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似是而非:两个“为工农兵”时期的文学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江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6-8,共3页
分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至建国前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和"文革"前17年文学的特点,认为两者虽然都是"为工农兵"的,但是前者突出的是政策意识,后者突出的是历史意识;前者着意表现阶级关系,后者着... 分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至建国前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和"文革"前17年文学的特点,认为两者虽然都是"为工农兵"的,但是前者突出的是政策意识,后者突出的是历史意识;前者着意表现阶级关系,后者着意表现"社会"意义;前者一般地写出人物性格,后者有意识地塑造典型形象。因而前者显得浅薄,后者显得厚重。从总体看,后者的成就远远超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文学 文革前文学 政策意识 历史意识 阶级意识 社会意识 人物性格 典型形象
下载PDF
典型人物的“困境”——对文革前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周荣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第4期72-77,共6页
文革前十七年文学批评以现实主义理论为经典原则,建构起严苛的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但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文艺批评又并非完全限制于意识形态的政治规训,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维护艺术的自律与创作的自由。对典型人物塑造的... 文革前十七年文学批评以现实主义理论为经典原则,建构起严苛的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但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文艺批评又并非完全限制于意识形态的政治规训,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维护艺术的自律与创作的自由。对典型人物塑造的批评与讨论反映了文革前十七年文学批评在政治性与艺术性之间平衡摇摆的"周旋"与"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人物 文革十七年文学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