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性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新发展和新向度
1
作者 肖琼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32,共7页
当代激进理论家似乎都强调以一种回溯性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以发现遮蔽于其中的真理性存在,从而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对事件、场景、偶然性、体制等方面的关注。托尼·本尼特以制度性的视角重新考察文学批评,提出的是一种制度性批评。但... 当代激进理论家似乎都强调以一种回溯性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以发现遮蔽于其中的真理性存在,从而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对事件、场景、偶然性、体制等方面的关注。托尼·本尼特以制度性的视角重新考察文学批评,提出的是一种制度性批评。但这种批评,本尼特强调必须要与以往的文学和美学决裂才可能突显出来。文章以本尼特所倡导的制度性批评为研究对象,在本尼特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批判性思考中彰显问题,又在本尼特对"文本"概念的不同界定和构想中构建问题,从而探讨本尼特意图构建的、意图抹平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鸿沟,调和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等各方面文学因素的制度性批评。本尼特的制度性批评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发展和新向度,对于中国的文学批评、艺术批评、文化批评以及人类学批评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对于当下正时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博物馆研究也会有所触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批评 作为文本 制度性批评
下载PDF
天上人间与月夜观想——苏轼中秋诗词的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
2
作者 李飞跃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9,194,共15页
熙宁九年至元丰五年的数度中秋,苏轼在不同地方创作了一系列诗词,它们在不同的文本场域中发生了主题变奏,生成了多重意义,也构成了一种共情和互文关系。密州中秋词是继《江城子》后又一首含有追忆与往生之思的作品,因在中秋唱和与语境... 熙宁九年至元丰五年的数度中秋,苏轼在不同地方创作了一系列诗词,它们在不同的文本场域中发生了主题变奏,生成了多重意义,也构成了一种共情和互文关系。密州中秋词是继《江城子》后又一首含有追忆与往生之思的作品,因在中秋唱和与语境转换中生成了友悌、游仙、忠爱、哲思等主题。人们基于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场域召唤并丰富了词的文本意义,想象了苏轼与李白诗仙相对的词仙形象,赋予了中秋之日以新的文化义涵。诗词经典的题旨探究除结合作者的社会时代与人生经历,还应兼顾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心理情感,而时人之评论、后世之误读、今人之感发等不同体验及其情感谱系构成了不同时代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的历史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月意象 中秋诗词 文本场域 意义生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