研究貌似新鲜... 在研究古典文学价值取向时,应力图阶级分析与人性分析法的实是求是结合,或者分工,或者并行不悖。这是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在借鉴国外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古代文学研究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生硬比附的现象。有些研究貌似新鲜,实际上很难说切合古代文学心理实际。近二十年来,有不少成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总结,也有不成功和错误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 研究方法 阶级分析 人性分析 新三论 文化人类学方法 叙事学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法 历史文化学 写作元素分析法 资料考证
下载PDF
北京大学“文学理论”早期课程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晓华 《云梦学刊》 2007年第2期14-18,共5页
20世纪初,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姚永朴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文学研究法”这一课程,并将讲稿刊行出版,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课程最早的雏形。这门课程起自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中的相关规定,经过姚永朴的实践,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 20世纪初,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姚永朴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文学研究法”这一课程,并将讲稿刊行出版,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课程最早的雏形。这门课程起自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中的相关规定,经过姚永朴的实践,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随着现代学术的发展渐渐被新型的“文学概论”课程所代替。作为过渡性文本的《文学研究法》体现了当时古代文论在大学教育体制中向现代文论转换的具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文学研究法 姚永朴 桐城派
下载PDF
“比较文学”应改称“国别文学比较学”
20
作者 徐颖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35-37,共3页
“比较文学”应改称“国别文学比较学”徐颖果孔子有句名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名言被宋人朱熹注为:名不当其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所以,后来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 “比较文学”应改称“国别文学比较学”徐颖果孔子有句名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名言被宋人朱熹注为:名不当其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所以,后来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正“名”,“名”成为我们做任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国别文学 比较学 比较文艺学 民族文学 文学研究法 相互关系 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作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