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论吴宓对文学自律性和社会他律性的思考
1
作者
孙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42,共5页
对道德理性的关注和对语言文字审美特质的重视,构成了吴宓诗学思想既对抗又互补的两级——社会他律性和文学自律性。前者要求对文学进行外部研究,传达的是对文学所应背负的社会任务的期许;后者要求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表达的是对文学内...
对道德理性的关注和对语言文字审美特质的重视,构成了吴宓诗学思想既对抗又互补的两级——社会他律性和文学自律性。前者要求对文学进行外部研究,传达的是对文学所应背负的社会任务的期许;后者要求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表达的是对文学内在独特属性和存在合法依据的重视。吴宓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所采用的以"自律论"整合"他律论"的思路,为在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间找到新的动态平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从而以一种与新文学阵营异质的思维方式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文学自律性
社会他律性
整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意逆志”的三重语境
2
作者
辛玲芳
《咸宁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31-33,共3页
"以意逆志"究竟是一种主观批评方法,还是一种客观批评方法,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它的语境问题。"以意逆志"的正确运用受限于"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语言语境和"知人"、"...
"以意逆志"究竟是一种主观批评方法,还是一种客观批评方法,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它的语境问题。"以意逆志"的正确运用受限于"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语言语境和"知人"、"论世"两重社会历史语境,由此构成的三重语境才是正确理解"以意逆志"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语境
创作情境
文学自律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介入,零度与沉默,抑或感性分配--关于“什么是文学”的三种回答
被引量:
1
3
作者
郭思恒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2期277-285,共9页
针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萨特提出了介入观念,强调作家对外部现实的介入。然而此观点受到诸多质疑,罗兰·巴尔特与布朗肖在各自的理论文本中强调作者的消失与语言的自主性,或明或暗地将萨特介入理论作为标靶进行批判。朗西埃则以...
针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萨特提出了介入观念,强调作家对外部现实的介入。然而此观点受到诸多质疑,罗兰·巴尔特与布朗肖在各自的理论文本中强调作者的消失与语言的自主性,或明或暗地将萨特介入理论作为标靶进行批判。朗西埃则以“感性分配”将文学/政治的二元划分打破,试图消除二者孰为体用的等级制度,这对于思考当今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也为新型的“介入”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么是
文学
”
文学
介入
文学自律性
感性分配
萨特
罗兰·巴尔特
朗西埃
原文传递
理念上的“对接”与视界上的“超越”——什克洛夫斯基与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论之比较
被引量:
2
4
作者
周启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7,共10页
布拉格学派的文论,尤其是扬·穆卡若夫斯基的探索,与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特别是维·什克洛夫斯基存在着理念上的“对接”。这种“对接”,是学术思想上的继往开来什克洛夫斯基潜心于“文学自律性”,穆卡若夫斯基则放眼于“文...
布拉格学派的文论,尤其是扬·穆卡若夫斯基的探索,与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特别是维·什克洛夫斯基存在着理念上的“对接”。这种“对接”,是学术思想上的继往开来什克洛夫斯基潜心于“文学自律性”,穆卡若夫斯基则放眼于“文学自律性与他律性”的互动机制。如果说什克洛夫斯基是“特征论者”,那么,穆卡若夫斯基就是“功能论者”。语言学、符号学与美学的多重维度,艺术学、社会学与文化学的多重视界,使穆卡若夫斯基得以对什克洛夫斯基既有所承继,更有所超越;而现代斯拉夫文论则在这种“对接”与“超越”中,由“形式主义”推进到“结构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
文学
性
文学自律性
与他律性
原文传递
现代性视野中的京派海派论争
5
作者
吴投文
赵强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9-181,共3页
以现代性视野观照京派、海派论争,可以发现其背后蕴涵着复杂而深刻的现代性矛盾,这场论争在本质上是由现代性的内在张力所驱动的。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代表人物在论争中的不同观点折射出他们在现代性条件下各自不同的选择路径、价值取...
以现代性视野观照京派、海派论争,可以发现其背后蕴涵着复杂而深刻的现代性矛盾,这场论争在本质上是由现代性的内在张力所驱动的。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代表人物在论争中的不同观点折射出他们在现代性条件下各自不同的选择路径、价值取向与文学策略,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以及文学自律性的彼此冲突与协调将现代性的张力彰显无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视野
京派
海派
启蒙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文学自律性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吴宓对文学自律性和社会他律性的思考
1
作者
孙媛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出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42,共5页
文摘
对道德理性的关注和对语言文字审美特质的重视,构成了吴宓诗学思想既对抗又互补的两级——社会他律性和文学自律性。前者要求对文学进行外部研究,传达的是对文学所应背负的社会任务的期许;后者要求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表达的是对文学内在独特属性和存在合法依据的重视。吴宓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所采用的以"自律论"整合"他律论"的思路,为在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间找到新的动态平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从而以一种与新文学阵营异质的思维方式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吴宓
文学自律性
社会他律性
整合
Keywords
Wu Mi
literary autonomy
social heteronomy
integration
分类号
I209.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意逆志”的三重语境
2
作者
辛玲芳
机构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咸宁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31-33,共3页
文摘
"以意逆志"究竟是一种主观批评方法,还是一种客观批评方法,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它的语境问题。"以意逆志"的正确运用受限于"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语言语境和"知人"、"论世"两重社会历史语境,由此构成的三重语境才是正确理解"以意逆志"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
以意逆志
语境
创作情境
文学自律性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介入,零度与沉默,抑或感性分配--关于“什么是文学”的三种回答
被引量:
1
3
作者
郭思恒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2期277-285,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近代以来艺术中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项目编号:20ZD2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针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萨特提出了介入观念,强调作家对外部现实的介入。然而此观点受到诸多质疑,罗兰·巴尔特与布朗肖在各自的理论文本中强调作者的消失与语言的自主性,或明或暗地将萨特介入理论作为标靶进行批判。朗西埃则以“感性分配”将文学/政治的二元划分打破,试图消除二者孰为体用的等级制度,这对于思考当今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也为新型的“介入”提供可能。
关键词
“什么是
文学
”
文学
介入
文学自律性
感性分配
萨特
罗兰·巴尔特
朗西埃
Keywords
“What is literature?”
literary commitment
literary autoreg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
Sartre
Roland Barthes
Rancière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理念上的“对接”与视界上的“超越”——什克洛夫斯基与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论之比较
被引量:
2
4
作者
周启超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7,共10页
文摘
布拉格学派的文论,尤其是扬·穆卡若夫斯基的探索,与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特别是维·什克洛夫斯基存在着理念上的“对接”。这种“对接”,是学术思想上的继往开来什克洛夫斯基潜心于“文学自律性”,穆卡若夫斯基则放眼于“文学自律性与他律性”的互动机制。如果说什克洛夫斯基是“特征论者”,那么,穆卡若夫斯基就是“功能论者”。语言学、符号学与美学的多重维度,艺术学、社会学与文化学的多重视界,使穆卡若夫斯基得以对什克洛夫斯基既有所承继,更有所超越;而现代斯拉夫文论则在这种“对接”与“超越”中,由“形式主义”推进到“结构主义”。
关键词
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
文学
性
文学自律性
与他律性
分类号
I5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现代性视野中的京派海派论争
5
作者
吴投文
赵强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9-181,共3页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7B027)
湖南科技大学项目湘教通([2004]284)
文摘
以现代性视野观照京派、海派论争,可以发现其背后蕴涵着复杂而深刻的现代性矛盾,这场论争在本质上是由现代性的内在张力所驱动的。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代表人物在论争中的不同观点折射出他们在现代性条件下各自不同的选择路径、价值取向与文学策略,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以及文学自律性的彼此冲突与协调将现代性的张力彰显无遗。
关键词
现代性视野
京派
海派
启蒙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文学自律性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论吴宓对文学自律性和社会他律性的思考
孙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以意逆志”的三重语境
辛玲芳
《咸宁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介入,零度与沉默,抑或感性分配--关于“什么是文学”的三种回答
郭思恒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
1
原文传递
4
理念上的“对接”与视界上的“超越”——什克洛夫斯基与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论之比较
周启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2
原文传递
5
现代性视野中的京派海派论争
吴投文
赵强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