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心雕龙·丽辞》与骈文理论 被引量:1
1
作者 莫山洪 《柳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1-5,共5页
作为最早的骈文理论著作 ,《文心雕龙·丽辞》对骈文的产生、骈文的特点、骈文早期的发展都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并对骈散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
关键词 文心雕龙·丽辞 骈文理论 对仗 骈文史 骈散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丽辞》读解
2
作者 韩高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2-145,共4页
《文心雕龙·丽辞》是现存最早的骈文专论,刘勰在此文中探讨了骈文的起源、骈文文体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对骈文创作经验的总结树立了后世骈文的评价标准与批评模式。这标志着骈文在齐梁时期的文体自觉。
关键词 文心雕龙·丽辞 骈文专论 四六话 文体
下载PDF
从《文心雕龙·丽辞》看刘勰所推崇的骈文
3
作者 梁祖萍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独有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50篇用骈文创作,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骈偶对仗。骈偶作为汉语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特点密切相关。《文心雕龙.丽辞》专论文章的骈偶属... 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独有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50篇用骈文创作,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骈偶对仗。骈偶作为汉语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特点密切相关。《文心雕龙.丽辞》专论文章的骈偶属对,从其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勰推崇自然成对、迭用奇偶、情文并茂的骈文,反对盲目追求形式的平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丽辞 骈文 对偶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丽辞》探微
4
作者 花俊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27-130,共4页
《丽辞》篇在《文心雕龙》中属创作论范畴。刘勰在《丽辞》篇中论述了"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和分类等问题;同时论及"对偶"使用效果优劣问题,认为只有"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文章才能更加美好。
关键词 文心雕龙·丽辞 对偶 审美分析
下载PDF
《文心雕龙 丽辞》篇旨新探
5
作者 李林军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22-30,共9页
《丽辞》篇的宗旨到底是论述骈文还是论述对偶修辞手法,学界历来争论不休。实质上,《丽辞》篇的叙述方法与文体论的叙述方法高度相似,是刘勰有意识地运用《丽辞》篇讨论骈文文体的表现问题。《丽辞》篇并非单论对偶,而是全面探讨了骈文... 《丽辞》篇的宗旨到底是论述骈文还是论述对偶修辞手法,学界历来争论不休。实质上,《丽辞》篇的叙述方法与文体论的叙述方法高度相似,是刘勰有意识地运用《丽辞》篇讨论骈文文体的表现问题。《丽辞》篇并非单论对偶,而是全面探讨了骈文的对偶、用典、辞藻与声律等特征,集中体现了刘勰的骈文观。刘勰以《丽辞》篇论述骈文的原因,与六朝时期文学的创作特色与骈文文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丽辞 叙述方法 骈文特征 全面骈化
下载PDF
对联与修辞 被引量:1
6
作者 韩晓光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45-49,共5页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炼的语...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对联上下两句相对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汉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那种重对称、尚均齐的审美心理。“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另一方面,充满弹性与张力的汉语言文字为对联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载体。“中国语词固有伸缩分合之弹性,故能组成匀整的句调,而同时亦便对偶”(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上述原因之外,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下面试举例分析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及具表达作用。 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对联 审美效应 文心雕龙·丽辞 文学形式 审美特征 审美心理 汉语言文字 民族特色 形成与发展
下载PDF
闽南方言中的古虚词
7
作者 林宝卿 《东南学术》 CSSCI 1998年第6期101-103,共3页
关键词 闽南方言 普通话口语 闽南话 语气助词 古汉语 《广韵》 世说新语 国际音标 文心雕龙·丽辞 实词虚化
下载PDF
比兴之外的奇观──谈王勃直赋其事的笔法
8
作者 史实 《蒲峪学刊》 1994年第3期5-7,共3页
这篇论文旨在纠正历史上形成的重比兴、轻赋法的传统,通过王勃的创作实践向人们表明:如果赋法运用得好,写出的文章未必较之多用比喻者逊色。王勃作为一代名家,较好地解决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运用赋法问题:他用赋法议论,他用赋法抒... 这篇论文旨在纠正历史上形成的重比兴、轻赋法的传统,通过王勃的创作实践向人们表明:如果赋法运用得好,写出的文章未必较之多用比喻者逊色。王勃作为一代名家,较好地解决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运用赋法问题:他用赋法议论,他用赋法抒情,他用赋法描写。为了强化赋法的表现力,他不但在议论、抒情、描写时力求超出古人的水平,而且具体到把句式结构也来一番革新。他努力的结果向人们证实了:赋法未必逊比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勃 比喻手法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 咏物赋 杨炯 文心雕龙·丽辞 句式结构 文心雕龙 法的传统
下载PDF
对偶句的发生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谭莉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1-4,共4页
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心理结构是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关键问题。本文探讨了对偶句这一重要语言现象形成的民族心理根源。作者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原初活动之经验——方位、利害对人类生存的关系出发,勾稽大量古籍资料,论证了对应、对立的词到... 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心理结构是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关键问题。本文探讨了对偶句这一重要语言现象形成的民族心理根源。作者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原初活动之经验——方位、利害对人类生存的关系出发,勾稽大量古籍资料,论证了对应、对立的词到对偶句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从儒家重现实、重物我、重人我和谐关系的中和思维方式对汉民族思维的强烈影响中,发现多种、多重、多向对应、多向对立的词(概念)和多种、多重、多向对偶句(判断)乃是从现实利害关系升华而来的辩证思维模式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偶句 发生学 “中” 《吕氏春秋》 图腾崇拜 文心雕龙·丽辞 语言形式 四方风 原始宗教 语言现象
下载PDF
宫体赋初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丽 《齐鲁学刊》 CSSCI 1996年第6期69-72,共4页
宫体赋初探张丽“宫体”之谓,始自萧梁,虽是指萧纲、萧绎、徐扌离父子、庾肩吾父子等人创作的“辞藻艳发”、“伤于轻靡”(《南史·简文纪》)的淫艳侧丽之诗,然而“宫体所传,且变朝野”(《南史·帝纪论》),“哀思之音... 宫体赋初探张丽“宫体”之谓,始自萧梁,虽是指萧纲、萧绎、徐扌离父子、庾肩吾父子等人创作的“辞藻艳发”、“伤于轻靡”(《南史·简文纪》)的淫艳侧丽之诗,然而“宫体所传,且变朝野”(《南史·帝纪论》),“哀思之音,遂移风俗”(魏征《梁论》),时人蜂拥相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的诗化 宫体诗 庾信 骈赋 文学观念 声律说 文心雕龙·丽辞 文学创作 审美趣味 萧绎
下载PDF
对仗:中和之美的范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建成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8-54,共7页
对仗:中和之美的范型贺建成对仗是中国文艺中之一“绝”。这一格式早见于先秦诗文,大盛于赋,发展成为诗歌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派生出独特的形式———对联,也渗入散文、小说、戏曲中,几乎遍及于一切文学门类,以及成语、谚语等... 对仗:中和之美的范型贺建成对仗是中国文艺中之一“绝”。这一格式早见于先秦诗文,大盛于赋,发展成为诗歌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派生出独特的形式———对联,也渗入散文、小说、戏曲中,几乎遍及于一切文学门类,以及成语、谚语等语言形式中。在诗歌中,对仗构成律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审美心理 中国古典诗歌 思维方式 文心雕龙·丽辞 思维模式 汉语言文字 中国古典哲学 《淮南子·天文训》 《老子》
下载PDF
试论排偶的形成原理和审美实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6-121,共6页
排偶是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常我们把形式上对称,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语言结构并列在一起,叫做“对偶”。“排比”作为“对偶”的扩大和发展,与“对偶”合称为“排偶”。从诗词到文赋,从先秦到现当代,排偶的运用比... 排偶是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常我们把形式上对称,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语言结构并列在一起,叫做“对偶”。“排比”作为“对偶”的扩大和发展,与“对偶”合称为“排偶”。从诗词到文赋,从先秦到现当代,排偶的运用比比皆是,绵绵不断,其中尤以古典律诗最为集中典型。朱光潜先生甚至认为音律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偶 形成原理 中国文学 古代汉语 审美认知 律诗 对偶 认知心理 手法 文心雕龙·丽辞
下载PDF
骈文成因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景祥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51-57,共7页
骈体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当然,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从总体上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骈文的产生:一、自然界的启发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 骈体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当然,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从总体上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骈文的产生:一、自然界的启发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 骈体文 文化心理 文心雕龙·丽辞 思维模式 汉语言文字 一字一音 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 《易传》
下载PDF
谈近体诗的对仗艺术
14
作者 王新霞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9-31,共3页
谈近体诗的对仗艺术王新霞中国古代近体诗的对仗艺术成就甚高。对仗艺术之所以受到历代诗人的重视与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仗的形式是古代诗人们从汉语结构的特点出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有效表现形式之一,又是中国语言文... 谈近体诗的对仗艺术王新霞中国古代近体诗的对仗艺术成就甚高。对仗艺术之所以受到历代诗人的重视与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仗的形式是古代诗人们从汉语结构的特点出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有效表现形式之一,又是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的综合体现。按照近体诗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水对 杜甫《春夜喜雨》 近体 并列关系 刘禹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中国语言文字 胡应麟 文心雕龙·丽辞 诸葛亮
下载PDF
简论韵味
15
作者 张智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78-83,共6页
简论韵味张智华韵味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抒情诗、音乐、绘画、书法等文艺部类均有体现。韵味在艺术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韵味的有无直接影响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张戒《罗寒... 简论韵味张智华韵味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抒情诗、音乐、绘画、书法等文艺部类均有体现。韵味在艺术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韵味的有无直接影响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张戒《罗寒堂诗话》卷上:"大抵句中若无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作品 欣赏者 审美主体 整体直觉 审美活动 文心雕龙·丽辞 审美客体 杨万里 司空图 文艺作品
下载PDF
骈文的语言美
16
作者 郁祖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45-47,共3页
骈文的语言美郁祖骈文,即骈体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也称骈偶、四六对。两马并驾叫骈,两人相对叫做偶,以两两相对构成的文体,就叫做骈文。骈文与散文,体制虽殊,但也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不过它经过作家的加工、提炼... 骈文的语言美郁祖骈文,即骈体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也称骈偶、四六对。两马并驾叫骈,两人相对叫做偶,以两两相对构成的文体,就叫做骈文。骈文与散文,体制虽殊,但也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不过它经过作家的加工、提炼而成为一种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 语言美 美学价值 语言艺术 文心雕龙·丽辞 形象性 表现手法 陶渊明 文心雕龙·神思》 《洛神赋》
下载PDF
论律诗对仗的形成原因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新霞 《汉字文化》 CSSCI 1999年第4期38-40,共3页
对仗是古代诗歌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所谓对仗,本是一种修辞格式,原指旧体诗赋中,两句的意义互相对照,字面音节两两相对所构成的对偶句式。因其如同宫廷中的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故又称之为对仗,古体诗只要求形式上的对偶... 对仗是古代诗歌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所谓对仗,本是一种修辞格式,原指旧体诗赋中,两句的意义互相对照,字面音节两两相对所构成的对偶句式。因其如同宫廷中的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故又称之为对仗,古体诗只要求形式上的对偶,在句子构成上较少拘忌;而律诗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诗 《古诗十九首》 对偶句 永明体 骈俪化 文心雕龙·丽辞 古典诗歌 文人五言诗 五言腾踊 格式
原文传递
骈文的形成与鼎盛 被引量:18
18
作者 于景祥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21-131,共11页
骈文的形成与鼎盛于景祥一骈文是从中国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种特产,它从滥觞到萌芽,再到真正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来说,先秦时期,文学还处于自在的、不自觉的状态。同样一篇作品,既是哲学... 骈文的形成与鼎盛于景祥一骈文是从中国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种特产,它从滥觞到萌芽,再到真正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来说,先秦时期,文学还处于自在的、不自觉的状态。同样一篇作品,既是哲学,又是政治学、论理学,还是历史学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 骈体文 文学创作 形式技巧 骈体化 司马相如 《哀江南赋》 文心雕龙·丽辞 南北朝时期 形式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