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耶克文明生成模式论简评 被引量:1
1
作者 胡高飞 刘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46-49,共4页
基于经验主义认识论 ,哈耶克认为人类文明是以演进理性模式而非建构理性模式生成和发展的 ,即首先由少数人偶然地做出创举 ,然后大多数人通过模仿学习而使该创举广泛传播。他否定人能够对文明的发展事先进行设计 ,认为这种设计出于过分... 基于经验主义认识论 ,哈耶克认为人类文明是以演进理性模式而非建构理性模式生成和发展的 ,即首先由少数人偶然地做出创举 ,然后大多数人通过模仿学习而使该创举广泛传播。他否定人能够对文明的发展事先进行设计 ,认为这种设计出于过分相信人的理性和知识 ,然而理性和知识只是文明的结果而非文明的前提。哈耶克的文明生成模式论陷入了非理性怀疑主义和极端相对主义中 ,整体上不可接受 ,但其中包含着一些可取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耶克 文明生成模式 演进理性 建构理性
下载PDF
采风:一种文明生成方式的古今流变 被引量:5
2
作者 祝鹏程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28,158,共13页
采风在中国文化史和民间文艺学科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社会,采风将里巷歌谣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成为传播教化、沟通不同阶层、推动礼俗互动的有力手段。“五四”知识分子在现代性的立场下开展采风,力图将民间文化转化成辅助现... 采风在中国文化史和民间文艺学科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社会,采风将里巷歌谣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成为传播教化、沟通不同阶层、推动礼俗互动的有力手段。“五四”知识分子在现代性的立场下开展采风,力图将民间文化转化成辅助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新文化;左翼知识分子进一步通过对民间文艺的提炼,创造出兼顾民族立场和现代诉求的“民族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强化了民间文艺的“人民性”,通过采风将“民间文艺”提升为“人民文艺”。由此,采风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文明生产模式,它将民间文艺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于时下的文明创造。相较之下,当下的一些批评仅将采风视为采录技术的做法无疑是窄化了采风,值得我们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风 文明生成 现代转型 采录技术
原文传递
文明生成首在确立规则
3
作者 江城子 《瞭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46-46,共1页
前不久,中国科技大学对外宣布,该校为加强教风建设,出台了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其中,教师上课使用手机、传呼机或接听私人电话的,将被认定为重大教学事故,并将给当事人以通报批评、扣发岗位津贴、调离、行政处分甚至解聘的处罚。
关键词 文明生成 社会公德 伦理规则 文明行为 思想意识
原文传递
文明在能动中生成
4
作者 滕朝阳 《瞭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3期17-17,共1页
7月中旬,有机会去了一趟内蒙古。行色匆匆,走马观花,印象深刻者甚少,惟有包头的银河广场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关键词 文明在能动中生成 中国 当代 杂文 滕朝阳
原文传递
西汉的批判反思对理论构建与法制文明发展的影响
5
作者 郭成伟 《人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8年第1期18-37,共20页
西汉王朝通过武器上、思想上、制度上的深刻批判与理念上的反思,比较彻底地清除了秦朝暴政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治国理论的变革和重构。它不仅摒弃了秦朝“任法弃礼”的误国理论,而且构建了以儒家学说为母体、以道家学说为基袖、以法家学... 西汉王朝通过武器上、思想上、制度上的深刻批判与理念上的反思,比较彻底地清除了秦朝暴政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治国理论的变革和重构。它不仅摒弃了秦朝“任法弃礼”的误国理论,而且构建了以儒家学说为母体、以道家学说为基袖、以法家学说为完善手段、以阴阳家学说为强化武器的综合治世的庞大理论体系,为西汉法制建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当时的批判反思与理论构建的直接成果,就体现在汉文帝雅纳张释之谏言,最终对犯跸者作出合法而又合理的判决;同时又表现为汉文景帝实施刑制改革,以身体刑替代肉刑,以劳役刑替代肉刑的文明改革等。进而出现了西汉法制文明的生成与持续发展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时期 批判反思 理论建构 法制文明生成与发展
原文传递
试论基督教中国化的三个方法论取向 被引量:1
6
作者 游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7,共7页
本文从三个取向对基督教中国化可能遵循的方法论进行考察。首先,基于对基督教的历史发生学考察,基督教信仰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内生成不同类型的文明,可称之为文明生成论。基督教中国化可谓这种文明生成论的又一个现实个案。其次,深入... 本文从三个取向对基督教中国化可能遵循的方法论进行考察。首先,基于对基督教的历史发生学考察,基督教信仰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内生成不同类型的文明,可称之为文明生成论。基督教中国化可谓这种文明生成论的又一个现实个案。其次,深入到基督教的内在性质层面,它是一个以经典为核心的信仰团体,通过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对其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形成。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遵循着同样的逻辑,以方法论原则而言,可将其称为文本与生活实践相统一的生存论诠释学。最后,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多元宗教与文化一直以互鉴通和的方式进行交流与对话,这是中国基督教必须面对的社会文化处境。在方法论取向上,基督教中国化也应遵循这样的互鉴通和论原则。上述三个方法论取向,在内涵上可以相互阐释,彼此丰富,共同服务于扎实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为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中国化 文明生成论 生存论诠释学 互鉴通和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