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翻译主体对文本性审美辩证关系的操纵
- 1
-
-
作者
陈凌
-
机构
南京邮电大学外文系
-
出处
《英语研究》
2009年第2期61-69,共9页
-
基金
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资助课题(编号202)
-
文摘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无之境",能够派生出其它辩证组合并揭示出辩证各方之存在特征,用其来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在翻译的审美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文本还是译文文本,其构成都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在"有无"这个审美起始性的元辩证对子中,处于"有"端的实、显、露、言(象)、明、动、密、直等,其客体性特征比较强烈,而处于"无"端的虚、隐、藏、意、暗、静、疏、曲等,其主体性特征则较为明显。前者的确定性、在场性,不需要主体去把握,而后者的不确定性、不在场性,则要求主体去认知体会。本文指出,这些审美辩证对子,辩证的双方并不彼此独立,而是互动互生,其各方所具有的客体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而供给了文本以文学性。具体到诗歌,就是为诗歌提供了诗性、诗质和诗意。这种动态的辩证运动关系允许翻译审美主体的经验介入。文本原有的,处于"无"端的主体不定性,加上翻译主体不定经验的介入,加大了原文中文本性审美辩证关系的嬗变。这种嬗变,给译文带来的是量与质上的审美变化。
-
关键词
有无之境
辩证对子
翻译主体审美
文本性审美辩证
跨语性审美辩证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论诗歌翻译的审美辩证
- 2
-
-
作者
陈凌
-
机构
南京邮电大学
-
出处
《外语与翻译》
2009年第4期6-14,共9页
-
基金
本文为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课题(编号为202)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在诗歌翻译的审美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文本还是译文文本,其构成都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在“有无”这个审美起始性的元辩证对子中,处于“有”端的实、显、露、言(象)、明、动、密、直等,其客体性特征比较强烈,而处于“无”端的虚、隐、藏、意、暗、静、疏、曲等,其主体性特征则较为明显。前者的确定性、在场性,不需要主体去把握,而后者的不确定性、不在场性,则要求主体去认知体会。本文指出,这些审美辩证对子,辩证的双方并不彼此独立,而是互动互生,其各方所具有的客体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而供给了文本以文学性。这种动态的辩证运动关系允许翻译审美主体的经验介入。文本原有的,处于“无”端的主体不定性,加上翻译主体不定经验的介入,加大了原文中文本性审美辩证关系的嬗变。这种嬗变,给译文带来的是量与质上的审美变化。
-
关键词
辩证对子
翻译主体
文本性审美辩证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J605
[艺术—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