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道并重讲语文 润物无声育匠心——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洁 张爱军 +1 位作者 王利 赵姝冰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9-80,83,共3页
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秉持“文道并重”的原则,借助学科优势,从摸清学生思想状况入手,通过原创作文任意写、教学体系重人文、教学方式开放化,层层深化思政教学效果,以实现“润物无声育匠心”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课程思政 文道并重 润物无声
下载PDF
文道并重:苏轼的文道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大联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0期8-9,共2页
苏轼推崇韩、欧散文,继承了他们的文论思想.但又有很大的独创性。他主张文道并重,其基本内容是“有道有艺”、“意为文之要”、“文以述志”。他肯定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 苏轼推崇韩、欧散文,继承了他们的文论思想.但又有很大的独创性。他主张文道并重,其基本内容是“有道有艺”、“意为文之要”、“文以述志”。他肯定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他所谓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整个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道”要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条。所以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文道 文道并重 有道有艺 文以述志
下载PDF
欧阳修文道并重的古文理论
3
作者 寇养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8-97,共10页
从欧阳修所说的“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及在古文家中扬韩抑柳看,他是提倡先道而后文,充道以为文的。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非以道代文,实为有前提的文道并重观念。尤其是他提出传记文写作的“事信”与“言文”两大基本要求,并... 从欧阳修所说的“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及在古文家中扬韩抑柳看,他是提倡先道而后文,充道以为文的。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非以道代文,实为有前提的文道并重观念。尤其是他提出传记文写作的“事信”与“言文”两大基本要求,并对骈体文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文道并重 柳宗元 范仲淹 韩愈 墓志铭 传记文 “文” 吕夷简 古文家
下载PDF
南宋艾轩学派文道观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天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南宋艾轩学派四代传人都标举文道并重,他们的文道观在"道-文"与"性情-文"两个系统中展开,并呈现出后者地位不断上升,最终与前者地位相当的发展趋势。文学自性规律与特点越来越被正视与肯定。这与南宋中后期理学神... 南宋艾轩学派四代传人都标举文道并重,他们的文道观在"道-文"与"性情-文"两个系统中展开,并呈现出后者地位不断上升,最终与前者地位相当的发展趋势。文学自性规律与特点越来越被正视与肯定。这与南宋中后期理学神圣性下降、不断走向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形成反向对应关系。同时,艾轩学派重视文学,在南宋末年理学极力压制文学的文化语境中,能坚持对文学自身的思考,并进行大量诗文创作、批评实践,这在理学家中尤为独特。本文着重探讨艾轩学派的文道观及其相关问题,揭示出四代艾轩学人文道观的变化,并在南宋末年的思想语境中审视其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轩学派 文道并重 文学自性 理学世俗化
下载PDF
浅谈欧阳修的文道观
5
作者 齐海棠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年第2期40-41,共2页
"道胜文至"是欧阳修古文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然而"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非以道代文,实际上是一种文道并重的观念。此理论促进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顺利进行,并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欧阳修 文道并重 古文理论
下载PDF
试论欧阳修的文道观
6
作者 王怀让 《齐鲁学刊》 CSSCI 1996年第2期111-114,共4页
试论欧阳修的文道观王怀让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对该运动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仅就其关于文道关系的论述,略陈看法。文道关系,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从古代文学家们的论述... 试论欧阳修的文道观王怀让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对该运动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仅就其关于文道关系的论述,略陈看法。文道关系,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从古代文学家们的论述看,文、道的内容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道德修养 文学创作 韩愈 文道 古文运动 文道关系 文道并重 内容与形式 社会生活
下载PDF
欧阳修的“文道”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7
作者 赵仁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43-48,共6页
在研究欧阳修诗歌创作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很多创作实践是有其明确的创作理论做指导的,而他的创作理论又是以其大量的创作实践为体现的.我们如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就会对他创作中的自觉倾向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进一步把握住以欧阳... 在研究欧阳修诗歌创作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很多创作实践是有其明确的创作理论做指导的,而他的创作理论又是以其大量的创作实践为体现的.我们如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就会对他创作中的自觉倾向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进一步把握住以欧阳修做为主将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一)欧阳修对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与道的主张,是以“切于世事”、“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为原则的.为了弄清他在论“文与道”,特别是在论“道”时有哪些不同于前人的倾向,从而看出他比前人提供了哪些更新的东西.我们仅就中唐古文运动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做些大略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诗歌创作 文道并重 文道 石介 韩愈 文与道 二书》 “文” 道统
下载PDF
浅谈苏轼和他的《答谢民师书》
8
作者 吕莹莹 《文教资料》 2012年第12期12-13,共2页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文艺见解。他主张文道并重,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文又如在《答谢民师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如“行云流水”般,让感情放纵奔流,畅所欲言。
关键词 苏轼 《答谢民师书》 文道并重
下载PDF
论王鏊诗文观
9
作者 李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42-46,共5页
明中期文学复古运动,虽然是以郎署文臣为主导的前七子首先明确提出的,然而处在主流文学思潮边缘的吴中文人更早在自己的诗文创作中表现出了文学复古的倾向。王鏊深受吴中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长期身处翰林馆阁,却在文学创作中始终保持&qu... 明中期文学复古运动,虽然是以郎署文臣为主导的前七子首先明确提出的,然而处在主流文学思潮边缘的吴中文人更早在自己的诗文创作中表现出了文学复古的倾向。王鏊深受吴中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长期身处翰林馆阁,却在文学创作中始终保持"文道并重"的自觉追求,并与吴中文人保持着密切的文学联系。王鏊利用其政治地位,通过诗文创作深刻影响着吴中文人的文学创作。其"文道并重"的复古观念影响了吴中文人文学创作复古意识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鏊 文道并重 复古 吴中文人
下载PDF
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
10
作者 赵兴义 《基础教育研究》 1998年第6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听说能力 语文学习兴趣 文道关系 学会学习 文道并重 中学语文教学 语言应用能力
下载PDF
中唐古文家文道观研究之反思
11
作者 刘宁 《中国文学年鉴》 2018年第1期754-756,共3页
中唐韩、柳等人的古文思想以“文道观”为核心,其思考带有鲜明的文道并重的色彩。北宋古文家对此有直接继承,与道学家的重道轻文形成明显的区别。20世纪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路径出发,对古文家的文道观做了丰富的阐释。这些阐释有怎样... 中唐韩、柳等人的古文思想以“文道观”为核心,其思考带有鲜明的文道并重的色彩。北宋古文家对此有直接继承,与道学家的重道轻文形成明显的区别。20世纪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路径出发,对古文家的文道观做了丰富的阐释。这些阐释有怎样的贡献与局限,很值得深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家 文道 贡献与局限 重道轻文 古文思想 文道并重 中唐 道学家
原文传递
“风雅”精神与“无弦”之境--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 被引量:3
12
作者 谭玉龙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89,83,共7页
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正一派援儒入道,倡导"风雅"精神,要求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雅正、平和的文艺审美观念;全真教则继承传统道家、道教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精神,吸... 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正一派援儒入道,倡导"风雅"精神,要求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雅正、平和的文艺审美观念;全真教则继承传统道家、道教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精神,吸收佛教中观论,以"琴"为触引,追求一种非雅非俗、即雅即俗的"无弦"之境。"风雅"精神与"无弦"之境不只是明代道教文艺观念的主要内容,它们还是整个明代文艺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雅俗观 文质合一 文道并重 琴中求雅 无弦之琴
原文传递
作文“呼应性评语”例说
13
作者 周坚勇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2年第29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作文批改 育人职能 文道并重 写作兴趣 思想感情 创作冲动 教学原则 培养创造思维 优秀的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中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建设的实践研究
14
作者 黄兴乾 《进展》 2021年第23期77-78,共2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语文课程坚持文道并重,发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合理引导学生,实现思政建设和语文课程齐头并进发展,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文道并重 语文课程 思政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