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文化语境中重新言说——《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读后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直心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1-83,74,共4页
关键词 政治文化语境 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读后感 书评 当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独特视角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 ——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2
作者 杨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2-298,共7页
打开这部<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朱晓进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我们迫切地想知道的是,他们为什么写这么一部书,此书中会发现和解决哪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又将给学术研究... 打开这部<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朱晓进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我们迫切地想知道的是,他们为什么写这么一部书,此书中会发现和解决哪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又将给学术研究以怎样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文学评论 学术精神 方法论
下载PDF
文学他化论——关于文学的三悖论考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栾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3,共9页
文学他化,是文学非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学是己非己的复杂原因。这样一个命题包含着文学非文学、文学反文学和文学化文学的悖论推理。这三个悖论揭示出一串危机重重的话题:文学蘖生,文学蜕变,文学消亡。当然,其中也孕育着一种全... 文学他化,是文学非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学是己非己的复杂原因。这样一个命题包含着文学非文学、文学反文学和文学化文学的悖论推理。这三个悖论揭示出一串危机重重的话题:文学蘖生,文学蜕变,文学消亡。当然,其中也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文学观念,诸如文学潜移,文学辟合,文学默化。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处于三悖论征候群中的文学他化问题,它们是文学思想的悖论式推理,文学自身的悖论性生发,文学跨界的悖论化去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他化 文学非文学 文学文学 文学文学
下载PDF
法国文学他化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真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共3页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他者心态,这一变化推进了文史哲真正的融会,促动了教科文实际的疏通,得益的是天地人本真的磨合。法国文学在变,文学体性在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应该变。本组笔谈涉及到法国文学他化的渊源、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推进这项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非文学"命题、辟文辟学辟思的"辟文学"方法以及"他者思想"、"新地中海精神"等新看点的讨论,不仅促进对法国文学演化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人类文学思想及其新原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非文学 文学 他者思想 文学理论 新地中海精神
下载PDF
托尼·本尼特非文学的文学理论研究
5
作者 何利娜 《武陵学刊》 2021年第3期66-73,共8页
托尼·本尼特提出文学之内、外研究的观点,文学之内主要指传统美学角度的文学研究,文学之外则重在对文学产生影响的社会、制度等非审美因素。"非文学"的文学理论则是文学之外的文学理论,是从非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研究文学... 托尼·本尼特提出文学之内、外研究的观点,文学之内主要指传统美学角度的文学研究,文学之外则重在对文学产生影响的社会、制度等非审美因素。"非文学"的文学理论则是文学之外的文学理论,是从非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研究文学。本尼特文学之外研究的理论意图在于关注制度、话语等因素对文学产生的影响,以及文学在制度场域内所产生的"效用",亦即文学在主体构形中的作用和效果。但是本尼特为了这一理论意图把文学的审美特性、价值判断、评价标准等基本论题解构掉之后,文学研究该何去何从,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本尼特 文学之外 文学文学理论 主体构形
下载PDF
辟文学缘起
6
作者 栾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75-81,共7页
就汉语言文字特点而论,辟思性文化是以和合天人群己关系的大善本性,扎根于人文自然之中。从华夏文史风貌看,辟思性文化以大道涵虚与多元契合的精神,渗透于大文学舒卷的缘域场合。在众学丛生的全球化时代,辟思性文化体现为重整道术碎片... 就汉语言文字特点而论,辟思性文化是以和合天人群己关系的大善本性,扎根于人文自然之中。从华夏文史风貌看,辟思性文化以大道涵虚与多元契合的精神,渗透于大文学舒卷的缘域场合。在众学丛生的全球化时代,辟思性文化体现为重整道术碎片的熔铸性运动。祂是集动静启蔽生克于一体的人性化通衢,其辟创辟合的辟文学风神,蕴含着通和致化的人文深旨。理解文学的角度和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启动辟解以调和诸子而融贯百家。本文拟揭示三个方面:一是辟意的神话孕生,二是辟文的语文底蕴,三是辟思的通化要略。这三个方面统合于一个核心纲目,那就是文学非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辟文 辟思 辟学 文学非文学
下载PDF
非文学的文学家鲁迅及其转变——竹内好、木山英雄以及汪卫东关于鲁迅分期的论述及其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春勇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34,共8页
竹内好和木山英雄都以鲁迅世界中主体沉没与否作为划分前后期的根据,但在划分的时间界点上存在着分歧:对于"呐喊"与"随感录"时期是属于界点之前还是之后存在着不同意见。竹内好忽略了"呐喊"时期鲁迅写作... 竹内好和木山英雄都以鲁迅世界中主体沉没与否作为划分前后期的根据,但在划分的时间界点上存在着分歧:对于"呐喊"与"随感录"时期是属于界点之前还是之后存在着不同意见。竹内好忽略了"呐喊"时期鲁迅写作中"主题性"时有时无的问题,而木山英雄则过分关注于"呐喊"时期的"寂寞"性问题。汪卫东试图弭平这两位的分歧,提出了"第二次绝望"的分期法,认为1923年是鲁迅蜕变的一个关键时刻,此后鲁迅开始朝向其反抗绝望的文学行动——杂文进军。这三种分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鲁迅一生的痕迹是从留日时期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的时代经过一个大的"之间"而走向反文学的杂文写作的时代。这个大的"之间"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经过《呐喊·自序》《希望》的写作并最终抵达《写在〈坟〉后面》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正是鲁迅扬弃虚无世界像而朝向虚妄世界像逐渐转变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才逐渐形成了其"留白"的美学观,而这构成了其杂文写作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分期 竹内好 木山英雄 文学文学
原文传递
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0-173,共4页
关键词 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朱晓进 杨洪承 文学研究 书评
原文传递
诗学缘构简说 被引量:1
9
作者 栾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53-56,61,共5页
诗学灵感是一种天时地利加人为的多元性文化现象。正因为其具有天地人灵机发祥的品格,才决定了诗学缘构在零界构成中的辟思特点。这种辟思可以概括为诗之是诗非诗,或曰文学之是文学非文学。从诗学的灵机发祥处剖判,有利于我们深入地领... 诗学灵感是一种天时地利加人为的多元性文化现象。正因为其具有天地人灵机发祥的品格,才决定了诗学缘构在零界构成中的辟思特点。这种辟思可以概括为诗之是诗非诗,或曰文学之是文学非文学。从诗学的灵机发祥处剖判,有利于我们深入地领悟灵感的可解与不可解的复合性元结。这个元结就是诗学缘构。从理论上讲,诗学缘构是一种自然与不然、偶然与必然、应然与非然、了然与未然的竟然与果然的诗性存在。在天造地设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诗学缘构是一种盲构性的活动。但是这个盲构是冥冥之中预留了期待视野或曰可迎候不期而遇者地位的真构。其真实性就在于那样一种造化和那样一种缘分所构成的那样一种命运,即诗学之为诗学的所以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灵感 缘构 辟思 文学非文学
下载PDF
文学的“兼”性
10
作者 杨劼 李芳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7-199,共3页
说文非文,非文是文,是文学非文学。文学本真不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是"本然有他","本根在界","本相非己"。文学本真在文学的本源处隐现,非文的胚胎中已有文的成全,文学自性开张离不开本根处的深文隐... 说文非文,非文是文,是文学非文学。文学本真不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是"本然有他","本根在界","本相非己"。文学本真在文学的本源处隐现,非文的胚胎中已有文的成全,文学自性开张离不开本根处的深文隐蔚。在情态上说,文学亦幻亦真,与自然科学追求物质客体的必然性不同,文学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交织。文学兼性在根底处是檃栝的文德,文之德不离人之文、道之文,文学在人学的拘囿下探究的是文学的自本质,而忽略了文学是我非我孕育的场域,文学是一种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兼在、兼通、兼而化的存在,道之文因人文而天地参,人之文因道文而归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非文学 兼性 文德
原文传递
解读《濒危的文学》
11
作者 栾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136,共8页
《濒危的文学》是茨维坦·托多罗夫的文学理论收官之作。从中可读出托氏关于文学的三个"危殆"看点:一是他把苏联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东欧文学视为濒危的文化物种。二是他把自己曾经参与其中的法国形式主义叙事诗学包括广... 《濒危的文学》是茨维坦·托多罗夫的文学理论收官之作。从中可读出托氏关于文学的三个"危殆"看点:一是他把苏联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东欧文学视为濒危的文化物种。二是他把自己曾经参与其中的法国形式主义叙事诗学包括广义的文学,也看做文学的危殆。其三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托氏的文学研究也处于待突破的危机状态,即他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卫学者一变而为今日的欧洲古典主义美学的回归者,其矛盾心态和理论困境非常明显。从多种角度解读托氏的文学思想,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说的那份"濒危",体会出作者"前卫"过后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多罗夫 文学危殆 文学非文学 文学通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