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9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文艺批评模式、方法和特点研究
1
作者 姚楠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9-73,共5页
孔子的文艺思想以及文艺批评实践,是其深厚博大的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孔子被认为是重要的文艺思想家或文艺理论家,而他的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和实践则往往被忽视,对他的文艺批评的构成缺乏全面、系统的讨论。孔子的文... 孔子的文艺思想以及文艺批评实践,是其深厚博大的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孔子被认为是重要的文艺思想家或文艺理论家,而他的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和实践则往往被忽视,对他的文艺批评的构成缺乏全面、系统的讨论。孔子的文艺批评模式有政治批评、道德批评、形式批评和风格批评等;其批评方法有概括法、比较法、人物塑造法、诗评法等;其突出特点,重视政治方向和社会功能、重视批评对象的审美特征,情感强烈而态度鲜明,构成了立体的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文艺 模式 方法 特点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2
作者 徐大威 许思佳 《艺术广角》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2023年12月20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在大连举办。论坛围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坚守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等主题展开。与会专家认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 2023年12月20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在大连举办。论坛围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坚守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等主题展开。与会专家认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下,文艺评论正在获得新的机遇。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在研究媒介发展、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的同时,探索介入新的文艺文化情境、向古典传统取经,进一步加强文化主体性、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评论体系,从而努力发挥文艺批评的引领风尚、推出精品、提高审美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文艺 中华文化 主体性 人民立场
下载PDF
公共阐释:互联网时代文艺批评空间建构
3
作者 白思洁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68,共7页
圈层的隔阂、交流话语的有效性问题是阻碍网络文艺批评空间成为公共领域的两大重要因素。以公共阐释论为解题思路,以“话语交往-公共阐释-建立知识共识”为核心路径构建网络文艺批评空间,有助于促使网络文艺批评空间成为哈贝马斯意义上... 圈层的隔阂、交流话语的有效性问题是阻碍网络文艺批评空间成为公共领域的两大重要因素。以公共阐释论为解题思路,以“话语交往-公共阐释-建立知识共识”为核心路径构建网络文艺批评空间,有助于促使网络文艺批评空间成为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此外为促进文艺批评话语的公共阐释性,应注重沟通导向与圈子身份名片化、自媒体的阐释吸聚力与话语影响力以及“核心节点”与专业文艺家的互动效应,以激发交往活力、提高阐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艺 公共阐释 交往行为理论 公共领域
下载PDF
理想与现状:关于当前文艺评论(批评)的四个问题
4
作者 王宏伟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4期5-9,共5页
当下的文艺评论正处在地位高上而作用微弱的恎圈,如何满足社会期待?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就文艺评论自身的某些属性和问题再次加以厘清和正视。文艺评论是创造性的工作,不是文艺创作的助推手和扩音器。它是关于审美和思想的智性活... 当下的文艺评论正处在地位高上而作用微弱的恎圈,如何满足社会期待?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就文艺评论自身的某些属性和问题再次加以厘清和正视。文艺评论是创造性的工作,不是文艺创作的助推手和扩音器。它是关于审美和思想的智性活动,根植于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环境中,是沟通艺术创作和社会接受的中介,也当成为独立的人文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 创造性 “对事不对人” 审美
下载PDF
从审美性到交往性:社交媒体语境下文艺批评的范式变革 被引量:3
5
作者 黎杨全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社交媒体给当下文艺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促成了文艺观念、文艺批评的一些激烈变化。交往互动开始成为文艺消费内容,文艺内容开始成为一个个话题素。在话题素的作用下,作者创作的内容与网友的群体贡献已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文艺的集体生产... 社交媒体给当下文艺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促成了文艺观念、文艺批评的一些激烈变化。交往互动开始成为文艺消费内容,文艺内容开始成为一个个话题素。在话题素的作用下,作者创作的内容与网友的群体贡献已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文艺的集体生产真正得到了实现。在此情况下,一贯重视审美价值的文艺批评应适度凸显交往性,重视社交媒体对文艺活动的基础性装置作用,从交往性去理解数字时代文艺的属性,将交往性当作文艺批评的价值维度,从交往性去分析与阐释文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文艺 审美性 交往性
下载PDF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与“破圈”之道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亚芹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3期78-90,I0004,共14页
当下“人人都是批评家”的“狂欢式”批评背后隐藏着“圈层化”的危机。“圈层化”不仅是数字时代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当前文艺批评的主要问题。在由“学术圈”“自媒体圈”和“饭圈”构成的批评生态中,每个圈层都建构了一套具有独... 当下“人人都是批评家”的“狂欢式”批评背后隐藏着“圈层化”的危机。“圈层化”不仅是数字时代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当前文艺批评的主要问题。在由“学术圈”“自媒体圈”和“饭圈”构成的批评生态中,每个圈层都建构了一套具有独异性的“批评密码”。实际上,这种“圈层化”的痼疾既与数字资本、消费主义的扩张紧密相关,又与人文学术研究本身和现实问题的隔膜有关,体现了批评话语生成机制的异化,由此造成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有限性融通和公共批评的丧失。为此,我们主张一种融合历史学与现象学、尊重文本经验与阐释批评、倡扬多样化与在场性的“新感受力批评”。它以更纯粹的姿态直面数字时代的文艺现实,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数字时代恢复感知批评的新契机,也为未来文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文艺 圈层化 新感受力
下载PDF
强制阐释论与中国当前文艺批评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心强 丁子瑞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1,共12页
自2014年以来,学界围绕张江提出的强制阐释论展开了热烈探讨,掀起了一场大型的、持续了近八年之久的学术论争,这强烈冲击了文学理论、古典诗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也深远影响了当代的文论重构及批评重塑。强制阐释论反对理论至上和理论先... 自2014年以来,学界围绕张江提出的强制阐释论展开了热烈探讨,掀起了一场大型的、持续了近八年之久的学术论争,这强烈冲击了文学理论、古典诗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也深远影响了当代的文论重构及批评重塑。强制阐释论反对理论至上和理论先行,对以理论主宰和剪裁文本、从理论中生成理论、忽视理论与文学实践之关系等系列做法,给予了猛烈抨击,这为当代文艺批评如何处理文本、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张江所论阐释限度、公共阐释、阐释伦理、强制立场、开放对话等,皆为当前文艺批评重构树立了法式和准则。而关于平衡感性和理性,把握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从具体批评出发提炼成文学理论概念和命题,以及建构一种审美化批评等系列探讨,皆可化为资源,助推当前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论 本体阐释 文艺 文论建构
下载PDF
神话隐喻下的文学阐释与审美乌托邦——诺思洛普•弗莱理论及其对中国文艺批评的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海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5期99-110,I0005,共13页
近百年西方文学批评史理论迭出,诺思洛普•弗莱被誉为新批评理论的终结者和结构主义的代表。本文主要梳理其论著,分析其系统建构、思想发展和理论诉求。弗莱将西方文学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语言体系,在体系建构上以神话为本体,展示文学... 近百年西方文学批评史理论迭出,诺思洛普•弗莱被誉为新批评理论的终结者和结构主义的代表。本文主要梳理其论著,分析其系统建构、思想发展和理论诉求。弗莱将西方文学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语言体系,在体系建构上以神话为本体,展示文学史的演变机制,提出文学的循环创造理论,以关怀性作为文学发展演变内涵。弗莱对整体性的追求是有目共睹的,但理论的建构如果超越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范畴,最终只能以审美自律归于乌托邦诉求。弗莱批评之路可对中国文论建设提供借鉴和反思,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乃是正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 神话 想象力 乌托邦 文艺
下载PDF
数字文艺批评的公共性意涵与公共领域平台化新变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纯懿 胡泳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6期37-47,113,共12页
文艺批评作为文化实践和理论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的变迁中始终凝聚着复杂而多元的公众力量,不论是在公共领域的建构中还是在文化现代化的启蒙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新技术革命和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文艺批评进入新的媒介场... 文艺批评作为文化实践和理论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的变迁中始终凝聚着复杂而多元的公众力量,不论是在公共领域的建构中还是在文化现代化的启蒙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新技术革命和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文艺批评进入新的媒介场域,文艺批评的公共性也随着互联网公共领域的平台化而面临新的局面。本文从公共领域的理论传统和中国在地化历史经验两条路径入手,探讨文艺批评的公共性意涵及其社会功能,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批评经历的几次媒介本体和社会思潮上的转变。在理论与历史的双重视野中,考察今日平台机制给文艺批评带来的新变,挖掘互联网公共领域数字文艺批评的公共性与个体性、圈层化与产业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艺 公共性 公共领域 互联网平台 媒介变迁
下载PDF
当下文艺批评的几个知识社会学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宪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66,F0003,共5页
文艺批评是文艺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个实务多于学理的领域。中国是一个文艺批评的传统国度,但对文艺批评的知识社会学却关注不够。文艺批评的知识社会学首先触及为谁批评的问题,艺术品、艺术家、受众、批评家和艺术市场等五... 文艺批评是文艺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个实务多于学理的领域。中国是一个文艺批评的传统国度,但对文艺批评的知识社会学却关注不够。文艺批评的知识社会学首先触及为谁批评的问题,艺术品、艺术家、受众、批评家和艺术市场等五元结构均可以成为批评对象,但差异悬殊。其次是批评(家)与文艺界的关系问题,参与型与旁观型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处理方式。再次则关涉批评家的社会角色,阐释者与立法者的不同角色使文艺批评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最后是文艺批评的社会机制问题,有必要大力推进机制建设,将文艺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 为谁 评家角色 评社会机制
下载PDF
以文艺批评话语反击网络暴力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丽瑾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10期18-25,I0002,I0003,共10页
文艺领域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表现为施暴者以道德评判取代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者进行个人攻击和侮辱,进而危害文艺批评。在更深层面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下文艺批评的困境和问题,即传统文艺批评面对新文艺现象时的“失语”;网络文艺批评... 文艺领域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表现为施暴者以道德评判取代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者进行个人攻击和侮辱,进而危害文艺批评。在更深层面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下文艺批评的困境和问题,即传统文艺批评面对新文艺现象时的“失语”;网络文艺批评因资本操控和理性的缺失而导致潜在的“暴力”危机。建构有效的文艺批评话语,是摆脱道德话语压制、反击网络暴力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 网络暴力 话语建构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发展历程及成果研究
12
作者 王献霆 席岫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97-200,共4页
文艺批评能够对文艺工作的发展起到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同时文艺批评的理论需要立足于不同时代与国情的条件下有方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在经过西方学者的研究发展后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色... 文艺批评能够对文艺工作的发展起到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同时文艺批评的理论需要立足于不同时代与国情的条件下有方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在经过西方学者的研究发展后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批判地继承了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发挥文艺批评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来促进中国文艺事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评理论 文艺 发展历程 成果
下载PDF
列宁文艺批评的辩证意蕴及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学习列宁对托尔斯泰批评的六篇文章
13
作者 石文婷 胡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年第2期56-64,共9页
列宁在1908—1911年间写作的六篇对托尔斯泰批评的文章是以文艺评论引导无产阶级正确把握俄国革命现实的重要思想抓手。通过分析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列宁把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划分为阻碍俄国革命发展的保守... 列宁在1908—1911年间写作的六篇对托尔斯泰批评的文章是以文艺评论引导无产阶级正确把握俄国革命现实的重要思想抓手。通过分析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列宁把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划分为阻碍俄国革命发展的保守部分与助推俄国革命发展的先进部分,为俄国无产阶级指明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发展方向。他以一种唯物的、历史的、发展的认识方法把俄国现实主义文艺成就与俄国无产阶级思想接续起来,指出了具有特殊性的无产阶级文化从普遍性的日常创作中深化发展的伟大可能,指出了成熟的政治认识从不成熟的艺术认识中脱胎而生的伟大可能,指出了社会主义新文明从本国旧传统中孕育的伟大可能。这份辩证意蕴为当代中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辩证法 文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下载PDF
新形势下做好文艺批评的策略探析
14
作者 陈凯一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1期86-88,共3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与使用,新兴的媒介形式和表达正在变着法儿地收割人们的注意力,改变人们的生活。在传统媒体式微的当下,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五花八门的直播间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将人的注意力撕扯得碎片...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与使用,新兴的媒介形式和表达正在变着法儿地收割人们的注意力,改变人们的生活。在传统媒体式微的当下,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五花八门的直播间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将人的注意力撕扯得碎片化的同时获得了人们“长时间”的沉浸式关注。娱乐似乎越来越无可遁逃。在全民娱乐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应在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顺应“无纸化”的手机阅读,尝试多样化的渠道,从而更好地适应读者获取信息的习惯。文章旨在探讨全民娱乐的当下,面对商业与人情的裹挟,文艺评论应该讨论什么与如何讨论,内容的选择如何保持理性、拒绝迎合,以及对文艺评论者与创作者、读者的关系与定位进行分析,从而打造优质的文艺评论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 人情社会 审美导向 娱乐至死 文艺评论
下载PDF
论古代文艺批评话语中的相学资源
15
作者 万晴川 姚雯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9-32,123,共15页
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从相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以人喻文艺的批评传统。古人认为,文学艺术作品犹如人体,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作品的诸要素犹如器官组织,都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彼此和谐共处,才能生机盎然;品文... 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从相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以人喻文艺的批评传统。古人认为,文学艺术作品犹如人体,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作品的诸要素犹如器官组织,都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彼此和谐共处,才能生机盎然;品文论艺遵循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具象到抽象的相人路径。“风骨”“筋骨”“骨力”“气韵”“神韵”等美学范畴,皆由相术话语脱化而来。“骨肉均匀”“肌肉细腻”等相术原则,演化出“肌理说”等文学主张。古代相术和文艺批评,以天人同构的哲学思想为基石,体现出古代文艺理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重要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术学 文艺 脱化 谱系
下载PDF
论茅盾1920-1930年代文艺批评活动与《子夜》的创作
16
作者 刘世浩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文学” 文艺 茅盾 《子夜》
下载PDF
试析习近平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重要论述
17
作者 韩成 《天中学刊》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文艺批评标准是文艺批评服务文艺事业的助推器。习近平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这一标准为新时代文艺批评明确了任... 文艺批评标准是文艺批评服务文艺事业的助推器。习近平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这一标准为新时代文艺批评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是对中国文艺批评理论创新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评标准
下载PDF
文艺发展的市场要素和文艺批评的社会性维度
18
作者 范玉刚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第1期4-13,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等一系列要求。[1]实践表明,市场是落实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和方式,也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等一系列要求。[1]实践表明,市场是落实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和方式,也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和加强文艺与社会现实关联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不仅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还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艺术创作领域,成为评价文艺活动与作品的一个重要力量和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活动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创作导向 艺术创作 人民文化权益 文艺 文艺繁荣 精神力量
下载PDF
艺术本质核心元素探析
19
作者 张奎志 刘秀哲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共9页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一个论争了几个乃至十几个世纪的话题,也是一个曾经被“反本质主义”要放弃和搁置讨论的形而上问题。从历史上看,研究者曾从“模仿”“形式”“表现”来界定艺术的本质。可以说,艺术既是对现实的“模仿”,又不完全是,...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一个论争了几个乃至十几个世纪的话题,也是一个曾经被“反本质主义”要放弃和搁置讨论的形而上问题。从历史上看,研究者曾从“模仿”“形式”“表现”来界定艺术的本质。可以说,艺术既是对现实的“模仿”,又不完全是,因为“模仿”的目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受。艺术既是要创造一种美的“形式”,又不完全是,因为通过美的“形式”也还是要表达作者的艺术追求和主观感受。因此,无论“模仿说”还是“形式说”,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表达或表现作者的主观感觉。“表现”才是艺术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元素,“表现说”也更充分地体现着艺术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本质 反本质主义 文艺理论 文艺 文艺审美
下载PDF
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的和谐统一——关于艺术批评标准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2
20
作者 仲呈祥 张金尧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15,共11页
新时期以来,艺术批评相较于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繁荣相对滞后,出现了"艺术无标准"、标准混乱等诸多现象。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是批评者缺乏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和辩证和谐的哲理思辨。较之各种批评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 新时期以来,艺术批评相较于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繁荣相对滞后,出现了"艺术无标准"、标准混乱等诸多现象。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是批评者缺乏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和辩证和谐的哲理思辨。较之各种批评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更为宏阔的理论视野。对于艺术批评来说,美学标准是处于第一位的批评标准,因为倘经不起美学分析,那就很可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非艺术品,但时代"有了肯定历史倾向的时候,忽略历史批评就意味着扼杀了艺术"。同时,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辩证统一,要防止在历史层面失去宏观价值判断的大智慧而津津乐道于形式层面的细枝末节的小聪明,也要防止离开对艺术本体真切的美感体验,去做大而无当的价值判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文艺批评标准的和谐统一,才会对文艺作品和文艺思潮有独到的思想发现和美学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标准 美学标准 历史 艺术生产 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 艺术 价值判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