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学以致用、文野之别到文化自觉 费孝通老师的文化功能论 被引量:21
1
作者 沈关宝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4-79,共16页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对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为:1、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2、对马林诺斯基功能理论偏颇的修正;3、提出“心态”概念和“文化自觉性”观点;4、应用类型...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对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为:1、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2、对马林诺斯基功能理论偏颇的修正;3、提出“心态”概念和“文化自觉性”观点;4、应用类型比较的田野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功能 文化自觉 文野之别
下载PDF
跨越“文野之别”的实践 再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豪兴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88,共23页
江村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成名的起点,又是他近70年持续研究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研究基地。他踏出的江村研究之路,表达了西方人类学大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开拓了人类学从研究野蛮人转向研究文明人的新时代。文章指出... 江村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成名的起点,又是他近70年持续研究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研究基地。他踏出的江村研究之路,表达了西方人类学大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开拓了人类学从研究野蛮人转向研究文明人的新时代。文章指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是由环环相扣的偶然因素促成的,同时又是有计划、动机明确、志向高远的一项研究。他进行的中国乡村"文明社区"——江村研究的实践,跨越了"文野之别",开拓了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西方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代造就了《江村经济》,《江村经济》把费孝通推向了世界学术前沿。费孝通"志在富民",江村研究以探索农民怎样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道路为主旨,揭示了"江村人"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文章认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后继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未竟的事业,将由"江村学"研究肩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江村研究 文野之别
下载PDF
从文野之别到圆融共通——三种文明互动形式下中国人类学的使命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旭东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61,共18页
在从微观的中国村落研究转向宏观的中国文明的人类学研究的过程中,中国人类学需要面对的是不同文明之间互动的方式以及可能有的理想状态。本文所提出的文明互动的研究注意到了文明之间对立排斥、互补交流以及圆融共通这三种互动模式,它... 在从微观的中国村落研究转向宏观的中国文明的人类学研究的过程中,中国人类学需要面对的是不同文明之间互动的方式以及可能有的理想状态。本文所提出的文明互动的研究注意到了文明之间对立排斥、互补交流以及圆融共通这三种互动模式,它们在心理表征、社会交换、表现方式、文化表达以及民族志类型等诸维度上都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人类学不应该是一种面对文明而表现冷漠的学问,人类学的核心就是要去关注文明互动并促进文明互动,这可谓是它的一种新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野之别 文明互动 圆融共通
原文传递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云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2-95,共4页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夷之辨 文野之 人禽之别 华夏中心意识
下载PDF
《十送红军》的“文野之辨”——兼论民歌的界定标准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自永 《地方文化研究》 2014年第3期96-103,共8页
《十送红军》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红歌之一。1961年,《十送红军》以"民歌"面目问世;2001年,其"民歌"身份却被遮掩。身份标识的模糊引发赣南、汉中等老区人民对词、曲作者的讨论与争辩,时至今日,其身份的合法地位依然... 《十送红军》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红歌之一。1961年,《十送红军》以"民歌"面目问世;2001年,其"民歌"身份却被遮掩。身份标识的模糊引发赣南、汉中等老区人民对词、曲作者的讨论与争辩,时至今日,其身份的合法地位依然未被确立。文野之辨的焦点,不仅在于朱正本是否以赣南采茶戏《长歌》曲牌为基本母体进行编曲,亦在于张士燮是否套用了1958年《民间文学》刊载的《镇巴歌谣·十送》。而这些正是对"民歌"属性界定标准差异的集中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送红军 文野之 民歌 界定标准
下载PDF
“江村调查”的历程、传承及“江村学”的创建 被引量:5
6
作者 刘豪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0,共16页
"江村"是费孝通两次学术生命的起点,社会学、人类学的实验室,世界观察中国社会的窗口。费孝通开创的江村调查将社会学和人类学融为一体,研究本民族的文明社区,开拓了人类学的新领域,打破了西方人类学固化了的"文明"... "江村"是费孝通两次学术生命的起点,社会学、人类学的实验室,世界观察中国社会的窗口。费孝通开创的江村调查将社会学和人类学融为一体,研究本民族的文明社区,开拓了人类学的新领域,打破了西方人类学固化了的"文明"与"野蛮"之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江村调查成就了费孝通的事业,也使费孝通的事业遭逢挫折,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学重见光明,费孝通获得新生,重回江村,又走出江村,并延伸到小城镇、大中城市和经济区域等宏观领域,使江村调查更加兴盛,为人民生活富裕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江村调查事业后继有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创建"江村学",是历史的使命,这将有利于促进江村调查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江村调查” 文野之别 学术生命 “江村学”
下载PDF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 被引量:42
7
作者 罗志田 《中国文化》 1996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罗志田中国传统的以夷夏之辨为表征的族类观念①与近代西方的民族观念有一重大区别:西人关于民族概念的界定早已汗牛充栋,而至今尚无一家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一般较为广泛接受的界定,都强调族内的同及与外族的...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罗志田中国传统的以夷夏之辨为表征的族类观念①与近代西方的民族观念有一重大区别:西人关于民族概念的界定早已汗牛充栋,而至今尚无一家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一般较为广泛接受的界定,都强调族内的同及与外族的人我之异,对外基本上为一封闭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夷狄 文化认同 《左传》 文野之 开放与封闭 天下观 蒙文通 《公羊传》 正统论
下载PDF
论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论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许苏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31,共7页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具有系统理论的历史进化论者。其历史哲学“依人建极”,突破以上古三代为“黄金时代”的传统观念和宋儒的历史退化论,深刻阐明了人类从“植立之兽”到“文之已备”、从“既愚且暴”的上古三代到“文教之薮”...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具有系统理论的历史进化论者。其历史哲学“依人建极”,突破以上古三代为“黄金时代”的传统观念和宋儒的历史退化论,深刻阐明了人类从“植立之兽”到“文之已备”、从“既愚且暴”的上古三代到“文教之薮”的汉唐宋明之发展演变的历史进化过程,深入探讨了文明的多源发生及其兴盛与衰落、文明与野蛮的相互转化、进化与兴亡治乱,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道器关系问题,提出并阐发了“时异而道不同”、“道因时而万殊”等一系列深刻命题。其论证方法,将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相结合,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考察与文献资料的依据相印证,颇接近于今日之科学的史学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历史进化论 文明多源发生论 文野互变说 时异而道不同
下载PDF
“礼失而求诸野”——艾芜《南行记》的另一个侧面
9
作者 何晓雯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27-30,共4页
艾芜《南行记》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即便处于边缘位置,暂时放弃了启蒙,但思想意识层面上仍处于主体位置,现代启蒙与“边地”生存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互交织。以此审视“礼失而求诸野”的思维模式,可以看到其在肯定“边地”价值的同... 艾芜《南行记》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即便处于边缘位置,暂时放弃了启蒙,但思想意识层面上仍处于主体位置,现代启蒙与“边地”生存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互交织。以此审视“礼失而求诸野”的思维模式,可以看到其在肯定“边地”价值的同时,忽视了两者存在的间隙,也使“边地”被他者同化。而且,这种模式本身就是现代中心意识的延申,忽视了“边地”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中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行记》 文野之别 “礼失而求诸野”
下载PDF
在超越中寻求“美美与共”的全球视野——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解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方李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晚年时期的费孝通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其看到,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 晚年时期的费孝通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其看到,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和文化是否互相包容的问题。在他看来,要做到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首先要填平"文野之间"和"东西之间"的鸿沟,只有在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前提下,才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人类学要从生态研究进入到心态研究的观点,生态研究解决的是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主要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而心态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主要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现代化改变了地球的物质结构和生物结构,建立了一个一体化的人工环境,但不同群体的人类文明并没有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至于当人类面对巨大的全球性问题时,难以聚集共同力量加以应对。为此,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并书写了大量的文章来阐述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美与共 东西之分 文野之 心态研究
下载PDF
论王夫之的社会文明进化历史观
11
作者 莫秀珍 章启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S2期5-8,共4页
王夫之以文明为分野 ,论述了华夏文明与夷狄文明的“文野可变”和文明中心的“彼此迭相易”,在文明进化论和文明中心转移论下 。
关键词 王夫之 文野可变 多元文明契合
下载PDF
无聊出新闻?
12
作者 周云龙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国内新闻 大众传媒 社会新闻 蚂蚁 文野之 雅俗之别 新闻价值 聊新闻 心理感受 文化需求
下载PDF
数年辛苦不寻常
13
作者 黄立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毛泽东著作 中国古典美学 马克思主义 当代文学 《红楼梦》 科学精神 艺术发展史 文野之 社会主义事业 美学观念
下载PDF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莫普拉》与《尘埃落定》新解
14
作者 曹为 杨华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78-81,共4页
乔治.桑的人性改良理想,由于封建没落骑士的残忍、阴险、狡诈、无耻,由于他们制造的抢劫、抗法、枪杀、投毒等恐怖事件,由于在他们潜伏的城堡中渗出的累累罪恶,而显得格外的艰难和曲折。在异质文化背景下,阿来以现代派的特异笔法,描绘... 乔治.桑的人性改良理想,由于封建没落骑士的残忍、阴险、狡诈、无耻,由于他们制造的抢劫、抗法、枪杀、投毒等恐怖事件,由于在他们潜伏的城堡中渗出的累累罪恶,而显得格外的艰难和曲折。在异质文化背景下,阿来以现代派的特异笔法,描绘了冷酷、自私、贪婪、荒淫的末代土司政权的溃灭。那是上帝,即历史前进的战车,向其发出的毫不吝惜的死亡诏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改良 历史抉择 智愚颠覆 文野错位 虚实游移
下载PDF
借鉴外国,以我为主
15
作者 袁志英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0-11,共2页
今年五月二十三日,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发表四十九周年。这一光辉文献,在今天仍然是指引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明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本刊邀请我校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外文系和... 今年五月二十三日,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发表四十九周年。这一光辉文献,在今天仍然是指引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明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本刊邀请我校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外文系和出版杜的部分同志就这一问题进行座谈。现把他们的意见发表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艺 延安文艺座谈会 语言文学 中文系 研究所 以我为主 精神实质 文化 光辉文献 文野之
下载PDF
影评忧思录
16
作者 王震锋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3-104,共2页
早年,鲁迅先生曾很有创意地从远古抬木头的劳动中引出了诗歌创作的“杭育、杭育”派。然面先生疏漏了那些旁观的看客,他们对于这“杭育”的节奏、音律的感受各异,共鸣者从胸臆间升腾起一股热浪,直冲喉头“hao”(好);持异议者则逆向由鼻... 早年,鲁迅先生曾很有创意地从远古抬木头的劳动中引出了诗歌创作的“杭育、杭育”派。然面先生疏漏了那些旁观的看客,他们对于这“杭育”的节奏、音律的感受各异,共鸣者从胸臆间升腾起一股热浪,直冲喉头“hao”(好);持异议者则逆向由鼻孔喷出一股冷气:“hen”(哼)。殊不知就是这冷热二气,竟构成了最古老、原始的评论,也正是此二气竟维系了人世间一切评论的生存。电影自诞生百年来,产生了难以数计的看客,影评也应运而生且应运而长。然而,细观近年来的电影评论却出现了某些“不畅”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为“冷、热”二气不调,并时有不哼不哈的态度呈现,从而减弱甚或失却了其本原的职能与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奏 诗歌创作 主要原因 电影评论 临床表现 文野之 鲁迅 创意 文化艺术 音律
下载PDF
通俗文学的价值标准
17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5期91-92,共2页
《人民日报》(88年7月5日)洪清波、汪兆骞在《通俗文学的价值标准》中说: 若从通俗文学自身价值和接受效果来考虑,可以认为它是消遣性文学,其创作目的和阅读效果主要是娱乐或宣泄。如果承认消遣是人类阅读的主要动机之一,那就不应鄙视... 《人民日报》(88年7月5日)洪清波、汪兆骞在《通俗文学的价值标准》中说: 若从通俗文学自身价值和接受效果来考虑,可以认为它是消遣性文学,其创作目的和阅读效果主要是娱乐或宣泄。如果承认消遣是人类阅读的主要动机之一,那就不应鄙视通俗文学。扬“雅文学”而抑“俗文学”,认为这两种形式本身就有高低、文野之分,是不对的。产生不同类型文学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社会需求所决定的。不能以“雅文学”的价值标准为衡量一切作品的价值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价值标准 雅文学 不同类型 文野之 接受效果 阅读效果 价值尺度 性文学 文学才能
下载PDF
“性”描写要符合起码的人伦道德原则
18
作者 肖平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X期59-60,共2页
“性”关系,在所有动物之间都是存在的。人类能够延续和发展,当然和“性”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并不是什么神秘不可言之事。描写男女两性关系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不过,其描写手法有文野之分,美丑之分,雅俗之分。... “性”关系,在所有动物之间都是存在的。人类能够延续和发展,当然和“性”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并不是什么神秘不可言之事。描写男女两性关系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不过,其描写手法有文野之分,美丑之分,雅俗之分。道德高尚、文笔手法高明的作家,总是含蓄、委婉的来描写,尤其是写男女真诚之爱;而某些追求低趣味或为哗众取宠在写法上并无新招只好拾人牙慧的作家,则津津乐道于对“性交”的细节描写,赤裸裸地展现人的肉体关系,在已经用够了肉麻的字眼之后,还要故弄玄虚,画蛇添足地注明一句:此处省略了多少字,让人往邪道上去想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原则 “性” 男女两性关系 《金瓶梅》 细节描写 手法高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野之 文学作品 雅俗之分
下载PDF
无聊出新闻?
19
作者 周云龙 《新闻记者》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38-38,共1页
国内一家颇有影响的晚报,今年8月30日在“国内新闻选萃”版刊登了这么一条社会新闻:8月28日中午,几名在天津市静海县打工的外地民工,闲着无聊捉来几只大蚂蚁,将其头部的两根须子掐断,未料引来几万只蚂蚁的骚扰…… 8月31日,该报的“国... 国内一家颇有影响的晚报,今年8月30日在“国内新闻选萃”版刊登了这么一条社会新闻:8月28日中午,几名在天津市静海县打工的外地民工,闲着无聊捉来几只大蚂蚁,将其头部的两根须子掐断,未料引来几万只蚂蚁的骚扰…… 8月31日,该报的“国内新闻选萃”版又登了一则《沈城又发现一长发女》的新闻。说的是继王丽娟获世界第一长发女之后,沈阳又发现一长发女,名叫田春梅,今年33岁,身高1.59米,发长达2.62米,另有三四根长达3米多…… 9月1日,同一版面上又有一则“天津讯”:毛驴突发驴性,咬掉主人左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新闻 政治新闻 社会新闻 蚂蚁 静海县 文野之 天津市 雅俗之别 新闻价值 会议消息
下载PDF
禅与艺术
20
作者 劳里 《佛教文化》 1995年第6期31-32,共2页
二、语言、文字、技法 禅与艺术都需要真切的体验证悟,这种悟可以是长期修养的渐悟,也可以是通过一个似乎不相关的现象,偶然得之的顿悟。 禅绝不否定语言文字。所说的,“不立文字,不可言传,开口便错”,是为了让人正确认识语言文字的作用... 二、语言、文字、技法 禅与艺术都需要真切的体验证悟,这种悟可以是长期修养的渐悟,也可以是通过一个似乎不相关的现象,偶然得之的顿悟。 禅绝不否定语言文字。所说的,“不立文字,不可言传,开口便错”,是为了让人正确认识语言文字的作用,去除不必要的障碍,从有限的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字 语言障 王安石 不立文字 障碍 文学语言 音乐语言 文野之 正确认识 诗人本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