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0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认(互文)修辞学路径:互文辞格新解
1
作者 刘兴兵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2-73,112,共13页
文章基于体认原则:现实—认知—语言,结合修辞和互文辞格的特点,对现实进一步细化,并对认知进行了具体描述,初步构建了体认(互文)修辞学路径,据此对汉语互文辞格进行了分类体认分析,得出了新的分类框架,并深入考察了不同类型互文的意义... 文章基于体认原则:现实—认知—语言,结合修辞和互文辞格的特点,对现实进一步细化,并对认知进行了具体描述,初步构建了体认(互文)修辞学路径,据此对汉语互文辞格进行了分类体认分析,得出了新的分类框架,并深入考察了不同类型互文的意义产生和理解的体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原则 修辞 文辞 研究路径 体认机制
下载PDF
《古文辞类纂》与桐城派文学史观
2
作者 许结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7,共11页
姚鼐编撰的《古文辞类纂》堪称后姚门时代的教学秘籍,其中内含了姚氏从四库馆“南归”后书院授徒以立派的心志,以及传承桐城“文统”而发扬光大的作用。姚编与一般的古文选本不同,具有广义的古文辞意义,而所选文章又有所偏重,颇见特色,... 姚鼐编撰的《古文辞类纂》堪称后姚门时代的教学秘籍,其中内含了姚氏从四库馆“南归”后书院授徒以立派的心志,以及传承桐城“文统”而发扬光大的作用。姚编与一般的古文选本不同,具有广义的古文辞意义,而所选文章又有所偏重,颇见特色,其中最典型的是大量选录唐宋八家文、归有光文与桐城方(苞)、刘(大櫆)作品。姚氏在其《序目》中提出的“格律声色”与“神理气味”八字箴言,是继承刘大櫆“因声求气”批评观而加以变化,融织了古文与骈文、散文与诗歌的文学境界。该编成书并被奉为经典后,又有着大量的圈点与评语,这也呈示了桐城派文学观的传承与变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文辞类纂 桐城文统 因声求气
下载PDF
章学诚“古文辞由史出”说探微
3
作者 伏煦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181,共10页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篇提出“古文辞而不由史出,是饮食不本于稼穑也”之说,在“古文辞”中特标举叙事之文,以叙事之文出于史学,而史学源于《春秋》,建构了四部之学视野下的古文统绪。“古文辞由史出”说在章学诚的古文批评...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篇提出“古文辞而不由史出,是饮食不本于稼穑也”之说,在“古文辞”中特标举叙事之文,以叙事之文出于史学,而史学源于《春秋》,建构了四部之学视野下的古文统绪。“古文辞由史出”说在章学诚的古文批评实践中亦有所体现,即引入史学义例,提高传记碑志等叙事文体的品格,直指其拘泥于浮词俗忌的弊病。“古文辞由史出”说实际上从属于章学诚贯通四部之学的理论构建,即“六艺”—“战国之文”—“后世之文”,对于“史”的定位,则与“六经皆史”说将“史”视作“先王之政典”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辞 叙事之文 古文批评 “六经皆史”
下载PDF
郭沫若整理周代有铭铜器之理念与方法——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为中心
4
作者 李红薇 《殷都学刊》 2023年第1期60-66,共7页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是郭沫若古文字研究的代表作。长期以来,学者的注意力多集中于《考释》部分的文字论述,而对《图录》关注不多。实际上《图录》引入考古学思想,开启了中国学者以类型学方法著录铜器的先河,所录器影不管是图像...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是郭沫若古文字研究的代表作。长期以来,学者的注意力多集中于《考释》部分的文字论述,而对《图录》关注不多。实际上《图录》引入考古学思想,开启了中国学者以类型学方法著录铜器的先河,所录器影不管是图像质量还是编排方法,均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平。本文钩沉相关史料,从文献学角度系统考察了《图录》内容体例及其所反映的学术思想,揭示郭沫若整理两周有铭青铜器的理念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郭沫若 青铜器 类型学
下载PDF
论《史通》开启的关于体裁、体例、文辞与史书编纂的讨论
5
作者 张杰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3年第1期19-30,共12页
《史通》开启了中国史学史上对体裁、体例、文辞等历史编纂学问题的系统讨论,后世古代史家及近代史家大多沿着刘知幾的思路和问题意识对史书体裁、体例、文辞等编纂学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阐发,成为中国史学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正是对这... 《史通》开启了中国史学史上对体裁、体例、文辞等历史编纂学问题的系统讨论,后世古代史家及近代史家大多沿着刘知幾的思路和问题意识对史书体裁、体例、文辞等编纂学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阐发,成为中国史学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批评、反思、总结、继承和创新所形成的理论认识,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历史编纂学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 刘知幾 体裁 体例 文辞
下载PDF
辞书史研究之津梁 辞书学研究之梯航——读徐时仪《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 被引量:5
6
作者 周阿根 夏定云 《辞书研究》 2017年第2期57-60,共4页
《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是徐时仪先生从事辞书理论研究和编纂实践30余年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导论、传统辞书、新式辞书三编。该书注重考镜源流、古今兼顾、叙述评论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全面勾勒了汉语语文辞书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是徐时仪先生从事辞书理论研究和编纂实践30余年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导论、传统辞书、新式辞书三编。该书注重考镜源流、古今兼顾、叙述评论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全面勾勒了汉语语文辞书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汉语语文辞书发展体系,填补了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书史 辞书学 《汉语文辞书发展史》 成就 特色
下载PDF
论明初浙东文学“文辞”、“义理”、“事功”之融合 被引量:1
7
作者 贾文胜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1-184,共4页
浙东文学建立在浙东哲学基础之上,追求"文辞""义理""事功"的统一。浙东文士深受浙东历史文化熏染,有良好的学养、强烈的道德意识,这些要素确立了浙东文学的基本走向,形成了"文辞""义理&qu... 浙东文学建立在浙东哲学基础之上,追求"文辞""义理""事功"的统一。浙东文士深受浙东历史文化熏染,有良好的学养、强烈的道德意识,这些要素确立了浙东文学的基本走向,形成了"文辞""义理""事功"相融合的综合型文学观。这种文学观既在理论层面强调"文"与"道"的合一,又在实践层面将"文""道"合一思想落实到"事功"层面,即注重将文学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统一起来。这种文学思想成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的主流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翰 宋濂 文辞 义理 事功
下载PDF
姚鼐《古文辞类纂》的韩愈古文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清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韩愈古文受到宋人的特别重视,学习研究者亦多;金元明相对冷落;清代以八股取士的风气转盛,士子都以韩文为范式学习写作,因此带动了韩愈古文的选编与研究。清代桐城诸公成为学习研究韩愈古文的一大流派,他们对韩愈古文的研究承上启下,极... 韩愈古文受到宋人的特别重视,学习研究者亦多;金元明相对冷落;清代以八股取士的风气转盛,士子都以韩文为范式学习写作,因此带动了韩愈古文的选编与研究。清代桐城诸公成为学习研究韩愈古文的一大流派,他们对韩愈古文的研究承上启下,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韩愈的古文研究。姚鼐及其《古文辞类纂》不但成为桐城派韩愈古文研究的代表,亦是清人研究韩愈古文的代表。用历史的眼光看,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清姚鼐《古文辞类纂》、近代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的三个重要选本中,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别树一帜,个性鲜明,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从其类选倾向、评断精审及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高步瀛《唐宋文举要》比较等方面论析姚鼐对韩愈古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古文辞类纂》 韩愈 古文
下载PDF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关于重建“大一国文”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平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3,共4页
五年前,我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国文 文辞 学堂 国际学术会议 澳大利亚 人文学
下载PDF
“弃诸生”与“习古文辞”——魏禧的人生选择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英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7,共8页
同明清易代之际众多士子一样,魏禧(1624--1681)在顺治初年自觉地选择了“弃诸生”的社会行为,因而陷入一种身份迷失的窘境。为了重新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魏禧希图以“习古文辞”的“立言”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达臻生命的不朽。魏禧... 同明清易代之际众多士子一样,魏禧(1624--1681)在顺治初年自觉地选择了“弃诸生”的社会行为,因而陷入一种身份迷失的窘境。为了重新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魏禧希图以“习古文辞”的“立言”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达臻生命的不朽。魏禧选择“弃诸生”的社会行为,得以摆脱八股文对士子文字书写的约束,全身心地“习古文辞”,从而成就了“布衣之文”的文化价值。魏禧卓绝的古文造诣,使他在文人士大夫社交圈里赢得崇高声誉,得以获荐博学宏词科试。这一“征君”身份的确立与认可,对魏禧古文成为清初古文的典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身份 诸生 布衣 征君 文辞
下载PDF
明中叶吴中“古文辞”运动简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邸晓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8-123,共6页
明中叶,吴中地区兴起了"古文辞"运动。吴中文人力倡"古文辞",推崇"古文",学习对象几乎囊括了以前所有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古文辞"为号召的这场运动一时席卷吴中,在此影响之下,吴中文人理... 明中叶,吴中地区兴起了"古文辞"运动。吴中文人力倡"古文辞",推崇"古文",学习对象几乎囊括了以前所有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古文辞"为号召的这场运动一时席卷吴中,在此影响之下,吴中文人理论上强调古人作品的思想性、情感性、辞采性;创作上继承古文尤其是吴中文学传统,同时他们厚古而不薄今,行文中也使用口语、俗语,对大众文化表示认同。"古文辞"运动成为明代"复古"潮流不可缺少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叶 吴中文人 文辞
下载PDF
回文辞格特有的审美要素与形成基础 被引量:1
12
作者 宗廷虎 李金苓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6-39,共4页
汉语回文修辞格一般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前者称为"回环",其特点是:"词序随从内容的特点略加适当的回环往返";后者称为"回文",其特点是:"词序完全可以不拘,无论顺读、倒读都可成文"。本文研... 汉语回文修辞格一般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前者称为"回环",其特点是:"词序随从内容的特点略加适当的回环往返";后者称为"回文",其特点是:"词序完全可以不拘,无论顺读、倒读都可成文"。本文研究的是狭义回文,不包括"回环"。主要探讨回文特有的审美要素:超越常规的读法与有意味的图形形式;并从哲学、美学、心理、语言等多种视角,探索其形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辞 特有的审美要素 形成基础
下载PDF
浅谈黎庶昌的《续古文辞类纂》 被引量:2
13
作者 关贤柱 《贵州文史丛刊》 1992年第3期54-59,共6页
黎庶昌于光绪十五年(1889)选编了《续古文辞类纂》28卷,收文449篇。《古文辞类纂》乃桐城派发展中重要人物姚鼐所编。姚鼐(1731—1815),字姬传,桐城人。官至礼部侍郎,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引退后,以学者和文人身分先后主讲梅花、
关键词 续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 黎庶昌 礼部侍郎 经史百家杂钞 编纂工作 曾氏 史传文学 传状 辞类
下载PDF
从“古文”到“古文辞”:姚鼐的文体自觉与文体融通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微 《斯文》 2017年第1期231-243,共13页
从方苞《古文约选》之"古文",到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古文辞",作为文体的"古文",内涵并无扩容。"古文辞"只是姚鼐将"古文"与"辞赋"并联而成的教科书之书名。由于《古文辞类纂》广为流传,晚清以来,成了"古文"的别称。不过... 从方苞《古文约选》之"古文",到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古文辞",作为文体的"古文",内涵并无扩容。"古文辞"只是姚鼐将"古文"与"辞赋"并联而成的教科书之书名。由于《古文辞类纂》广为流传,晚清以来,成了"古文"的别称。不过,姚鼐的"古文辞"术语,既为其纠偏之举,也反映其文体自觉与融通之意。不仅使古文修习更重视审美,而且就文学教育言,更适配普通中材之人文章写作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 文辞 文体自觉 文体融通
下载PDF
谈语文辞书中的子义项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红梅 韩艳英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66-71,共6页
子义项是一个在语文辞书编纂中值得更多关注的概念,很多研究者都提及子义项并认为设置子义项可以提高义项划分的精细度和义项排列的层次性。目前可以在进一步明确子义项的称名与内涵、了解世界语文辞书设立子义项通行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 子义项是一个在语文辞书编纂中值得更多关注的概念,很多研究者都提及子义项并认为设置子义项可以提高义项划分的精细度和义项排列的层次性。目前可以在进一步明确子义项的称名与内涵、了解世界语文辞书设立子义项通行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子义项的类型及功用,并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义项处理个案,从扩大子义项应用范围、深化义项处理的科学性等角度深入探究并对现行做法进行改进,以期通过对子义项的广泛运用提高汉语辞书义项处理的现代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义项 汉语文辞 义项设置 层级性
下载PDF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文学地理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殷虹刚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2-38,共7页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中“文之总以地域者”专章,首倡文学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持“夫文者,时与地与人,三者相积而成者”的观念,系统考察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在地理影响文学的途径、历代文学家地理分布、南北文学相竞相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中“文之总以地域者”专章,首倡文学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持“夫文者,时与地与人,三者相积而成者”的观念,系统考察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在地理影响文学的途径、历代文学家地理分布、南北文学相竞相合的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多有创见。与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相比,王葆心《古文辞通义》对地理影响文学的关系的阐述更深刻,也更具现代特质,因此不仅在中国文学地理学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学地理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占有奠基和发轫的地位。《古文辞通义》长期以来湮没无闻,本文首次对其文学地理学思想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王葆心的学术成就,而且能补中国文学地理学学术史之阙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葆心 文辞通义 文学地理学 奠基
下载PDF
从《古文辞类纂》到《唐宋文举要》——兼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凯歌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72-76,共5页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辞类纂》 《唐宋文举要》 继承 发展
下载PDF
姚鼐的“古文辞”思想及其实践——《古文辞类纂》选辞赋的文章学意义
18
作者 张炳文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3-19,共7页
《古文辞类纂》中"辞赋类"和"哀祭类"共选78篇辞赋。从选本所分13文类来看,姚鼐在古文选本中选辞赋,并未关注赋之"体",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赋体意识。由这78篇辞赋文本特征可见,古文家姚鼐更重视辞赋之"... 《古文辞类纂》中"辞赋类"和"哀祭类"共选78篇辞赋。从选本所分13文类来看,姚鼐在古文选本中选辞赋,并未关注赋之"体",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赋体意识。由这78篇辞赋文本特征可见,古文家姚鼐更重视辞赋之"辞"和"用",所选辞赋皆存"韵格"。姚鼐《古文辞类纂》大量选录辞赋,体现了古文家的辞用意识,使"古文"发展为"古文辞",以选本方式实践了融通文体、超越义法、重视境界等"古文辞"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古文辞类纂》 辞赋 韵格 文辞
下载PDF
《古文辞类纂》评选辞赋发微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祚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72-77,共6页
姚鼐《古文辞类纂》对辞赋文体的认定与选录,“一以《汉略》为法”,并非盲目的尊古复古,而是辞赋辨体观念一种螺旋式的复归与提升;在认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有关赋体界定的同时,又力图概括出散体文赋的体裁特征,为赋体界定寻找内... 姚鼐《古文辞类纂》对辞赋文体的认定与选录,“一以《汉略》为法”,并非盲目的尊古复古,而是辞赋辨体观念一种螺旋式的复归与提升;在认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有关赋体界定的同时,又力图概括出散体文赋的体裁特征,为赋体界定寻找内在依据。姚鼐评选辞赋中所体现出的辞赋观念,为现代的辞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在古文选本中将辞赋作为重要的一体进行选录,也可成为我们全面认识姚鼐古文理论的一个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古文辞类纂》 辞赋
下载PDF
《古文辞类纂》圈点系统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祚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0-85,共6页
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圈点系统是由篇目标圈、正文圈点和文字评论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既各自发挥其文学评论功能,又按比例实行评文篇章的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交叉重叠、相互照应、灵活多变的立体的艺术评论网络... 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圈点系统是由篇目标圈、正文圈点和文字评论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既各自发挥其文学评论功能,又按比例实行评文篇章的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交叉重叠、相互照应、灵活多变的立体的艺术评论网络。姚鼐《古文辞类纂》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精巧的评论网络构建和彰显其古文理论的审美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古文辞类纂》 圈点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