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与历史——解读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
1
作者 陈迪泳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55-58,共4页
在 2 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中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氛围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中辩证地论述了历史本文实为一种主体叙述 ,而且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虚构 ... 在 2 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中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氛围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中辩证地论述了历史本文实为一种主体叙述 ,而且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虚构 ,同时 ,主体叙述与历史本文、历史语境与文学虚构之间存在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登·怀特 《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 历史主义 主体叙述 文学虚构 文学理论 美国
下载PDF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根据 被引量:20
2
作者 贺晓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5-49,共5页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根据,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文学虚构不但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交流需要,还能满足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和扩展自我的需要。虚构通过表演与文本游戏,把难以表现的可能性世界表现出来。现实限制着...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根据,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文学虚构不但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交流需要,还能满足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和扩展自我的需要。虚构通过表演与文本游戏,把难以表现的可能性世界表现出来。现实限制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文学虚构却能够让我们发现存在的秘密,体验生命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审美交流 自我扩展 超越 人类学根据
下载PDF
话语行为与文学虚构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大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44,共15页
文学虚构是话语施为意义上的虚构,而非表述意义上的虚构。文学正是依据文化惯例的授权来实施并宣示一个行为:建构虚构世界。它利用种种途径凸显话语施为的建构性,强化话语的言外之力,并在人与话语间建立起新的意向性关系:主体间性关系... 文学虚构是话语施为意义上的虚构,而非表述意义上的虚构。文学正是依据文化惯例的授权来实施并宣示一个行为:建构虚构世界。它利用种种途径凸显话语施为的建构性,强化话语的言外之力,并在人与话语间建立起新的意向性关系:主体间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和话语及语词的所有潜能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到建构虚构世界的活动中。依据这种对文学虚构的新界定,诸如文学话语与历史话语的异同、文学独立性与社会批判性的关系、文学活动中权力运作的复杂性等文艺学基本问题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行为 文学虚构 意向性关系 修辞策略 文化权力
下载PDF
语言论转向与文学虚构理论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大康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4-95,共12页
自20世纪文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以来,文学虚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瑞恰慈以玄学世界观来阐释伪陈述,兰色姆从本体论角度论述诗歌与现实的复杂关系,雅克布森将文学语言置于传达系统分析其诗的功能,热奈特则致力于解释转叙与虚构... 自20世纪文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以来,文学虚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瑞恰慈以玄学世界观来阐释伪陈述,兰色姆从本体论角度论述诗歌与现实的复杂关系,雅克布森将文学语言置于传达系统分析其诗的功能,热奈特则致力于解释转叙与虚构的关系,凡此种种,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文学虚构的理解,揭示了文学虚构理论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语言论转向 伪陈述 诗歌本体论 转叙
下载PDF
论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度”的把握——以《水浒传》中与苏轼有关的描写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喻世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6-1041,共6页
在《水浒传》中,与苏轼有关的描写只有三处——高俅的发迹史,玉兰陪酒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朝四绝苏、黄、米、蔡的所指。但三处描写中两处存有诸多错误,一处则有争议。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分析,三处描写漏洞明显,经不起推... 在《水浒传》中,与苏轼有关的描写只有三处——高俅的发迹史,玉兰陪酒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朝四绝苏、黄、米、蔡的所指。但三处描写中两处存有诸多错误,一处则有争议。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分析,三处描写漏洞明显,经不起推敲。然而从文学虚构的角度来看,三处描写却是成功的,至少与作者的美学观念和表达的主题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致。由此观之,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真实与虚构之间"度"的把握,值得认真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苏轼 历史真实 文学虚构
下载PDF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贺晓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5期48-53,共6页
现实的复杂多变和难以理解,使虚构具备不同于过去的含义。文学虚构比宗教虚构、法律虚构等更具有穿透性,能够让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扩展得到实现,从而超越庸常的现实。伊瑟尔认为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意味,就因为它通过表演和游... 现实的复杂多变和难以理解,使虚构具备不同于过去的含义。文学虚构比宗教虚构、法律虚构等更具有穿透性,能够让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扩展得到实现,从而超越庸常的现实。伊瑟尔认为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意味,就因为它通过表演和游戏把那种不可表现的可能性世界创造出来了,它的人类学价值就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自我的扩展上。被现实所限制的我们,借助虚构行为我们能够接近存在的本质,即生命的丰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伊瑟尔 文学人类学 自我扩展 自我超越
下载PDF
英诗中国形象:文学虚构与西方意识的对读
7
作者 曾繁健 刘汉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3-177,共5页
英诗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由来已久,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来看,它必然是虚构、想象与事实的对立统一;其中虚构与想象是诗性的必然,而中国事实与西方主体意识却是前两者存在的基础与归宿。假如兼以本土诗论方法对读考察英诗中国形象的本质,... 英诗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由来已久,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来看,它必然是虚构、想象与事实的对立统一;其中虚构与想象是诗性的必然,而中国事实与西方主体意识却是前两者存在的基础与归宿。假如兼以本土诗论方法对读考察英诗中国形象的本质,尤其从文学虚构与西方意识的角度主客观照,从具体的英诗语言数据进行实证,它虚构、想象、西方意识及中国事实的核心特质则得以越发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诗 中国形象 文学虚构 想象 西方意识 对读
下载PDF
论写实文学虚构现实的两种方法
8
作者 王昌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140,共3页
关键词 文学虚构 写实文学 客观真实 感觉 理想
下载PDF
文学虚构中的“历史沉思”——评斯泰伦的《奈特·特纳的自白》
9
作者 方宸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的《奈特.特纳的自白》因"歪曲历史"而饱受争议。作为一部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的虚构作品,它在为作者提供自由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予了他阐释历史并让历史服务于现实的机会,而其在文学虚构中... 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的《奈特.特纳的自白》因"歪曲历史"而饱受争议。作为一部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的虚构作品,它在为作者提供自由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予了他阐释历史并让历史服务于现实的机会,而其在文学虚构中进行"历史沉思"的过程则表明,史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是他无论如何都难以摆脱的困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泰伦 文学虚构 历史沉思 阐释 史实
下载PDF
论文学虚构的时代特征
10
作者 王昌凤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17-20,共4页
哈斯克尔曾说:“艺术并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个体,因而必须将其放到为之诞生,为之存在,为之消亡的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文学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那个“为之诞生,为之存在,为之消亡的社会文化背景”常常被我们描述为生... 哈斯克尔曾说:“艺术并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个体,因而必须将其放到为之诞生,为之存在,为之消亡的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文学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那个“为之诞生,为之存在,为之消亡的社会文化背景”常常被我们描述为生活,甚至早在十九世纪便有了“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结论,似乎我们很早就对这个问题有了结论性的认识。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波德里亚仿象世界的提出,杰姆逊“去差异化”理论的盛行,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我们很难再臣服于这样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社会文化背景 哈斯克尔 十九世纪 波德里亚 生活 艺术 差异化
下载PDF
余华《第七天》中的新闻写实与文学虚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衣茜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13-115,共3页
《第七天》自出版就饱受争议,其真实新闻事件的运用是否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批评界众说纷纭。《第七天》非虚构写作特征为文学呈现现实世界复杂性与深刻性提供启示。从新闻写实与文学虚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更好将新闻写实与文学... 《第七天》自出版就饱受争议,其真实新闻事件的运用是否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批评界众说纷纭。《第七天》非虚构写作特征为文学呈现现实世界复杂性与深刻性提供启示。从新闻写实与文学虚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更好将新闻写实与文学虚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文学虚构 新闻写实 融合与分离
下载PDF
文学虚构与历史本文——谈长篇小说《女巫》
12
作者 丁亚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3-59,共7页
文学可以在几种意义上被指认为历史的.文学批评家们一谈起某个作品的语境与背景的真实、具体时,就会称道本文中的这种社会存在是历史的.小说家借助文学虚构等审美的形式转换,将个体命运演示置放在过去的时段当中,表现出一种显而易见的... 文学可以在几种意义上被指认为历史的.文学批评家们一谈起某个作品的语境与背景的真实、具体时,就会称道本文中的这种社会存在是历史的.小说家借助文学虚构等审美的形式转换,将个体命运演示置放在过去的时段当中,表现出一种显而易见的普遍的艺术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长篇小说 文化力量 小说家 作品 宗教 历史故事 女作家 文学批评 男权统治
下载PDF
论“文学虚构”的几层含义
13
作者 张荣翼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1期102-109,共8页
论“文学虚构”的几层含义张荣翼“文学虚构”是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汇,但对该语汇的理解和用法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本文立足于这种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进一步揭橥它们的背景意义和美学内涵,以期深化人们对文学... 论“文学虚构”的几层含义张荣翼“文学虚构”是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汇,但对该语汇的理解和用法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本文立足于这种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进一步揭橥它们的背景意义和美学内涵,以期深化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把握。一、作为一种否定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现实主义文学 语言 文学创作 “气” “摹仿说” 文学话语 柏拉图 文学形象 中国古典美学
下载PDF
言语行为视阈下的文学虚构问题研究
14
作者 陈聪 徐靓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6期99-100,共2页
文学虚构问题是长久以来文学研究的重点,以往的文学理论以客观现实为参照,认为文学所反映的应该是已经或应该存在的客观现实,将虚构视为文学的属性之一,同时又以现实为参照弱化了虚构的价值,在静态的模式中研究虚构,虽然系统却并不全面... 文学虚构问题是长久以来文学研究的重点,以往的文学理论以客观现实为参照,认为文学所反映的应该是已经或应该存在的客观现实,将虚构视为文学的属性之一,同时又以现实为参照弱化了虚构的价值,在静态的模式中研究虚构,虽然系统却并不全面。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在动态的、交流的模式中展开对文学虚构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言语行为 文学虚构 动态模式
下载PDF
中西文论对文学虚构性特征的认识及其差异
15
作者 刘求长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20-22,共3页
文学的虚构性特征 ,西方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 ,直至当代的文学理论 ,历来讲得十分明确和十分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于文学虚构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明清小说戏曲理论文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学虽然普遍认... 文学的虚构性特征 ,西方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 ,直至当代的文学理论 ,历来讲得十分明确和十分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于文学虚构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明清小说戏曲理论文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学虽然普遍认识到文学的虚构性 ,但论述文学特征时并不突出它。中西文论在文学虚构性特征认识和重视上的差异 ,主要是由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特点和中国文学思想的特点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文学虚构 认识差异
下载PDF
现实经验与文学虚构的边界弥合——从交流情境论巴金小说的文本形式
16
作者 刘桂花 田悦芳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非常重视与读者进行文学交流的作家。在巴金小说由作者—文本—读者所构成的交流情境中,我们可以见出作者不仅将现实经验与文本故事进行了努力贴合,还将读者因素的隐性影响杂糅到了小说文本的创制之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非常重视与读者进行文学交流的作家。在巴金小说由作者—文本—读者所构成的交流情境中,我们可以见出作者不仅将现实经验与文本故事进行了努力贴合,还将读者因素的隐性影响杂糅到了小说文本的创制之中。这两方面共同体现了巴金在小说形式上对现实经验与文学虚构进行边界弥合的巨大努力,故而巴金小说文本常常突破小说惯有的形式规制,探索着现代小说写作的无限可能性,这体现了巴金小说的文本形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小说 文本形式 交流情境 现实经验 文学虚构
下载PDF
文学虚构中的互文现象——兼论对木心“非原创”和“抄袭”的指责
17
作者 童明 《海峡人文学刊》 2022年第3期1-15,155,共16页
2022年初,一篇论文对木心作品“非原创”和“抄袭”的指责,不仅关乎对木心的评价,也关乎当下中西方学界在文学史、文学创作观念上的某些差异,需置于更大的格局中方能厘清是非曲直。依据当代西方文论和西方文学史的一些事例,文章主要论... 2022年初,一篇论文对木心作品“非原创”和“抄袭”的指责,不仅关乎对木心的评价,也关乎当下中西方学界在文学史、文学创作观念上的某些差异,需置于更大的格局中方能厘清是非曲直。依据当代西方文论和西方文学史的一些事例,文章主要论述文学虚构中的互文现象,为思考木心的文学互文提供参照。文章指出,文学创作与学术论文因目标和特征的不同,互文的规则和评价标准也不同。文章从文学的虚构特征,论及互文的借用和化用,以及文学互文在教学和出版中遵循的惯例;并以艾略特和博尔赫斯为例,说明“净本”和评注本处理互文现象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伪所罗门书》的形式和内容为例,兼论木心的艺术风格,反驳对木心“非原创”和“抄袭”的指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文本间的转化关系 文学虚构 原创 文学作品出版惯例 艾略特 博尔赫斯 木心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北京人》与21世纪女性非虚构文学关系探源
18
作者 朱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40-43,共4页
张辛欣的《北京人》高度契合女性非虚构文学的精神主旨和文体特征,开启了女性作家非虚构叙事的先河。《北京人》与21世纪女性非虚构文学既有同质性内涵,又彰显出异质化的流变轨迹,二者共同体现了女性作家直面现场的文学转型意识。21世... 张辛欣的《北京人》高度契合女性非虚构文学的精神主旨和文体特征,开启了女性作家非虚构叙事的先河。《北京人》与21世纪女性非虚构文学既有同质性内涵,又彰显出异质化的流变轨迹,二者共同体现了女性作家直面现场的文学转型意识。21世纪女性非虚构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探寻及情感性话语的书写有效弥补了《北京人》流于表面的碎片化叙事,纠正了《北京人》因零度干预态度造成的感染力弱化现象。女性作家依凭非虚构文学实现了客观映照与主观抒怀的有序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 女性作家 虚构文学 比较视域
下载PDF
非虚构文学材料的获取与内涵的提炼
19
作者 刘益善 《写作》 2023年第3期5-10,49,共7页
非虚构文学以真实的历史背境、事件、人物为依据,用文学的手法,在非主要情节、非主要人物与细节上可以加工提炼,再现人物与事件,表现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文体在材料的获取上,需要作家去积极寻求,其中对核心人物的采访,是最重要的,从核心... 非虚构文学以真实的历史背境、事件、人物为依据,用文学的手法,在非主要情节、非主要人物与细节上可以加工提炼,再现人物与事件,表现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文体在材料的获取上,需要作家去积极寻求,其中对核心人物的采访,是最重要的,从核心人物那里获取的材料的多少,决定作品能否成功。生活对于非虚构文学作家来说都是材料,作家需热爱并观察生活。作家在动笔前,头脑中会有这部作品要朝向的目标,即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如何对“内涵”进行开掘与提炼,检验作家的思想水准和文学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虚构文学 材料 思想内涵 提炼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的两种叙事范式——以河南作家梁鸿、乔叶的非虚构文学为考察中心
20
作者 王晓丽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26-29,共4页
当下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与讨论方兴未艾,喧闹表象下存在经典作品少、问题多的尴尬。作为跨小说、散文、新闻等文体的写作实践,非虚构文学的基本特质、叙事范式等问题值得探讨。探讨梁鸿与乔叶在叙事结构、叙事人称、叙事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当下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与讨论方兴未艾,喧闹表象下存在经典作品少、问题多的尴尬。作为跨小说、散文、新闻等文体的写作实践,非虚构文学的基本特质、叙事范式等问题值得探讨。探讨梁鸿与乔叶在叙事结构、叙事人称、叙事语言等方面的异同,不仅可以把握非虚构文学的基本特征,而且对当下非虚构写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叙事结构 叙事姿态 叙事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