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
1
作者 孙玉斌 侯坤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0-105,共6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价值。从内在逻辑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明交流互鉴构成了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从价值逻辑上,不仅为后发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而且为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价值。从内在逻辑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明交流互鉴构成了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从价值逻辑上,不仅为后发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而且为摆脱全球治理困境提供重要借鉴,也为破除异质文明交往的束缚提供新的范式。从实践逻辑上,依据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探索搭建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建立文明交流互鉴格局,构建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及时融入的话语体系,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建设 全球治理 异质文明 青年文化使者
下载PDF
异质文明下的游移:近代留美学生之身份二重转换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睦楚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2,共5页
在我国近代教育变迁进程中,留学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又以赴美留学生起到的作用最为巨大。但假如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对留学生身份进行客观检视,留美学生不免处在二重转换的拉锯之中:留美生对于美国而言是旅... 在我国近代教育变迁进程中,留学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又以赴美留学生起到的作用最为巨大。但假如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对留学生身份进行客观检视,留美学生不免处在二重转换的拉锯之中:留美生对于美国而言是旅居者;同时,由于长期的离乡背井使得他们对于故国又成为了陌生人。显然,对于留美学生身份双重二歧转换,需要从更为广阔的层面进行分析,剖析其中的过程与内在原因,从而为理解近代教育中西文化交流历史进程的特殊性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留学教育 留美学生 异质文明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本土制度文明与外来异质文明的整合
3
作者 石绍斌 余尘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8-80,共3页
作为外来异质文明的两个人权公约 ,势必同根深蒂固的本土制度文明产生碰撞和冲突。而两个人权公约的签署和批准 ,则预示着两者之间整合的可能。笔者拟从四个方面就其可能性做一浅略分析。
关键词 本土制度文明 外来异质文明 整合
下载PDF
异质文明的冲突——论《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中的历史书写
4
作者 王忠霞 邓睿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90-92,共3页
大卫·米切尔在他的小说《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中,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日本闭关锁国、幕府统治下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风貌,表现了历史重要关口的文化冲突。
关键词 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 异质文明 冲突 历史书写
下载PDF
接纳异质性:跨文明研究的扩展与深化
5
作者 田野 《文化产业》 2022年第7期67-69,共3页
在变异学确立前,跨文明研究实践大多以异质文明中产生的文学理论或作品之间的类同性作为比较的基础。其偏重类同性而忽略异质性的做法使该类研究难以揭示文学传播发展的深层文化机制。变异学与跨文明研究的融合,开创了对不同文化圈之间... 在变异学确立前,跨文明研究实践大多以异质文明中产生的文学理论或作品之间的类同性作为比较的基础。其偏重类同性而忽略异质性的做法使该类研究难以揭示文学传播发展的深层文化机制。变异学与跨文明研究的融合,开创了对不同文化圈之间的文化传播与变异现象的研究。其以异质性为核心的方法论扩大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种新型跨文明研究充分包容异质性,有利于促进东西文明的对话融通,拉近人类与世界文学理想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文明 变异现象 文学传播 深层文化 文学理想 变异学 方法论 类同性
下载PDF
跨文明视域下《荷马史诗》与《左传》的英雄品格对读
6
作者 陈娴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5-79,共5页
人物的塑造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常常在于其塑造的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先秦典籍《左传》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中西方源头式的史诗文学,其中对英雄原型的塑造分别体现了古代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表征。这... 人物的塑造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常常在于其塑造的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先秦典籍《左传》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中西方源头式的史诗文学,其中对英雄原型的塑造分别体现了古代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表征。这两部经典并没有单色调地描写笔下的英雄,而都是从正面、负面、侧面等多角度描写英雄人物的品格。通过对比《荷马史诗》和《左传》中对于英雄智性品格多色调的描写塑造,我们能够探寻其共通的文学属性,并进一步揭示二者英雄原型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文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马史诗》 《左传》 英雄人物 品格 异质文明
下载PDF
试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构特征
7
作者 刘修水 李健 《求索》 1987年第4期66-68,共3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系统的结构特征。 所谓系统,乃是由一定数量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或层次组成的稳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系统的结构特征。 所谓系统,乃是由一定数量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或层次组成的稳定的有机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内在结构 历史传统 结构特征 异质文明 最高理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改革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当代世界
下载PDF
中国文明的价值:美国汉学家狄百瑞论“新儒学”
8
作者 邓琳 《国际汉学》 CSSCI 2021年第3期11-15,203,共6页
本文围绕美国汉学家狄百瑞的新儒学研究,采用比较文学与海外汉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了狄百瑞研究对象新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特质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目的在于通过全景式描画狄百瑞之新儒学,展现其之于世界文明发... 本文围绕美国汉学家狄百瑞的新儒学研究,采用比较文学与海外汉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了狄百瑞研究对象新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特质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目的在于通过全景式描画狄百瑞之新儒学,展现其之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百瑞 新儒学 异质文明 文化多元
下载PDF
文明差异是人类冲突的原因吗?─—对《文明的冲突》的几点看法
9
作者 刘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5期119-120,共2页
文明差异是人类冲突的原因吗?─—对《文明的冲突》的几点看法刘峰在美国的《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先生发表了其研究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又一篇力作《文明的冲突》。该文一... 文明差异是人类冲突的原因吗?─—对《文明的冲突》的几点看法刘峰在美国的《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先生发表了其研究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又一篇力作《文明的冲突》。该文一经刊出,立即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的冲突 人类冲突 文明差异 国际关系 国际冲突 西方文明 冷战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异质文明 塞缪尔·亨廷顿
下载PDF
辩证视角:异质文明碰撞时古代汉族文人的历史选择——以进入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李清照、张养浩、张岱为例
10
作者 杨新成 《语文月刊》 2023年第10期46-51,共6页
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春秋左传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注曰:“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 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春秋左传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注曰:“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华夏文明的源点在黄河中下流。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文明 华夏文明 礼仪文化 张养浩 辩证视角
原文传递
异质文明的对话——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8,共11页
在20世纪德国作家中,布莱希特曾以极大的热情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我把这种吸纳和运用称为“异质文明的对话”。本文目的在于全面考察、梳理布莱希特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的范围、目的、特点,以及布莱希特... 在20世纪德国作家中,布莱希特曾以极大的热情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我把这种吸纳和运用称为“异质文明的对话”。本文目的在于全面考察、梳理布莱希特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的范围、目的、特点,以及布莱希特如何将中国文化的影响化于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念;同时也指出了布莱希特在一些问题上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以及这种误解对后世布莱希特研究者的误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异质文明 中国文化 对话
原文传递
论利马窦等传教士的知识传教及其西学带来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俊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以利马窦为首的传教士在明末来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终于探讨出一条使天主教在华扎根的成功之路。而在明清嬗代之际传教士通过展示自己在火器、历法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优势获得了最高统治当局的赞许与支持,从而大张旗鼓地收徒... 以利马窦为首的传教士在明末来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终于探讨出一条使天主教在华扎根的成功之路。而在明清嬗代之际传教士通过展示自己在火器、历法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优势获得了最高统治当局的赞许与支持,从而大张旗鼓地收徒传教。由于在整个传教过程中传教士始终紧盯着王贵与士林,并且一直以传播知识为旗帜,所以传教士的活动表现为知识传教的特征,与之相应,在社会政治与学术思想领域传教士所带来的主要不是宗教神学的影响,而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西学的影响。如果说这种影响在社会政治领域是短暂、浅显的,那么在学术思想领域就显得长久而深远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 西学 火器 历法 异质文明 知识谱系
下载PDF
向异质文明出走的痛感体验——陈纸小说创作述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艳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35,共5页
阅读陈纸(陈大明)的小说是一个细密风格渐渐显山露水的过程,单篇的阅读很难呈现出陈纸作为风格存在的意义,但是通过一个个纷呈在这个世纪初的中短篇文本,我逐渐触摸到了作家陈纸存在的文学意义和空间。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异质文明 述评 出走 文学意义 陈大明 风格
原文传递
阿来的“探路”情结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垚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12-115,共4页
阿来作品中大量凸现"路"意象,有迷失与寻找、人生之路的多样、文化更迭与传承和异质文明前的失落等。充分表明阿来在面对多重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有意识地对人生、文化、民族、国家的发展之路展开思考,并在调适社会关系、文化... 阿来作品中大量凸现"路"意象,有迷失与寻找、人生之路的多样、文化更迭与传承和异质文明前的失落等。充分表明阿来在面对多重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有意识地对人生、文化、民族、国家的发展之路展开思考,并在调适社会关系、文化认同、传统承继等方面都进行了"路"的探索,这种"探路"情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当代藏族作家的心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意象 文化身份 人生抉择 文化传承 异质文明
下载PDF
“迟到的被动的现代化”──对后发展国家社会不稳定原因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艳玲 《学术探索》 1999年第1期87-89,共3页
关键词 后发展国家 现代化进程 不稳定原因 始发国 国家社会 政治参与 异质文明 社会解组 矛盾冲突 现代化理论
下载PDF
跨异质文明对话中的“话语权”问题
16
作者 张骏翚 肖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异质文明对话 话语权 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 美国学派 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入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
17
作者 贺立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7,共5页
中国加入WTO顺应了世界文明的潮流 ,WTO原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当今时代的深刻主题之一 ,其结果必将促使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跃迁和升华。这次文化转型是 2 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血脉延续 ,是“民主... 中国加入WTO顺应了世界文明的潮流 ,WTO原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当今时代的深刻主题之一 ,其结果必将促使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跃迁和升华。这次文化转型是 2 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血脉延续 ,是“民主科学”启蒙口号的法制化的具体实践行动 ,它将是比“五四”更深刻、更切实、更有效的文化现代化转型运动。在全球化的文化流动中 ,中国的有识之士当在“对内促转型、对外促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O 异质文明 传统文化 冲突 转型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 被引量:1
18
作者 常楷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3,共3页
以现代性为特征的全球化客观存在着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包括异质文明冲突和网络文化的冲突。这就必然引起文化多元性、网络建设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从探求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角度,提出冲突的客观进步意义及解决冲突的宏观战略理念。
关键词 全球化 网络建设 文化多元性 异质文明冲突 网络文化冲突
下载PDF
异质文明对话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
19
作者 曾利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10,共3页
关键词 异质文明 文明比较文学 文学对话 文化身份 自我话语 对话形式
原文传递
旅行中的文化:国俗词汇Scarlet在《红字》译本中语义的亏损与增补
20
作者 唐春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81-87,共7页
《红字》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在中国登陆,由于这部作品中所承载大量基督教文化的元素,该作品的译本在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曾有过中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关注,该作品中长期被遮蔽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在中国语境中渐渐被重视。本文... 《红字》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在中国登陆,由于这部作品中所承载大量基督教文化的元素,该作品的译本在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曾有过中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关注,该作品中长期被遮蔽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在中国语境中渐渐被重视。本文以承载民族文化的国俗词汇为切入点,以关键词Scarlet为例,跨越中西文明,历时地考察Scarlet一词在旅行过程中其语义的亏损和增补,并通过国俗词这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微观角度,揭示异质目标语文化在接受原语文化接受过程中存在的自觉改写和文化自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文明 旅行的文化 互译 亏损与增补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