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变迁与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纯成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6-81,共6页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出现了世界性的气候回暖,我国学者称其为"仰韶温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孕育了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在其发生和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文明中心,依次分别是晋南的陶寺,豫西的洛阳,豫北的...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出现了世界性的气候回暖,我国学者称其为"仰韶温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孕育了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在其发生和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文明中心,依次分别是晋南的陶寺,豫西的洛阳,豫北的安阳和陕西的西安,每个文明中心持续不超过300年。这些文明中心是不断转移的,其转移周期大约是200年。生态环境恶化是文明中心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转移呈现出平缓期—高峰期—平缓期交替进行的发展过程。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变迁 文明中心 转移
下载PDF
地中海与“海中地”——就早期文明中心答客问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正明 《江汉论坛》 1988年第3期42-46,23,共6页
【问】近几年里,文化讨论的热度有持续上升之势.当代的文化革新,前世的文化传统,乃至远古的文化起源,无不受到人们深切的关注.您的兴趣,现在似乎转移到东方文明中心与西方文明中心的比较上去了,……【答】那是早期的东方文明中心和早期... 【问】近几年里,文化讨论的热度有持续上升之势.当代的文化革新,前世的文化传统,乃至远古的文化起源,无不受到人们深切的关注.您的兴趣,现在似乎转移到东方文明中心与西方文明中心的比较上去了,……【答】那是早期的东方文明中心和早期的西方文明中心.【问】您所讲的"早期",有明确的上限和下限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中心 文明古国 自然环境 文化起源 古代国人 次生形态 旧大陆 文明时代 下限 族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古代中国文明中心的迁移 被引量:3
3
作者 段昌群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5-88,共14页
如果把农耕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象征,那么中国早在8000多年前就拉开了文明史的序幕。[1]在历史长河中,伴随频繁的战争和改朝换代与政权的更替,中国文明的中心先后从文明的主源头之一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发生了众所周知的迁移。以朝... 如果把农耕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象征,那么中国早在8000多年前就拉开了文明史的序幕。[1]在历史长河中,伴随频繁的战争和改朝换代与政权的更替,中国文明的中心先后从文明的主源头之一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发生了众所周知的迁移。以朝代时间先后为序,从我国古代几个主要古都的空间方位的变更就可以粗略地看出文明中心迁移的轨迹。[2]五代十国以前,中国文明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内由起源地向东迁移,宋朝以后,文明中心完全移到了南方的长江流域,这也就是史学上称的“文明东进南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不少的研究从文化、政治等因素给予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文明中心 人类活动 黄河下游平原 黄河流域 环境容量 黄河下游地区 长江流域 生态危机 环境恶化
下载PDF
中国成为古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地理条件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听昌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5-80,共6页
中国成为古代东亚文明中心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条件。中国地处北温带的"文明走廊",是世界上少有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大面积地域之一。中国有自成一体的地理结构,因此尽管历史上时有短暂的分裂,最后都复归... 中国成为古代东亚文明中心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条件。中国地处北温带的"文明走廊",是世界上少有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大面积地域之一。中国有自成一体的地理结构,因此尽管历史上时有短暂的分裂,最后都复归统一。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端,西面有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作屏障,在这相对隔绝的地理空间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上下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地处"季风亚洲"中心地带的中国在近代经过了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注定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地理条件 东亚文明中心 战略地位变迁
下载PDF
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荣新 《中华文化论坛》 2003年第4期21-24,共4页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 ,有它的个性、特殊风格和特征。大量考古材料表明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呈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 ,都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和成都市金...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 ,有它的个性、特殊风格和特征。大量考古材料表明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呈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 ,都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和成都市金沙村遗址的发现表明 ,殷商时期成都平原的古蜀国有着高度灿烂的古代文明 ,三星堆遗址是古蜀王国的都城所在 ,金沙村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后古蜀国的又一文明中心。新津宝墩等六个史前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 ,证明了古蜀文明是源于川西地区 ,带有明显地方特征的长江上游古代文明 ,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成都平原 文明中心
下载PDF
环境因素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心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段昌群 甘雪春 +1 位作者 Jeanny Wang Paul K. Chien 《人类环境杂志》 1998年第7期571-575,共5页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文明中心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迁移到长江下游平原地带。本文以人口、土地、森林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指针,分析了中国历史时期主要朝代所建立的文明中...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文明中心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迁移到长江下游平原地带。本文以人口、土地、森林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指针,分析了中国历史时期主要朝代所建立的文明中心迁移的生态环境背景;探讨了战争、社会发展的周期性与环境恶化周期性的关系。结果认为,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是制约中国古代文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作者认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古代文明兴衰的教训告诫当代人类认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素 古代文明中心 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关于“世界文明中心”的能力评价系统
7
作者 李建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2-46,共5页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作为“世界文明中心”,必须具备很强的经济文明能力子系统和非经济文明能力子系统,并使两种能力子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这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充当“世界文明中心”的基本条件,也是其作为“世界文明中心”
关键词 世界文明中心 经济文明能力子系统 非经济文明能力子系统
下载PDF
黄帝时代文明中心及其来源考
8
作者 付希亮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9-45,共7页
关于黄帝的都城和黄帝族的来源,传统文献有山东曲阜、河南新郑、陕西陈仓和甘肃天水四种说法。今天的研究又增添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两种说法。黄帝族到底来源于何处、哪里是黄帝时代的文明中心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于黄帝的都城和黄帝族的来源,传统文献有山东曲阜、河南新郑、陕西陈仓和甘肃天水四种说法。今天的研究又增添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两种说法。黄帝族到底来源于何处、哪里是黄帝时代的文明中心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山海经·中次七经》的记载显示出黄帝、炎帝榆罔和祝融黎部落在郑州地区居住的历史迹象,证明传统历史文献关于新郑县为有熊氏之都、祝融之虚的记载可信,也证明今天在郑州地区流传的关于黄帝、炎帝和祝融的传说和名胜古迹有一定的事实依据。黄帝有少昊和太昊两方面的血缘关系,黄帝文明是为躲避洪灾而北迁的良渚文化区的太昊部落,与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区的少昊部落及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区部落相互融合而共同缔造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地区 黄帝 炎帝 伏羲 华胥 文明中心
下载PDF
浅析近代以来中国世界文明中心观念的演变
9
作者 胡凯基 《新余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3,共3页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把西方人笼统地称为"夷",即野蛮人。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这一政治神话。在向西方学习技术、经济、制度的同时,一些中国人提出中国具有道德文化的优越性,这些优越的道...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把西方人笼统地称为"夷",即野蛮人。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这一政治神话。在向西方学习技术、经济、制度的同时,一些中国人提出中国具有道德文化的优越性,这些优越的道德文化甚至可以拯救世界。急于恢复世界文明中心的意识或潜意识驱使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人做出脱离现实的改造中国的设计。中国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要经过若干代人的长期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朝上国 世界文明中心 道德优越 超越 大跃进 国模式
下载PDF
科学与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琳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06-107,126,共3页
如同人的一生,文明也存在着生老病死。它的进化不是直线式的,而是经历着一个曲折的轨迹。换言之,社会文明的进化有兴衰变化,文明地带并不永远是文明地带,文明的中心是可以发生转移的。从最初的文明中心转移影响科学发展到科学发展直接... 如同人的一生,文明也存在着生老病死。它的进化不是直线式的,而是经历着一个曲折的轨迹。换言之,社会文明的进化有兴衰变化,文明地带并不永远是文明地带,文明的中心是可以发生转移的。从最初的文明中心转移影响科学发展到科学发展直接导致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文明中心 转移
下载PDF
试论地表植被与我国古代文明中心的迁移 被引量:1
11
作者 砚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09-111,共3页
试论地表植被与我国古代文明中心的迁移砚梅自殷商王朝起,经春秋战国、秦朝、汉朝、唐朝等直到北来长达三千年左右的时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然而,具有如此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黄河流域,却在北宋以后... 试论地表植被与我国古代文明中心的迁移砚梅自殷商王朝起,经春秋战国、秦朝、汉朝、唐朝等直到北来长达三千年左右的时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然而,具有如此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黄河流域,却在北宋以后丧失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植被 古代文明中心 迁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
12
作者 王蓉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5-69,共5页
文化振兴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综合实践平台。安徽省天长市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和十大“先行试验区”之一,其工作思路、发展理念、经验做法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文化振兴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综合实践平台。安徽省天长市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和十大“先行试验区”之一,其工作思路、发展理念、经验做法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但成果的背后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供需不匹配、群众参与感不强等典型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完善机制建设、聚焦志愿服务、创新活动设计、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 新时代文明实践
下载PDF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现状及拓展路径
13
作者 刘卫琴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探索,有助于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该建设自试点及全面覆盖以来,在组织运行机制、中心建设标准、实践活动内容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思想认识“泛化”“窄化”错...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探索,有助于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该建设自试点及全面覆盖以来,在组织运行机制、中心建设标准、实践活动内容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思想认识“泛化”“窄化”错误倾向、群众参与度还不够高、品牌化精准化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必须完善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创新文明实践组织形式、构建合理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建设 现状 路径
下载PDF
“福”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辰静 刘淑兰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承载的文化基因、展现的活动形式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根本、源泉和动力...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承载的文化基因、展现的活动形式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根本、源泉和动力。但当前“福”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仍存在学理性研究有待深入、资源挖掘尚需深入、活动开展亟待创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强化精神融入、丰富资源融入、拓展活动融入等路径,增强“福”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文化 新时代文明实践 逻辑理路 路径选择 福建
下载PDF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逻辑
15
作者 张叶云 徐粤超 郑碧强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系统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展现出缜密的理论逻辑,蕴含了丰富的理论意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系统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展现出缜密的理论逻辑,蕴含了丰富的理论意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逻辑在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核心要义、蕴含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基本原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只有从理论逻辑看问题,搞清楚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是什么”,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进一步阐释理论的目标、价值与要义,才能在新征程上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保障与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明实践 理论逻辑 哲学意蕴
下载PDF
价值、范式与路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如何科学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16
作者 钟学丽 张云溵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5-31,共7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以基层为导向、以群众为面向科学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平台、新阵地,其核心使命在于宣传好、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凝聚政治共识、深化志愿服务的基本功能,推动基层思...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以基层为导向、以群众为面向科学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平台、新阵地,其核心使命在于宣传好、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凝聚政治共识、深化志愿服务的基本功能,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学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主要由思想引领聚民心、政策解读解民忧和回应及时疏民意三方面内容构成。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长效发展,需要从传播体系打造、传播方式转型、宣传队伍培养3个方面着手,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科学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强堡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明实践 党的创新理论 宣传 人民
下载PDF
空间生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教育功能发挥的逻辑分析——以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为考察对象
17
作者 余玮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8,共9页
作为政策宣讲的讲台、文化生活的舞台以及移风易俗的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宣传、教育、关心和服务群众中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从空间生产理论看,这一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响应民众需求的空间实践、强化文明共... 作为政策宣讲的讲台、文化生活的舞台以及移风易俗的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宣传、教育、关心和服务群众中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从空间生产理论看,这一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响应民众需求的空间实践、强化文明共同体的空间表征以及激活群众参与的表征性空间。为进一步彰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方面的积极作用,亟须注重新时代文明实践“空间实践”的“可及性”、“空间表征”的“主体性”和“表征空间”的“自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新时代文明实践 教育功能
下载PDF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地方探索——解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诸暨经验”
18
作者 陈玉桃 《领导科学论坛》 2024年第10期113-117,共5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阵地。近年来,诸暨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聚焦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较...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阵地。近年来,诸暨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聚焦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效,并凭借独特优势,被划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精神文明高地的首批试点。通过分析其主要做法,解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诸暨经验”,有助于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作提供新的研究范式,也为全国开展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作提供启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明实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下载PDF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19
作者 欧阳娇 《新丝路》 2024年第18期0100-0102,共3页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党和国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主要探究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从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分析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党和国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主要探究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从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分析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内容、载体、功能及实践主体方面阐述两者的“互融式”关系,从实践维度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路径选择,从而更好地抒写传承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新时代文明实践 红色基因
下载PDF
协同治理视域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Y市为例
20
作者 杨灵芝 《新丝路》 2024年第10期112-114,共3页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需求呈多样化发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是满足人民需求、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对Y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了解Y市新...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需求呈多样化发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是满足人民需求、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对Y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了解Y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部门联动特点等情况,分别从协同主体、协同效率、协同方式角度分析现行条件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上述问题,从加强党群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资源整合机制以及运用融媒体打造科技实践中心方面提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新时代文明实践 资源整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