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明优越”到“文明共生”--破解“西方中心论” 被引量:32
1
作者 赵坤 刘同舫 《理论视野》 CSSCI 2021年第2期100-108,共9页
"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 "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其拘泥"文化批判"的限度而不具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批判理论站位于"文明批判"高度,不仅揭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根源,为审视其非普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缺陷和非正义性质,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中心论"的立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新文明的一种建构性方案,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超越"文明优越"意识形态,传递"文明共生"价值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论 文明优越 文明共生
下载PDF
“后轴心时代”中西文明历史化路径比较及共生可能性分析
2
作者 车凤成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1-71,共11页
"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缘环境相关,也因各自自然地缘特征而形成相应的超越取向相关;经比较分析可认为西方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外在的,而中国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内在的,以"外在超越"为其特征的西方... "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缘环境相关,也因各自自然地缘特征而形成相应的超越取向相关;经比较分析可认为西方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外在的,而中国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内在的,以"外在超越"为其特征的西方文明历史化路径遵循"创生-化生"逻辑,并以追求"排他式共生"为最终目的,而以"内在超越"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之历史化路径则遵循"化生-创生"逻辑,其共生理想是包容性的。两相比较,可认为由传统地缘政治学逻辑所支配的西方文明"排他式共生"实质上是对不同文明交往之道的偏离,而以"包容式共生"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因其"地缘文明学"取向而倡导"共生主体性",其历史化进程之继续展开也终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合作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轴心时代中西文明 地缘文明学生生与共生
下载PDF
跨文明传播的不对称性 被引量:8
3
作者 蒋晓丽 王积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当今世界的信息传播以跨文明为主要特征。这种跨文明的传播以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冲突为背景,存在着传播霸权、不对称传播和只拿来不送出等问题。解决的途径除依靠文明内部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必须依赖于跨文明研究与对话,寻求不同文明之间... 当今世界的信息传播以跨文明为主要特征。这种跨文明的传播以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冲突为背景,存在着传播霸权、不对称传播和只拿来不送出等问题。解决的途径除依靠文明内部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必须依赖于跨文明研究与对话,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互补与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传播 文明的冲突 传播霸权 不对称传播 文明共生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文明图景及其实践逻辑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爱龙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2,共9页
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文明与人的解放统一起来,不仅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内涵进行了辩证剖析,而且对人类社会的文明理想展开了哲学憧憬。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将资产阶级文明的本质“诊断”为资本文明,它不仅带来了原子式... 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文明与人的解放统一起来,不仅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内涵进行了辩证剖析,而且对人类社会的文明理想展开了哲学憧憬。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将资产阶级文明的本质“诊断”为资本文明,它不仅带来了原子式个人之间的过度竞争,造成了物质文明的无限扩张及对其他文明类型的消解,而且在本质上预示着资产阶级文明自我否定式的历史命运。与资产阶级文明立足于市民社会不同,共产主义文明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不仅以人类文明的共生逻辑超越资本文明的霸权逻辑,而且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文明发展的根本任务,从而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实践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文明图景 实践逻辑 文明过度 文明共生
下载PDF
中国梦:价值关怀、制度设计与国际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潘忠岐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49,共6页
中国梦是民族关怀与世界关怀的有机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能表达中国梦的民族关怀。世界和谐、文明共生、国际共进、天下大同最能表达中国梦的世界关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既要在... 中国梦是民族关怀与世界关怀的有机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能表达中国梦的民族关怀。世界和谐、文明共生、国际共进、天下大同最能表达中国梦的世界关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既要在国内层次上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也要在国际层次上推动中国梦与其他民族梦想的互联互通,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作出贡献。中国梦作为世界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新型国际体系的构建照亮希望之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世界梦 文明共生 共同繁荣 国际共进
下载PDF
后世界风险社会共生存在文明建构论 被引量:5
6
作者 唐代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民族国家突破地缘模式进入世界市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造成的全球化冲突,最终会上升到文化本体层面展开博弈,其博弈的生境取向是重建共生存在的文明。以此观当今国际社会合力推动的全球化进程,是自发突围环境危机、技术危机、经济危... 民族国家突破地缘模式进入世界市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造成的全球化冲突,最终会上升到文化本体层面展开博弈,其博弈的生境取向是重建共生存在的文明。以此观当今国际社会合力推动的全球化进程,是自发突围环境危机、技术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整合生成的后世界风险社会的自救进程,其根本努力是探求构建一种从根本上化解其危机的世界性方式。为使这一理想主义的世界性方式真正成为化解"日日新"的文化冲突、开辟共生存在文明的可行途径,要求全球化的一切行为必须遵循地球共同体的生境准则,以普遍的平等和自由为动力,以共同价值观为指南,以共同利益原则为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进程 后世界风险社会 文化冲突 共生存在文明 地球共同体伦理
原文传递
近代对外关系之中国的出路——突破“中体西用”论的命题
7
作者 吕孝辰 《魅力中国》 2010年第23期128-129,共2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中体西用”论作为那个时代产生的思想,直到现在仍旧产生着影响。本文在梳理“中体西用”论及其代表张之洞《劝学篇》思想、了解“中体西用”论的时代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在...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中体西用”论作为那个时代产生的思想,直到现在仍旧产生着影响。本文在梳理“中体西用”论及其代表张之洞《劝学篇》思想、了解“中体西用”论的时代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探讨一种新的文化理念来突破这一命题,探寻中国及中华文明新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文化观 张之洞 《劝学篇》 文明共生 文化共赢
下载PDF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Towards a Practice Based Learning Approach 被引量:1
8
作者 Natarajan Ishwaran Tianhua Hong Zhijun Y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6期349-362,共14页
The adoption by the 18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November 2012 of a policy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landmark event for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community. China's vision for building an eco... The adoption by the 18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November 2012 of a policy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landmark event for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community. China's vision for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omprehensive, multi-sectoral and systemic and is intended to direct and balance progress among ecolog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change. Some on-going efforts and potential future activities that meet China's vision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described. Establishment of dedicat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as for experimenting with legal, regulatory and administrative incentives that would facilitate the march towards the ideal is encouraged. Chinese biosphere reserves which are designated with the explicit aim of building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would be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such dedicat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XPERIMENTAL LEARNING biosphere.
下载PDF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9
作者 ZHANG Sha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8年第1期106-108,共3页
Marx and Engels re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s early as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and they revealed the interdependent and indivi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n the d... Marx and Engels re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s early as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and they revealed the interdependent and indivi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and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rot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the political report.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lac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emphasizing tha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all aspects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report of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a new strategic level, and made an Omni-directional discussion from a new height, the new goals. the new values, the new roles and the new initiatives and other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oint of focus
下载PDF
“弱”与“强”的碰撞与共生——有吉佐和子《海暗》论
10
作者 杨珍珍 高西峰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2014年第2期110-118,共9页
《海暗》是一部有着明确时代背景的作品,涉及反安保运动、美军基地、越南战争、日本城市化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多个社会热点问题.文中批判了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的日本政府及在日本设立军事基地的美国,表达了日本人民对战争的谴责和痛恨... 《海暗》是一部有着明确时代背景的作品,涉及反安保运动、美军基地、越南战争、日本城市化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多个社会热点问题.文中批判了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的日本政府及在日本设立军事基地的美国,表达了日本人民对战争的谴责和痛恨,对和平的期盼.同时,通过阿阳婆和校长两个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弱势文明与强势文明共存的理想图,探讨了弱势文明与强势文明的共生问题.严肃的主题,配合张弛有道的情节设置及生动有趣的语言运用,《海暗》体现了有吉佐和子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及擅长叙事的创作特点,是兼具思想性与文艺性的优秀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暗》战争批判 文明共生
原文传递
人类文明新形态内蕴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雨辰 彭奕为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9,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既符合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在价值问题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包含体现人类普遍原则和理想追...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既符合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在价值问题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包含体现人类普遍原则和理想追求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于“普世价值”秉承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和文明终结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承文明平等、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和谐共生文明论,是以承认和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人类文明的价值理想,又肯定它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全人类共同价值要求在解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问题上,应当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商共建美丽和谐世界。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坚持的和谐共生文明论与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人类共同价值 和谐共生文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跨文明传播的不对称性
12
作者 蒋晓丽 王积龙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6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当今世界的信息传播以跨文明为主要特征。这种跨文明的传播以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冲突为背景,存在着传播霸权、不对称传播和只拿来不送出等问题。解决的途径除依靠文明内部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必须依赖于跨文明研究与对话,寻求不同文明之间... 当今世界的信息传播以跨文明为主要特征。这种跨文明的传播以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冲突为背景,存在着传播霸权、不对称传播和只拿来不送出等问题。解决的途径除依靠文明内部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必须依赖于跨文明研究与对话,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互补与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传播 文明的冲突 传播霸权 不对称传播 文明共生
原文传递
后世界风险社会的不可逆转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唐代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现代工业社会"无限度的扩张"和"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必然推动世界风险社会向后世界风险社会挺进,新冠疫病以"风暴眼"方式横扫世界,将人类强行推进后世界风险社会。抵御风险的政治动员将超越地缘国家而走向... 现代工业社会"无限度的扩张"和"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必然推动世界风险社会向后世界风险社会挺进,新冠疫病以"风暴眼"方式横扫世界,将人类强行推进后世界风险社会。抵御风险的政治动员将超越地缘国家而走向世界主义,因为后世界风险既源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更来源于环境、自然、物种和人类自身的局限及其历史,形成时间生成空间、空间敞开时间的互为推动特质,导致不可控的自为状态和"政府失灵"。要走出以后环境风险、后技术风险、后疫病风险、后政治-经济风险为表征的后世界风险社会,必须检讨现代化之启搏器的实利主义全球化,才可化解后世界风险社会的焦虑和恐慌,引导后风险时代生态理性地面对无所不在的不确定性而走向新的世界联合,重建共生存在文明。其基本努力是重建"人的世界性存在"、"自然为人立法"和"有限生存"的存在认知,以"自然、社会、人"共生存在为指南,以同情理解为动力,探求共生共治行动准则,重建共生共治的行动框架和行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世界风险社会 新的世界联合 共生存在文明 同情理解 共生共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