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越文本内外的审美分析与伦理建构——评吴晓东《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
1
作者 孙慈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92-98,共7页
在吴晓东先生的新著《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中,“文学性”范畴构成了勾连各章节的主要线索与核心问题视阈。具体而言,在新世纪语境下对文学性问题的再探讨将包含对文本“内”“外”界限及其相互关系的厘定,对文学之审美功能... 在吴晓东先生的新著《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中,“文学性”范畴构成了勾连各章节的主要线索与核心问题视阈。具体而言,在新世纪语境下对文学性问题的再探讨将包含对文本“内”“外”界限及其相互关系的厘定,对文学之审美功能及审美活动自身独特性的分析把握,以及在创作与研究实践中对文学伦理诸向度的审慎探寻。《文本的内外》各章以文本细读为方法,从寻找形式中介入手,结合对各层次语境的认知体察,呈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互化过程,并在由形式诗学向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径中对审美与政治之关系进行了原理性探讨。而在审美维度之外,伦理维度也从著作的字里行间生长,由研究态度、研究方法本身所建构的文学伦理最终通向了对现代主体问题的思考,并触及了人文学术在当今世界的文化位置与深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内外 形式诗学与文化诗学 审美与政治 文学伦理
下载PDF
文本内外:《平原》与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
2
作者 任竹良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02,112,共7页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最早发表于《收获》2005年第4期和第5期,同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平原》被认为是毕飞宇作品中写得最用力的一篇,“《平原》大致上写了三年半。在现在为止,《平原》是我整个写作生涯中运气最好的一...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最早发表于《收获》2005年第4期和第5期,同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平原》被认为是毕飞宇作品中写得最用力的一篇,“《平原》大致上写了三年半。在现在为止,《平原》是我整个写作生涯中运气最好的一部。它从来没有被打断过。我在平原上‘一口气’奔跑了三年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 《收获》 毕飞宇 江苏文艺出版社 当代文学经典 文本内外 三年 单行本
下载PDF
吴晓东与文学性——《文本的内外》的外和内
3
作者 倪文尖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82-86,共5页
本文从作者与吴晓东多年的交往谈起,在谈论吴晓东为人特点的基础上,以《文本的内外》这本有阶段性总结意义的著作为核心讨论吴晓东的治学方式。文章指出,吴晓东始终关切审美、诗学与文学性问题,既高度重视文本细读和审美判断,又竭力打... 本文从作者与吴晓东多年的交往谈起,在谈论吴晓东为人特点的基础上,以《文本的内外》这本有阶段性总结意义的著作为核心讨论吴晓东的治学方式。文章指出,吴晓东始终关切审美、诗学与文学性问题,既高度重视文本细读和审美判断,又竭力打通文本的内部肌理与历史语境,进行了内外交互、主体与形式交融的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而这一研究立场、态度尤其是视野、方法,在当下学界是稀缺的,也是具有典范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晓东 文本内外 诗学 审美形式 “高端文学性”
下载PDF
在文本内外
4
作者 程旸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F0002,共2页
2017年,我写过一篇题目类似的文章,谈王安忆早期作品与她插队经历的关系。所谓"内",是指她插队的人生波折;所谓"外",是指她的知青题材小说。我以为,仅从作品层面,是很难进入王安忆的文学世界的,而只有深入细致地挖... 2017年,我写过一篇题目类似的文章,谈王安忆早期作品与她插队经历的关系。所谓"内",是指她插队的人生波折;所谓"外",是指她的知青题材小说。我以为,仅从作品层面,是很难进入王安忆的文学世界的,而只有深入细致地挖掘其人生经验的复杂成分,才弄得清楚她"为什么写"的问题。我这里所说"在文本内外",可能与上述稍有不同。所谓"内",是指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所谓"外",则是批评家怎样来看作家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早期作品 文本内外 人生经验 插队经历 知青题材小说 批评家 复杂成分
原文传递
语言:重新激发民族生命活力的本真存在——“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坛综述
5
作者 郭鹏程 张敏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0年第1期463-469,共7页
2019年11月30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与《学术月刊》杂志社在成都联合举办了"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坛。此前,该系列研讨会已分别在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五... 2019年11月30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与《学术月刊》杂志社在成都联合举办了"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坛。此前,该系列研讨会已分别在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五届,本次为第六届会议。会议旨在从语言形式入手,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更好地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浙江师范大学 《学术月刊》 文本内外 外部研究 系列研讨会 学术论坛 本真存在
原文传递
“内外文本”赏析影片《恐怖游轮》的“恐怖”
6
作者 许朝泓 《商情》 2014年第46期309-309,298,共2页
《恐怖游轮》是在英国2009年上映的一部恐怖悬疑片,其循环轮回的叙述模式,如梦如幻,却也是恐惧有加。主要通过选取影片内部的三个典型场景,与经典的外文本相结合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影片“内外文本”相结合,无疑是增添影片恐怖效... 《恐怖游轮》是在英国2009年上映的一部恐怖悬疑片,其循环轮回的叙述模式,如梦如幻,却也是恐惧有加。主要通过选取影片内部的三个典型场景,与经典的外文本相结合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影片“内外文本”相结合,无疑是增添影片恐怖效果的元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游轮 轮回 内外文本 恐怖效果
下载PDF
叙事伦理文本批评的方法与途径 被引量:5
7
作者 祝亚峰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7-171,177,共6页
现代性兴起引发伦理概念的延异,为叙事走向伦理奠定了知识的合法性。叙事伦理是回应文学艺术伦理的叙事表达,将叙事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而生成的一种阐释文本的批评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叙事伦理概念在汉语批评界出现以来,历经文学批评... 现代性兴起引发伦理概念的延异,为叙事走向伦理奠定了知识的合法性。叙事伦理是回应文学艺术伦理的叙事表达,将叙事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而生成的一种阐释文本的批评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叙事伦理概念在汉语批评界出现以来,历经文学批评的实践,这一概念已具备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形成了外部伦理介入与内部伦理的发掘两种批评的途径,从方法论的角度可以大致梳理出这一概念的现代性知识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伦理 叙事与价值 文本内外 方法论
下载PDF
在“历史性”与“文学性”之间的辩证阐释——论吴晓东《文本的内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8
作者 王晓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5-260,共16页
近年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关于坚持“文学性”还是继续“历史化”的议题持续引起学者的热切关注。如何在新的、更高层次的总体性视野中超越“纯文学”的概念,通过“历史化”来探寻“文学性”的内涵,同时又不让它脱离文学研究的初衷... 近年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关于坚持“文学性”还是继续“历史化”的议题持续引起学者的热切关注。如何在新的、更高层次的总体性视野中超越“纯文学”的概念,通过“历史化”来探寻“文学性”的内涵,同时又不让它脱离文学研究的初衷,落入社会学、历史学或其他学科的窠臼,可以通过学者吴晓东近年来的研究得到标本性的检视。他在历史化/政治性的阐释中,通过“历史化”的工作和总体性的辩证分析,阐明“文学性”与“历史性”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它超越了传统的人文主义解读,为沟通“现代主体(性)”建构与美学形式、意识形态与审美之间的有机关联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剖解作品的美学或诗学结构打开了新方向,同时也蕴含了超越传统人文主义解读方式与海外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模式的动能。这一探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化文学阐释的主体性立场和辩证法的魅力,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拓展了新的进路,实现了范式和方法的更新,从而给当前自主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内外 文学性 历史性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主义
原文传递
文学性何为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国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87-91,共5页
建构一个有足够弹性的文学性概念,将为文学及其从业者赢得崭新的空间。如何保证文学空间的活力,如何建构文学话语的自治权,就是建构文学性的关键议题之一。从功能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人类生存或面对生存的方式之一,与之同构的是人类一... 建构一个有足够弹性的文学性概念,将为文学及其从业者赢得崭新的空间。如何保证文学空间的活力,如何建构文学话语的自治权,就是建构文学性的关键议题之一。从功能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人类生存或面对生存的方式之一,与之同构的是人类一切必要的和冗余的生存方式。文学一开始就是人类生存系统中的冗余成分,虽非必要,但也缺不得。文学性应当建构的即是对于此种冗余性质的理解。如果建构得宜,文学从业者或可因之及己及物,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内外 吴晓东 文学性 从业者 学科
下载PDF
读者的主体幻象与阅读构形——读者反应批评与马克思主义读者研究的对话与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海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3-158,共6页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消费理论是读者理论出场的学理基础。读者反应批评中无历史向度的读者本体论本身具有超越读者本体和实现批评的整体化、动态化、历史化的理论趋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消费理论是读者理论出场的学理基础。读者反应批评中无历史向度的读者本体论本身具有超越读者本体和实现批评的整体化、动态化、历史化的理论趋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阿尔都塞、马歇雷和托尼.本尼特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解释读者与文本的概念,打破了读者主体自律的幻象和文本内部自足的幻象,并动态性地解释了阅读活动发生的机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阅读的政治性与审美规律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读者反应批评 文本内外 动态阅读
下载PDF
鲁迅《怀旧》校勘记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陕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61,68,共14页
鲁迅所作小说《怀旧》自1913年首次见刊至今已过百年,其间产生了不少版本。但各版本在文本内外尚有不少出入,即使是经过精校、如今已成为通行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的《怀旧》版本亦有不足,与小说初刊本相差较远。因... 鲁迅所作小说《怀旧》自1913年首次见刊至今已过百年,其间产生了不少版本。但各版本在文本内外尚有不少出入,即使是经过精校、如今已成为通行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的《怀旧》版本亦有不足,与小说初刊本相差较远。因此,《怀旧》一篇仍需详加校勘,进行细致的版本梳理和文本辨析。这样的工作对小说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应该会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全集》 《怀旧》 初刊本 校勘记 通行本 文本内外 文本辨析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PDF
高年级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12
作者 罗纳 《电脑乐园》 2021年第5期0291-0291,共1页
高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而教材内的文本数量有限,题材狭窄,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体现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如果在阅读拓展的过程中,教师方法不当,很容易引... 高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而教材内的文本数量有限,题材狭窄,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体现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如果在阅读拓展的过程中,教师方法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年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实际的需求,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最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重课内外文本衔接 优化阅读的方式方法
下载PDF
从汉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特夫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杜甫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所孕育和建构的不朽经典。18世纪以来,杜诗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成为了翻译文学经典。杜诗在英美的经典重构不仅源于文本内在动因,即杜诗自身的三维属性和双重品格,也涉及到文本外在动因,包括英美主流诗学... 杜甫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所孕育和建构的不朽经典。18世纪以来,杜诗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成为了翻译文学经典。杜诗在英美的经典重构不仅源于文本内在动因,即杜诗自身的三维属性和双重品格,也涉及到文本外在动因,包括英美主流诗学以及文学系统外部的赞助力量和文学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等。杜诗在英美多元文学系统中得以经典重构,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学"走出去"的基本理路和演进脉络,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美的传播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翻译文学 英语世界 经典化 文本内外动因
原文传递
Generic Variation & Private Intention: A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of Book Reviews and Prefaces
14
作者 Liang XIAO Liming DE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8年第1期47-66,120,共21页
Based on Bhatia's multi-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discourse analysis, we explore key issues involved in genres construction such as private intention, manipulation of generic value and interdiscursive stra... Based on Bhatia's multi-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discourse analysis, we explore key issues involved in genres construction such as private intention, manipulation of generic value and interdiscursive strategies. Two prefaces and two book reviews by expert linguis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t great length from both text-internal and text-external perspectives. Meanwhile, four professionals from relevant disciplines were interviewed for their insights into the issues investigated. Through examining textual features, covert interdiscursivity and narrative accounts of the professional writer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generated. 1) Generic variation occur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two genres due to expert writers' intentional manipulation of generic value. 2) Interdiscursive strategies like "genre embedding", "genre bending" and "genre mixing" are exploited by expert writers to achieve their particular private intention. Specifically, preface genre can be presented, to some extent, as a research article mixed with some promotional flavor, and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genre, promotional genre and introductory genre are found mixed in the review genre. 3)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reface and book review genres such as linguistic feature, move structure and interdiscursivity are ultimately affected by generic value, authors' private inten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disciplinary culture. Th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SP/EAP writing practitioners and learn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xt-internal text-external private intention INTERDISCURSIVITY generic value multi-dimension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