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文本还原法破解现代诗教学难题
1
作者 王开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4,共9页
现代诗因缺少社会内容和道德内容,师生阅读起来普遍感觉很难,外国现代诗更是如此。用文本还原法破译《自己之歌》,跳出作品中现成的状态,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形态还原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 现代诗因缺少社会内容和道德内容,师生阅读起来普遍感觉很难,外国现代诗更是如此。用文本还原法破译《自己之歌》,跳出作品中现成的状态,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形态还原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有了矛盾,以矛盾为切入点,设置任务,从普通“意象”的选择入手,破解矛盾,从而品味出意象背后诗人的独特审美和理想人格,体悟出诗人平等对待世间生灵,拥抱全人类的宇宙情怀,以及把“自我”定义为最伟大诗人的雄心壮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文本还原 任务情境
下载PDF
还原文本:议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
2
作者 罗诚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5期63-66,共4页
无论怎样的命题形态,当前作文的内核皆为“给定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基于给定材料的路向展开思考与写作。给定材料具有鲜明的定向、定篇、定旨功能,指明了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理路、行文进路和价值归路。给定材料视域下的议论文教学,教师可... 无论怎样的命题形态,当前作文的内核皆为“给定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基于给定材料的路向展开思考与写作。给定材料具有鲜明的定向、定篇、定旨功能,指明了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理路、行文进路和价值归路。给定材料视域下的议论文教学,教师可以以文本解读为议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通过感知还原、逻辑还原、价值还原,引导学生依材追问,精准审题;依材探径,建构文脉;依材析理,深化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定材料 议论文写作 还原文本 底层逻辑
下载PDF
辩课:用“还原文本”的方式重构教学内容——以《<世说新语>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邱水灵 《新课程研究》 2020年第4期36-38,46,共4页
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参考资料的“搬运工”的现象,文章以《<世说新语>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采用“辩课”的教学方法,借用“还原文本”的文本解读理论构建思考支架,提供思考路径,让学生在文本辩论中逐步重构教学... 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参考资料的“搬运工”的现象,文章以《<世说新语>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采用“辩课”的教学方法,借用“还原文本”的文本解读理论构建思考支架,提供思考路径,让学生在文本辩论中逐步重构教学内容,自主进行意义构建,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课 还原文本 教学内容
下载PDF
用关键词还原法解读文本——《道士塔》文本细读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云英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9年第6期62-64,共3页
关键词还原法是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解读文本的一种方法。对《道士塔》一文的解读,通过还原“认真”“塔”“达观”“遗憾”等关键词的内涵,可以深入探究文本,分析作者在遣词时的深意。
关键词 文本解读:关键词还原 《道士塔》
下载PDF
基于“母文本系统还原”的说明文教学内容辨析与确定--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5
作者 郭跃辉 《语文教学通讯》 2022年第38期56-58,共3页
说明文教学一般是围绕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展开,但在具体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知识与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有具体的分析、理解与接受过程。以“母文本系统还原”为切入点,将教材文本与原初文本进行对比,通过辨... 说明文教学一般是围绕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展开,但在具体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知识与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有具体的分析、理解与接受过程。以“母文本系统还原”为切入点,将教材文本与原初文本进行对比,通过辨析词句差异,把握说明文教学内容,并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呈现,能够提升说明文教学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 文本系统还原 说明对象 《大自然的语言》
下载PDF
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还原法的运用
6
作者 赵红娟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年第41期0126-0128,共3页
“文本细读” 指的是细致剖析阅读内容, 以免阅读空泛, 从细节着手。 “文本细读还原法” 主要是指去除主观创造的部分并分析 “原生态” 的艺术形象, 对还原前后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 揭示差异, 使阅读理解能深入文本, 不受主观感想与... “文本细读” 指的是细致剖析阅读内容, 以免阅读空泛, 从细节着手。 “文本细读还原法” 主要是指去除主观创造的部分并分析 “原生态” 的艺术形象, 对还原前后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 揭示差异, 使阅读理解能深入文本, 不受主观感想与印象的干扰,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还原法进行文本细读成为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还原法的运用方略, 以期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还原
下载PDF
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举象思维
7
作者 傅登顺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第6期41-44,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当中的五个环节中构思是写作转折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出在指导乏术。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举象思维是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当中的五个环节中构思是写作转折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出在指导乏术。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举象思维是指导学生构思重器:首先,明确举象思维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读写结合中习得举象思维方法;最后,写作实践中历练举象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象思维 文本还原 写作教学策略
下载PDF
还其本原——《论语本原》的特点与贡献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全修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12,56,共10页
黄瑞云先生《论语本原》最本质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原",即还《论语》文本之原,还《论语》字词句章含义之原,还《论语》语言环境之原。本文从还原的必要、还原的内容、还原的方法、还原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几个方... 黄瑞云先生《论语本原》最本质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原",即还《论语》文本之原,还《论语》字词句章含义之原,还《论语》语言环境之原。本文从还原的必要、还原的内容、还原的方法、还原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 还原文本 还原字词句章含义 还原语境
下载PDF
辩课:质疑与反驳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谢金梅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第9期7-9,共3页
质疑与反驳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容范畴,培养学生质疑与反驳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在具有文本解读性质的辩课模式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反驳能力的路径有很多,但从文本主题、还原文本和知人论世的角度可... 质疑与反驳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容范畴,培养学生质疑与反驳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在具有文本解读性质的辩课模式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反驳能力的路径有很多,但从文本主题、还原文本和知人论世的角度可以有效解决在辩课过程中提高学生质疑与反驳质量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课 质疑与反驳能力 文本主题 还原文本 知人论世
下载PDF
从《哲学树》到“哲学树”: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解读途径研究
10
作者 张鹏 韩锋 杜爽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63,共6页
“关联性文化景观”中“自然元素”与其“非物质要素”的结合方式因高度抽象的表达及多样的意义生成背景,其阐释途径的合理解读具有复杂性,对之进行解读是揭示“关联性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荣格《哲学... “关联性文化景观”中“自然元素”与其“非物质要素”的结合方式因高度抽象的表达及多样的意义生成背景,其阐释途径的合理解读具有复杂性,对之进行解读是揭示“关联性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荣格《哲学树》中的11幅心理绘画“树原型”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总结普适性的“还原性文本”,分析其叙事文本、意指作用、隐喻关系;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人类视野中宏大的“世界树原型象征”,通过文化升华后的“原型象征”进一步阐释人类对“自然元素”的意义加工和修饰;最终得以形成超越“自然元素”单纯本体的“哲学树”。并以此建构理解“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途径,指出人类通过意识形态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元素”印刻在“还原性文本”中的方式,具象化“非物质要素”与“自然元素”动态呈现关系在“关联性文化景观”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为解读其他“关联性文化景观”原型象征的诸多意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关联性文化景观 树原型 原型象征 还原文本 自然与文化关联性 心理绘画 符号学
下载PDF
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的现状与反思
11
作者 郭勇 《新校园(中旬刊)》 2013年第11期166-166,188,共2页
有感情朗读是对小学生朗读的根本要求,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在大力抓朗读,学生却不喜欢朗读,尤其不喜欢有感情地朗读。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准确定位和把握“有感情朗读”的概念。
关键词 有感情朗读 熟读 还原文本
下载PDF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应用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安平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第20期159-160,共2页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照教材为学生传授知识,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想法,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阅读兴趣,文本细读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分析阅读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照教材为学生传授知识,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想法,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阅读兴趣,文本细读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分析阅读文本,提升语文素养,对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文本细读应用价值,并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一份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本细读 文本还原
原文传递
文学中的真理与审美精神困境(下)——德里达“文学”观念解读与批判
13
作者 戴登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126,共6页
有关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思想的研究,国内学界目前大多还停留在“文本内容”转述的层面。本文则从作者所提出的“文本还原”与“问题反思”、“交互发生”的思想史解读立场出发,通过对德里达的“文学”观念的解读与... 有关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思想的研究,国内学界目前大多还停留在“文本内容”转述的层面。本文则从作者所提出的“文本还原”与“问题反思”、“交互发生”的思想史解读立场出发,通过对德里达的“文学”观念的解读与批判,在思想史的层面上对究竟“何谓文学”这一问题做了一个“重构”性的实践。文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文学由其发生性要素与结构性要素所构成的奇特“建制”;对于这一建制的“奇特性”,第二部分从思想史的立场重新作了初步的分析;这一分析与第三部分的解读构成了一个“互文”性的参照,从而使得文章在第四部分揭示出,文学这一“唤醒自我与他者共同在世的隐秘关联”的触媒之“触媒性”,以及其对当代人类精神困境的支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文本还原 问题反思 交互发生
原文传递
手绘意境,渐入“画”境——《荷塘月色》写景片断教学案例
14
作者 秦杰 《明日风尚》 2018年第19期102-102,共1页
从文本出发,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手绘意境,用自己的语言将手绘意境的构思表达出来。在加工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了语言逻辑的还原加工,画境绘制成功,再次还原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循环过程。学生们在动... 从文本出发,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手绘意境,用自己的语言将手绘意境的构思表达出来。在加工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了语言逻辑的还原加工,画境绘制成功,再次还原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循环过程。学生们在动眼、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将文本加工过三遍,如此一来,即形成了语言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画境 文本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