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别具一格的建构——读《文学解释学》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大康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0-50,共1页
别具一格的建构———读《文学解释学》□马大康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 别具一格的建构———读《文学解释学》□马大康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解释学 当代性 文学批评 大文化视野 接受美学 阅读理解过程 文化内涵 中国文学 历史意识 结构主义
下载PDF
建构中国自己的文学解释学 被引量:3
2
作者 陶东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02-203,共2页
关键词 文学解释学 语言论转向 文艺学 文学理论 社会分化 接受美学 阐释学 人文科学 分支学科 西方哲学
原文传递
“理论之后”的理论建构——评马建辉著《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
3
作者 赵文 李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4-18,共5页
身处"理论之后"的理论建构时代的青年学者马建辉,继承自己先前《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一书的脉络,在新近出版的《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对老一代文艺理论家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融汇近些年自己... 身处"理论之后"的理论建构时代的青年学者马建辉,继承自己先前《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一书的脉络,在新近出版的《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对老一代文艺理论家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融汇近些年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所思所感,从翻译、学术论争、语境、个体经验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行了严肃而辩证的反思。通过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界遇到的诸多重大问题的分析,作者致力于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文学理论解释学的未来加以思考,从而试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 意识形态 反映 语境
下载PDF
观听殊好 爱憎难同——论中国文学解释思想中的经验之维
4
作者 李有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9-114,共6页
本质上,理解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与人类经验的个体性和有限性内嵌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具体而言,中国文学解释学认为,人的不同知识水平、眼界见识、艺术修养、思维能力乃至心理素质等,都会造成理解的深浅之别、阐释的宽窄之差和鉴赏的雅俗之... 本质上,理解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与人类经验的个体性和有限性内嵌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具体而言,中国文学解释学认为,人的不同知识水平、眼界见识、艺术修养、思维能力乃至心理素质等,都会造成理解的深浅之别、阐释的宽窄之差和鉴赏的雅俗之分。不仅如此,诸如兴趣、爱好等非理性经验既直接构成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取舍标准和理解动力,又往往给理解与阐释带来更大的差殊和多元。从经验的开放性来看,个人阅历的丰富和人生境遇的改变也使得读者的理解活动呈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粗致精的提升,并产生每读每新、常读常新、历久弥新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解释学 经验 有限性 开放性 理解与阐释
下载PDF
论赵次公杜诗解释重视艺术性的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武国权 《杜甫研究学刊》 2006年第4期72-78,共7页
本文从文学解释学的角度研究现存成书最早的杜诗注本———宋代赵次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从四方面分析了其重艺术性的特点:一、结合校勘以明其用字;二、结合修辞分析以明其句法;三、结合诗意探讨以明其比兴;四、其它方... 本文从文学解释学的角度研究现存成书最早的杜诗注本———宋代赵次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从四方面分析了其重艺术性的特点:一、结合校勘以明其用字;二、结合修辞分析以明其句法;三、结合诗意探讨以明其比兴;四、其它方面的艺术解释。并指出重视艺术性是宋代文学解释学中出现的新气象,而赵注起到了首开其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次公 杜甫 文学解释学 艺术性
下载PDF
论文学阅读的三级视野 被引量:2
6
作者 金元浦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92-102,共11页
论文学阅读的三级视野金元浦文学的阅读活动具有不同的层次和阶段,要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在通常的阅读中各阶段各层次浑融为一,没有明确的区分。文学解释学依据其基本范畴理解、阐释和运用,从方法论角度,在研究中将阐释分为三个... 论文学阅读的三级视野金元浦文学的阅读活动具有不同的层次和阶段,要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在通常的阅读中各阶段各层次浑融为一,没有明确的区分。文学解释学依据其基本范畴理解、阐释和运用,从方法论角度,在研究中将阐释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级阅读: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文学作品 文学解释学 《红楼梦》 文学阅读 阅读视野 文学 审美感知 理解的语言性 伽达默尔
下载PDF
两种对立的解释学概念及其文学生成物
7
作者 金元浦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3,255,共10页
文学解释学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传统的心理重建解释学与当代哲学解释学形成两种对立的解释学概念,二者对意义的观点截然不同。我提出的文学解释学的意义观强调:意义是对立中介的第三生成物。这是由意义形成过程中... 文学解释学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传统的心理重建解释学与当代哲学解释学形成两种对立的解释学概念,二者对意义的观点截然不同。我提出的文学解释学的意义观强调:意义是对立中介的第三生成物。这是由意义形成过程中的对立观、中介观、第三说和生成论四个要素构成。文学究其实践品格来说是一种"事件",事件是主体间的对话、"谈判"、互释与融汇创新,阅读即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文学解释学 第三生成物
原文传递
《德国哲学解释学专辑》编辑说明 被引量:1
8
《世界哲学》 1986年第3期1-1,共1页
为了向读者比较集中比较系统地提供现代外国哲学思潮的资料,本刊计划不定期地编辑一些哲学专辑。这一期的《德国哲学解释学专辑》,就是这一计划的一次尝试。解释学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哲学(如语言哲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等)及历史学、美... 为了向读者比较集中比较系统地提供现代外国哲学思潮的资料,本刊计划不定期地编辑一些哲学专辑。这一期的《德国哲学解释学专辑》,就是这一计划的一次尝试。解释学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哲学(如语言哲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等)及历史学、美学、文艺理论诸领域中颇为流行的人文思潮,近年来已引起我国研究者较大兴趣。由于解释学涉及多种学科领域,流派甚多,内容庞杂,在本专辑中,我们决定将介绍的范围限于德国哲学解释学。这样,本辑将既不介绍文学解释学、宗教解释学和艺术解释学这样一些十分重要的解释学领域,也不介绍法国的哲学解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文学解释学 伽达默尔 德国 编辑 语言哲学 西方哲学 科学哲学 现代外国哲学 宗教哲学
原文传递
“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21
9
作者 邓新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6-112,共7页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释义者与释义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释义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探讨 :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释...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释义者与释义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释义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探讨 :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释义者的主体意识———“意” ,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作品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西方释义学理论无法解决的某些理论难题 ,其中所蕴涵的文学解释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以意逆志" 文学解释学 文学释义 西方解释学
原文传递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
10
作者 任强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79-180,共2页
本文从符号学和文学解释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的产生根源和限度。认为文学语言符号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能指优势性和翻译阅读中主体间的不对称交流,共同形成了译者创造性的根源,同时又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
关键词 符号学 文学解释学 译者的创造性 不对称交流
原文传递
“审美经验”的知识图景与意义流变
11
作者 周才庶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218-229,728-729,共14页
审美经验是美学的核心概念,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动态的审美关系,其意义的转移、扩张和流变形成了广阔的知识图景。审美经验的精神源流在于鲍姆加登、康德、席勒等人对审美概念的建构。审美经验在社会批判理论、文学解释学、现象学... 审美经验是美学的核心概念,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动态的审美关系,其意义的转移、扩张和流变形成了广阔的知识图景。审美经验的精神源流在于鲍姆加登、康德、席勒等人对审美概念的建构。审美经验在社会批判理论、文学解释学、现象学三个维度展开,从形而上的概念确立到具体的经验分析,它形成了蕴含时代意识的现代性衍变。杜威、舒斯特曼推进审美经验的世俗化,审美经验与通俗艺术、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其语义下延。从理论上的阐释效果和现实中的实践效果两个层面来考察,审美经验不断泛化的所指实际上在降低其理论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经验 批判理论 文学解释学 现象学 日常经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