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尽善尽美,文质合一”儒家学术观下的高职“和谐”课堂生态研究
1
作者 张平 《中国包装》 2017年第4期53-56,共4页
儒家传统的"尽善尽美,文质合一"是一种"和谐观","和谐"则能协调整体的各方面力量走向理想的"合一";面对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问题,本文探讨将儒家这种和谐观带进... 儒家传统的"尽善尽美,文质合一"是一种"和谐观","和谐"则能协调整体的各方面力量走向理想的"合一";面对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问题,本文探讨将儒家这种和谐观带进高职教学,以期构建新型课堂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学术观 尽善尽美 文质合一 课堂生态
下载PDF
朱熹的文质观
2
作者 房玉柱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115-128,M0006,共15页
中国古代的文质是和礼乐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朱熹的文质观受到了前人的影响,面对变化的时代进行了调整。朱熹认为,质为本,文为末,礼贵得中,文质与性情联系在一起,礼进乐反,方可得性情之正,文和质之间是一种"不离不杂"的关系,朱... 中国古代的文质是和礼乐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朱熹的文质观受到了前人的影响,面对变化的时代进行了调整。朱熹认为,质为本,文为末,礼贵得中,文质与性情联系在一起,礼进乐反,方可得性情之正,文和质之间是一种"不离不杂"的关系,朱熹主张文质双修,在追求文质合一的同时,更重视形而上的质,这与宋代社会作为中国古代后期社会的特点有关系,宋代社会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始,类似于西方的文艺复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市民阶层崛起,在审美领域由汉唐的粗拙简约向平淡美过渡,同时受到了"道的理化"的影响,朱熹的文质观趋于保守和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文质 不离不杂 文质合一 中和之美
原文传递
“风雅”精神与“无弦”之境--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 被引量:3
3
作者 谭玉龙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89,83,共7页
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正一派援儒入道,倡导"风雅"精神,要求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雅正、平和的文艺审美观念;全真教则继承传统道家、道教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精神,吸... 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正一派援儒入道,倡导"风雅"精神,要求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雅正、平和的文艺审美观念;全真教则继承传统道家、道教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精神,吸收佛教中观论,以"琴"为触引,追求一种非雅非俗、即雅即俗的"无弦"之境。"风雅"精神与"无弦"之境不只是明代道教文艺观念的主要内容,它们还是整个明代文艺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雅俗观 文质合一 文道并重 琴中求雅 无弦之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