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范晔文笔说及其渊源
1
作者 郭雪峰 《黄山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7-70,共4页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晔 文学观念 文笔说 渊源
下载PDF
从“笔”之病犯论南朝“文笔说” 被引量:4
2
作者 唐芸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8-93,共6页
关于"文笔说"的讨论至今已延续良久。人们一直关注于其在文体分类中的作用。在《文镜秘府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笔"亦存在病犯,强调句中宫商和谐,且句末不押韵。由此我们得出,"文""笔"之分,应... 关于"文笔说"的讨论至今已延续良久。人们一直关注于其在文体分类中的作用。在《文镜秘府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笔"亦存在病犯,强调句中宫商和谐,且句末不押韵。由此我们得出,"文""笔"之分,应该是骈体的写作方式在南朝时流行的体现。唐代"文笔"说的式微也与骈体的衰落有关。从这则材料还可以看出南朝人对声律的重视和探索,但这并不足以构成"纯文学"观念形成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笔 病犯 文镜秘府论 骈体
下载PDF
清代中期的“文笔说”:产生、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奕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116,共5页
阮元的“文笔说”是清代文论中重要的一种,以往研究者只是孤立地看待它,而忽视了它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源流。本文从汉宋之争和骈文运动的双重背景上考察此说提出的原因,认为阮元的“文笔说”并非直接承袭南朝人,而是从凌廷堪、汪中两人的... 阮元的“文笔说”是清代文论中重要的一种,以往研究者只是孤立地看待它,而忽视了它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源流。本文从汉宋之争和骈文运动的双重背景上考察此说提出的原因,认为阮元的“文笔说”并非直接承袭南朝人,而是从凌廷堪、汪中两人的理论中继承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文笔说 凌廷堪 汪中 阮元 文笔说
原文传递
六朝目录学新变对文体辨析的消极影响——以“文笔说”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六朝时期四部分类法的逐步确立,对于文学发展而言其影响并非全然是积极的,将文体辨析限制在集部内部进行,反不能产生较为纯粹的文学观念。以当时最能体现文学独立意向的文笔说为例,文笔之分自始即在四部分类的前提下进行,但到了南朝时期... 六朝时期四部分类法的逐步确立,对于文学发展而言其影响并非全然是积极的,将文体辨析限制在集部内部进行,反不能产生较为纯粹的文学观念。以当时最能体现文学独立意向的文笔说为例,文笔之分自始即在四部分类的前提下进行,但到了南朝时期,随着文学批评的不断深入,文笔论者开始本于自己的文学观念而此一前提有所突破,但终未能完全舍弃。二者间的矛盾,使得各家的文笔理论均不能贯彻到底,从而无法产生更为纯粹的文学观念。四部分类对文笔说存在此种影响的原因,是两汉以降文集创作的繁盛所导致的四部分类取代《七略》分类这一过程与文体辨析发展之间的同步性,而此种影响何以是消极的,则在于早期四部分类法实用色彩之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辨析 文笔说 四部分类 文学独立性
原文传递
简论魏晋南北朝“文笔”说
5
作者 罗孟冬 《湖湘论坛》 2005年第4期32-33,共2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体研究的鼎盛时期。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它对我国文体的发展,扩大文学的社会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笔说 起源 背景 作用 影响
下载PDF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与《文始》“孳乳”比较研究
6
作者 肖存昕 陈晓强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第4期52-63,127,共13页
“孳乳”是章太炎词源学的重要术语。《笔记》用“孳乳”系联的同源词共37组,其中与《文始》完全对应的有15组,部分对应的有12组,不对应的有6组,未见于《文始》的有4组。《文始》“于”族用“孳乳”系联的同源词共35组,其中与《笔记》... “孳乳”是章太炎词源学的重要术语。《笔记》用“孳乳”系联的同源词共37组,其中与《文始》完全对应的有15组,部分对应的有12组,不对应的有6组,未见于《文始》的有4组。《文始》“于”族用“孳乳”系联的同源词共35组,其中与《笔记》论述对应的有8组,未见于《笔记》的有27组。比较《笔记》《文始》中的“孳乳”,可以对“孳乳”的性质有深入认识,加深对《文始》及章太炎词源学思想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文解字》授课笔记 文始 孳乳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独立的审美探讨
7
作者 李旭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B12期15-17,共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开始独立,具体表现在文笔说的变迁、对文体特征进行探讨、文体分类趋细和永明声律论的创建这几个方面。文体独立的原因与魏晋时期审美意识的变化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和审美风尚的变迁。
关键词 文体独立 审美意识 文笔说 审美心理结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下载PDF
论萧绎的文学观
8
作者 袁慧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7期20-21,共2页
梁元帝萧绎现存诗歌123首,他在文学理论上对传统的“文笔说”作了新的阐释,丰富了“文”的内涵;审美上主张“中和之美”,继承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关键词 萧绎 文学观 文笔说 中和之美
下载PDF
“文笔”说演变论析
9
作者 卿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0-184,共5页
"文笔"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文笔"之名的出现虽然迟至晋宋以后,但是其理论源头尚可追溯到东汉章帝时期。由"文笔"说产生之时起以迄魏晋六朝,"文笔"的内涵并不是恒定的,而是不... "文笔"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文笔"之名的出现虽然迟至晋宋以后,但是其理论源头尚可追溯到东汉章帝时期。由"文笔"说产生之时起以迄魏晋六朝,"文笔"的内涵并不是恒定的,而是不断演进、变化的,其内涵的每一次演变的背后,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以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和萧绎《金楼子.立言》为代表的"文笔"说理论,其内涵具有可沟通性,合二者而观之,方能展现六朝"文笔"说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笔 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
原文传递
散文
10
作者 曹鹏 《甘肃教育》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48-48,共1页
我国散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一些优秀作品至今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彩,而散文一词的出观却为时较晚。南北朝时,刘勰的"文笔说"将诗、骚、乐府、赋等称为"有韵之文",把诸子、论说等称之为"无韵之笔&qu... 我国散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一些优秀作品至今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彩,而散文一词的出观却为时较晚。南北朝时,刘勰的"文笔说"将诗、骚、乐府、赋等称为"有韵之文",把诸子、论说等称之为"无韵之笔"。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给散文的概念增加了一个新的含义,即就是骈偶相对之散体。不讨是刘勰的文笔说,还是韩柳的古文,同古代所通常使用的文章概念之含义基本相同。古代散文一词是混杂在笼统的文章概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笔说 林慧文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之“文笔"说
11
作者 罗孟冬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体研究的鼎盛时期。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它对我国文体的发展,扩大文学的社会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笔说 起源 背景 作用 影响
原文传递
“韵”字重释与文学观念的流转——六朝文笔之辨在晚清民国 被引量:4
12
作者 成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4-182,共9页
六朝文笔之辨,在晚清民国引发相当数量讨论。清季民初,这话题为骈文派所发挥,持以抑制散体,同时又回应时代新风,持以抑制白话文学。然而文、笔分界线,究竟在脚韵还是平仄,终无定论。民国中后期,骈散之争消歇,这话题除了言文之争,又涉入... 六朝文笔之辨,在晚清民国引发相当数量讨论。清季民初,这话题为骈文派所发挥,持以抑制散体,同时又回应时代新风,持以抑制白话文学。然而文、笔分界线,究竟在脚韵还是平仄,终无定论。民国中后期,骈散之争消歇,这话题除了言文之争,又涉入纯杂文学之争。但论者逐渐达成共识,文、笔相分,端视脚韵而定。客观学术辨析与时兴文学观念交织,尽管偶有抵牾,大体仍以相互推动为主。这大约是中国文学树立为一门现代学科时的常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笔说 晚清民国 骈文 书面 纯文学
原文传递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古文化氤氲
13
作者 葉斌 付哲婷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155-162,共8页
这部《笔记》是新近出版的章太炎著作,除了语言文字研究,还散发出馥(?)的中国古代文化氤氲,书中运用陈寅恪所谓"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法,也是章氏学术超轶前代的重要方面。本文根据章氏的讲解,从文化故实、国医文化... 这部《笔记》是新近出版的章太炎著作,除了语言文字研究,还散发出馥(?)的中国古代文化氤氲,书中运用陈寅恪所谓"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法,也是章氏学术超轶前代的重要方面。本文根据章氏的讲解,从文化故实、国医文化、史前文化三方面,以这部《笔记》的古文化内容试作申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文笔 古文化
原文传递
论南朝至唐代“人文化成”文学观的流行历史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84,共13页
“人文化成”之说源于《周易》“文”说,具有原始美学的价值。在齐梁文学风气兴盛、文笔说流行的背景下,被刘勰及萧氏兄弟等人适时引入文学理论范畴,成为齐梁文学的基本原理。唐初诸史沿用齐梁文说,使此说更得以流行,成为初唐文论的常... “人文化成”之说源于《周易》“文”说,具有原始美学的价值。在齐梁文学风气兴盛、文笔说流行的背景下,被刘勰及萧氏兄弟等人适时引入文学理论范畴,成为齐梁文学的基本原理。唐初诸史沿用齐梁文说,使此说更得以流行,成为初唐文论的常调。但在初盛唐复古文学流行之后,其说逐渐淡出。传统评价,将此论仅视为对齐梁文学的批评观点、单纯从文学复古、重视教化的方面来阐述,并没有凸现从齐梁到唐代人文说流行的全部事实真相。“人文化成说”,至少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用其来缘饰上层的文治及其文学创作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化成 《周易》文 齐梁文笔说 初盛唐文论
原文传递
“韵”字重释与文学观念的流转
15
作者 成玮 《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1期110-112,共3页
文、笔之辨肇自六朝,后人偶或提及,但一直未见其重要。直至清中叶,经阮元浓墨渲染,持以介入骈散之争,方成为文论中一个显著话题。晚清民国以来,引发持续探讨。阮氏之说,关键在怎样解读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的一节议论.
关键词 杂文学 纯文学 文笔说 文韵 郭绍虞 文学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