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泛化论”的悖结与文艺审美论研究的现实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32,共5页
审美泛化论是当前文艺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它通过言说文艺审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的源流关系,将后者纳入文艺学的理论视域;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学难以应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需要转型走向文化研究。这种理论逻辑具有明显的... 审美泛化论是当前文艺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它通过言说文艺审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的源流关系,将后者纳入文艺学的理论视域;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学难以应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需要转型走向文化研究。这种理论逻辑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并暴露出当下文论研究中"审美"内涵的漂浮不定和"审美本质主义"的存在等突出问题,值得重视和检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泛化论 文艺 文艺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 文艺审美论
下载PDF
日常审美语境下人民性文艺符号建设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焦垣生 王哲 王新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8,共5页
指出在现代审美语境中,主体的审美感知不再囿于特定语境,而是扩散至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出现了审美客体与日常生活对象的交融与混杂;在此新语境中,以往特定审美环境中主体的感知就随即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主体逐渐对于美学感知丧失敏... 指出在现代审美语境中,主体的审美感知不再囿于特定语境,而是扩散至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出现了审美客体与日常生活对象的交融与混杂;在此新语境中,以往特定审美环境中主体的感知就随即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主体逐渐对于美学感知丧失敏感度,出现审美疲劳与审美麻痹;文艺人民性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也因此而受到了冲击,包括了自身的符号体系的能指的陈旧与泛滥、所指的内容陈旧与语境的固化这三个方面;为了确保这一主题在当下文艺创作中的坚持与贯彻,就需要从此三个方面入手予以发展改变,以避免文艺人民性的符号在当下语境中的失效,无力激发主体的审美感知,影响文艺作品的人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审美 人民性 文艺创作
下载PDF
人民是文艺审美的主体——对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美学理解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0,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是继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文献。本文从美学角度理解习近平同志讲话的精神内涵,认为讲话中提出的"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是继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文献。本文从美学角度理解习近平同志讲话的精神内涵,认为讲话中提出的"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是具有创新价值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提出,讲话中包含了这样几个美学观念:人民是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评判主体这三个美学观念。本文还对人民与文艺审美关系作了美学理论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民 文艺审美 创造主体 鉴赏家 评判者
下载PDF
日常审美·欲望狂欢·时尚拼贴——消费主义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及其功能悖论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俊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3-87,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的公众生活领域。随即,在文学艺术领域,一种以“消费”为内在“节点”的相关审美形式已经或者正在形成。论文以消费主义文化及其美学特征为学理依托,以中国90年代以来的文学艺术为研究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的公众生活领域。随即,在文学艺术领域,一种以“消费”为内在“节点”的相关审美形式已经或者正在形成。论文以消费主义文化及其美学特征为学理依托,以中国90年代以来的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艺审美特征——日常审美方式,欲望狂欢风格,时尚拼贴文本的“美学合理性”,及其人性诉求的弱化,文明价值底线的失守,艺术审美自律的缺失的“功能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文化 文艺审美特征 功能悖论
下载PDF
我们要创造最美好的人生——《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熹 傅其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王世德教授对于我国美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是我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于2013年出版。在四川大学举行的《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学术研讨会上,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对王世德教授的文艺美学... 王世德教授对于我国美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是我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于2013年出版。在四川大学举行的《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学术研讨会上,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对王世德教授的文艺美学思想、人才培养理念以及人格之美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王教授的"美"是一种"大美",是一种将生活、学问、人格与育人融为一体的"美",是他身体力行、热爱生活、钻研学问、献身学术的成功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 文艺美学 人才培养 人格美
下载PDF
美育的灵魂:文艺审美还是社会审美 被引量:3
6
作者 程勇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9-61,共3页
由于受西方美育观念特别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现当代美育基本上都是以文艺审美为中心,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处于边缘位置。虽然文艺审美能够重构人们的美学想象,促使人用最敏锐地感觉来感受生活,提高人的道德高度,但文艺审美自身潜... 由于受西方美育观念特别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现当代美育基本上都是以文艺审美为中心,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处于边缘位置。虽然文艺审美能够重构人们的美学想象,促使人用最敏锐地感觉来感受生活,提高人的道德高度,但文艺审美自身潜存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社会区隔作用以及略嫌严酷的审美主义特征也时常为人诟病。随着中国进入消费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不断审美化,审美逐渐成为人们建构自我生活的基本美学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下,美育有必要走出过去以文艺审美为核心的樊囿,重建社会审美维度,奠定社会审美在美育活动中的坚实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文艺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 社会审美
下载PDF
初盛唐文艺审美趋向——以刘希夷诗歌的接受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彭梅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63,共6页
初唐诗人刘希夷的诗歌在初、盛唐经历了由受冷落到被推崇的接受过程。初唐诗坛以及盛唐社会对刘诗的评价相差较大,这一现象恰体现了初盛唐文艺审美趣味演变的规律,即由典雅靡丽、贵族化向雅俗共赏、大众化演进。而刘希夷的诗歌也正是因... 初唐诗人刘希夷的诗歌在初、盛唐经历了由受冷落到被推崇的接受过程。初唐诗坛以及盛唐社会对刘诗的评价相差较大,这一现象恰体现了初盛唐文艺审美趣味演变的规律,即由典雅靡丽、贵族化向雅俗共赏、大众化演进。而刘希夷的诗歌也正是因为顺应了此发展趋势而得以在盛唐诗坛获得相应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审美 文学接受 刘希夷
下载PDF
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的审美价值观 被引量:2
8
作者 赖大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6-231,共6页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影响较大的审美价值观。事实上,文艺审美本性论,意味着文艺拒绝责任与使命,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既不能解释文艺的历史发展,更无法回应当今时代文艺的发展要求。审美快感论使审美学意义上的感性解放,被替换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使人的精神美感下降为动物式的官能快感。这不仅会造成审美本身的异化,同时也将导致人性的异化。文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一方面使文艺从精英回归大众,从艺术回归生活,在民间生活中获得生命力及消费市场;但另一方面,文艺审美也往往不得不屈从日常生活中审美消费的潮流,从而不断降低艺术审美的水准,消解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价值观 文艺审美本性论 审美快感论 审美日常生活化
下载PDF
格物致知:理学认识论与文艺审美观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畅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2期34-42,共9页
宋代文化中 ,儒、道、禅合流的趋势更为明显 ,士人的文化素养及精神结构也从单一向复合型发展。其中 ,理学思潮对文艺审美的影响不可低估。理学 ,是宋代兴起的以探究心性义理为主的新儒学 ,有较高的抽象思辨水平。“格物致知”,是理学... 宋代文化中 ,儒、道、禅合流的趋势更为明显 ,士人的文化素养及精神结构也从单一向复合型发展。其中 ,理学思潮对文艺审美的影响不可低估。理学 ,是宋代兴起的以探究心性义理为主的新儒学 ,有较高的抽象思辨水平。“格物致知”,是理学认识论的核心 ,其基本精神是从穷尽一事一物的细微之理入手 ,以求达到对儒家伦理道德真谛的把握。文学 ,从本质上来说 ,也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特殊认识方式。从认识论角度考察 ,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理学与文学 ,格物与观物 ,广义的格物态度与宋人诗家三昧 ,实有融会贯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格物致知 理这认识论 文艺审美 文学 观物态度 宋代 诗歌
下载PDF
文艺审美超越论要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南珊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1期119-121,共3页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审美超越 心灵自由 超越之美
下载PDF
论孔子真善美统一的文艺审美观 被引量:3
11
作者 寇养厚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62-68,共7页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孔子最重视“善”,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而这个“善”,正是孔子“仁”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文艺审美观中的体现.《论语》一书中出现“仁”字109次,其中有105次是指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孔子最重视“善”,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而这个“善”,正是孔子“仁”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文艺审美观中的体现.《论语》一书中出现“仁”字109次,其中有105次是指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的.“仁”的内容虽然相当宽泛,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但其核心内容却可由孔子回答其弟子的几次“问仁”的谈话中得知.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以下凡引《论语》中语,均只注篇名);仲弓问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审美 孔子 真善美统一 善为 文艺作品 “美” 《韶》乐 “真” 政治理想 《武》
下载PDF
诗意的和谐:文艺生态审美的构成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盖光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10,共6页
文艺生态审美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以系统整体化的思维品质,以艺术审美体验的生命情怀,感悟与深层次地体味人的生存魅力,建设性、诗意化地演替人类生态性生命存在的韵律。其中文艺生态赖以存在的条件是文艺的“自然”形态;... 文艺生态审美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以系统整体化的思维品质,以艺术审美体验的生命情怀,感悟与深层次地体味人的生存魅力,建设性、诗意化地演替人类生态性生命存在的韵律。其中文艺生态赖以存在的条件是文艺的“自然”形态;生态审美解析人的审美实践活动的生成,建构人的精神———心灵境界,消解人类活动中的对立与争斗,启悟人类朝向未来的优化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生态审美 文艺生态 生态审美 生态 自然生态
下载PDF
再论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希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78-82,共5页
城市民俗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关于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细致观察从乡村集市到城市广场逐渐发展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城市民俗文艺审美视野中的叫卖声,是城市民俗审美的风向标,时新的、已成和未成的城市民俗事象之... 城市民俗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关于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细致观察从乡村集市到城市广场逐渐发展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城市民俗文艺审美视野中的叫卖声,是城市民俗审美的风向标,时新的、已成和未成的城市民俗事象之价值取向等民俗样本,就会发现新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民俗事象 文艺审美
下载PDF
苏轼文艺审美理论六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詹杭伦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4-60,18,共8页
本文剖析六则苏轼提出的或加以新解的文艺审美命题,包括"辞达而已"、"从知到乐"、"随物赋形"、"反常合道"、"常形常理"、"跳开出场"等,可见出苏轼文艺审美理论思维的一些... 本文剖析六则苏轼提出的或加以新解的文艺审美命题,包括"辞达而已"、"从知到乐"、"随物赋形"、"反常合道"、"常形常理"、"跳开出场"等,可见出苏轼文艺审美理论思维的一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文艺审美 理论命题
下载PDF
文化诗学批评的成功实践——评蒋述卓《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文风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166-168,共3页
文化诗学批评是近几年来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影响下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有的批评家称之为'第三种批评'.什么是'文化诗学批评'?目前国内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王岳川就把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特征概括为三点:跨学... 文化诗学批评是近几年来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影响下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有的批评家称之为'第三种批评'.什么是'文化诗学批评'?目前国内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王岳川就把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特征概括为三点:跨学科研究性、文化的政治学属性、历史意识形态性①.童庆炳也认为,文化诗学是一种外部研究,是文学与文化的交叉研究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批评 蒋述卓 《宗教文艺审美创造》 文学批评方法
下载PDF
论翻译的创造性特征——由中国传统文艺审美说开去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红民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36-140,共5页
中国文艺审美历来注重神韵的传达,中国译论"神似说"实际上就是传统"神形论"的延续和引申。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调动审美情趣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经验的积累、投射和映照,情感的激发和移易,想象... 中国文艺审美历来注重神韵的传达,中国译论"神似说"实际上就是传统"神形论"的延续和引申。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调动审美情趣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经验的积累、投射和映照,情感的激发和移易,想象的驰骋,灵感的触发,妙悟的自得等。但这种创造必须有度,因为翻译受制于原文的思想、精神、气质、神韵乃至语言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 文艺审美 翻译 创造性
下载PDF
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的对象与形态的融合与同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晓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2-86,共5页
人类的审美活动和民俗活动在本质及产生根源上具有许多相同性和相似性,所以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的对象与形态之间具有融合性与同构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对象和形态的主客体统一性;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对象超... 人类的审美活动和民俗活动在本质及产生根源上具有许多相同性和相似性,所以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的对象与形态之间具有融合性与同构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对象和形态的主客体统一性;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对象超个体与超功利的共同性;文艺审美和民俗在语言形态上的共通性;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在心理上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审美 民俗活动 融合 同构
下载PDF
论翻译审美和文艺审美的异同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红民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59-63,共5页
翻译"神似"说源自中国传统的"神形"论,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总体上反映了翻译的客观规律和创造性,但是主观色彩较浓,因而存在非理性的成分。以"神似"说为基点,比较了翻译审美和文艺审美的异同,认... 翻译"神似"说源自中国传统的"神形"论,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总体上反映了翻译的客观规律和创造性,但是主观色彩较浓,因而存在非理性的成分。以"神似"说为基点,比较了翻译审美和文艺审美的异同,认为两者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翻译审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果"神似"审美观遭到误读或滥用,会给译文带来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似”说 翻译审美 文艺审美 比较
下载PDF
道学多朴玉 采琢得新器——读易小斌《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有感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俊男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53-154,共2页
先秦道家思想里有大量的精华被时间湮没,有待后人去发掘。《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一书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挖掘整理了先秦道家影响下的中国早期文艺审美思想,揭示出先秦道家在中国早期文艺审美思想生成中的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 《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 先秦道家 文艺审美思想
下载PDF
新四军文艺审美大众化理念成因、途径与启示
20
作者 李锋 叶美兰 +1 位作者 徐成 曾凡云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文艺审美大众化理念是新四军各项主张取得广泛而深入宣传效果的重要保障。对于新四军文艺审美大众化理念的成因、途径、当代启示等方面的研究,对新时期党和政府的文艺创作与宣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新四军 文艺审美 大众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