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窟寺考古与美术学研究的互鉴——《文殊山石窟研究》评介
1
作者 刘丹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0,共7页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藏族乡所在的嘉峪山中,这里地处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北麓,周边与青海省以及酒泉、玉门、嘉峪关市等地接壤。文殊山石窟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时期,经过魏、晋时期的建设修缮,到唐、宋时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藏族乡所在的嘉峪山中,这里地处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北麓,周边与青海省以及酒泉、玉门、嘉峪关市等地接壤。文殊山石窟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时期,经过魏、晋时期的建设修缮,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名扬四方。文殊寺,藏语称“嘉木样贡巴”,汉语即“文殊大寺”之意,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据《安多政教史》载,文殊菩萨曾显灵于此,故名为“文殊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多政教史 文殊菩萨 嘉木样 文殊山 甘肃省张掖市 晋明帝 石窟寺 祁连北麓
下载PDF
文殊山石窟西夏《水月观音图》与《摩利支天图》考释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小刚 郭俊叶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5,共8页
文殊山石窟群后山古佛洞中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两幅《水月观音图》,在其中一幅《水月观音图》中还绘制了《玄奘取经图》的小画面,它们与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中发现的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及《玄奘取经图》具有基本相同的形... 文殊山石窟群后山古佛洞中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两幅《水月观音图》,在其中一幅《水月观音图》中还绘制了《玄奘取经图》的小画面,它们与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中发现的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及《玄奘取经图》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古佛洞中还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一幅《摩利支天图》,类似题材也曾发现于敦煌与黑水城等地出土的艺术品之中。这几幅图像为研究西夏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艺术 文殊山石窟 水月观音 玄奘取经图 摩利支天
下载PDF
文殊山万佛洞西夏说献疑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富学 《西夏研究》 2015年第1期25-33,共9页
文殊山万佛洞一般被推定为西夏洞窟,首要证据是窟内上师像与瓜州榆林窟第29窟西夏国师像非常近似,尤其是二者所佩戴的莲花帽。这种莲花帽不惟西夏有,元明清宁玛派上师同样佩戴,不足为证。值得注意的是,西夏僧俗着装均右衽,而万佛洞上师... 文殊山万佛洞一般被推定为西夏洞窟,首要证据是窟内上师像与瓜州榆林窟第29窟西夏国师像非常近似,尤其是二者所佩戴的莲花帽。这种莲花帽不惟西夏有,元明清宁玛派上师同样佩戴,不足为证。值得注意的是,西夏僧俗着装均右衽,而万佛洞上师却为左衽,全然不同。元《重修文殊寺碑》记北魏、元代对文殊山的修葺,而全然不及西夏。文殊山石窟的基本规模大致就是在元朝后期豳王家族统辖河西时期底定的,万佛洞今存壁画应为元代遗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山万佛洞 西夏 蒙古豳王 上师像 敦煌石窟
下载PDF
文殊山石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29-37,共9页
文殊山石窟群现存窟龛计有百余,损毁严重,其中比较重要者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自上世纪50年代史岩先生第一次实地考察之后,才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如张宝玺、杨益民、唐晓军、... 文殊山石窟群现存窟龛计有百余,损毁严重,其中比较重要者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自上世纪50年代史岩先生第一次实地考察之后,才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如张宝玺、杨益民、唐晓军、井上豪、杨富学、施爱民、张小刚、郭俊叶等学者对文殊山石窟创建的年代、分期、洞窟形制等方面作过研究,成就不菲,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有的相近,有的截然相反。对这些学术成就进行总结,以观目前研究之得失,有助于文殊山石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山 万佛洞 藏传佛教 西夏 裕固族
下载PDF
酒泉文殊山万佛洞西夏四角天王图像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甜 《西夏学》 CSSCI 2017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文殊山万佛洞窟顶四角西夏时期重绘四天王图像,遗憾的是西南角天王已脱落。但从其余三幅天王图像足以看出,其构图新颖样式独特,勾线与晕染技艺娴熟,是同类题材中较为珍贵的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西夏艺术继承中原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更重... 文殊山万佛洞窟顶四角西夏时期重绘四天王图像,遗憾的是西南角天王已脱落。但从其余三幅天王图像足以看出,其构图新颖样式独特,勾线与晕染技艺娴熟,是同类题材中较为珍贵的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西夏艺术继承中原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与敦煌曹氏归义军时期部分新建洞窟中所绘四天王图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万佛洞窟顶四角天王像线描和淡彩的绘画风格受中原绘画传统的影响更多,更加强化了它的世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山万佛洞 西夏 窟顶四角天王 图像
下载PDF
文殊山石窟万佛洞西夏壁画 被引量:8
6
作者 施爱民 《文物世界》 2003年第1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文殊山石窟 万佛洞 壁画 西夏时期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文殊山万佛洞与北庭西大寺《弥勒上生经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江 《西夏学》 2020年第1期305-335,共31页
甘肃文殊山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壁画内容依据沮渠京声所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绘制。论文通过其与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西大寺《弥勒上生经变》的比较,认为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的图像绘制粉本有可能来源于北庭西大寺,且... 甘肃文殊山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壁画内容依据沮渠京声所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绘制。论文通过其与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西大寺《弥勒上生经变》的比较,认为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的图像绘制粉本有可能来源于北庭西大寺,且绘制时间可能在西夏乾祐二十年(1189年)之后。由此论证西夏与回鹘的弥勒信仰存在着继承关系。文殊山万佛洞石窟艺术一方面继承了敦煌唐宋石窟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高昌回鹘石窟艺术的影响,并结合其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自成体系。《弥勒上生经变》图像一方面体现了弥勒信仰在这一时期的延续,同时,也说明了文殊山石窟的佛教艺术对高昌回鹘佛教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两地文化的频繁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山万佛洞 北庭西大寺 弥勒上生经变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文殊山石窟壁画中建筑图像解析
8
作者 徐锦玲 《天工》 2022年第29期21-23,共3页
文殊山石窟作为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众多石窟中的一个,其历史文化价值深厚。文殊山石窟现存的壁画中多处出现建筑图像,这些建筑图像涉及宗教建筑、世俗建筑等,从侧面反映了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佛教艺术的变化过程。通过梳理文殊山石窟中... 文殊山石窟作为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众多石窟中的一个,其历史文化价值深厚。文殊山石窟现存的壁画中多处出现建筑图像,这些建筑图像涉及宗教建筑、世俗建筑等,从侧面反映了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佛教艺术的变化过程。通过梳理文殊山石窟中部分建筑图像,为之后研究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石窟壁画中建筑图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建筑图样 石窟寺壁画 文殊山
下载PDF
文殊山万佛洞佛教故事画的艺术风格与宗教意涵
9
作者 李晓凤 《西夏学》 2022年第1期221-236,共16页
万佛洞位于文殊山石窟前山区,开凿于北魏,西夏重修,位于东、西、北壁下部的佛教故事画是该窟独特的壁画题材。就画面内容而言,与敦煌石窟所见佛教故事画主题基本一致,但在画面中仅突出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不同于敦煌石窟所见长卷式构图... 万佛洞位于文殊山石窟前山区,开凿于北魏,西夏重修,位于东、西、北壁下部的佛教故事画是该窟独特的壁画题材。就画面内容而言,与敦煌石窟所见佛教故事画主题基本一致,但在画面中仅突出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不同于敦煌石窟所见长卷式构图和屏风画。从艺术风格来看,其又借鉴了中原北宋佛寺壁画故事画的布局方式和绘画风格,并加入了不少宋代文人画中的绘画元素。然而,该窟佛教故事画又不见北宋中原佛画细密、繁缛的盛大场面,仅仅突出表现人物、建筑等,与西夏佛经版画的创作方式与画面构图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西夏本土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作。从整个洞窟来看,突然出现这一时期罕见的佛教故事画,极有可能与该窟洞窟形制与底层原作壁画的内容和布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文殊山石窟万佛洞 佛教故事画 艺术风格 宗教内涵
下载PDF
宗教文化的圣境 记甘肃省张掖市文殊山石窟
10
作者 俞春荣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2-93,共2页
一文殊山原名嘉峪山,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境内。全山峰峦叠嶂,巍峨峻险,林泉秀美,涧壑寂寥,宛如一条巨龙盘卧于祁连山麓。据《肃州县志》记载:文殊山石窟位于“城西南三十里的山峡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 一文殊山原名嘉峪山,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境内。全山峰峦叠嶂,巍峨峻险,林泉秀美,涧壑寂寥,宛如一条巨龙盘卧于祁连山麓。据《肃州县志》记载:文殊山石窟位于“城西南三十里的山峡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旧称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据《晋书·宋纤传》记载,东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6),敦煌人宋纤游学酒泉,见文殊山有山川林木之胜,峡谷流泉之美,欣然留住,并依崖凿壁修石窟,建草堂,隐居于此,苦研经史,著书立说,数十年间,共教授弟子二千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山 嘉峪 甘肃省张掖市 晋明帝 小西天 峰峦叠嶂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三十里
原文传递
文殊山石窟
11
《中文信息(行游数码)》 2008年第5期118-118,共1页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401-433年)。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贩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401-433年)。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贩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裕固族 甘肃省 中心柱 公里 洞窟 文殊山石窟
原文传递
渔家傲·文殊山咏
12
作者 盛万友 《北方作家》 2012年第6期67-67,共1页
文殊山乃祁连山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全长六十华里。昔为河西九大石窟寺之一。自公元四世纪中叶开凿修建以来,历一千六百余年,是佛道两家著名聚会修炼的地方。晋书《张骏传》及《十六国春秋》载:东晋康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酒泉太守马... 文殊山乃祁连山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全长六十华里。昔为河西九大石窟寺之一。自公元四世纪中叶开凿修建以来,历一千六百余年,是佛道两家著名聚会修炼的地方。晋书《张骏传》及《十六国春秋》载:东晋康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酒泉太守马岁曾上书朝廷:"酒泉南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山 拈花微笑 以心传心 十六国春秋 迦叶佛 空碧 花果园 晋康帝 破颜微笑
原文传递
寄情天梯山石窟
13
作者 赵旭峰 《中国画画刊》 2016年第4期72-79,共8页
古洞窟壁画艺术,是中国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中国画界对它的研究还是十分薄弱而多缺憾。由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古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古洞窟壁画艺术再次引起美术界的高度关注。西域古洞窟壁画,是“一带一路”文化... 古洞窟壁画艺术,是中国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中国画界对它的研究还是十分薄弱而多缺憾。由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古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古洞窟壁画艺术再次引起美术界的高度关注。西域古洞窟壁画,是“一带一路”文化意义的美术呈现。最近,我历时两个月对西域古洞窟壁画艺术进行了几乎是全覆盖的准深度考察。亲临百余个古洞窟,并与洞窟的守护一研究者进行了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梯石窟 君直 武威市凉州区 译经 弘法 中心柱 马蹄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法苑珠林 文殊山
下载PDF
《马蹄寺石窟群汉传佛教图像研究》评介
14
作者 秦春梅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7-220,共4页
临松薤谷地近张掖,千百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景怡人的自然环境,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东晋儒学大师郭瑀在此讲学,弟子千人;佛教传入之后,这里又创建了梵宫殿宇,也就是今天的马蹄寺石窟群。宿白先生曾经根据石窟群中的金塔寺石窟,... 临松薤谷地近张掖,千百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景怡人的自然环境,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东晋儒学大师郭瑀在此讲学,弟子千人;佛教传入之后,这里又创建了梵宫殿宇,也就是今天的马蹄寺石窟群。宿白先生曾经根据石窟群中的金塔寺石窟,连同酒泉文殊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北凉石塔,提出著名的“凉州模式”这个概念。因此,在甘肃石窟中,它远不及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的规模,但是却因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备受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寺石窟群 麦积石窟 炳灵寺石窟 文殊山 金塔寺石窟 学术研究价值 宿白 文人雅士
下载PDF
古代瑰宝的现代命运——西北五省艺术遗址考察见闻
15
作者 梁江 《艺术探索》 1992年第2期45-53,共9页
艺术史研究在当今已非一个寂寞冷落的学科,尤其是中国美术几千年的发展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学者和青年艺术家的注意,即使在大洋彼岸遥远的美国,中国学者也不难碰见对中国美术富于热忱,颇有研究的同行。 人们关注着艺术史。然而,... 艺术史研究在当今已非一个寂寞冷落的学科,尤其是中国美术几千年的发展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学者和青年艺术家的注意,即使在大洋彼岸遥远的美国,中国学者也不难碰见对中国美术富于热忱,颇有研究的同行。 人们关注着艺术史。然而,真正的艺术史却不在书本上。它在山洞,在石崖,在墙壁,在墓室,在博物馆的库房或收藏家的橱柜,也可能还在野岭荒原中乏人问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西北五省 石崖 西安城墙 古代陶器 炳灵寺 克孜尔 文殊山 小村落 杂花生树
下载PDF
Q什么是石窟造像艺术中的“凉州模式”?
16
《艺术品鉴》 2023年第8期174-174,共1页
A:1986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一文,正式提出了“凉州模式”。他综合武威天梯山石窟第一窟、第四窟,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的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石窟等考古... A:1986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一文,正式提出了“凉州模式”。他综合武威天梯山石窟第一窟、第四窟,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的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石窟等考古资料基础上,认为在新疆以东地区存在一种早期佛教造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梯石窟 石窟造像 文殊山 宿白 北凉石塔 著名考古学家 金塔寺 吐鲁番
原文传递
东千佛洞西夏石窟艺术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宝玺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1-94,57,共15页
东千佛洞位于甘肃省安西县东南70公里,长山子北麓,距隋唐军事重镇锁阳城不远,创建于西夏晚期。西夏崇奉佛教,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旱峡石窟,肃北五个庙、酒泉文殊山、永昌圣容寺和武成天梯山等处石窟都留下了西夏人修建的遗迹。... 东千佛洞位于甘肃省安西县东南70公里,长山子北麓,距隋唐军事重镇锁阳城不远,创建于西夏晚期。西夏崇奉佛教,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旱峡石窟,肃北五个庙、酒泉文殊山、永昌圣容寺和武成天梯山等处石窟都留下了西夏人修建的遗迹。伹其中大量的仅是利用前代现成的洞窟修补塑像与重绘壁画,至于西夏新建的洞窟,除在榆林窟存有数例外,只有安西东千佛洞是仅见的西夏创建的石窟群,其窟形及壁画的内容、布局均有创新。因此东千佛洞的发现,对于研究西夏佛教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石窟艺术 圣容寺 文殊山 军事重镇 佛教艺术 曼茶罗 中心柱 天梯
原文传递
陇原放歌
18
作者 杨克勤 《档案》 2016年第2期62-63,共2页
势倚祁连,臂挂黑山,迤逦长城。看丝绸古道,烽烟殄灭;垣墙新堞,关塞镌铭。带绾峰峦,气融江海,赶月追云五岳惊。边陲险,赖雄关百尺,骁将屯营。
关键词 悬臂长城 文殊山 沁园春 屯营 水调歌头 五泉 风入松 苏幕遮 乌龙探海 秋霜
原文传递
“高善穆”石造像塔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冬 《文物天地》 2015年第4期41-42,共2页
公元397年,沮渠蒙逊在甘肃河西建了北凉,次年李暠建立了西凉。沮渠蒙逊先踞张掖,411年据有姑臧(今武威),乃迁都姑臧。421年蒙逊灭西凉,完全控制了河西。北凉控制范围大,社会比较稳定,交通西域各城邦,且统治者崇尚佛教。因此,在439年北... 公元397年,沮渠蒙逊在甘肃河西建了北凉,次年李暠建立了西凉。沮渠蒙逊先踞张掖,411年据有姑臧(今武威),乃迁都姑臧。421年蒙逊灭西凉,完全控制了河西。北凉控制范围大,社会比较稳定,交通西域各城邦,且统治者崇尚佛教。因此,在439年北凉灭亡前的43年中,北凉佛教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曾成为北部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文化的发达主要表现在石窟的开凿和寺塔的兴起。河西一带遗存至今的石窟不下数十处,其中一部分为北凉时开凿。现存武威市境内城东南50公里的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就开凿于此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沮渠蒙逊 造像塔 姑臧 佛教史 社会比较 李暠 中国佛教文化 圆拱龛 文殊山 甘肃河西
原文传递
丝路明灯石窟寺
20
作者 任平山 《中华文化画报》 2008年第5期98-103,共6页
道路永远属于行人,但行程又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条件所制约,故由汉地通往西域的道路在公元前2世纪变得重要,博望侯张骞应居首功。
关键词 博望侯 文殊山 炳灵寺 克孜尔 胡商 中心柱 晕染法 佛教艺术 库车 西千佛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