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迷失中寻找方向--《石乡行》中的文学绘图
1
作者 朱迪婷 詹春娟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20-126,共7页
《石乡行》是澳大利亚作家亚历克斯·米勒的一部和解小说。有别于其他和解小说的书写形式,作者通过“文学绘图”的方式打破白人与土著之间的隔阂,表达了当代澳大利亚白人社会寻求与土著民族和谐相处的愿望。小说中的“文学绘图”主... 《石乡行》是澳大利亚作家亚历克斯·米勒的一部和解小说。有别于其他和解小说的书写形式,作者通过“文学绘图”的方式打破白人与土著之间的隔阂,表达了当代澳大利亚白人社会寻求与土著民族和谐相处的愿望。小说中的“文学绘图”主要表现为地理绘图、文化绘图与认知绘图三个层面,从整体和地方、有形和无形、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摹写土著社会文化和现实困境,增进白人与土著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帮助澳大利亚人直面历史和过往,在“想象的绘图”中克服集体意识中的错位感及存在焦虑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乡行》 文学绘图 种族和解 亚历克斯·米勒
下载PDF
空间性的镜子:对文学绘图的思考
2
作者 方英(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3-63,共11页
故事叙述者像制图师一样,在作品中创造出对世界的表征,但这种表征并非以更具比喻性的形式纯粹反映那个“真实”的世界。文学中的空间表征必然会使我们置身于嵌套结构,在此,地图的轮廓融入风景的特征,并反过来塑造我们自己的感知和叙事,... 故事叙述者像制图师一样,在作品中创造出对世界的表征,但这种表征并非以更具比喻性的形式纯粹反映那个“真实”的世界。文学中的空间表征必然会使我们置身于嵌套结构,在此,地图的轮廓融入风景的特征,并反过来塑造我们自己的感知和叙事,如此不断往复。文章将对文学绘图展开反思并投射出新绘图,主要将在世界文学的三个经典场景(荷马的《奥德赛》、但丁的《神曲》和麦尔维尔的《大白鲸》)中考察伴随着探索和呈现所产生的各种活动。这些场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文学绘图工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叙述者的呈现所产生的创造世界的效果,因为个体探索者的行程变成了这个世界的地图;支撑这个被创造的世界的抽象系统或建筑系统,因为这个世界的地理被表现为符合逻辑的样子,目的是为了展示其“真理性”;最后,该工程强烈的反身性,因为地图绘制者必然会被制图行为所标记。跟随奥德修斯、但丁和亚哈的脚步,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深渊的边缘,深渊里的倒影不断循环反射并产生新的景象,在绘制领土的同时会将地图领土化,并由此投射出潜在的其他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绘图 嵌套结构 表征 探索 呈现
下载PDF
毛姆笔下的漫游者——《刀锋》中的文学绘图
3
作者 常佳文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7-84,共8页
毛姆的小说《刀锋》讲述了美国飞行员莱雷为了找寻人生的意义选择去全世界“闲逛”,最后在印度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从欲望之都芝加哥、到梦想之城巴黎、再到宗教之所波恩,最后到吠陀经哲学之地印度,莱雷的旅程路线形成了一幅文学地图,体... 毛姆的小说《刀锋》讲述了美国飞行员莱雷为了找寻人生的意义选择去全世界“闲逛”,最后在印度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从欲望之都芝加哥、到梦想之城巴黎、再到宗教之所波恩,最后到吠陀经哲学之地印度,莱雷的旅程路线形成了一幅文学地图,体现了空间的移动变换。罗伯特·塔利的文学绘图理论以地图绘制喻指文学写作,通过叙事赋予世界形象,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从而缓解存在焦虑((1))。在《刀锋》中,通过塑造“漫游者”莱雷和“乌托邦”印度,毛姆将个人的经历和行程与世界的整体图景相联系,帮助主体思考与社会空间的关系,试图对资本主义进行抵制与颠覆,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多元文化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锋》 毛姆 文学绘图 罗伯特塔利 漫游者
下载PDF
《不存在的骑士》的文学绘图与生存之路
4
作者 付帅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25-129,共5页
卡尔维诺在《不存在的骑士》中借小说人物苔奥朵拉之笔,以文学绘图的形式将不同人物的生存样貌绘制成了形状各异的路线,描绘了远古和现代社会两种极端的存在状态,以及处于存在焦虑中的个体与现实世界交融共生的关系。苔奥朵拉的乌托邦... 卡尔维诺在《不存在的骑士》中借小说人物苔奥朵拉之笔,以文学绘图的形式将不同人物的生存样貌绘制成了形状各异的路线,描绘了远古和现代社会两种极端的存在状态,以及处于存在焦虑中的个体与现实世界交融共生的关系。苔奥朵拉的乌托邦绘图影射了处于身份认同困境的现代人的生存模式,同时强调了幻想与实践相结合的主题。小说呈现了一幅可供对比和思考的图示,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个体存在状态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存在的骑士》 存在焦虑 文学绘图 乌托邦
下载PDF
空间书写的叙事法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绘图与现代性
5
作者 向洁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1-116,共6页
罗伯特·塔利提出的“文学绘图”概念结合了空间研究与叙事学,以之为视角,陀氏的空间书写在思想隐喻和叙事功能中的多重意蕴得以浮现。一方面,陀氏的文学绘图解构了其所属时代主流的“地图”式空间观,经由对主人公在彼得堡“行走”... 罗伯特·塔利提出的“文学绘图”概念结合了空间研究与叙事学,以之为视角,陀氏的空间书写在思想隐喻和叙事功能中的多重意蕴得以浮现。一方面,陀氏的文学绘图解构了其所属时代主流的“地图”式空间观,经由对主人公在彼得堡“行走”体验的描述,陀氏展现了彼得堡空间复杂的现代性维度。另一方面,出于对现代性语境的认知,陀氏在使用空间书写表征宗教主题时陷入了“绘图焦虑”,这也决定了作家在表现救赎主题时绘图策略的转变。不同于书写彼得堡空间时对主体性视角的强调,陀氏在描绘具有宗教救赎意味的自然风景时刻意转变了叙事视角,在与东正教圣像画类似的对主体性视角的搁置中,陀氏完成了对救赎主题的文学绘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空间书写 文学绘图 现代性
下载PDF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文学绘图隐喻解读
6
作者 张婉婷 《海外英语》 2023年第2期190-192,共3页
菲利普·迪克是科幻文学圈屹立不倒的传奇人物,其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明显地区分于主流科幻文学。在其写作初期,迪克也涉及过当时流行的星际穿越,外星人等科幻话题,但迪克并没有沿袭这种追求感官刺激的“硬科幻”写作模式,他将科幻... 菲利普·迪克是科幻文学圈屹立不倒的传奇人物,其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明显地区分于主流科幻文学。在其写作初期,迪克也涉及过当时流行的星际穿越,外星人等科幻话题,但迪克并没有沿袭这种追求感官刺激的“硬科幻”写作模式,他将科幻文学视为严肃的创作,总是在创作中注入文学性、心理深度以及社会警示意义。文章以新兴的文学绘图视角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进行空间隐喻解读,以文中出现的地理表征、空间表征、叙事为出发点,解读菲利普·迪克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科幻文学的外表下潜藏的人文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迪克 空间研究 文学绘图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下载PDF
文学绘图中的冒险:勘探,表征,投射 被引量:2
7
作者 方英(译) 韩升(校对)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1-11,共11页
文学绘图中的冒险探索了小说绘制文学地图的方式。使用“冒险”的喻义可考察叙事绘图的主、客观范畴。冒险故事在叙事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主人公的离去和归来强调了空间的转移和回归,同时也绘制出跨越各种不同地方的冒险轨迹图。分... 文学绘图中的冒险探索了小说绘制文学地图的方式。使用“冒险”的喻义可考察叙事绘图的主、客观范畴。冒险故事在叙事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主人公的离去和归来强调了空间的转移和回归,同时也绘制出跨越各种不同地方的冒险轨迹图。分析托尔金的《霍比特人》可发现,冒险小说为文学绘图提供了一种典范,因为冒险者的行程为其所在世界的更抽象的地图提供了补充意义,从而结合了文学地理这两种范畴(行程和地图)的力量,增强了文本中的空间经验。通过研究冒险故事在小说的想象世界中描绘空间和地方的方式,可以得出:任何文学绘图从根本上来说都具有梦幻或乌托邦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险 文学绘图 表征 投射 乌托邦 《霍比特人》
下载PDF
从文学绘图关照菲利普·普尔曼城市书写中的意识形态性
8
作者 刘俊遥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67-70,共4页
在奇幻儿童文学《黑暗物质三部曲》及其衍生本《莱拉的牛津》中,菲利普·普尔曼通过绘制虚构地图以表征其意识形态性。文章运用文学绘图理论,对作品中牛津这一城市空间的意识形态性进行探析。通过ArcGIS软件绘制出主人公冒险轨迹,... 在奇幻儿童文学《黑暗物质三部曲》及其衍生本《莱拉的牛津》中,菲利普·普尔曼通过绘制虚构地图以表征其意识形态性。文章运用文学绘图理论,对作品中牛津这一城市空间的意识形态性进行探析。通过ArcGIS软件绘制出主人公冒险轨迹,发现普尔曼指派主人公莱拉以游牧者的身份游走于牛津城市中心与边缘区域之间,实现了牛津空间的解辖域化。普尔曼颠覆了集贵族阶级、文明教化中心、西方中心等多重符号为一体的牛津城与牛津外围、异位区域和东方等他者空间位置,解构了贵族阶级与工人阶级、教化中心与野蛮区域,以及西方与东方这三组二元对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绘图 解辖域化 游牧者 他者空间
下载PDF
楚文化与文学绘图:论李修文散文的空间意象
9
作者 李冰璇 《写作》 2024年第3期82-88,共7页
作为湖北籍作家,李修文的散文创作是一种深受楚文化滋养的文学绘图,自我是其建构空间意象的起点。反抗者“我”的怨怼愤怒,继承发愤抒情的楚地文学传统,催生出标志自我空间觉醒的“笼子”意象。赶路者“我”的愣怔停顿,暗含厌山喜水的... 作为湖北籍作家,李修文的散文创作是一种深受楚文化滋养的文学绘图,自我是其建构空间意象的起点。反抗者“我”的怨怼愤怒,继承发愤抒情的楚地文学传统,催生出标志自我空间觉醒的“笼子”意象。赶路者“我”的愣怔停顿,暗含厌山喜水的楚地美学传统,凝练出代表流动空间定格的“驿站”意象。通灵者“我”的沟通阴阳,承接先鬼后礼的楚地巫史传统,塑造出象征乌托邦空间狂想的“人间”意象。作者立足楚文化资源,建构富含文化自信与美学自信的空间意象,探索楚文化与文学绘图的当代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修文 散文 楚文化 文学绘图 空间意象
下载PDF
在地全球性: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文学绘图与身份政治
10
作者 孙鲁瑶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借由绘图探讨流散群体的身份问题。通过将空间关系带入叙事,古尔纳绘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地方性地图和印度洋沿岸行程地图,并将二者叠加重构,完成了对个体与全球空间关系的认知测绘,提出了兼具地方... 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借由绘图探讨流散群体的身份问题。通过将空间关系带入叙事,古尔纳绘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地方性地图和印度洋沿岸行程地图,并将二者叠加重构,完成了对个体与全球空间关系的认知测绘,提出了兼具地方精神和世界视野的“在地全球”身份理想。经由绘图,古尔纳不仅重构了流散群体的方位感与归属感,更通过地图的呼应与同构实现了地方意识与世界精神的整合,彰显了“在地全球”身份的创新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最后的礼物》 文学绘图 身份 在地全球性 认知绘图
原文传递
文学绘图:文学空间研究与叙事学的重叠地带 被引量:20
11
作者 方英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51,共13页
"文学绘图"是美国"文学空间研究"领军学者罗伯特·塔利提出的重要概念,以地图绘制喻指文学写作,尤其是通过"叙事"完成的创造性表征,揭示了写作等文学活动乃绘制主体与更宏大的时空整体的关系,并探究... "文学绘图"是美国"文学空间研究"领军学者罗伯特·塔利提出的重要概念,以地图绘制喻指文学写作,尤其是通过"叙事"完成的创造性表征,揭示了写作等文学活动乃绘制主体与更宏大的时空整体的关系,并探究文学如何表征并建构这一整体性。文学绘图不仅是文学空间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叙事研究的重要开拓。首先,文学绘图体现了绘图、叙事和存在的根本性联系;其次,文学绘图研究重视叙事地图和叙事绘图,既包括"真实"可见的地图,也指以语言符号绘制叙事地图,涉及绘图模式、话语、视角等问题;第三,文学绘图可用于对特定作品和作家创作、特定时期或特定文类的叙事形式/模式及其绘图特征的讨论。文学绘图理论在方法论、认识论乃至本体论层面讨论并揭示了叙事空间性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了叙事形式/模式乃至叙事本身的意识形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绘图 罗伯特·塔利 叙事地图/绘图 叙事形式/模式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太阳之子》中的“南海”绘图与帝国想象
12
作者 田颖 胡博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89-99,共11页
在19、20世纪之交,随着“西进运动”接近尾声,美国开始推行“关闭边疆”政策。在此历史语境下,美国的国家意识从陆地转向海洋,从而加快了海外拓殖的进程。为了迎合这一时代潮流,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亲自出海,将自身见闻化为文字,以... 在19、20世纪之交,随着“西进运动”接近尾声,美国开始推行“关闭边疆”政策。在此历史语境下,美国的国家意识从陆地转向海洋,从而加快了海外拓殖的进程。为了迎合这一时代潮流,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亲自出海,将自身见闻化为文字,以满足当时美国大众的期待。杰克·伦敦的“文学版图”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其作品的地理空间从“北疆”转向“南海”,《太阳之子》正是他写作转型之后的“南海”小说代表作之一。基于杰克·伦敦文学地理空间的转变,本文以文学绘图为切入点,从《太阳之子》“南海”绘图的时代背景、社会图景和“文明”话语权等三个层面,全面探讨“南海”书写与美国帝国想象之间的互动机制。在小说《太阳之子》中,杰克·伦敦将“天命论”“白人至上主义”“东方主义”融入“南海”绘图中,其笔下的美国人格里菲被塑造成推行美国价值观的“救世主”形象,他帮助当地人驱逐来自欧洲的侵略者,为波利尼西亚带来“文明”之光,从而为美国在波利尼西亚推进海外扩张政策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因此,杰克·伦敦的“南海”绘图建构了拯救和被拯救、教导和被教导、文明与野蛮、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模式,但其实质不过是帝国主义在波利尼西亚地区的空间表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克·伦敦 “南海” 帝国想象 文学绘图
下载PDF
越界的地方想象——麦克多纳《丽南山美人》的文学绘图 被引量:1
13
作者 银家钰 钱激扬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0,共8页
1996年在爱尔兰首演的《丽南山美人》是英—爱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的成名作。本文从地理批评视角对作家在剧中的文学绘图策略进行了考察。一方面,对话、布景里内置的时空线索相互叠加,指向一幅由爱尔兰向美、英、澳等国发散的认知... 1996年在爱尔兰首演的《丽南山美人》是英—爱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的成名作。本文从地理批评视角对作家在剧中的文学绘图策略进行了考察。一方面,对话、布景里内置的时空线索相互叠加,指向一幅由爱尔兰向美、英、澳等国发散的认知地图,突显了多元中心主义语境下文化交流的新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人物言行中释放的异化信息生成投射,绘出多张生成性逃逸路线图,传递出爱尔兰留守者在地方焦虑困扰下的纾解欲望。麦克多纳的绘图手法展现了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普遍的文化、地方焦虑,也为我们理解、应对后疫情时代的群体性焦虑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麦克多纳 《丽南山美人》 文学绘图 认知地图 逃逸线
原文传递
作为航海图的海洋叙事:论海洋空间的文学绘图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伯特·塔利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5,共13页
海洋给文学制图者带来了独特的问题。它辽阔的水域没有稳定或精确的地名、可记录的地点或醒目的地标,滚滚波涛中的暗流是仅有的通道。地球如此之多的表面被海洋空间覆盖,但在这个空间能看见或者能被绘入地图的却是如此之少。然而,这里... 海洋给文学制图者带来了独特的问题。它辽阔的水域没有稳定或精确的地名、可记录的地点或醒目的地标,滚滚波涛中的暗流是仅有的通道。地球如此之多的表面被海洋空间覆盖,但在这个空间能看见或者能被绘入地图的却是如此之少。然而,这里也是海洋叙事的场所。海洋叙事是最具奇幻色彩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一种结合了旅行叙事的新闻报道与狂野传奇的极度冒险的文类。至少从18世纪末开始,海洋叙事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根本性变革不断发展,因为纯贸易的海洋空间成了资本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洋叙事是理解这一不断变化的世界体系的重要形式,因为船员的个体视角同时将海洋空间的主观经验与难以理解的世界体系的整体性联系在一起。尽管其抵制表征,但赫尔曼·麦尔维尔和约瑟夫·康拉德等作家都竭力表征这个空间。在海洋叙事中,自然、社会、个体性和文本性的相互作用建立了一组复杂的动态坐标,据此可尝试海洋空间的文学绘图。本文探讨海洋空间对文学绘图所构成的挑战,并认为作为一种文类的海洋叙事是绘制这些独特的敌托邦和异托邦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绘图 海洋叙事 世界体系 敌托邦 异托邦
原文传递
“文学绘图”与作为批评理论的“乌托邦”——《全球化时代的乌托邦:空间、再现与世界系统》评介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洁玉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6期632-639,667,共9页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罗伯特·泰利一直从事文学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尤其聚焦于文学地图与文学绘图。在《全球化时代的乌托邦:空间、再现与世界系统》一书中,泰利在阐述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认知测绘"学...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罗伯特·泰利一直从事文学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尤其聚焦于文学地图与文学绘图。在《全球化时代的乌托邦:空间、再现与世界系统》一书中,泰利在阐述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认知测绘"学说,将乌托邦的批判与再现功能与文学绘图相联系,提出乌托邦就是去给这个世界绘图的一种方式,建构或者规划一个整体的世界体系,竭力在空间上、文化上、政治上以及社会意义上去再现这个全球化时代难以被再现的世界系统,从而为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绘图 乌托邦 认知测绘 全球化时代
原文传递
文学空间研究:地方、绘图、空间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方英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19年第2期56-72,241-242,共19页
20世纪后半期的"空间转向",使空间、空间性、地方、绘图等问题逐渐占据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学空间研究"。其中,法国哲学家韦斯特法尔的"地理批评"和美国学者罗伯特·塔利的"... 20世纪后半期的"空间转向",使空间、空间性、地方、绘图等问题逐渐占据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学空间研究"。其中,法国哲学家韦斯特法尔的"地理批评"和美国学者罗伯特·塔利的"文学绘图",代表了当今西方在这一领域的主流和前沿。韦斯特法尔的"地理批评"以空时性、越界性和指称性为基本范畴,最独特的贡献是他提倡的"地理中心法",即以地方为中心,积累并分析多学科、多文类、多作者、多视角、多重感官的广泛文本总汇,建立起关于某个地方的文学地理。"文学绘图"狭义而言喻指作家的写作,尤其是通过"叙事"完成的创造性表征,有时也可指"叙事地图"或"文学地图";广义层面可涉及各种文学活动,是对语言行为和想象行为的比喻,体现了"处所意识"的影响,也是应对后现代所隐含的"新空间性"的策略。文学空间研究主要涉及"空间焦虑—空间绘制—绘制的空间—空间批评—空间理论(存在—写作—文本—批评—理论化)"等各个层面,能涵盖广泛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文学)空间性"是其核心,也是其中众多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共同点。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亦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了解和关注。以上研究构成了"文学空间研究"的主要"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空间研究 地理批评 地方 文学绘图 处所意识 空间性
下载PDF
论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
17
作者 杨楠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期34-36,共3页
罗伯特·塔利是文学空间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恋地情结”与存在主义“焦虑观”基础上提出了“处所意识”这一新术语。“处所意识”既包括“恋地情结”,也包括“恐地情结”,指一种本能的、持续不安的地方感。面... 罗伯特·塔利是文学空间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恋地情结”与存在主义“焦虑观”基础上提出了“处所意识”这一新术语。“处所意识”既包括“恋地情结”,也包括“恐地情结”,指一种本能的、持续不安的地方感。面对这种地方焦虑,塔利以詹姆逊“认知绘图”美学策略为基础,提出“文学绘图”的隐喻概念,将作家写作视为制图师的绘图活动。作家以文学绘图实现对世界的比喻性表征,读者与批评家在作家绘图的基础上进行再绘图,再表征,并借整体性的绘图实践唤醒主体空间想象力,进而实现定位自我,赋形世界的存在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塔利 空间性 文学绘图
下载PDF
论罗伯特·塔利的文学空间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方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7,共10页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催生了文学领域的"文学空间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塔利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力推动了文学空间研究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塔利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学术术语,建...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催生了文学领域的"文学空间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塔利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力推动了文学空间研究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塔利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学术术语,建立了由处所意识、文学绘图、文学地理、地理批评、制图学(存在—写作—文本—批评—理论化)构成的话语体系;并就文学绘图、空间概念、乌托邦等问题开展了深刻而具独创性的理论探索;且开展了关于赫尔曼·麦尔维尔、埃德加·艾伦·坡、约翰·托尔金等人的文本批评,不仅展示了地理批评实践的可能路径,还揭示了空间理论在批评实践中的适用性、阐释力,以及文学空间研究的创新力和发展前景。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研究深受詹姆逊等马克思主义者影响,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既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亦实现了对前人成果的发展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塔利 文学空间研究 文学绘图 地理批评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空间批评视角下库切后殖民生态意识探析
19
作者 房洁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9-53,共5页
库切的后殖民写作充满对空间的关注和想象性再现,这源于库切的地方依恋和处所意识.卡鲁农场的生态记忆造就了库切的恋地情节,殖民体系建构的"中心与边缘"的空间二元结构使他产生了空间焦虑,流散岁月的异域游走催生了他的空间... 库切的后殖民写作充满对空间的关注和想象性再现,这源于库切的地方依恋和处所意识.卡鲁农场的生态记忆造就了库切的恋地情节,殖民体系建构的"中心与边缘"的空间二元结构使他产生了空间焦虑,流散岁月的异域游走催生了他的空间迷失感和无根感.在文学绘图中,库切善用丰富的空间想象表达其超前的后殖民生态思想;同时,库切的空间想象虽关注"地方"却并未局限于"本土主义",而是把地方意识和全球意识进行互补,体现出一种生态全球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后殖民生态意识 地方依恋 处所意识 文学绘图
下载PDF
徐锡麟绘制的“绍兴府图”
20
作者 马元泉 《浙江档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徐锡麟 “绍兴府学堂” 测量绘图文学 “绍兴府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