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缥缈孤渺影——“水原型”与张爱玲文本性别价值
1
作者 王巧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79-88,共10页
我们的文化语境一直存在着性别盲点 ,尤其从原型文化视域观照性别历史传统及其经验时 ,女性自觉意义上体认的性别意识 ,是一种神话性质的虚假与苍白 。
关键词 张爱玲 “水原型” 文本性别 性别意识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歌曲文本的性别符号传播 被引量:5
2
作者 陆正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2-207,共6页
歌曲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文本,其文本性别身份,有着比其他文类更为复杂的建构和传播机制。在中国悠久的诗词发展史中,歌词文本性别身份的构成方式屡经变化,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当代商业社会,歌曲生产和流传过程中的一系列符号性别主体... 歌曲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文本,其文本性别身份,有着比其他文类更为复杂的建构和传播机制。在中国悠久的诗词发展史中,歌词文本性别身份的构成方式屡经变化,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当代商业社会,歌曲生产和流传过程中的一系列符号性别主体中,歌手对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建构的作用更为突出,歌手的性别身份不仅能为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定型,且加深固有的性别文化,更有可能消解歌众的能动性,使社会文化对性别符号的定型化理解趋势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手 歌曲 符号文本 文本性别身份 传播
下载PDF
女性书写:性别文本与政治文本——20世纪中国“女性书写”研究
3
作者 冉小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26-127,共2页
本文从文学属性中指出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同时指出女... 本文从文学属性中指出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同时指出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才能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文本 政治文本 20世纪 中国 女性文学 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 美学价值
下载PDF
一种性别假面式文本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祥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65-69,共5页
从性别学视角切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戏剧,不能不注意到“性别假面”这一奇特的话语模式和文化现象。性别假面文本,既包括“男说女话”又包括“女说男话”。本文探讨的是后者,主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借鉴女权批评理论,对“女说男话”... 从性别学视角切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戏剧,不能不注意到“性别假面”这一奇特的话语模式和文化现象。性别假面文本,既包括“男说女话”又包括“女说男话”。本文探讨的是后者,主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借鉴女权批评理论,对“女说男话”在古典文本尤其是戏剧中的表现方式及其二重性内涵进行剖析,指出其实质是“菲勒斯中心”文化史上女性向男性准则认同的性别错位现象,其中既托寄着女权抗争的呐喊又体现出女权失语的无奈,从而于理性反思层面上给今人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学视角 中国 古典文学 戏剧 性别假面文本
全文增补中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双重文本
5
作者 张泉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3-35,共3页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横跨双重文本的创造者。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相互叠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萧红小说,也凸显出这位女作家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 萧红 政治文本 性别文本 双重文本
下载PDF
对女性文学“两个文本”争论的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艳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4,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于女性文学的"两个文本"——"性别文本"与"政治文本"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根源在于对"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于女性文学的"两个文本"——"性别文本"与"政治文本"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根源在于对"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两组概念的不同认识。而对"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学批评"的界定应考虑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界的实际,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维度应当成为中国当前女性文学批评不容缺失的批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性别文本 政治文本
下载PDF
试谈五四女性文学的双重文本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宁丽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92-97,共6页
女性文学作为五四文学大潮的支流之一,既体现了女性追求民族、阶级等社会解放的政治要求,又传达了对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反抗与批判。五四女作家的双重文本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流露出独特的女性色彩。
关键词 五四女性文学 政治文本 性别文本
下载PDF
网络文学史概述及人工智能环境对网络文学的影响——评《网络文学批评》
8
作者 李晓梅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I0019-I0019,共1页
网络文学是指在互联网上创作、发布和传播的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学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体。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批评》一书通过对网络文学的历史和... 网络文学是指在互联网上创作、发布和传播的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学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体。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批评》一书通过对网络文学的历史和未来进行综合分析,使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该书第一章深入探讨了性别文本和身体叙事对网络类型小说的影响。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讨论了网络类型小说中性别角色的刻画以及身体描写的表现形式。这种身体叙事在网络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情节的推进、角色的塑造和读者情感的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网络类型小说 文学的历史 身体叙事 人工智能 性别文本 文学作品 文学的发展
下载PDF
双重书写:女性文学的特质——20世纪中国“女性书写”研究系列之四
9
作者 冉小平 毛正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4-27,共4页
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 ,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 ,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 ,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 ,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 ,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 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 ,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 ,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 ,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 ,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 ,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 ,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性别文本 政治文本 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
下载PDF
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20世纪中国"女性书写"研究系列之(4)
10
作者 冉小平 《大众科技》 2004年第4期47-49,共3页
本文从文学属性中指出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同时指出女性文... 本文从文学属性中指出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同时指出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才能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性别文本 政治文本 意识形态文学批评
下载PDF
概念·方法·个案──“女性文学”三题(续)
11
作者 王侃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6-52,共7页
二、方法在20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文革”后的文学视野里,女性文学无疑已是一种触目皆在的“物质”景观。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女性的“缺席”与“缄默”已成历史陈迹。女性作家的群体涌现以及性别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贯彻和张扬,构成... 二、方法在20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文革”后的文学视野里,女性文学无疑已是一种触目皆在的“物质”景观。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女性的“缺席”与“缄默”已成历史陈迹。女性作家的群体涌现以及性别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贯彻和张扬,构成了对男性文学以及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 女权主义 中国女性文学 文学理论 政治文本 妇女解放 性别文本
下载PDF
在男性书写和民族主义话语的夹缝中——沦陷区东北女作家创作论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春凤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东北沦陷区 女性作家 民族主义话语 现代文学 男性写作 性别文本
原文传递
当代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判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侃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6-163,共8页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文革后”的文学视野里,女性文学无疑已是一种触目皆在的“物质”景观。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女性的“缺席”与“缄默”已成历史陈迹。女性作家的群体涌现以及性别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贯彻和张扬,构成了对男性文...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文革后”的文学视野里,女性文学无疑已是一种触目皆在的“物质”景观。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女性的“缺席”与“缄默”已成历史陈迹。女性作家的群体涌现以及性别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贯彻和张扬,构成了对男性文学以及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传统的现实而强大的消解之势。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文学)理论的译介,以及中国知识女性在国家/社会权力结构中主体位置(subiect position)的不断调整,使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女性文学研究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定位。这种“定位”的划时代意义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得到包括文学在内的历史性的文化确证,并已经对当下的文学与文学批评造成了深刻影响。相当一批的女性学者——有的甚至调整或转换了自己原有的学术视角——表现出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积极关注与热情投入,并与为数已众的女性作家一起,携手成为在整个思想与实践领域反对将女性“他者化”(other)的先锋力量。这些学者的探索在短短的几年里便已硕果累累,她们以自己卓越的研究实绩改变着当下文学批评的话语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女性文学批评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 二十世纪 女性文学研究 政治文本 西方女性主义 性别文本 文学书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