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视界融合——后殖民语境下郭沫若文艺“民族形式”理论价值的重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小平 《郭沫若学刊》 2008年第2期39-43,共5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文艺"民族形式"问题其实质是要求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坚持本土化立场、民间立场。郭沫若先生所主张的文艺"民族形式"观点,以全球化视野,看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异质文本"...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文艺"民族形式"问题其实质是要求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坚持本土化立场、民间立场。郭沫若先生所主张的文艺"民族形式"观点,以全球化视野,看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异质文本"之间不停穿越,相互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过程。在当今这个存在着文化等级"、文化霸权"的后殖民语境下,既应该像郭沫若先生那样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坚持本土化的文化立场,更应该像他那样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襟,坚持"摄取西学,发明传统"的态度。唯有如此,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语境 文艺“民族形式”理论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视界融合
下载PDF
论文艺“民族形式”论争对古典白话小说价值的阐释与定位
2
作者 苏琴琴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19,共5页
20世纪40年代的文艺"民族形式"论争,以"抗日救国"为核心、"民众性"为导向,强调文艺作品要将国际主义的内容与民族形式结合,在形式上具备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此论争背景下,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价值被定... 20世纪40年代的文艺"民族形式"论争,以"抗日救国"为核心、"民众性"为导向,强调文艺作品要将国际主义的内容与民族形式结合,在形式上具备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此论争背景下,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价值被定位于形式价值,即在语言价值方面强调"口语化""方言化",在人物描写技法上强调"生动的民族性"。这与文学革命重估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价值定位迥然相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民族形式” 白话小说 语言价值 人物描写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引领 被引量:1
3
作者 漆调兰 马启民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115,共6页
目前学术界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文艺学研究领域。文艺"民族形式"论争不仅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领域一次较大规模、专业性的论争,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 目前学术界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文艺学研究领域。文艺"民族形式"论争不仅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领域一次较大规模、专业性的论争,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次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功引领了文艺"民族形式"论争,具体表现在:首次明确提出了"民族形式"新命题,全面组织和领导了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科学总结了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共产党 文艺“民族形式”论争 引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