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角色的版权保护——由“同人文”现象引起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7
1
作者 黄斯蓓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83-86,共4页
同人文是在互联网上传播和流行的一种新兴文学创作形式。单纯借用原作角色的这种创作方式究竟合不合法,需要我们对"文学角色"的法律性质加以分析。文章从版权法着手,对文学角色的保护现状以及条件逐一进行分析。商标法和反不... 同人文是在互联网上传播和流行的一种新兴文学创作形式。单纯借用原作角色的这种创作方式究竟合不合法,需要我们对"文学角色"的法律性质加以分析。文章从版权法着手,对文学角色的保护现状以及条件逐一进行分析。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文学角色也能起到补充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同人小说 版权
下载PDF
论文学角色的版权保护——由“同人文”现象引起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斯蓓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5-48,共4页
版权法对原创作品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对角色的保护,但这种保护的标准是非常模糊而不确定的,这就导致版权救济的不充分性,因此,对文学角色单独进行保护的重任不应由版权法来承担,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文学角色也能起到补充... 版权法对原创作品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对角色的保护,但这种保护的标准是非常模糊而不确定的,这就导致版权救济的不充分性,因此,对文学角色单独进行保护的重任不应由版权法来承担,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文学角色也能起到补充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同人小说 版权
下载PDF
台湾《文讯》杂志的文学角色担当与刊物的品牌化活动
3
作者 廖斌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17-123,共7页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学杂志之一。创刊二十五年来,以文学史料整理保存、文艺评论、文学研究为办刊目标,记录和见证了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在艰难的办刊过程中,本着"重建文艺伦理薪传文学智慧"的精神,以十分活跃的...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学杂志之一。创刊二十五年来,以文学史料整理保存、文艺评论、文学研究为办刊目标,记录和见证了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在艰难的办刊过程中,本着"重建文艺伦理薪传文学智慧"的精神,以十分活跃的文化个性和运动性的作业范式,创设了"文艺界重阳节敬老联谊活动"、"青年文学会议"两大品牌,并动员了台湾文学场域的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届次化、社会化、品牌化的办刊特点,在全民拼经济、文学边缘化的台湾社会,自觉承担起文学资料建设与服务中心、文学研究规划院、文艺界人士联谊会等多种角色,赢得了台湾文艺界的普遍赞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刊策略 文学角色 台湾《文讯》杂志
下载PDF
文学角色再创作的“实质性相似”判断:难题及经验借鉴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雅琴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9-63,共5页
由于文学角色的间接性与心象性及其与故事情节间的复杂关系,在判断未经允许利用原告作品中的文学角色创作的新故事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时,现有的"部分比较法"和"整体对比法"遇到了难题。借鉴美国司法实践中文学角色... 由于文学角色的间接性与心象性及其与故事情节间的复杂关系,在判断未经允许利用原告作品中的文学角色创作的新故事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时,现有的"部分比较法"和"整体对比法"遇到了难题。借鉴美国司法实践中文学角色再创作侵权认定的经验,平衡文学角色创作者和公众的利益,应坚持和完善实质性相似标准,可先对比原被告文学角色的相似之处,再判断该等相似之处是否具有独创性,进而得出原被告的文学角色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实质性相似标准 文学理论视角 利益平衡
下载PDF
文学角色著作权法保护探析
5
作者 李明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7-35,共9页
文学角色凝结了作者的劳动和创造性表达,但当前我国《著作权法》并未对其做出明确保护规定,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或对文学角色不予保护,或寻求其他法律如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加以保护。从《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利益平衡理论、文... 文学角色凝结了作者的劳动和创造性表达,但当前我国《著作权法》并未对其做出明确保护规定,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或对文学角色不予保护,或寻求其他法律如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加以保护。从《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利益平衡理论、文学角色本身承载的商业价值分析,文学角色极具保护的必要性;从立法空间和司法实践分析,对文学角色的保护也具有可行性。因此,建议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著作权法》相关兜底性条款进行扩大解释,赋予达到独创性和充分描述标准的文学角色版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著作权法 可版权性
下载PDF
使用原作文学角色侵犯改编权的理论基础和判断标准
6
作者 蹇佳伶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1-75,共5页
根据文字作品中的角色改编是否侵犯改编权在司法实践中观点不一,不仅在改编类型上体现出侵权判断的不同,即使都改编为视听作品,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或被认为必须要与特定故事情节结合才能保护,或被认为具有独创性可以单独保护。目前司... 根据文字作品中的角色改编是否侵犯改编权在司法实践中观点不一,不仅在改编类型上体现出侵权判断的不同,即使都改编为视听作品,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或被认为必须要与特定故事情节结合才能保护,或被认为具有独创性可以单独保护。目前司法实践中多采用抽象测试法判断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是否为思想,但该方法存在局限性和适用困难。为防止对"思想-表达二分法"的僵化适用抑制公众对人物角色设计的创新,实践中除抽象测试法之外,应重视结合适用整体感观法判断改编权侵权问题,即在判断文学角色是否能作为改编权的客体时,应当融入普通理性人对原作基本独创性表达的判断,看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是否被充分开发后形成独特的性格内涵,以及是否与原作形成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改编权 思想-表达二分法 整体感观法
下载PDF
从电影《活着》看文学角色到影视角色的审美转换
7
作者 李采薇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20期105-107,共3页
文学是电影最可靠的美学资源,多年来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孕育了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作家余华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活着》也成为导演张艺谋评价最高的电影作品《活着》的剧作来源。电影对小说《活着》中的文学角色进行影视化的过程中,对... 文学是电影最可靠的美学资源,多年来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孕育了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作家余华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活着》也成为导演张艺谋评价最高的电影作品《活着》的剧作来源。电影对小说《活着》中的文学角色进行影视化的过程中,对其外形呈现、性格特征和命运走向都进行了重新思考与编排。本文由此分析电影之于文学大众化变形、意识形态转化的重要表现,并从电影和小说《活着》中的主要角色如福贵、家珍、有庆和凤霞着手,分析文学角色影视化改编的审美转换过程与相关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文学角色 影视角色 审美转换
下载PDF
论文学角色的著作权保护——以“构成被叙述故事”标准为视角
8
作者 蒋文健 《传播与版权》 2017年第10期182-184,共3页
角色的商业价值不断增加,擅自使用他人创作文学角色的行为类型层出不穷,对此留以著作权法规制的余地,利于实现著作权法鼓励创作的目标。我国司法实践可以借鉴美国的"构成被叙述故事"标准,突破对角色作为思想的认定,并通过严... 角色的商业价值不断增加,擅自使用他人创作文学角色的行为类型层出不穷,对此留以著作权法规制的余地,利于实现著作权法鼓励创作的目标。我国司法实践可以借鉴美国的"构成被叙述故事"标准,突破对角色作为思想的认定,并通过严格可版权性检验限制文学角色著作权保护范围,兼顾作者的经济利益与公众使用抽象角色再创作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著作权 可版权性 “构成被讲述故事”
下载PDF
文学角色的版权保护:以“金庸诉江南案”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银良 《中国版权》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角色是文学作品的要素,与故事情节相交织,可构成作品的表达,受到版权保护。当角色成为“被充分描述的独特角色”时,也成为“被讲述的故事”,从而可构成表达。可引入“本作品一般读者”帮助判断角色是否被充分独特地描述或构成被讲述的... 角色是文学作品的要素,与故事情节相交织,可构成作品的表达,受到版权保护。当角色成为“被充分描述的独特角色”时,也成为“被讲述的故事”,从而可构成表达。可引入“本作品一般读者”帮助判断角色是否被充分独特地描述或构成被讲述的故事以及被告的使用是否构成侵权。不构成表达的角色属于角色原型或大众角色。同人作品并不当然构成侵权例外。文学角色的版权保护问题须诉诸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规范才可能得到合理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版权 同人作品 本作品一般读者
原文传递
文学角色借用的文化价值与法律评价——兼评“金庸诉江南案”判决
10
作者 李琛 《中国版权》 2024年第2期84-96,共13页
文学角色借用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创作手法,有其美学依据和文化价值。为了达到借用的互文效果,只要借用角色名称、被借用的作品有一定知名度、能够唤起读者对被借用作品的联想即可,无须复制被借用作品的表达。这种最低程度的借用既不... 文学角色借用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创作手法,有其美学依据和文化价值。为了达到借用的互文效果,只要借用角色名称、被借用的作品有一定知名度、能够唤起读者对被借用作品的联想即可,无须复制被借用作品的表达。这种最低程度的借用既不侵犯著作权,也不构成不正当竞争。在现有法律规则之下,文学角色借用自由与著作权保护可以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著作权 不正当竞争 文化多样性
原文传递
文学角色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11
作者 余卓 《法学(汉斯)》 2024年第9期5561-5567,共7页
在著作权问题研究中,文学作品是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文学作品著作权研究上,由作者塑造的文学角色问题尤为特殊。然而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司法实践过程中,文学角色由著作权保护,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亦或其他方式获得救济均存在较大争... 在著作权问题研究中,文学作品是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文学作品著作权研究上,由作者塑造的文学角色问题尤为特殊。然而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司法实践过程中,文学角色由著作权保护,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亦或其他方式获得救济均存在较大争议,笔者想从文学角色的著作权问题研究上加以讨论,更好地厘清这个问题,从而得出文学角色应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著作权 保护
原文传递
略论文学角色的前瞻性文化特征
12
作者 梁红英 《探索与争鸣》 1988年第3期39-41,共3页
对一部分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个文学角色,很难用好的坏的这样的形容词来评判;也不能用现实社会规范(即社会学称之为“制度化的文化”)作标准;当然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用纯理念性文化作标准。必须承认,文学作品中的个体人物在作品... 对一部分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个文学角色,很难用好的坏的这样的形容词来评判;也不能用现实社会规范(即社会学称之为“制度化的文化”)作标准;当然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用纯理念性文化作标准。必须承认,文学作品中的个体人物在作品的环境是是有特定角色的,即使是文学创作中的文学角色,也不得不与现实社会规范下的角色文化发生关联,或认同,或批判,或超越。因此,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当文学角色与角色文化发生关联的结果,文学角色具有前瞻性文化的特征时(相对现实社会文化呈前伸形态而又可能流动为新文化组成部分的,暂称之为前瞻性文化),当然是具有先行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文学作品 前瞻性文化 角色文化 文学创作
全文增补中
文学形象的叙述学考察--以《红楼梦》为个案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书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116,140,共7页
本文以《红楼梦》为个案,从叙述的角度对文学形象(角色)进行了独辟蹊径的考察,认为文学形象与现实的人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而又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它既具有受叙性,又有施叙性;既有性格性,又有工具性;既有主体性,又有对象性;在某个... 本文以《红楼梦》为个案,从叙述的角度对文学形象(角色)进行了独辟蹊径的考察,认为文学形象与现实的人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而又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它既具有受叙性,又有施叙性;既有性格性,又有工具性;既有主体性,又有对象性;在某个形象整体中既具独立性,又有部件性。根据不同因素的轻重,角色可以分为施叙角色与受叙角色、性格角色与工具角色、主体角色与对象角色、独立角色与部件角色。总之,文学形象(角色)既有现实的"人"性,又有一定"叙述性",是这两者的奇妙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象(角色) 人性 叙述性 红楼梦
下载PDF
试论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客体
14
作者 黄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22-25,共4页
在广告世界中,虚拟角色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虚拟角色的使用已形成一项产业,它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一种媒体转移到另一种媒体上,并不时呈现出新的状态。因此法律除了对作者的原创作品提供保护外,还为该作品中处于不同背景的角色... 在广告世界中,虚拟角色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虚拟角色的使用已形成一项产业,它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一种媒体转移到另一种媒体上,并不时呈现出新的状态。因此法律除了对作者的原创作品提供保护外,还为该作品中处于不同背景的角色及该角色的姿态和个性提供保护,这使得角色商业价值能够广泛地扩张。但是给何种角色提供保护,以及提供怎样的保护,各国的司法及实践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对于这种虚拟角色的商业价值,我国称之为虚拟角色的"商品化权"。明确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客体,是确立虚拟角色商品化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为实际案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角色 卡通角色 文学作品角色 影视作品角色 商品化权
下载PDF
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心理意义解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155-157,共3页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文学角色。除了精心设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心态、行为之外,张爱玲对角色衣着的设计也相当用心。无论衣料、款式、色彩,还是首饰,都体现了她对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饰...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文学角色。除了精心设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心态、行为之外,张爱玲对角色衣着的设计也相当用心。无论衣料、款式、色彩,还是首饰,都体现了她对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饰设计的独到见解。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着装心理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文本中所描绘的色彩斑斓的服饰,力图多角度地解析服饰所体现的心理意义,从而进一步研究张爱玲小说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服饰 服饰心理 艺术作品 文学角色 艺术风格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同人作品是否侵犯在先作品著作权?——兼评金庸诉江南等著作权纠纷案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耀森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85-94,共10页
同人作品是否侵犯在先作品著作权问题的核心在于二次创作所借用的文学角色是否构成作品。从文学角色的要素来看,名称多非作者独立创作或过于简短,不能体现作者智力创作过程而不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文学角色除名称以外的其余各项... 同人作品是否侵犯在先作品著作权问题的核心在于二次创作所借用的文学角色是否构成作品。从文学角色的要素来看,名称多非作者独立创作或过于简短,不能体现作者智力创作过程而不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文学角色除名称以外的其余各项抽象特征在未经充分描述的情况下属于思想的范畴,基于著作权法只保护表达的基本理念,作为各项抽象思想特征集合体的整体性文学角色,亦不能单独成为作品得到著作权法保护,以防止私人对公有素材的侵占而妨害他人创作自由。单纯借用文学角色进行二次创作不构成侵权,但如果借用的内容涉及充分描绘的故事情节并与在先作品构成实质相似,则可能构成侵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 文学角色 独创性 思想与表达
下载PDF
The Linguistic Means of Representing Women in the Doukhobor Russian Psalms 被引量:1
17
作者 Veronika Makarov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8期814-832,共19页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nguage employed i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 in Doukhobor Russian ritual texts called "ncanMbf' (psalms)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nguistic text analysis performed in the Russian tradit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nguage employed i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 in Doukhobor Russian ritual texts called "ncanMbf' (psalms)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nguistic text analysis performed in the Russian tradition of folklore stylistics. While addressing the representations of Biblical female characters, such as the Holy Virgin Mary Magdalene, the Heavenly Bride, and the Whore of Babylon, along with the portrayals of Doukhobor and other women, the paper identifies stylistic features in their textual descriptions. The study establishes connections between Doukhobor texts and Russian folklore and liturgical tradition. The paper strives to identify the place of Doukhobor psalm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Russian literary and folklore heri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khobors Doukhobor oral tradition literary style linguistic means of describing women's images RUSSIAN
下载PDF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Female Selfhood in The Flight From the Enchanter 被引量:2
18
作者 XU Ming-ying SUI Xiao-di AN Xue-hu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5期325-337,共13页
Iris Murdoch is a renowned female novelist and philosopher in the 20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In her literary creation, she has a preference for male narration and holds a reserved attitude to women's movements ... Iris Murdoch is a renowned female novelist and philosopher in the 20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In her literary creation, she has a preference for male narration and holds a reserved attitude to women's movements with reluctance to be considered as a feminist writer, which permits her realistic depict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and dispassionate thought on women's problems. This paper,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s as consciousness, identity, and self in Murdoch's philosophy, analyzes the fragmented self of three female figures in The Flight from the Enchanter (1956) respec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lf-consciousness, identity, and self and reveals that the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selfhood is mainly due to the overwhelming male dominance in the gender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s Murdoch IDENTITY female selfhood FRAGMENTATION
下载PDF
"My Name Is Sorrow": The Literary-Fantastic Manifestations of Grief and Grieving in Toni Morrison's Fiction
19
作者 Grzegorz Kotecki 《Sociology Study》 2013年第4期300-308,共9页
It may be argued that one of the recurring themes in the fiction of Toni Morrison is the problem of emotional suffering. Indeed, a line of her characters endure a series of traumatic past experiences, the consequences... It may be argued that one of the recurring themes in the fiction of Toni Morrison is the problem of emotional suffering. Indeed, a line of her characters endure a series of traumatic past experiences, the consequences of which are strongly echoed in their present lives and often foreshadow their future. Thu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 literary-fantastic manifestations of grief and grieving in Morrison's novels, seen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pressions of the protagonists' mental pain. First, the text outlines the major grief-generating conditions for Morrison's heroes in general, and then it focuses on the various modes in which their feelings of grief and grieving are communicated. Second, the study exposes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strife and the influence it exerts both on themselve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Third and last,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n attempt to establish some typical patterns of grief and grieving common to Morrison's fictional figures. In order to reflect a variety of grief-stricken individuals populating Morrison's world, the analysis examines a group of three female characters. Taken all together, the selected examples serve to exhibit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in question, as well as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shades of human sorr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IEF grieving loss MORRISON SORROW
下载PDF
An Annotation of Language Teacher Beliefs in View of Educational Culture
20
作者 YAN Mi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4年第7期495-499,共5页
The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FL) teachers' cogni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has been attracting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theories and truths, teacher belief... The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FL) teachers' cogni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has been attracting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theories and truths, teacher beliefs and behaviors can only be annotated by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belief determinants (BD) that are shaped by specific educational culture.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language teacher beliefs, this paper is an annotation of language teacher beliefs in view of educational culture. By us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interviewing forefront teachers and making a literature review, it intends to reveal the dynamic nature of teacher beliefs as the teaching reality in view of the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al culture. It hammers home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eachers-role-fulfillment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ir real beliefs and loaded with cultural, social, and subject pressure; it is not a lincal impart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rom advocating to implementing, but a selective practice with teachers' active cognition and adaptation towards the local educational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ucational culture teacher beliefs belief determinants (B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