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战国“文武分职说”质疑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马丁
-
机构
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1995年第5期88-89,92,共3页
-
文摘
战国“文武分职说”质疑马丁马丁,男,1958年生,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尉缭子·原官篇》尝言:“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六韬·文韬·武韬·举贤》亦云:“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其他诸如《韩非子》等文献典籍也有类似说法、就是指在中央...
-
关键词
文武分职
职官制度
战国时期
史记
文职人员
“相”
战国策
公元前
《汉书·刑法志》
春申君
-
分类号
D691.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魏晋南北朝文武分途的基础性研究——几个概念的辨析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陈奕玲
-
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唐都学刊》
2012年第1期59-72,共14页
-
文摘
从文武官职的角度看,"军将"、"武臣"、"武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用来泛指军事行动中的各级统帅,多与地方行政官职构成文武之别,但"军将"一词北魏后内涵有所扩展,亦指中央与地方军队的统帅。"文官"与"武官"之称从东汉开始普及,主要用以区分中央官职。两汉存在"文吏"与"武吏"的对举,所指侧重地方的基层吏员集团。从文武群体的角度来看,汉代以后,从军队出身、以武功扬名者渐渐被视为一个群体,该群体常被称作"武士"、"武夫"、"武人"、"武将",他们多具有善战强悍、学识浅薄、不闲吏职等比较固定的特征。文人群体常被称为"文吏"、"儒生"、"文士"、"文人"、"学士",尽管诸词所指人群掌握的知识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和武人群体相区别,强调其不长武事的特征。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武分职
文武人群
-
Keywords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divis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officials
military and civilian groups
-
分类号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浅论先秦时期世官制向职官制演进的历史特征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李明
-
机构
武警西宁指挥学校马列教研室
-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2,24,共3页
-
文摘
通过检索先秦史料,探讨这一历史时期世官制向职官制演进的历史特征。
-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世官制
职官制
宗法血缘关系
文武分职
-
分类号
K22
[历史地理—中国史]
D691.4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秦庶长考
被引量:4
- 4
-
-
作者
刘芮方
-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古代文明》
CSSCI
2010年第3期74-80,共7页
-
基金
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度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爵制与周代等级社会”成果,项目批准号:09SSXT112
-
文摘
庶长为先秦时期秦国所独有的官爵称呼。与左庶长、右庶长这些明确为爵称不同的是,庶长自出现至昭襄王初年,均为官称,且与晋国“公族大夫”类似,多为宗室之人担任。孝公前,庶长一度把握秦国大权,操纵国内君位继承。孝公时,秦王开始任用异姓削弱庶长权力。惠文王四年秦国设相,文武分职,庶长逐渐沦为单纯的军事统领。昭襄王初年,庶长被“将”代替,从秦职官序列中消失。庶长地位的迁移,体现秦官制及君权演变的趋势。
-
关键词
庶长
官称
宗室
大良造
庶长
文武分职
-
Keywords
Shuzhang position title state Qin
-
分类号
K23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先秦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趋势
- 5
-
-
作者
黄朴民
-
机构
军事科学院
-
出处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36-43,共8页
-
文摘
政治文明,其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指与社会生活发展基本一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有关指导政治实践活动的理论、观念的更新.每个时期的政治文明发展有其符合历史与逻辑的主导趋势,它规定着当时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对它的认识和分析,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当时历史社会的基本状况,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揭示政治活动的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原始民主
商代王权
主导趋势
秦政
神权政治
文武分职
文明发展
政治文明
职官制度
卿大夫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张仪、司马错伐巴蜀考
- 6
-
-
作者
王保国
-
机构
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7-7,共1页
-
-
关键词
司马迁
张仪
巴蜀
司马氏
伐蜀
文武分职
《国策》
《华阳国志》
《谏逐客书》
《太史公自序》
-
分类号
K23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试论春秋军事制度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徐勇
黄朴民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教学杂志社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
-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4期65-69,共5页
-
文摘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至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史称东周时代。以前453年为界(这一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东周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期不同于西周的主要特点是“王室衰微”,“政由方伯”,周天子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各封国的控制。诸侯间竞相争霸,干戈迭起。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与之相适应,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制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拟就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基本特点作扼要的阐述。
-
关键词
军事制度
春秋时期
诸侯国
军队
步兵
文武分职
基本特点
兵种
春秋前期
国君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