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艺通讯员:作家培养的“预备队”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向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5期49-55,共7页
文艺通讯员运动和文艺(写作)小组活动,都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艺组织形式。文艺通讯员运动(文艺写作小组)究竟培养了多少作家、诗人,取得了多大成就,或许不容乐观。但在这场运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文艺通讯员对于促进民...
文艺通讯员运动和文艺(写作)小组活动,都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艺组织形式。文艺通讯员运动(文艺写作小组)究竟培养了多少作家、诗人,取得了多大成就,或许不容乐观。但在这场运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文艺通讯员对于促进民族解放事业、壮大当代文学队伍、推进当代文学生产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文化宣传领域的“轻骑兵”,也是当代作家培养的“预备队”。这支“轻骑兵”,在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赴国难、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革命征程中功不可没。这支“预备队”,为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储备了不少人才,为当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通讯员
运动
文艺
(写作)小组活动
作家培养
预备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建国初期中南区的“文艺通讯员运动”
2
作者
丛新强
毛金灿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3期149-168,共20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文艺期刊普遍征聘文艺通讯员,开展群众性创作运动。以《长江文艺》、《河南文艺》为代表的中南区“文艺通讯员运动”具有典型性,不仅通过创办内部刊物,引导通讯员写配合国家政策的作品,达到文艺宣传和普及的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文艺期刊普遍征聘文艺通讯员,开展群众性创作运动。以《长江文艺》、《河南文艺》为代表的中南区“文艺通讯员运动”具有典型性,不仅通过创办内部刊物,引导通讯员写配合国家政策的作品,达到文艺宣传和普及的目的,而且通过内刊转载专业作家的文章,培养通讯员“写生活”、“写人物”,以及辨析文体和运用语言等写作能力。同时,对文学规范的不断规定和强调,也给通讯员的创作带来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文艺通讯员运动”的开展,反映出国家体制培养无产阶级创作主体的努力,也是文艺期刊建立稳固读者群的有效措施,在表现普通群众的文学生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区
文艺通讯员
运动
业余作家培养
文学生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港版《文艺生活》月刊征求社员运动考论
3
作者
王丹
《宜宾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42-50,共9页
港版《文艺生活》月刊在战后香港能够生存下去并得到持续性发展,培养了大批海内外文学青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培植了大批文艺新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历时两年多、规模盛大的文艺生活社征求社员运动。此次征求社员运动,与司...
港版《文艺生活》月刊在战后香港能够生存下去并得到持续性发展,培养了大批海内外文学青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培植了大批文艺新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历时两年多、规模盛大的文艺生活社征求社员运动。此次征求社员运动,与司马文森从1930年代即投入精力开展的文艺通讯员运动并不能等同。虽然在作为群众文学运动以及在组织结构上二者具有表象一致性,但二者在组织者主观意图、运动构成主体和运动目标等关键点上差异甚大。而社员与文艺通讯员的身份转换是1949年后工农兵通信运动这一国家文艺制度落实的必然结果。文艺生活社征求社员运动背后的文化逻辑、独特的办刊模式等都具有当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版《
文艺
生活》
司马文森
征求社员运动
文艺通讯员
运动
群众文学运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方文艺、报刊征文与社会主义文艺的普及进路——以“十七年”时期报刊征文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肖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3-190,共18页
“十七年”地方文艺刊物中的征文,作为当代文学制度的一个隐而不彰的成分,以一种实践的、“动”的写作方式,既呈现了文件、会议中的文学制度怎样落实、效果如何,也凸显了文艺普及政策下基层民众的写作样态,展示了一些不太具备文学素养...
“十七年”地方文艺刊物中的征文,作为当代文学制度的一个隐而不彰的成分,以一种实践的、“动”的写作方式,既呈现了文件、会议中的文学制度怎样落实、效果如何,也凸显了文艺普及政策下基层民众的写作样态,展示了一些不太具备文学素养的写作者在文学上的努力。对征文的考察提醒我们,社会主义文学更强调群体性的“写”的实践,其背后隐含的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诉求,只有经由文艺的普及,才能让人民群众通过写作实践实现对社会主义的想象,同时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文艺实践中去。文章试图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写作方式重新思考当代文学制度研究的症结,寻绎地方文艺和普及性的文学征文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一条重新进入“十七年”文学的渠道或视角,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文学的再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文艺
报刊征文
新事物
文艺通讯员
文艺
普及
原文传递
题名
文艺通讯员:作家培养的“预备队”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向阳
机构
铜仁学院
出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5期49-55,共7页
文摘
文艺通讯员运动和文艺(写作)小组活动,都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艺组织形式。文艺通讯员运动(文艺写作小组)究竟培养了多少作家、诗人,取得了多大成就,或许不容乐观。但在这场运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文艺通讯员对于促进民族解放事业、壮大当代文学队伍、推进当代文学生产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文化宣传领域的“轻骑兵”,也是当代作家培养的“预备队”。这支“轻骑兵”,在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赴国难、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革命征程中功不可没。这支“预备队”,为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储备了不少人才,为当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文艺通讯员
运动
文艺
(写作)小组活动
作家培养
预备队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建国初期中南区的“文艺通讯员运动”
2
作者
丛新强
毛金灿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3期149-168,共2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生活研究”(项目批准号:20BZW14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文艺期刊普遍征聘文艺通讯员,开展群众性创作运动。以《长江文艺》、《河南文艺》为代表的中南区“文艺通讯员运动”具有典型性,不仅通过创办内部刊物,引导通讯员写配合国家政策的作品,达到文艺宣传和普及的目的,而且通过内刊转载专业作家的文章,培养通讯员“写生活”、“写人物”,以及辨析文体和运用语言等写作能力。同时,对文学规范的不断规定和强调,也给通讯员的创作带来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文艺通讯员运动”的开展,反映出国家体制培养无产阶级创作主体的努力,也是文艺期刊建立稳固读者群的有效措施,在表现普通群众的文学生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南区
文艺通讯员
运动
业余作家培养
文学生活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J120.9 [艺术—艺术理论]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港版《文艺生活》月刊征求社员运动考论
3
作者
王丹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宜宾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42-50,共9页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学期刊群与1940年代华南文学的建构研究”(GD21CZW05)
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40年代华南文学期刊与海内外文学生态关系研究”(ZJ21YB22)
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学期刊群与40年代华南文学的建构研究”(C21818)。
文摘
港版《文艺生活》月刊在战后香港能够生存下去并得到持续性发展,培养了大批海内外文学青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培植了大批文艺新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历时两年多、规模盛大的文艺生活社征求社员运动。此次征求社员运动,与司马文森从1930年代即投入精力开展的文艺通讯员运动并不能等同。虽然在作为群众文学运动以及在组织结构上二者具有表象一致性,但二者在组织者主观意图、运动构成主体和运动目标等关键点上差异甚大。而社员与文艺通讯员的身份转换是1949年后工农兵通信运动这一国家文艺制度落实的必然结果。文艺生活社征求社员运动背后的文化逻辑、独特的办刊模式等都具有当下意义。
关键词
港版《
文艺
生活》
司马文森
征求社员运动
文艺通讯员
运动
群众文学运动
Keywords
Hong Kong version of Literary and Art Life
Sima Wensen
soliciting members movement
literary correspondent movement
mass literature movement
分类号
G23 [文化科学]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方文艺、报刊征文与社会主义文艺的普及进路——以“十七年”时期报刊征文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肖进
机构
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3-190,共1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为‘文艺生产’的新中国文学批评建设(1949~1966年)”(批准号:20FZWB02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十七年”地方文艺刊物中的征文,作为当代文学制度的一个隐而不彰的成分,以一种实践的、“动”的写作方式,既呈现了文件、会议中的文学制度怎样落实、效果如何,也凸显了文艺普及政策下基层民众的写作样态,展示了一些不太具备文学素养的写作者在文学上的努力。对征文的考察提醒我们,社会主义文学更强调群体性的“写”的实践,其背后隐含的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诉求,只有经由文艺的普及,才能让人民群众通过写作实践实现对社会主义的想象,同时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文艺实践中去。文章试图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写作方式重新思考当代文学制度研究的症结,寻绎地方文艺和普及性的文学征文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一条重新进入“十七年”文学的渠道或视角,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文学的再认知。
关键词
地方
文艺
报刊征文
新事物
文艺通讯员
文艺
普及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艺通讯员:作家培养的“预备队”
孙向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建国初期中南区的“文艺通讯员运动”
丛新强
毛金灿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港版《文艺生活》月刊征求社员运动考论
王丹
《宜宾学院学报》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地方文艺、报刊征文与社会主义文艺的普及进路——以“十七年”时期报刊征文为中心的考察
肖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