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后期对文艺本质与职能的描述——《文艺与革命》及其他
1
作者 敖忠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8-61,共4页
鲁迅后期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文艺的本质与职能在认识上亦有发展。他认为单靠文艺不能完成社会革命的任务,文艺虽然有"宣传"的功能,但文艺固有的职能是"表现一民族的文化"。"革命文学"应当把&q... 鲁迅后期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文艺的本质与职能在认识上亦有发展。他认为单靠文艺不能完成社会革命的任务,文艺虽然有"宣传"的功能,但文艺固有的职能是"表现一民族的文化"。"革命文学"应当把"内容的充实"与"技巧的上达"有机地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艺与革命 革命文学” 内容与技巧
下载PDF
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看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
2
作者 郭佳薇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第2期123-128,共6页
自古以来,政治运动对文艺思潮的产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支撑。《讲话》发表前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存在着... 自古以来,政治运动对文艺思潮的产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支撑。《讲话》发表前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疏离现象。《讲话》剖析了民族危亡背景下文艺与革命应如何相处的问题。《讲话》发表后抗日根据地文艺的发展有了统一的遵循,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呈现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艺与革命 抗日根据地
下载PDF
重读鲁迅的《文艺与革命》(1928)——以冬芬的“来信”与鲁迅的“回信”为引发
3
作者 周晓平 《上海鲁迅研究》 2021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鲁迅的文艺思想,从他的整个人生来说是丰富而复杂的。文艺是用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宣泄人性的工具。它于社会而言,自然起到宣传效果。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切的,在中国特定的革命时代,文学与革命成为一对孪生兄弟。在战争时期,无产阶... 鲁迅的文艺思想,从他的整个人生来说是丰富而复杂的。文艺是用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宣泄人性的工具。它于社会而言,自然起到宣传效果。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切的,在中国特定的革命时代,文学与革命成为一对孪生兄弟。在战争时期,无产阶级左翼文学的高涨成为时代的潮流。1928年前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陷入空前低谷,为了保存力量,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也由公开转入地下。这个时候,"文艺"与"革命"变得相当的复杂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文学与革命 文学与政治 文艺思想 孪生兄弟 文艺与革命 宣传效果 革命失败
原文传递
由叶赛宁之死看鲁迅对革命文学的态度
4
作者 张娟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6-89,共4页
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鲁迅 叶赛宁 文艺与革命 知识分子
下载PDF
由叶赛宁之死看鲁迅对革命文学的态度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克勇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0年第1期56-58,共3页
关于革命与文学的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他时而以革命为本位,时而以文学为本位,思考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鲁迅... 关于革命与文学的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他时而以革命为本位,时而以文学为本位,思考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鲁迅认为自己就象叶赛宁一样并不是新时代的弄潮者,他属于旧的时代,在革命中扮演的就是叶赛宁式的悲喜剧角色,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以悲剧之结束昭示革命时代的到来。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叶赛宁 文艺与革命 知识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