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物及象:“文物IP”影像表达的文化逻辑
1
作者 恽彩锋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45,共7页
文物作为中华文明繁衍生息的物质存证,不仅携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藏蓄着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启示当下的现代文化价值。从博物馆中静观的文物,到文物成为传统文化IP被影像反复表达,其背后遵循的是“由物及象... 文物作为中华文明繁衍生息的物质存证,不仅携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藏蓄着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启示当下的现代文化价值。从博物馆中静观的文物,到文物成为传统文化IP被影像反复表达,其背后遵循的是“由物及象”的三层转化关系,即作为历史的文物与国家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作为情感的文物与民族认同意象之间的关系、作为审美对象的文物与视听艺术影像之间的关系。这三层关系,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文物IP影像表达的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ip 影像表达 文化逻辑 民族认同
下载PDF
“文物IP+在地非遗”驱动乡村振兴的设计实践研究
2
作者 皮永生 夏如松 彭琬棠 《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乡村地域富集非遗资源,非遗具有产业、文化两大属性,创新设计活化非遗能够有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遗如何活化并融入当下生活?文物IP的桥梁作用能够让非遗活化成为“博物馆文创”,进而融入“国潮热”。本研究以“文物IP+在地非遗... 乡村地域富集非遗资源,非遗具有产业、文化两大属性,创新设计活化非遗能够有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遗如何活化并融入当下生活?文物IP的桥梁作用能够让非遗活化成为“博物馆文创”,进而融入“国潮热”。本研究以“文物IP+在地非遗”为主题,聚焦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携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充分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物IP+非遗农产品”“文物IP+非遗手工艺”“文物IP+非遗产业”的融合,创新设计实践,形成“文物IP+在地非遗”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创新引领过程中,为“在地非遗”转换实践增加“在地文物”“数据”“体验”等元素,进行融入数字经济尝试,培养在地创新人才;促进乡村产业与文化振兴,带动乡村组织、人才、生态振兴等,为非遗促进乡建的相关设计实践提供新思路和新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ip 在地非遗 乡村振兴 设计实践
原文传递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感知度提升策略研究——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席岳婷 邓斌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6-75,共10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遗产地保护与传承领域日趋成熟的模式,是公众感知享用的重要场所,阐释与展示则是合理引导公众感知、欣赏并保护遗产地的重要技术手段,两个概念并举强调从过去单纯注重遗址形态和价值的拓展到遗产地精神的挖掘,并进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遗产地保护与传承领域日趋成熟的模式,是公众感知享用的重要场所,阐释与展示则是合理引导公众感知、欣赏并保护遗产地的重要技术手段,两个概念并举强调从过去单纯注重遗址形态和价值的拓展到遗产地精神的挖掘,并进而重视公众的感知及参与。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公众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知特点及规律。研究发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科研、游憩和教育功能虽得到有效发挥,但因阐释与展示的不足而导致公众感知遗产地核心价值的效果不佳;基于此,从“点-线-面-场”的逻辑关系提出构建阐释与展示主题框架、设置多维游憩线路丰富阐释与展示形式、架构复合型阐释与展示系统、创新阐释与展示传播方式等策略,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感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与展示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公众感知 公众需求 遗产地精神 场所理论 文物i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