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英家族与清代“清真雅正”的文学风尚 被引量:2
1
作者 温世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7-135,共9页
清代桐城张英家族不仅科宦显赫,政治成就突出,而且在文学上也不乏英敏贤达之士。其文学科宦与清祚相始终,堪称有清一代文化家族之典型。张英家族文化的兴起、壮大,与地域环境、家风教育、世族联姻等因素关系密切。在文学创作上,张英家... 清代桐城张英家族不仅科宦显赫,政治成就突出,而且在文学上也不乏英敏贤达之士。其文学科宦与清祚相始终,堪称有清一代文化家族之典型。张英家族文化的兴起、壮大,与地域环境、家风教育、世族联姻等因素关系密切。在文学创作上,张英家族以清醇雅洁为审美追求,显示出递嬗相继的传承性。张英家族所秉持的文学创作理念,既与清廷文统相适应,又借助其政治文化上的地位在诗坛文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清代"清真雅正"的文学风尚有着内在的联系。要全面了解张英家族文化和文学,有必要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英家族 文学风尚 清真雅正
下载PDF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官绅对文学风尚的引导
2
作者 卢佳琦 《神州》 2019年第18期18-18,共1页
皇室对待文学的态度,往往对文学发展起着一种不知不觉的引导作用。本文选取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从曹操与“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南朝皇室对江左清绮文风形成的影响两个角度,探讨帝王官神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帝王官绅 文学风尚
下载PDF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官绅对文学风尚的引导
3
作者 卢佳琦 《神州》 2019年第19期20-20,共1页
皇室对待文学的态度,往往对文学发展起着一种不知不觉的引导作用。本文选取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从曹操与“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南朝皇室对江左清绮文风形成的影响两个角度,探讨帝王官神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帝王官绅 文学风尚
下载PDF
擅场诗与易代之际的文学风尚
4
作者 胡媚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96,共10页
擅场诗是集会唱和时技压全场的作品,在批评话语里也能突破同时共场的束缚。唐代擅场诗不乏奉和应制之作,它们参与了近体诗的定型与发展过程。后世诗论认为唐代擅场诗提高了创作的技法,却损害了情感的表达。宋元、元明、明清等易代之际,... 擅场诗是集会唱和时技压全场的作品,在批评话语里也能突破同时共场的束缚。唐代擅场诗不乏奉和应制之作,它们参与了近体诗的定型与发展过程。后世诗论认为唐代擅场诗提高了创作的技法,却损害了情感的表达。宋元、元明、明清等易代之际,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文学价值的擅场诗,同题共赋,评定甲乙,从而奠定了王朝初年的诗坛格局。元末,饶介组织的诗会推动了以高启为中心的诗人群体的形成,作者的性情通过应酬性的擅场诗被有意隐匿或曲折表现。明末,黎遂球参加影园诗会的擅场之作不断得到其他诗人的响应,逐渐成为清代咏物诗的典范。由场内走向场外,擅场诗接受再批评,相应的评价将有可能随着时空的转移而发生改变。清初,王士禛、朱彝尊等名家通过擅场诗的颠覆与标举,积极建构新一代的诗学审美和文学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擅场诗 易代之际 文学风尚 清代 同题共赋
原文传递
文学风尚与时代文体——《人民文学》(1949—1966)头条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发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0-40,共11页
"十七年"《人民文学》的头条作品具有特殊内涵,即政治导向性、工作指导性和舆论引导性。通过发表组合头条、转载作品、翻译作品和国际题材创作等形式,《人民文学》发挥其组织作家、指导创作、把握中外文学关系的功能。在头条... "十七年"《人民文学》的头条作品具有特殊内涵,即政治导向性、工作指导性和舆论引导性。通过发表组合头条、转载作品、翻译作品和国际题材创作等形式,《人民文学》发挥其组织作家、指导创作、把握中外文学关系的功能。在头条的作者构成方面,总体上是以名家为主,以新人为辅;从1958年到1960年,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群众创作受到重视;1964年以后,工农兵作者成为主流。在文体选择方面,言论在数量上处于优势地位,短篇小说是刊物艺术趣味的代表;头条作品在基本倾向上,表现出与意识形态同步发展的时代文体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文体选择 头条 统计分析 文学风尚 翻译作品 中外文学关系 作者构成
原文传递
从《沧浪诗话》的被指斥看宋代文学的审美风尚
6
作者 伏涤修 《东南学术》 2003年第4期136-144,共9页
后人对《沧浪诗话》采用以禅喻诗方式、倡兴趣主妙悟等指斥颇多 ,同时对它宗李杜而不宗王孟也提出质疑 ,本文认为严羽以禅喻法论诗、推崇杜甫、追求诗歌入神境界 ,正是宋代禅学盛行、宗杜已成定论。
关键词 沧浪诗话 诗论主张 文学风尚
下载PDF
古代文学与文化溯源--评《南京古代文化变迁与文学演进》
7
作者 贾蔚然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I0003-I0003,共1页
文化的变迁与文学的演进相互作用,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记忆。南京享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美誉,在历史的兴衰起伏中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价值突出的文学作品。由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专家高峰教授著、南... 文化的变迁与文学的演进相互作用,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记忆。南京享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美誉,在历史的兴衰起伏中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价值突出的文学作品。由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专家高峰教授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南京古代文化变迁与文学演进》一书,以南京历史文化的更迭为背景,详细梳理了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位,分析了其文化变迁的轨迹,探寻文人心态、文艺思潮与文学风尚,从文化与文学的角度形成对南京这一历史古都的回顾、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与文学 文学演进 文艺思潮 文人心态 六朝古都 文化变迁 领域专家 文学风尚
下载PDF
路遥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浪漫主义文学创作风尚
8
作者 许永宁 《西部学刊》 2017年第12期52-56,共5页
路遥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实绩。仔细梳理就会发现,在作家浓郁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中,浪漫主义作为其中的余绪或支流,也在影响和推动着路遥文学创作的步伐。一方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路遥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实绩。仔细梳理就会发现,在作家浓郁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中,浪漫主义作为其中的余绪或支流,也在影响和推动着路遥文学创作的步伐。一方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作为其影响源,构成了路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风尚的一个源头。另一方面,路遥的精神性体验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促使他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张扬文学的精神而呈现出浪漫主义的情绪和倾向。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进入路遥文学世界的另一条路径和别样的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浪漫主义 文学创作风尚
下载PDF
宋元之际民族融合下的文学转型 被引量:1
9
作者 林红 沈玲 《长春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76-78,共3页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局面。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宋元之际蒙汉民族的融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改变了传统的文学风尚,实现了由传统士...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局面。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宋元之际蒙汉民族的融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改变了传统的文学风尚,实现了由传统士人文学向新兴通俗文学的转型,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后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文学转型 宋朝 元朝 中国古代文学 汉文化 蒙古游牧文化 创作主体 文学风尚 文学样式
下载PDF
论明代馆阁文人的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10
作者 江俊伟 《人文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206-213,共8页
在明代科举鼎盛的背景之下,馆阁文人的写作生涯具有哪些特质?其文学活动意义何在?这些问题较为复杂,只有深入当时科举与文学互动的具体历史情景,考索相关文献资料,才有可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找到较为切题的答案。希望我们的尝试可... 在明代科举鼎盛的背景之下,馆阁文人的写作生涯具有哪些特质?其文学活动意义何在?这些问题较为复杂,只有深入当时科举与文学互动的具体历史情景,考索相关文献资料,才有可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找到较为切题的答案。希望我们的尝试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一、明代馆阁文人的文学活动明代馆阁文人的职业取向,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活动 台阁体 文学风尚
下载PDF
隋代文学研究
11
作者 李建国 《长江学术》 2007年第2期124-124,共1页
研究隋代文学,对理解从南北朝到唐代的文学进程,丰富文学史的整体内容,都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和空间的横向分布两个维度。
关键词 隋代 文学风尚 文学 南北朝 横向分布 文学创作 文化整合 纵向发展 文学研究 文学交流
下载PDF
《牛津澳大利亚文学史》评介
12
作者 胡文仲 《外国文学研究》 1982年第3期125-127,共3页
1981年4月份出版了一部对研究澳大利亚文学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书,这就是克拉默教授主编的长达五百页的《牛津澳大利亚文学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澳大利亚是一个年青的国家,从英国开拓为殖民地还不足二百年... 1981年4月份出版了一部对研究澳大利亚文学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书,这就是克拉默教授主编的长达五百页的《牛津澳大利亚文学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澳大利亚是一个年青的国家,从英国开拓为殖民地还不足二百年,建国则只有八十多年.澳大利亚的文学在各国文学中自然是比较年青的一支.无论在欧洲、在美国或是在我国,对澳洲文学产生兴趣和开展研究大致都是近年来的事情.在目前出版这样一本有一定权威性的澳洲文学史不仅对于澳大利亚文学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 澳大利亚文学 评论家 文学 作品 戏剧 文学评论 怀特 参考价值 文学风尚
下载PDF
时空转换与张恨水的文学创作
13
作者 陈宗俊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0-20,共1页
影响一个作家创作的因素有多种,既有外在的时代环境、地域差异、文学风尚,也有作家内在的个人因素,如作家的出身背景、求学与工作经历、婚恋甚至某些疾病等等。在这些因素中,作家一生中经历的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 影响一个作家创作的因素有多种,既有外在的时代环境、地域差异、文学风尚,也有作家内在的个人因素,如作家的出身背景、求学与工作经历、婚恋甚至某些疾病等等。在这些因素中,作家一生中经历的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如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庾信,早年以创作靡华的宫体诗闻名,但在他北渡后诗风大变,哀凉悲怆为其底色,所以杜甫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体诗 张恨水 江关 庾信 时空转换 诗赋 时间与空间 文学风尚
下载PDF
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
14
作者 一知 《天府新论》 1990年第2X期62-62,共1页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外国文学 文学 文学风尚 中国新文学 先驱者 外来影响 文学运动 “拿来主义” 主将
下载PDF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批评
15
作者 杨少卿 《韶关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4-46,共3页
世纪之交 ,随着各种西方文艺理论思潮蜂拥进入中国 ,中国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传统的文学批评被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先锋派批评正在反思和调整 。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话语 中国 先锋派批评 学院式批评 文学批评风尚
下载PDF
从唐人选唐诗看唐代著名诗人诗作排行榜
16
作者 吴河清 李小爽 《唐代文学研究》 2014年第1期60-77,共18页
古代作品的选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方式,它体现了选家的审美观念和当时的文学风尚.鲁迅先生曾说过:“凡是对文术,自有主张的作家,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倒并不在作文心、文则、诗品、诗话,而在出选本.”
关键词 唐人选唐诗 诗品 文学风尚 文术 选家 选本 审美观念 诗话
下载PDF
古代文论之“通变”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成九田 畅孝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5-19,共5页
“通变”语出《文心雕龙》,是刘勰以《易》之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文学发展规律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论在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上研究的最高成果。中国古代文论“通变”论由产生、发展,而至成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艰难而卓绝... “通变”语出《文心雕龙》,是刘勰以《易》之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文学发展规律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论在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上研究的最高成果。中国古代文论“通变”论由产生、发展,而至成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艰难而卓绝的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和观察“通变”论的发展及得失,对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艺思想,深入探索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通变思想 文学风尚 发展历史 古文运动 创新思想 唯物史观 思想基础 继承 复古思潮
下载PDF
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代表性译作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志清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9-102,共4页
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对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代表性译作,包括1896年时务报张坤德的初译本、1903年绣像小说本、1916中华书局全译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论表明这些译作受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特定时期文学风尚、翻译理论的多方面影响。
关键词 侦探小说 译作 传统文化 文学风尚
下载PDF
论“雅”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克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87-92,共6页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用以品评人物风度或鉴赏作品风格,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理想和文学批评标准。“雅”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风尚对“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家、批评家对“雅”...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用以品评人物风度或鉴赏作品风格,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理想和文学批评标准。“雅”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风尚对“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家、批评家对“雅”又有不同的诠释,如果把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则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以正为雅和以超逸为雅,实际上也体现了儒道二家的审美理想。刘勰说“雅俗异势”(《文心雕龙·定势》),雅者俗之反,雅俗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古人往往对举而论之。雅俗之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历久而常新的题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雅俗之辨 文心雕龙 艺术审美理想 文学批评标准 审美范畴 作品风格 品评人物 文学创作 文学风尚
下载PDF
访古论今说雅俗 被引量:3
20
作者 祝春华 《文艺评论》 2001年第6期94-96,共3页
关键词 雅俗观念 文学风尚 批评家 作家 对峙 流变 时代 诠释 发展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